麵粉分作均勻的兩份,一份添了水揉成團,另一份則加入菠菜汁,揉成碧綠的麵團兒。依照月牙兒從前的習慣,該放些糖提味。可這時候糖是貴重品,都鎖在櫥櫃裏,鑰匙藏在當家主母身上。月牙兒在家裏翻箱倒櫃的找,隻找到一小罐兒,還是粗粗的紅砂糖。
想了想,還是算了。放糖的成本如今她還承受不起。
揉麵是件難事,且不說要耗費力氣,就拿揉麵的時間來說。揉的時間短,麵團不夠勁道;揉的時間長,在溫度的作用下麵團會產生許多小氣孔,蒸出來既不好看也不好吃,一般以十五分鍾為佳。可這時候又沒有鍾表,哪裏知道準確的時間呢?隻能全憑經驗,月牙兒用手掌根的位置壓著麵團,左右手交替和麵。
燈影下,她全神貫注盯著麵團的狀態,等瞧見麵團揉至表麵光滑平整,她才停手,這時候她已是一身薄汗。
料備好了,該燒灶了。明代的土灶,和現代農村的土灶已經很像了,都是用柴火茅草。蕭家靠南的牆角就堆了好些柴火。抽幾根塞在灶裏,再放上好些豆萁、茅草之類的易燃物。用火折子點燃一把茅草,急急丟進灶裏。
月牙兒一手拿著舊蒲扇,一手拿著火鉗,坐在一張小板凳上,一雙杏眼目不轉睛的盯著灶口。燒灶,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柴火受了潮,煙氣極重,嗆得月牙兒淚水都要流出來了,還得不停的搖扇子,時不時用火鉗撥弄灶裏的柴火。饒是她花了十二分心思,還是燒了兩回才把這灶燒熱。
灶上填著一口碩大的鐵鍋,足以燒一隻整鵝。蕭爹爹活著的時候,最愛顯擺自家的鐵鍋,這可是他掙下的一份大家業呢!月牙兒站起來,拍拍身上的灰塵,從土陶缸裏勺了兩三瓢水倒進鍋裏。等著它沸騰。
這時候,原先揉的麵團也發酵好了。這時候沒有酵母,想要使麵團發酵,隻能用老法子——麵肥。所謂麵肥,是將一小塊揉好的麵團放在罐子裏密封。等上一夜,揭開紗布嗅見酸味時,便知麵團已經發酵好了。將這麵肥成比例,同新揉的麵團揉在一起,就可以替代現代的酵母,做成「老麵饅頭」。
什麽樣的麵團才叫發酵好了呢?等揭開紗布,能嗅見一股淡淡的酒精味,看見麵團膨脹到原來的兩倍大,並且呈蜂窩狀時,才算好了。
如今是深秋,天氣涼,發酵的速度慢,等的時間久。月牙兒熄滅了灶裏的火,將蒸籠放在溫水上,借著水的溫度加快發酵的速度。
等待麵團發酵的間隙裏,她肚子咕嚕嚕的叫,該吃晚飯了。
能吃什麽呢?月牙兒忽然想起昨夜的事,轉身從櫥櫃裏捧出一大壇炒米來。
炒米算不上什麽美味,不過是方便,抗餓。抓幾把填到肚子裏,便算吃過一餐,因此在小門小戶裏算是家常必備。
這一大壇炒米,是月牙兒的娘馬氏辛苦了三日抄出來的。旁人新娘子出嫁,出嫁前給自己繡嫁衣,偏馬氏給月牙兒炒炒米。米是她親自去鋪裏挑的,上好的脫殼白米,還要跳來跳去,被蟲咬的絕對不能要。直挑到米鋪的夥計幾乎發火,馬氏才將自己的私房錢花了大半,買回來大米和一些糯米。她又不知道從哪裏借來了一麵大篩子,和一杆長柄的鐵鏟,吃力的將炒米炒熟。
月牙兒坐在門檻上,昏暗的油燈照著她娘倆,廚房裏飄過來一陣香。馬氏手持長柄的鐵鏟,翻幾下,就要歇一會,但仍不肯停,翻來覆去的炒,直到手上磨出了兩三個豆大的水泡,才炒出了這一大壇炒米。
她就在月牙兒身旁,離得不遠,隻拿背影對著月牙兒。鍋鏟聲裏,月牙兒分明瞧見她止不住顫抖的肩膀。
是煙火太大,熏得她落淚了嗎?
