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苦行僧都是佛的狂熱信仰者。
信仰指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對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並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信仰帶有情感體驗色彩,特別體現在苦行僧的信仰上,極致甚至會喪失理智。
蘭絕塵看著周圍大多肮髒,泛著酸味,腐臭味的苦行僧很是反對,一個人不可以沒有信仰,但是信仰並不是這個樣子,這是不健康的信仰,這裏除了那六個閃耀光芒的人之外,其他苦行僧的信仰都是有毒的。
最為可笑的是,其實真正的佛教相信每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以成佛信仰為核心內容。佛教其實並不推崇迷信,狂熱的信仰,相反的,佛教是反對迷信、注重善惡的。
隻是用因果業力將現實因果律擴展到三世輪回,將一切串聯其中以使人產生敬畏之心,達到超自然的,向往解脫的心靈寄托。
其實信仰是心靈的產物,不是宗教或政黨的產物,宗教或政黨隻起了催化劑的作用。沒有宗教和政黨,人同樣可以擁有信仰。
信仰是個人的意識行為,靠集體建立起來的信仰難以長久,靠集體的信念建立起來的信仰會隨著某個宗教、政黨、組織的解體而煙消雲散。信仰的內容五花八門,千奇百怪。
天人合一信仰、神信仰、佛信仰、道信仰、對權利、地位、金錢、聲譽、美色等的癡迷和崇拜也是信仰,“及時行樂”、“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鍾”、“得過且過”等也是信仰。
信仰是一種靈魂式的愛、關愛,它是人類最基本的一種情緒。信仰的東西往往超脫於現實,所以神、已故的親人,或者以人為靈魂主導的團隊、國家、宗教等。
在這裏我們就可以看到國家、宗教是人們的信仰所發展的一種文化—國家文化、宗教文化;信仰最根本的就是以自身一樣為根本的同類所產生的一種愛,通過人的情緒。大腦所激發的無限的渴望。
信念跟信仰是不一樣的,信念是你堅信的東西或者事情,信仰則是人們靈魂的標注。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某人或某物極其相信和尊敬。拿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或榜樣。
不過,信仰很少是對人身上的。宗教並非信仰物件,而是信仰的表現形式,表現形式不可作為信仰物件。
信仰,即是你的信任所在。與信任不同,信仰同時是你價值的所在。
那六個人所閃耀的光芒也正是信仰之光,璀璨絢麗的信仰之光。
信仰是人們對生活所持的某些長期的和必須加以捍衛的根本信念。不管修行文明發展到何等程度,人的有限性是不會改變的,雖然我們知道的比荒古年前的人們多得多。隨著知識的增加,在一些問題的認識上獲得了進展,可一些新的困惑又會產生,而在有些問題上,比如在死亡所引起的恐懼這一人生終極問題上,則幾乎沒有取得進展。
修行,變強,成神,成佛,開始成為了一個最主要的旋律。
人在欲知和未知、在有限和無限之間的鴻溝。與他們的祖先相比,縮小的幅度可能遠沒有想象的那麽大。在這道鴻溝裏,既生出希望。也生出恐懼,這就給信仰留出了地盤。
