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侯爺:「何以見得?」


    潘清:「若是被捉去煉丹,哪會留什麽字條,而且,這些人偷煉紅鉛丹,必然是為了取悅達官貴人,怎會反倒把達官貴人家的小姐捉去,邏輯上不通。」


    小侯爺有意抬杠:「潘兄怎麽知道是達官貴人?」


    潘清瞥了他一眼:「你剛都說了,跟你們家老爺子有些交情,能跟靖遠侯府的老侯爺攀上交情,不是達官貴人難道還是要飯花子不成。」


    小侯爺摸摸鼻子:「好,好,什麽都瞞不過潘兄,其實這姚家是你們冀州府有名的財主,潘兄想來也該聽過。」


    姓姚的財主?潘清:「小侯爺說的莫非是姚半城。」


    小侯爺:「正是姚半城,是財主吧。」


    潘清暗暗點頭,這姚家因姚家的家資豐厚,足可占冀州半個城,故此得名姚半城,是冀州府首屈一指的豪富之家,自己這樣不大關心這些的都聽說過姚家大名,可見聲名在外,隻不過這姚家深宅大院,姚府千金神居內宅,身邊仆從丫頭眾多,怎會神不知鬼不覺的就被劫持了?


    小侯爺見她不吭聲,不免有些著急:「我說潘兄你倒是說句話兒啊,幫不幫這個忙。」


    潘清搖搖頭:「這個忙不用幫。」


    小侯爺一愣:「潘兄此言何解?」


    潘清:「若我所料不差,這位小姐並非被人劫持,而是自己心甘情願跟人走的,既是心甘情願,又何必找回來。」


    小侯爺:「潘兄,本世子知道你腦袋瓜聰明,可本世子笨啊,你就別拐彎抹角的打啞謎了,直接說出來,我也好明白明白。」


    潘清:「把那字條展開給他瞧,小侯爺覺得這字條上的字寫得如何?」


    小侯爺看了看:「這一筆字稱得上筆墨精妙。」


    潘清點點頭:小侯爺再看著措辭,雖極力模仿,措辭之間卻仍能瞧出功底,可見是常做文章之人,據潘清所知的強盜劫匪一類,大都是大字不識的粗漢子,再不然便是江湖人,這般滿腹經綸的倒是頭一次見。」


    小侯爺又看了看那字條,手裏的扇子刷的合了起來:「還真是,本世子怎麽就沒主意呢,哪有劫匪寫這麽一手好書法的。」


    潘清:「況,這姚府是何等人家,姚家小姐千金之體,身邊伺候的婆子丫頭一大幫堆,若不是小姐心甘情願的配合,怎可能在這麽多雙眼睛底下被人劫持,這些婆子丫頭難道都是擺設。」


    小侯爺一拍大腿:「著啊,本世子怎麽沒想起來這些,這姚老頭也不跟本世子說明白了,讓本世子在潘兄這露了怯。」


    潘清:「想必姚府老爺也是有苦衷,不好跟小侯爺明言,而且也是想試探在下是不是徒有虛名。」


    小侯爺:「這姚老頭還真有心機。」


    衛九道:「若沒心機,也不會有如今的姚半城了。」


    小侯爺:「也是,要不都說奸商奸商呢,這做買賣的就會動心眼子,要不是看在我們家老爺子的麵子上,本世子才懶得管他的閑事呢,對了,你們剛在林子裏頭轉悠什麽呢,莫非這林子裏藏了什麽寶物?若是有發財的好事,可別忘了本世子一份。」


    衛九拍了拍他:「的確有寶貝,回頭你找幾個人好好找找。」


    小侯爺:「你當我傻啊,便真有寶貝誰藏這兒啊,你少忽悠我。」


    潘清看了看:「這片林子瞧著有些年頭了,可知是何人所種?」


    衛九叫了主事過來問了問,主事道:「這個屬下倒是知道,是那年鬧瘟疫,因死的人太多,都埋在了這邊兒,夜裏便不安生,常聽見有鬼哭的聲,鬧了好些年,趕上前前任知府大人來冀州府上任,聽說了此事,說冤鬼作祟,怕要禍害好人,便請了真武廟的主持玉散真人來連做了七日驅鬼的法事,後來那玉散真人說此地風水不好,易招冤魂邪祟,需在此處東南方多種樹木方可破解,本來這邊就是一小片野林子,臨著那邊兒的林西村,後來知府大人聽了玉散真人之言,便下令在此種樹,跟先頭那片野林子連起來既成了如今這樣。」


    真武廟?潘清道:「這廟名怎麽聽著有些熟呢。」


    明路忙道:「清少爺您忘了,豆腐趙家的小翠就是去真武廟去瞧熱鬧,才沒的。」


    潘清這才想起來:「是了,怪不得聽著這麽耳熟呢。」真武廟,這林子,這城外的亂葬崗子,豆腐趙家的小翠,保善堂的哪位姑娘,這些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因素,隱隱仿佛被一股暗線牽在一起,是什麽呢?


    紅鉛丹,潘清陡然明白過來,這股暗線正是紅鉛丹,衛九跟鴻臣都說過,這煉製紅鉛丹乃是道家的法門,真武廟不正是供奉老道的廟口嗎,不過,若自己所料不錯,這個案子牽連的可不止冀州府,潘清記得那位前前任的知府大人如今官場得意,已留京任侍郎,據自己所知,那位知府大人在任期間,並無什麽出色的政績,也並無什麽背景靠山,卻能一躍而成為侍郎大人,侍郎可是堂堂正三品的官,六部大員,比尚書的官職就低一級,這是何等顯耀的官職,這位知府大人隻怎麽謀成的,實在叫人費解,莫非是這紅鉛丸之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俏嬌娘 卷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芯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芯蓉並收藏俏嬌娘 卷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