一頂花轎把馬氏帶走了,隻留下一壇炒米。
月牙兒低垂著眼眸,緩緩揭開蓋子,抓了兩把放在碗裏,就著溫水泡開,吃了個幹幹淨淨。
這時候,原先揉的麵團也發酵好了。
月牙兒將原色麵團揉了又揉,等排氣完便搓成一個圓柱體。按扁之後,用沾了麵粉的擀麵杖擀成一張長麵片。碧綠色麵團也如法炮製,擀成一張長麵片。把兩張異色的麵片重疊在一起,白色在外青色在裏,繼續擀大。在綠色的裏麵刷上一層油,撒上極少的鹽與麵粉,折扇子一樣折起來。再用刀切成拇指長的小塊兒,捏成花型。雙色花卷就做好了。
花卷的捏發多種多樣,月牙兒隨心所欲,捏了幾個繡球花卷,又捏了幾個牡丹花卷,小巧玲瓏,怎麽看都美。
時間剛剛好,月牙兒抱著蒸籠,將花卷依次放好,蓋上蓋子。這時候不能急,若是慌慌張張的就將蒸籠往燒熱的鍋上放,花卷總會有些沒發起來。需要靜置一會兒,讓其內部組織充分融合。等過了十分鍾,二次發酵完,才能放在水上蒸。
月牙兒坐在小板凳上,一手托腮,一手扇風,拿捏著火候,靜候佳音。
等到蒸籠上的白氣將散盡時,花卷就蒸好了。但也需放上五分鍾左右,讓它燜一會兒。月牙兒心裏默數著時間,握著抹布揭開蓋子。頃刻間,麥子的香氣摻和著蔬菜的清新爭先恐後跑出來,勾得人食指大動。盡管饑腸轆轆,月牙兒還是忍著夾出三四個花卷,整整齊齊擺好盤,這才用筷子夾著咬一口。
想了想,還是算了。放糖的成本如今她還承受不起。
揉麵是件難事,且不說要耗費力氣,就拿揉麵的時間來說。揉的時間短,麵團不夠勁道;揉的時間長,在溫度的作用下麵團會產生許多小氣孔,蒸出來既不好看也不好吃,一般以十五分鍾為佳。可這時候又沒有鍾表,哪裏知道準確的時間呢?隻能全憑經驗,月牙兒用手掌根的位置壓著麵團,左右手交替和麵。
燈影下,她全神貫注盯著麵團的狀態,等瞧見麵團揉至表麵光滑平整,她才停手,這時候她已是一身薄汗。
料備好了,該燒灶了。明代的土灶,和現代農村的土灶已經很像了,都是用柴火茅草。蕭家靠南的牆角就堆了好些柴火。抽幾根塞在灶裏,再放上好些豆萁、茅草之類的易燃物。用火折子點燃一把茅草,急急丟進灶裏。
月牙兒一手拿著舊蒲扇,一手拿著火鉗,坐在一張小板凳上,一雙杏眼目不轉睛的盯著灶口。燒灶,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柴火受了潮,煙氣極重,嗆得月牙兒淚水都要流出來了,還得不停的搖扇子,時不時用火鉗撥弄灶裏的柴火。饒是她花了十二分心思,還是燒了兩回才把這灶燒熱。
灶上填著一口碩大的鐵鍋,足以燒一隻整鵝。蕭爹爹活著的時候,最愛顯擺自家的鐵鍋,這可是他掙下的一份大家業呢!月牙兒站起來,拍拍身上的灰塵,從土陶缸裏勺了兩三瓢水倒進鍋裏。等著它沸騰。
這時候,原先揉的麵團也發酵好了。這時候沒有酵母,想要使麵團發酵,隻能用老法子——麵肥。所謂麵肥,是將一小塊揉好的麵團放在罐子裏密封。等上一夜,揭開紗布嗅見酸味時,便知麵團已經發酵好了。將這麵肥成比例,同新揉的麵團揉在一起,就可以替代現代的酵母,做成「老麵饅頭」。