人類永遠需要信仰,要依靠信仰盡力拉近有限和無限的距離。
因此信仰和人們一般所說的信念有所不同。信仰回答的是人生日常關切最有深度的方麵。信仰的對象也是崇拜的對象,在人類經驗領域內的萬事萬物,一切無不是有限的,也隻有有限的價值,這些隻具有有限價值的事物很難作為信仰對象。
信仰是為了超越,超越一切有限,惟有超越現實的無限才能真正成為彌補人自身局限性的希望。神佛的真理便是人類尋找到的超驗真理。對神佛的信仰不是任何經驗命題可以相提並論的。
一尊大賢者曾言道:“不相信‘神靈’的存在,不相信因果報應。以至於人變得無所畏懼,無恥之尤。通常我們會將這些神秘的靈性生命與宗教聯係在一起。信仰‘神靈’就等同於信仰宗教,其實大謬不然。
每個人都可以獨立地去信‘神’,無論這個‘神’叫什麽,隻要不是人類自己,隻要他一直都在你心中,你甚至不必去道場和寺院,無論身在何處,‘神’就與你同在,這依靠的是一個人深刻的內在自覺,當然這也是信仰的最高境界。
宗教不是迷信,也不是對靈性生命之謎探索的嚐試,而是為我們講述了一些賢者教人處世的經驗和他們為此所付出的諸多努力。
假設人類是“神靈”創造的,每個人都有其神性,這個神性是世界性的,要想使這種神性的本體顯現,即要求人必須在自己的本性中變化才能得以實現——諸如一些與世隔絕的道士、遠離俗世的高僧、孜孜追求真理的修行者等等。
隻有他們更容易能夠接近‘神靈’,更容易獲得與‘神靈’溝通的機會,其始終堅信,人類都有求生*,人類雖會死,但靈魂不會滅亡,一個人的靈魂才是人的生命本體,隻有在經曆一個嚴格的‘清算’過程之後,並在‘神靈’的指引下,會以新的生命重生。
這個不僅是佛教的說法,也是諸多宗教的說法,雖然每個人在精神與*、興趣與才能、氣質與體質方麵的差異都是明顯的,但在人的精神層次最深奧的靈性層次中,人都是一樣的。
為什麽諸多遠古勢力,各類種族,家族,宗教等的傳承一直延續到今天,這些勢力所宣揚的是一種真理,而這種真理就是神的語言,這是一種永恒的、根本的智慧。
可惜的是這種智慧在曆史的進展中被別有居心的人所蒙蔽和歪曲,甚至加以利用以達到自己的各種目的,以至於原本純正的宗教變得魚龍混雜。混沌不清,這也導致很多人原來堅定的信仰直接奔潰,人們對宗教信仰開始懷疑。漸漸地由自覺信仰變成了被動的傳統式信仰。
現如今佛國億億萬的苦行僧便是最好的案例。
道德生活是伴隨人類發展始終的社會現象,而信仰是支撐道德生活的基石。它是人類生存須臾不可分離的基本生存條件,它從根本上決定著人類道德實踐的範圍、層次和方式。
信仰不但賦予道德以自律的本性和意義,而且是人們的精神支柱和道德選擇的坐標。
信仰不但可以提升人們的道德境界,而且可以塑造人們的道德人格。
信仰不但是道德行為的動力,而且是人生路上的“指向燈”。
從萬靈啟蒙的那一刻起,世界便打破了以往的平靜,開始悄然發生變化,及至後來。這種變化變得明顯而又快速。以前自發自在的世界越來越多地經曆了啟蒙和改變,修行通曉天地至理。
為什麽唯有啟蒙之後的生靈,智慧程度越高的生靈,他們越是強霸,就好比那神之一族。而不是其他生物如此巨大的改變了這個世界?之所以不同於其他生靈,關鍵在於擁有超高的意識。這種意識,使得他們會觀察世界,會反思自身。
也正是這種意識,幾乎從萬靈啟蒙開始,便有了信仰。可以說,有人的地方,就有信仰。那麽信仰是如何發生的呢?
