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賽因(你好)!貝勒,一年多沒見,您身體還好嗎?”
“身體還好!我帶回了一些貨物,其中有你們緊缺的藥物和橡膠,你們身體都還好嗎?大汗呢?”
“大汗一切都好,年前受了一次風寒,服用了買地的藥物,已經完全康複了,比從前還要更健朗,一頓還能吃三碗黏米飯——”
來到建新這裏,入耳的就完全是建州的土話了,使節團拖著長長的爬犁子隊伍,從黃土牆壘成的簡陋城門中緩緩經過,四周的地窩子裏,不斷有人鑽出來,對使節團表達了熱烈的歡迎,而藏在使節團之中的新婚夫妻,也是好奇地左顧右盼,打量著這個明顯還隻布局出一個雛形的城市——雖然建新對女金人來說非常重要,但說實話,此處也是周老七一路北上,見過規模最小最窮的城市了。
和開原無法相比不說,就是和阿勒楚喀也比不上,阿勒楚喀好歹也曾經是從前金朝的上京,雖然之後城市被荒廢,但還有很多遺址留了下來,其中最實用的就是阿勒楚喀的舊城牆,城牆這個東西,是所有人類遺棄的城池中最難損毀的東西,便是已經過了近千年,這些紮實的夯土堆也還沒有什麽減損,其實很多時候,一座城池最難修建的也就是城牆了——而在富裕繁華的江南之地,還不覺得什麽,到了關外,在茫茫荒野之中,人們自然而然會領悟到城牆的重要作用,沒有城牆防護,城就不能算做是城。阿勒楚喀雖然居民還不多,但它的城牆遺存不少,而且規格很高,看起來自然要比建新多了不少氣象,這是無可非議的事實。
堅城,是一方勢力的象征,因為修築城牆所需要的人力物力非同小可,並且這個活不能讓軍隊來幹,隻能征用民夫,甚至可以這麽說,每一座堅城的城牆下都埋葬著累累屍骨,它們幾乎都是在失敗者的血汗之中慢慢成型的——戰俘、奴隸,犯罪的百姓,這是民夫最主要的來源,周老七雖然不知道,在數千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罰築城牆,就如同罰為‘城旦舂’一樣,都是常見的勞役刑,但他也可以明白現在建新的困難:修城牆是要吃苦的,而且也需要相當的物資,現在的女金人,根本就拿不出太多人力物力,買活軍若是不幫忙,連個體麵的城牆都建不起來,也就是如現在這般,堆築大約兩人高的夯土牆,甚至不能在城牆上再修什麽走道、碉樓,也就是把城池勉強圍起來了事。
雖然敷衍,但牆是不能少的,建新依山傍水,附近就是大山,礦脈也來自那裏,換句話說,這裏的飛禽走獸不少,城牆的第一重意義當然是保護住民不受野獸的侵擾,接下來再去考慮如何應對外敵入侵。就好像蝦夷地的城池也會築牆,這是一個道理,有資格放棄築牆的,那都是在平原丘陵地帶、人口稠密之地,幾乎沒有什麽野獸的城池了。
譬如買地的新城,好像就不考慮城牆——也是,按買活軍如今的武力,還有誰敢來打他們的城池?怕不是想嚐嚐六姐大飛劍術的厲害?還是說黑天使不好用了?城牆對於砲戰來說,意義在於獲取居高臨下的視野和射程優勢,但買地有黑天使,且他們的小炮射程更遠,因此有沒有城牆也就相對無關緊要了,反而暫且不修城牆,讓城市可以自由往外擴張更合算一些。
關外的城市,那城牆是必不可少的,就算再矮小,住在城內也比住在城外多了幾分安全感,別看城裏的建築有的還是地窩子,但其中出入的居民穿著卻是體麵,不少人都穿著狐皮薄襖——建新要比開原還冷,他們從參園出發時已經穿棉衣了,但在建新,穿皮草卻還很常見。周老七夫妻也凍得把襖子重新穿上了,說實話,穿了一冬天,周老七感覺衣服都餿了,要不是馬翠英教他在雪地裏洗皮草,他還真不知道這麽貴重的衣服該當怎麽清潔呢!
“貝勒,帶了什麽好東西給大汗?”
“貝勒,可知道苦葉島的船出發了沒有?”
“海參崴解凍了沒有?去年特別冷,貝勒爺們沒有凍著吧?”
