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也有替長興侯說話的,但大理寺都證明了長興侯有罪,朝堂上討伐長興侯的言官更多。


    淳慶帝仔細看了看盧太公遞交上來的卷宗,看到崔珍身上遍布傷痕,脖子上還有一道深深的手印掐痕,以及大理寺找到崔珍的地點,便知道外麵關於長興侯因為生母之死虐待府中繡娘的傳言都是真的。


    繡娘也是人,一個繡娘氣死了長興侯的母親,與別的繡娘有何關係?


    崔珍的姐姐便是死在長興侯府,長興侯還惦記崔瑾的妹妹,不惜讓管事高價買回去,足見其齷齪的心思。


    沒有證據的時候淳慶帝可以不理,現在證據確鑿,淳慶帝不想再用長興侯這種人。


    ☆☆☆


    崔珍的案子很快就出了判決,崔珍家裏隻有沒直接出麵的崔兄撇出去了,其他人都因協助崔珍私逃挨了板子、關進了大牢,服刑時間有些區別罷了。整個京城,除了阿嬌等人關心崔珍的判決,其他百姓都跑去看長興侯一家的熱鬧了。


    一個堂堂的侯爵,就因為私藏一個欠債逃跑的繡娘,被聖上罷了官職降了爵位,挨板子入獄前是侯爺,半年牢獄一過,出來就變成了伯爺。長興侯原來可是世襲罔替的爵位,現在一降爵,世襲罔替的好事也沒了,等長興伯一死,他的兒子們便徹徹底底的變成了平民。


    祖宗掙下來的榮耀,因他的私心說丟就丟,這樣的爹,恐怕連他的兒子們也都不想再孝敬他。


    除了那些受過欺淩的繡娘,無關百姓肯定不至於多痛恨長興侯,但能看到一個朝廷大官被罰,百姓們都很喜歡這熱鬧,大街小巷無人不談。


    孟氏一開始都不知道這麽多。


    侄女什麽都不告訴她,還是府裏的下人看到城門口的告示,跑回來稟報給她,孟氏才知道侄女聘用的一個繡娘毀約逃跑了。怕侄女虧掉的本錢太多,孟氏趕緊去了一趟繡鋪,可侄女輕描淡寫的,更擔心繡娘的安危而不是那三兩銀子,孟氏才鬆了口氣。


    沒想到過了一個節,侄女的案子竟然將長興侯都扯了進去。


    來往的官太太們隻提是大理寺辦的案子,孟氏越想越奇怪,順天府定下的小案,怎麽就引得大理寺出手了?


    官太太們隻聽熱鬧,具體並不了解,孟氏便帶著女兒薛寧,又來了一趟阿嬌這邊。


    鋪子前麵做生意,孟氏從後門進的,對於這些鋪子與宅院連在一起的人家而言,後門才是正門。


    阿嬌聽說姑母來了,忙叫夏竹過來頂著,她去後頭招待姑母。


    廳堂裏麵,七歲的薛寧坐在地上逗弄小孟昭,孟氏笑著看著。


    侄女剛提出要搬出將軍府另住的時候,孟氏並不同意,還反思是不是自己與丈夫哪裏做錯了,讓侄女受了委屈。但漸漸地孟氏明白了,侄女需要親人的關心,但更需要輕鬆自在的活法,侄女的身份讓她無法結交到十四五歲的官家小姐為友,年輕的官家少婦可能也不想結交侄女,自家的那些宴請對侄女來說都是負擔。


    搬出來,讓侄女自己做主,才是真的對侄女好。


    所以孟氏就挑了這處宅子,買下送給侄女。


    再後來,侄女又抱了小孟昭回來養。


    孟氏也想反對來著,才十九歲的大姑娘,貌美溫柔,改嫁並不難。可她一開口,侄女就搬出一大堆道理來堵她,說什麽京城的名醫都沒有把握能調理好她的身子,她就算能改嫁,也生不出自己的孩子,與其辛辛苦苦替別人養原配留下的孩子或是過繼來的子女,還要看男方家人的眼色,不如自立門戶,養個兒子替孟家延續香火。


    孟氏便動搖了。


    無論如何,侄女過得開心就好,侄女想做什麽,她全力支持就是了。


    「表姐,剛剛昭哥兒叫我姨姨了!」阿嬌一過來,薛寧炫耀地叫道,叫完還讓孟昭再喚一次。


    孟昭看著頭上插了兩朵絹花的小姨,乖乖叫道:「鴨鴨!」


    阿嬌與孟氏都笑了起來。


    孟氏打發薛寧帶孟昭去院子裏玩,讓丫鬟們也都去看著,她單獨問阿嬌:「崔珍的案子我都聽說了,就是有一事我想不明白,大理寺是怎麽攙和進來的?你可知道?」


    阿嬌垂了垂眸。


    街頭的議論她也聽了些,百姓們都在幸災樂禍長興侯一家的衰敗,最多再誇誇大理寺盧太公為民除害,誇誇聖上愛民,沒有一個提到趙宴平的,想來還是趙宴平初來京城,名聲不顯,還沒有引起外人注意。


    但阿嬌相信他的才幹,假以時日,一定能在大理寺出人頭地,姑母早晚也會知道他來了京城。


    阿嬌便說了實話,神色如常地笑道:「趙爺進京了,入職大理寺,舅舅托他送東西給我,正好遇到我這邊有難事,就托他幫我查了查。」


    孟氏聽到「舅舅」才反應過來侄女口中的趙爺是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福妾 卷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毛毛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毛毛雨並收藏福妾 卷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