的確。與其它生物相比,人的高貴之處,在於能夠思想。思想既是高貴的,也是痛苦的。從人意識到死亡是自己的宿命,避無可避的時候,痛苦就出現了。
死亡到底是什麽?人死之後,要到什麽地方?那個地方陰森恐怖還是鳥語花香?這些問題成為智慧生靈麵臨死亡時,需要經常思考的問題。當時,現實卻無法提供明確的答案。於是信仰就產生了。
宗教信仰成分中“生死輪回”,“死亡救贖”。哲學理念中的“*腐爛,精神不朽”都為不同的人提供了麵對死亡、征服死亡的精神力量。
智慧生靈擁有的意識和思想能力。使得追問成為智慧生靈最普遍的精神訴求。我們從哪裏來?這個世界最初是什麽樣子的?這些問題,成為智慧生靈永恒的困惑。
於是追尋世界的本來麵目,尋找世界的本源,被智慧生靈視為永恒的使命。這種追問精神成為信仰發生的根本原因。
智慧生靈從誕生之日起,就麵臨著生物性和精神性的雙重規定。一方麵智慧生靈和其他動物一樣存在著基本的生理需求;另一方麵,智慧生靈又有著精神方麵的價值追求。
這種價值追求的直接體現,智慧生靈常常會反問自己:“我活著是為了什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生的目標和意義。
其它動物可以安然自得地度過自己動物的一生:繁殖、生存、死亡,可智慧生靈一旦失去精神的支撐,*的生存就會變得痛苦而難以為繼。因此,自殺在其他動物身上幾乎不可想象,卻成為智慧生靈選擇死亡的一種方式。
這種對人生意義的反思,就使得信仰得以發生,無論答案是什麽,智慧生靈的這種需求是必然的。
智慧生靈的一生充滿著變數,一方麵我們不能預知未來之事;另一方麵,我們又不得不麵對意外之事的發生。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不確定性幾乎與人生相伴而行。為什麽有的人出於殷實之家,有的人卻流落街頭?
為什麽有的人一帆風順,有的人卻命運多舛?為什麽在同一次災難中,有的人可以幸免於難,有的人卻慘遭不幸?太多有關人生的風雲際會,似乎很難找到合理的解釋。
一旦這種不確定性發生時,智慧生靈就需要可以合理解釋的理由,這種解釋能夠給人力量去麵對和接受,可合理不一定是真理,真理不一定合理。
智慧生靈意識的可貴之處,還在於對其自身缺陷的清醒認識,於是不斷的修行,讓自己變得更強,去探索更多未知的事物。智慧生靈往往會在神秘莫測的宇宙麵前自覺渺小,甚至在自我*和理性的衝突之中感到束手無策之中有限和缺憾,讓智慧生靈對自身產生了懷疑和困惑。
如何超越有限,破虛成神,立地成佛,走向永恒;如何彌補缺陷,通達圓滿,成為智慧生靈的另外一種精神需求。
因此,智慧生靈需要信仰來為自己確立價值目標:或塑造完美的英雄,或營造美好的“來世”。以此,智慧生靈可以增強生活的信念,確立前進的方向。
思想是智慧生靈區別於其他生靈的可貴標誌。所有的智慧生靈活動,均有思想的參與。思想的發生基於個體自身對周遭世界的體認,並以個體的歸宿為根本指向。簡單來說,個體通過思想的活動,會認識到自己跟周圍世界之間的關係。
例如我是誰?我在整個世界的存在狀態怎麽樣?而這種思考的結果,就必然引發對自己的期望:我希望成為什麽樣的人?我渴望得到什麽?
思想的結果是出現期望與現實之間的差距。這種差距則會引起精神上的痛苦,盡管對此的反應程度會因人而異,可至少可以肯定這種感覺並不輕鬆。
舉例來說,假如你的期望是有朝一日可以成為一名飛行員,這種期望的達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並不能馬上實現,需要體能訓練、知識積累、通過各項考試和選拔等,這時候預期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就會引發需求尚未實現時的壓力、不快甚至是痛苦。