什麽樣的麵團才叫發酵好了呢?等揭開紗布,能嗅見一股淡淡的酒精味,看見麵團膨脹到原來的兩倍大,並且呈蜂窩狀時,才算好了。
如今是深秋,天氣涼,發酵的速度慢,等的時間久。月牙兒熄滅了灶裏的火,將蒸籠放在溫水上,借著水的溫度加快發酵的速度。
等待麵團發酵的間隙裏,她肚子咕嚕嚕的叫,該吃晚飯了。
能吃什麽呢?月牙兒忽然想起昨夜的事,轉身從櫥櫃裏捧出一大壇炒米來。
炒米算不上什麽美味,不過是方便,抗餓。抓幾把填到肚子裏,便算吃過一餐,因此在小門小戶裏算是家常必備。
這一大壇炒米,是月牙兒的娘馬氏辛苦了三日抄出來的。旁人新娘子出嫁,出嫁前給自己繡嫁衣,偏馬氏給月牙兒炒炒米。米是她親自去鋪裏挑的,上好的脫殼白米,還要跳來跳去,被蟲咬的絕對不能要。直挑到米鋪的夥計幾乎發火,馬氏才將自己的私房錢花了大半,買回來大米和一些糯米。她又不知道從哪裏借來了一麵大篩子,和一杆長柄的鐵鏟,吃力的將炒米炒熟。
月牙兒坐在門檻上,昏暗的油燈照著她娘倆,廚房裏飄過來一陣香。馬氏手持長柄的鐵鏟,翻幾下,就要歇一會,但仍不肯停,翻來覆去的炒,直到手上磨出了兩三個豆大的水泡,才炒出了這一大壇炒米。
她就在月牙兒身旁,離得不遠,隻拿背影對著月牙兒。鍋鏟聲裏,月牙兒分明瞧見她止不住顫抖的肩膀。
是煙火太大,熏得她落淚了嗎?
一頂花轎把馬氏帶走了,隻留下一壇炒米。
月牙兒低垂著眼眸,緩緩揭開蓋子,抓了兩把放在碗裏,就著溫水泡開,吃了個幹幹淨淨。
這時候,原先揉的麵團也發酵好了。
月牙兒將原色麵團揉了又揉,等排氣完便搓成一個圓柱體。按扁之後,用沾了麵粉的擀麵杖擀成一張長麵片。碧綠色麵團也如法炮製,擀成一張長麵片。把兩張異色的麵片重疊在一起,白色在外青色在裏,繼續擀大。在綠色的裏麵刷上一層油,撒上極少的鹽與麵粉,折扇子一樣折起來。再用刀切成拇指長的小塊兒,捏成花型。雙色花卷就做好了。
花卷的捏發多種多樣,月牙兒隨心所欲,捏了幾個繡球花卷,又捏了幾個牡丹花卷,小巧玲瓏,怎麽看都美。
時間剛剛好,月牙兒抱著蒸籠,將花卷依次放好,蓋上蓋子。這時候不能急,若是慌慌張張的就將蒸籠往燒熱的鍋上放,花卷總會有些沒發起來。需要靜置一會兒,讓其內部組織充分融合。等過了十分鍾,二次發酵完,才能放在水上蒸。
月牙兒坐在小板凳上,一手托腮,一手扇風,拿捏著火候,靜候佳音。
等到蒸籠上的白氣將散盡時,花卷就蒸好了。但也需放上五分鍾左右,讓它燜一會兒。月牙兒心裏默數著時間,握著抹布揭開蓋子。頃刻間,麥子的香氣摻和著蔬菜的清新爭先恐後跑出來,勾得人食指大動。盡管饑腸轆轆,月牙兒還是忍著夾出三四個花卷,整整齊齊擺好盤,這才用筷子夾著咬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