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國民商船隊在海上刻意多飄蕩了數日,但在物資即將耗盡之時也沒等到帝京的消息,迫不得已隻能返航。


    返回之後,竇氏二姑娘被困寒州的消息一事便傳開了。


    坊間對於這件事的評價大致不過幾種。


    其一是這十三船的男子,卻讓一個女娘去麵對寒州的凶險,當真有失大丈夫的道義。


    其二便是這竇二姑娘在那種地方孤身一人,還能活著等央國派人去救麽?


    最後便是對此次朝廷物資的質疑。


    既然答應了寒慶送物資,為何又這般出爾反爾,害一個姑娘家被困在蠻荒之地。


    竇氏在得知阿笙被困之後,第一時間找上了倉部,質問種子的事。


    那倉部的侍官根本連見都不敢相見。


    三日之後,倉部得出消息,當是寒州之人自己偷換了物品。


    又聞阿笙來自竇氏,所以故意扣下人,隻為了以此挾持央國給更多的東西。


    而與此同時,向寒州運送物資的其餘四國,卻因依約送上的是良種,所有民商悉數平安返回。


    這其中包括陳國的大糧商褚氏。


    若論商貿規格,褚氏可不輸竇氏。


    若寒慶當真有意做此勾當,為何偏挑央國的竇氏,而放過陳國的褚氏?


    倉部給出的解釋根本經不起質問。


    麵對坊間流言紛飛,前朝也是亂成了一鍋粥。


    因這種子之事,央國一國信譽危在旦夕,還有那竇氏之女,要不要救?


    若要救,該怎麽救?


    是屈服於寒慶,再次送去種子,還是直接武力攻打?


    若不救,竇氏那邊又該如何交待?


    如今央國國內南糧北送的賑濟糧都來自竇氏,竇氏手中持有的良田數,足以喂飽半國臣民。


    而這些年,竇氏一直配合朝廷政策,無絲毫懈怠。


    正因為此,為朝廷解決了不少的麻煩,也省了不少錢財。


    更何況,竇氏相信朝廷才會將長房之女送去。


    若這竇氏女娘當真不救回來,論情論理,都難向竇氏交待。


    大朝會之上,軒帝的眉頭擰緊,他未想到,其餘四國居然當真與寒慶送去了良種。


    誰有大國君主之風當下立見。


    如今是錢未要到,又在外丟了顏麵,軒帝如何不內心搓火。


    但他並不認為自己此行有錯,反倒將這件事歸咎於黃庭生的計謀錯判了形勢。


    在朝堂之上,更是大批黃庭生的過錯。


    那麽既然是出謀劃策的出了錯,便不是皇帝刻意為之。


    那這竇氏二姑娘自然是要救的。


    但問題來了,如何救?


    此時軍機閣上報,建成水師傳來消息,稱海州水域出現了百艘戰船。


    這些船隻從束河出,刻意繞過央、陳二國水師陳兵的外海以東。


    寒州寒武衛善戰,天下皆知。


    若是再配上戰船,央國水師當真能與之一戰?


    但軍報中亦道,此次出現的戰船依舊用著舊時的水動設計,若當真論戰力,寒慶未必能勝。


    但央國卻定然時無法輕易取勝。


    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這種事,對於一個國內穩定、經貿富饒的國家而言,並非上上之選。


    同時,前朝之人認為,寒慶敢將這些船送到外海給他國之人看到,那麽這些必然並非是他們的全部實力。


    央國應與陳國等國家采取一致的策略,以“穩”為主。


    隻要不刺激寒慶,讓它能勉強度日,便不會引得寒慶殊死一戰,鬧得東境再無安寧。


    畢竟,從這一次送種子的事就可以看出,這東境最靠近寒慶的五國並不齊心。


    若當真打起來,其他各國會不會借機發難,讓央國腹背受敵,便難說了。


    因此,多番考量之下,朝廷決定再派一艘航船前往寒州,與寒慶交涉,重新送去種子,並將竇氏之女接回來。


    寒州客居內,阿笙整理了一下衣衫,隨著奴仆的引請走出了王城。


    越古已經在外候著了。


    根據央國傳來的信息,是倉部之內的一名吏官將送往寒州的良種與篩選淘汰的那部分弄混了,這才鬧出了烏龍。


    如今,央國再次派來使者,送來種子。


    而來接阿笙的船隻過幾日便會抵達岸口。


    為此,伽藍王命越古親自將阿笙送至岸口。


    再次坐上牛車,阿笙沒了從前的緊張之感。


    牛車幾番顛簸,她倒是有些昏昏欲睡。


    在這裏半個月的時間,她並未閑著,每日都十分忙碌。


    伽藍王欲與東境換取更多的糧食種子及植株,因而讓阿笙幫著主管物資的侍官看看,如今寒慶拿出來的那些東西有多少能做貿易之用。


    畢竟阿笙的航道做著諸國的生意,到底哪些東西在哪能買賣,她當清楚。


    阿笙看著那些東拚西湊之物,當真算不上有看頭。


    阿笙扒拉了三日各種看不懂的東西,除了張苒苒換走的刺藤絲可做護身皮甲之外,當真沒什麽能用的東西。


    最後她與伽藍王提,為何要固執地與他國交易種子,不如直接購買。


    但要買賣便要有錢財,寒慶的通幣還不在東境流通。


    商貿之事雖然慶國態度有所退讓,但若是其餘諸國不鬆口,央國也不會當這個冤大頭,拿著本國的東西去換一堆廢幣。


    所以,阿笙提出,幹脆就先賺飛錢,未必非要與大國做生意。


    東境雖大國勢力強盛,但往北也不乏因戰亂而分崩離析之地。


    在這些地方有不少的民間義軍,他們常年在刀口舔血,正是需要兵器的時候。


    東境各國雖掌握冶煉技術和鐵器,但因一紙協議,均不得以兵器援助。


    但他們做不得,寒慶可以做,畢竟還有一個願意將廢置的鐵器賣給寒州的張苒苒不是?


    再者,那些年東境諸國希望寒州之上的局勢更加混亂,變著法地給各部送了不少東西來拱火,其中便包括通用的兵器製造技術。


    伽藍王聽完她這個荒謬的建議,亦擔憂此舉會刺激到庸國等臨近的國家。


    阿笙攤了攤手,道寒慶如今在東境人的眼裏就是一個大流氓。


    無論怎麽做都會被人看成在耍諢,既然如此,又何必計較那麽多。


    “寒慶要生存,也沒有別的辦法啊。”


    這話便是在教伽藍王將無恥貫徹到底。


    若庸國受不住便會主動與寒慶談商貿之事。


    伽藍王聽完阿笙的這番言論沉默了許久。


    當年裴鈺對阿笙青眼有加便是因著她的聰慧和膽量,如今她這腦子全部用在了生意賺錢之上。


    當真是乞丐窩裏也能被她摳出三兩金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青山巍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兩春風穿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兩春風穿堂並收藏青山巍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