若想要消除這些痛苦,必須采取行動,去達成目標。事實證明,堅定持續的行動需要巨大的精神支持,這就是信仰。
在思想引發痛苦之後,人們常常會尋找可以給予合理解釋或者指明未來出路的精神力量,以緩解痛苦,為人生提供明確的方向,這種精神力量就是信仰。
不同的人在信仰的選擇上也會有所不同:有的人選擇信仰宗教、有的人選擇信仰科學,有的人選擇信仰理性……不管信仰有多麽不同,信仰者對信仰的態度卻是相同的,即將信仰內容視為統整人生各個方麵的最高原則,所有的活動都以遵循這個原則為指向。
所有的人都會有自己的思想和期望,但是夢想成真的人卻是少數,關鍵的區別就在於有沒有堅定的信仰。因為人一旦擁有了信仰,就擁有了巨大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就體現為永不放棄的行動。
擁有信仰的人會十分明確自己的人生方向和價值追求,也使得他們無論麵臨任何挫折和困境,都會百折不撓,不言放棄。(未完待續。)
信仰指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對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並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信仰帶有情感體驗色彩,特別體現在苦行僧的信仰上,極致甚至會喪失理智。
蘭絕塵看著周圍大多肮髒,泛著酸味,腐臭味的苦行僧很是反對,一個人不可以沒有信仰,但是信仰並不是這個樣子,這是不健康的信仰,這裏除了那六個閃耀光芒的人之外,其他苦行僧的信仰都是有毒的。
最為可笑的是,其實真正的佛教相信每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以成佛信仰為核心內容。佛教其實並不推崇迷信,狂熱的信仰,相反的,佛教是反對迷信、注重善惡的。
隻是用因果業力將現實因果律擴展到三世輪回,將一切串聯其中以使人產生敬畏之心,達到超自然的,向往解脫的心靈寄托。
其實信仰是心靈的產物,不是宗教或政黨的產物,宗教或政黨隻起了催化劑的作用。沒有宗教和政黨,人同樣可以擁有信仰。
信仰是個人的意識行為,靠集體建立起來的信仰難以長久,靠集體的信念建立起來的信仰會隨著某個宗教、政黨、組織的解體而煙消雲散。信仰的內容五花八門,千奇百怪。
天人合一信仰、神信仰、佛信仰、道信仰、對權利、地位、金錢、聲譽、美色等的癡迷和崇拜也是信仰,“及時行樂”、“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鍾”、“得過且過”等也是信仰。
信仰是一種靈魂式的愛、關愛,它是人類最基本的一種情緒。信仰的東西往往超脫於現實,所以神、已故的親人,或者以人為靈魂主導的團隊、國家、宗教等。
在這裏我們就可以看到國家、宗教是人們的信仰所發展的一種文化—國家文化、宗教文化;信仰最根本的就是以自身一樣為根本的同類所產生的一種愛,通過人的情緒。大腦所激發的無限的渴望。
信念跟信仰是不一樣的,信念是你堅信的東西或者事情,信仰則是人們靈魂的標注。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某人或某物極其相信和尊敬。拿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或榜樣。
不過,信仰很少是對人身上的。宗教並非信仰物件,而是信仰的表現形式,表現形式不可作為信仰物件。
信仰,即是你的信任所在。與信任不同,信仰同時是你價值的所在。
那六個人所閃耀的光芒也正是信仰之光,璀璨絢麗的信仰之光。
