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一連幾個月都沒有好好下過一場雨,更加酷熱難耐。


    時逢正午,屋裏根本呆不住,誌文索性在院內樹蔭下鋪了張涼簟,伴著連綿不斷的蟬鳴聲,半睡半醒地歇著。


    良田屯堡的事一了,除了馬二和他的手下,其他人都回了涿鹿集,守在商社門口的衙役兵丁,自也有他們的消息途徑,誌文他們還未到,就已走到無影無蹤了,至此,官買行頭一事算是徹底了結,有賀知州做靠山,即便他人還未到,相信尤鴻遠也不敢再造次。


    宋獻策和宋才捷被誌文打發回了涿鹿山,難民招募得越來越多,除了在山前興建塢堡,也是時候擴大毛衣織造規模了,事情繁多,這兩人好歹在年前都有過經曆,自然得回去幫忙。


    錢管事沒有出來,仍留在山裏,現在還不到售賣毛衣的時候,哪裏最忙他就得在哪裏做事兒,說到底還是人手不夠啊。


    誌文自己留在了涿鹿集,幫忙招募難民,這種事兒沒多少難度,錢管事在這兒就是大材小用了,昨天剛送走一批,是以誌文才能偷得半日清閑。


    孫大夫還是和以往一樣,神龍見首不見尾,要麽給附近村民看病,難民多的時候,他也會來熬幾鍋藥,護衛他的隊員換了,仍和尚林他們一樣,跟著跑前跑後的。


    隻是有一點,若再有人上門延請,需得由護衛他的隊員提前探查完畢方可。


    至於尚林三人,估計羊毛應該快洗完了罷。


    孫大夫被擄一事,終於還是走漏了風聲,孫可旺和孫大椿知道的時候,都已化險為夷,又是誌文親自出的馬,兩人自然不好再說什麽,不過尚林三人洗羊毛,還有隨後的訓練,日子恐怕不會好過。


    誌文本打算在山裏和集鎮上都設個掃盲班,不論是戰隊還是工會、商社中人,隻要是管事之人,都打算讓他們認幾個字,但這教員卻不好找,現下又忙,涿鹿山中的課程也隻能是斷斷續續地開設,商社所在的集鎮就徹底歇菜了。


    不是沒想過自己親自上陣,但以誌文目前的水平,就隻能教簡化字了,他總覺得有些離經叛道,最重要的,是誌文性子懶散,實在不願意自己找罪受。


    “誌哥,鎮裏又有人來問,咱們山裏那神物,能不能讓他們也種些?”正當誌文優哉遊哉地在樹下乘涼之時,尚小成出現了,打破了他難得的輕閑。


    又來了!誌文皺皺眉頭,從迷糊中清醒過來,這事兒還真是讓他有些煩惱。


    擴大紅薯和土豆的種植,是誌文發現係統倉庫的妙用後孜孜以求的事情,能解決糧食問題,就能解決難民流民問題,也算是為這個苦難深重的民族做點貢獻,同時自己還能發財,何樂而不為?


    隻是這種子費的收取,卻與誌文所想有些不大一樣。


    在涿鹿山之中,即便山民們都在掌控之下,誌文也以為會有那麽一兩家跳將出來,不願意用糧食換第二季的糧種,他都打算好了,若真有這種情況發生,絕不手軟,定將其逐出涿鹿山,不會任他們留在山中。


    隻是誌文低估了畝產千斤糧食給山民們帶來的衝擊,他的話現在在山中與聖旨無異,收糧時山民們毫不猶豫地上繳了三成收獲後,又爭先恐後地繼續用將近三成的收獲付了第二季的種子費用,對誌文的話竟是絲毫也未起疑。


    不僅如此,凡是與涿鹿山中沾親帶故的周邊村民,也都紛紛找上門來,表示要種山中神物,至於費用,還有點家底的人家搶著給了,付不出來的,紛紛在借據上按上手印,信誓旦旦地表示,一俟收獲就來還清,絕不拖欠。


    這些人通過山中人知道了糧食的恐怖產量,都是爭著搶著地想種,誌文對他們也沒什麽不放心的,反正借據上有山裏人作保。


    這兩類人都沒有想過用已經收獲的糧食做種,全因誌文交待過,不從工會買種子,是不可能有這麽高的產量的,不論有沒有見過孫可旺那畝地的可憐相,眾人對此都深信不疑。


    就是一些新到的難民,也半信半疑地想要在山外種地,關隘之外本就空曠,流匪到來前又砍了不少樹,空地更多,除了放馬種苜蓿,再種些地也行。


    這些難民多半已經給涿鹿山幹了一段時間的活兒,雖然沒有親眼目睹豐收的景象,但能看到山民們日益紅潤的臉色,又有人不停吹噓,也想種點試試,他們雖然交不出種子費,但可以扣留部分工錢,難民們沒有怨言,工會也沒有風險,算是皆大歡喜。


    至於像涿鹿集上的這些人就難辦了,涿鹿山豐收的消息,他們當然也有所耳聞。


    隨著旱情的加重,晉北這一帶可能比陝北好一些,但地裏的情況一望便知,顯然收成不會有多少,交了賦稅,恐怕剩不下多少口糧,如何過冬,成了百姓亟需解決的問題。


    再加上遼餉剿餉的一再加征,還有各地官府攤派的火耗,別說佃戶們過不下去,就是有自耕地的中小地主們,家裏如果沒有秀才、舉人等有功名的子弟免除部分田賦,也都到了破產邊緣。


    如果沒有意外的話,這些人為了完稅,也隻能選擇賣地,然後徹底破產,與佃戶一樣踏上逃難之路,最終被流賊裹挾,成為大明王朝的掘墓人。


    現下聽說有這神奇的糧食,畝產千斤倒沒幾人信,但重要的是,它們抗旱,而且聽說八月中下旬還能再種一茬,十一月初收獲,哪怕畝產打兩個對折,有個兩三百斤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了。


    這意味著一家人隻要種上幾畝紅薯或是土豆,那這個冬天或許就能安然度過了。


    隻是這種子費他們接受不了。


    在山裏,種子費是這樣收的,第一季糧食收獲後,每家每戶按收獲的三成上繳,從這之後,各戶根據所需的種子數量,自行決定用多少糧食購買,每斤種子若是用紅薯土豆來換的話,需要五斤,一般一畝地需要種子五十斤,這麽算下來,相當於上繳畝產產量的兩成半,山民們的負擔並不算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求生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自身小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自身小卒並收藏明末求生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