信仰是人們對生活所持的某些長期的和必須加以捍衛的根本信念。不管修行文明發展到何等程度,人的有限性是不會改變的,雖然我們知道的比荒古年前的人們多得多。隨著知識的增加,在一些問題的認識上獲得了進展,可一些新的困惑又會產生,而在有些問題上,比如在死亡所引起的恐懼這一人生終極問題上,則幾乎沒有取得進展。
修行,變強,成神,成佛,開始成為了一個最主要的旋律。
人在欲知和未知、在有限和無限之間的鴻溝。與他們的祖先相比,縮小的幅度可能遠沒有想象的那麽大。在這道鴻溝裏,既生出希望。也生出恐懼,這就給信仰留出了地盤。
人類永遠需要信仰,要依靠信仰盡力拉近有限和無限的距離。
因此信仰和人們一般所說的信念有所不同。信仰回答的是人生日常關切最有深度的方麵。信仰的對象也是崇拜的對象,在人類經驗領域內的萬事萬物,一切無不是有限的,也隻有有限的價值,這些隻具有有限價值的事物很難作為信仰對象。
信仰是為了超越,超越一切有限,惟有超越現實的無限才能真正成為彌補人自身局限性的希望。神佛的真理便是人類尋找到的超驗真理。對神佛的信仰不是任何經驗命題可以相提並論的。
一尊大賢者曾言道:“不相信‘神靈’的存在,不相信因果報應。以至於人變得無所畏懼,無恥之尤。通常我們會將這些神秘的靈性生命與宗教聯係在一起。信仰‘神靈’就等同於信仰宗教,其實大謬不然。
每個人都可以獨立地去信‘神’,無論這個‘神’叫什麽,隻要不是人類自己,隻要他一直都在你心中,你甚至不必去道場和寺院,無論身在何處,‘神’就與你同在,這依靠的是一個人深刻的內在自覺,當然這也是信仰的最高境界。
宗教不是迷信,也不是對靈性生命之謎探索的嚐試,而是為我們講述了一些賢者教人處世的經驗和他們為此所付出的諸多努力。
假設人類是“神靈”創造的,每個人都有其神性,這個神性是世界性的,要想使這種神性的本體顯現,即要求人必須在自己的本性中變化才能得以實現——諸如一些與世隔絕的道士、遠離俗世的高僧、孜孜追求真理的修行者等等。
隻有他們更容易能夠接近‘神靈’,更容易獲得與‘神靈’溝通的機會,其始終堅信,人類都有求生*,人類雖會死,但靈魂不會滅亡,一個人的靈魂才是人的生命本體,隻有在經曆一個嚴格的‘清算’過程之後,並在‘神靈’的指引下,會以新的生命重生。
這個不僅是佛教的說法,也是諸多宗教的說法,雖然每個人在精神與*、興趣與才能、氣質與體質方麵的差異都是明顯的,但在人的精神層次最深奧的靈性層次中,人都是一樣的。
為什麽諸多遠古勢力,各類種族,家族,宗教等的傳承一直延續到今天,這些勢力所宣揚的是一種真理,而這種真理就是神的語言,這是一種永恒的、根本的智慧。
可惜的是這種智慧在曆史的進展中被別有居心的人所蒙蔽和歪曲,甚至加以利用以達到自己的各種目的,以至於原本純正的宗教變得魚龍混雜。混沌不清,這也導致很多人原來堅定的信仰直接奔潰,人們對宗教信仰開始懷疑。漸漸地由自覺信仰變成了被動的傳統式信仰。
現如今佛國億億萬的苦行僧便是最好的案例。
道德生活是伴隨人類發展始終的社會現象,而信仰是支撐道德生活的基石。它是人類生存須臾不可分離的基本生存條件,它從根本上決定著人類道德實踐的範圍、層次和方式。
信仰不但賦予道德以自律的本性和意義,而且是人們的精神支柱和道德選擇的坐標。
信仰不但可以提升人們的道德境界,而且可以塑造人們的道德人格。
信仰不但是道德行為的動力,而且是人生路上的“指向燈”。
從萬靈啟蒙的那一刻起,世界便打破了以往的平靜,開始悄然發生變化,及至後來。這種變化變得明顯而又快速。以前自發自在的世界越來越多地經曆了啟蒙和改變,修行通曉天地至理。
為什麽唯有啟蒙之後的生靈,智慧程度越高的生靈,他們越是強霸,就好比那神之一族。而不是其他生物如此巨大的改變了這個世界?之所以不同於其他生靈,關鍵在於擁有超高的意識。這種意識,使得他們會觀察世界,會反思自身。
也正是這種意識,幾乎從萬靈啟蒙開始,便有了信仰。可以說,有人的地方,就有信仰。那麽信仰是如何發生的呢?
的確。與其它生物相比,人的高貴之處,在於能夠思想。思想既是高貴的,也是痛苦的。從人意識到死亡是自己的宿命,避無可避的時候,痛苦就出現了。
死亡到底是什麽?人死之後,要到什麽地方?那個地方陰森恐怖還是鳥語花香?這些問題成為智慧生靈麵臨死亡時,需要經常思考的問題。當時,現實卻無法提供明確的答案。於是信仰就產生了。
宗教信仰成分中“生死輪回”,“死亡救贖”。哲學理念中的“*腐爛,精神不朽”都為不同的人提供了麵對死亡、征服死亡的精神力量。
智慧生靈擁有的意識和思想能力。使得追問成為智慧生靈最普遍的精神訴求。我們從哪裏來?這個世界最初是什麽樣子的?這些問題,成為智慧生靈永恒的困惑。
於是追尋世界的本來麵目,尋找世界的本源,被智慧生靈視為永恒的使命。這種追問精神成為信仰發生的根本原因。
智慧生靈從誕生之日起,就麵臨著生物性和精神性的雙重規定。一方麵智慧生靈和其他動物一樣存在著基本的生理需求;另一方麵,智慧生靈又有著精神方麵的價值追求。
這種價值追求的直接體現,智慧生靈常常會反問自己:“我活著是為了什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生的目標和意義。
其它動物可以安然自得地度過自己動物的一生:繁殖、生存、死亡,可智慧生靈一旦失去精神的支撐,*的生存就會變得痛苦而難以為繼。因此,自殺在其他動物身上幾乎不可想象,卻成為智慧生靈選擇死亡的一種方式。
這種對人生意義的反思,就使得信仰得以發生,無論答案是什麽,智慧生靈的這種需求是必然的。
智慧生靈的一生充滿著變數,一方麵我們不能預知未來之事;另一方麵,我們又不得不麵對意外之事的發生。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不確定性幾乎與人生相伴而行。為什麽有的人出於殷實之家,有的人卻流落街頭?
為什麽有的人一帆風順,有的人卻命運多舛?為什麽在同一次災難中,有的人可以幸免於難,有的人卻慘遭不幸?太多有關人生的風雲際會,似乎很難找到合理的解釋。
一旦這種不確定性發生時,智慧生靈就需要可以合理解釋的理由,這種解釋能夠給人力量去麵對和接受,可合理不一定是真理,真理不一定合理。
智慧生靈意識的可貴之處,還在於對其自身缺陷的清醒認識,於是不斷的修行,讓自己變得更強,去探索更多未知的事物。智慧生靈往往會在神秘莫測的宇宙麵前自覺渺小,甚至在自我*和理性的衝突之中感到束手無策之中有限和缺憾,讓智慧生靈對自身產生了懷疑和困惑。
如何超越有限,破虛成神,立地成佛,走向永恒;如何彌補缺陷,通達圓滿,成為智慧生靈的另外一種精神需求。
因此,智慧生靈需要信仰來為自己確立價值目標:或塑造完美的英雄,或營造美好的“來世”。以此,智慧生靈可以增強生活的信念,確立前進的方向。
思想是智慧生靈區別於其他生靈的可貴標誌。所有的智慧生靈活動,均有思想的參與。思想的發生基於個體自身對周遭世界的體認,並以個體的歸宿為根本指向。簡單來說,個體通過思想的活動,會認識到自己跟周圍世界之間的關係。
例如我是誰?我在整個世界的存在狀態怎麽樣?而這種思考的結果,就必然引發對自己的期望:我希望成為什麽樣的人?我渴望得到什麽?
思想的結果是出現期望與現實之間的差距。這種差距則會引起精神上的痛苦,盡管對此的反應程度會因人而異,可至少可以肯定這種感覺並不輕鬆。
舉例來說,假如你的期望是有朝一日可以成為一名飛行員,這種期望的達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並不能馬上實現,需要體能訓練、知識積累、通過各項考試和選拔等,這時候預期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就會引發需求尚未實現時的壓力、不快甚至是痛苦。
若想要消除這些痛苦,必須采取行動,去達成目標。事實證明,堅定持續的行動需要巨大的精神支持,這就是信仰。
在思想引發痛苦之後,人們常常會尋找可以給予合理解釋或者指明未來出路的精神力量,以緩解痛苦,為人生提供明確的方向,這種精神力量就是信仰。
不同的人在信仰的選擇上也會有所不同:有的人選擇信仰宗教、有的人選擇信仰科學,有的人選擇信仰理性……不管信仰有多麽不同,信仰者對信仰的態度卻是相同的,即將信仰內容視為統整人生各個方麵的最高原則,所有的活動都以遵循這個原則為指向。
所有的人都會有自己的思想和期望,但是夢想成真的人卻是少數,關鍵的區別就在於有沒有堅定的信仰。因為人一旦擁有了信仰,就擁有了巨大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就體現為永不放棄的行動。
擁有信仰的人會十分明確自己的人生方向和價值追求,也使得他們無論麵臨任何挫折和困境,都會百折不撓,不言放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