馬翠英是會說建州土話的,她從小就說的是這門語言,雖然後來高燒,把小時候的事全忘了,但回到遼東之後,不可避免接觸了很多女金人,半是學習半是回憶的,雖然看不懂韃靼文字寫的建州文,但卻很快就可以說一口流利的建州土話了,周老七這幾個月也沒閑著,一旦知道和建州的關係,對蝦夷地來說很要緊,他就有充分學習建州話的動力了。
因此,對於這些建州土話的寒暄,他們都能夠聽得懂,並且隨著人群越來越多,不由得斜眼去看爬犁子:這爬犁子的貨物雖然多,但和人數比起來卻又不顯得了,還有一些要帶回衛拉特去,這怎麽可能夠分呢?看來,對建新來說,要獲取買地的物資委實是不容易,這裏想要修路,第一個條件就是要設水泥廠,甚至從開原買都難,開原往海參崴運貨也不怎麽方便,要麽是走水路,從買地運到海參崴,要麽就是建新這裏自己產石灰石,再買設備來建水泥廠——毫無疑問這個廠子必須讓買活軍來運營,因為這些女金人根本就不具備相應的知識水平。
水泥廠、磚廠,這都是建新急需,但卻很難擁有的東西,也因此這裏的建築還是以地窩子為主,一路過來他們看到的房屋也多是木屋——和南方的木板屋子不同,這種木屋都是原木一根根排列建成的,一路北上,他們見過不少這樣的屋子,而且其實不太會漏風,在冬天是很保暖的:鄂倫春人會在原木之間糊上一層混合了冰原苔蘚的泥土,苔蘚淋雨之後,在泥土中會繼續生長,等於把所有的縫都給黏糊住了。這種方法也比較易於讓人接受,因為據說落後一點的部落還不知道這個辦法,便采用牛糞來糊牆,一樣也能達到保暖的效果,就是每年都要刮下來重塗,屋子裏永遠也少不了幹牛糞的味兒。至少衛拉特韃靼就是這麽在過冬草場幹的,主要因為他們那沒有通古斯的這種苔蘚……
不過,這種小木屋,也這要看和誰比了,它是相對暖和且可以過冬的,這一點毋庸置疑,這種木屋基本就是遼東再北部通古斯地區的主要民居了,但要說這種木屋能和水泥房、火牆比,那就是說笑話了。城裏唯一的水泥建築就是建新城北的金帳——雖然還叫金帳,但已經是水泥房了,就是勉強搞了個三進的大院,在買地,也就裝下小半個衙門吧,但在建新,這已經是規模最大且最豪華的建築了——但不論是地窩子還是小木屋,裏頭倒都很暖和,木柴、煤球,堆得到處都是,家家戶戶的後院都有沿邊的長條棚子,裏頭碼著的是柴火和煤球,就不知道百姓們怎麽分這兩種東西的用處了。
“建新這裏真是一點也不缺煤,鐵也有的,還有許多稀有的金屬礦,現在缺的就是水泥。百姓為啥建不起房子,這不是缺錢——家家戶戶都在礦裏幹活呢,還有買地的重刑犯來補充著,錢真不能說有多缺,缺是缺什麽,就是缺建材啊,再一個就是在咱們這地界上蓋房子真不容易,我們這裏有時候五月份還沒化殘雪,九月份就又下雪了,水泥房都開裂!你看,這水泥房才第三年那,看到沒有,牆上都是裂縫,這一裂,白天還好,夜裏就感覺牆壁鑽風——”
接待使節團的幾個年輕人,都會說一門很嫻熟的參雜語言:建州土話大概隻占據了六成不到,剩下的全是漢語詞,甚至不會建州土話的人都能模模糊糊的聽懂。這是因為太多的新詞在建州土話裏本來沒有,也不好翻譯,幹脆就直接用了漢語,比如說,水泥、金屬礦、建材等等。艾黑子和一個青年勾肩搭背,這個人大概也是老艾家的血脈,是艾黑子的堂親——不過這也不奇怪,有資格住在建新的,肯定以自家親戚為多,其餘跟隨他們北上的女金人,也不能全住在建新城裏啥也不幹,挖礦、種地、捕魚……散在建新周圍的土地上,總有活幹,逐漸把村莊遍布開來,這片地方才算是成為女金人的地盤。
“還有這事!那老汗他——”
“去年就是因為這個緣故感冒了。後來技術員來了,用黏土在屋內重新糊了膩子,這才算是擋住了風。技術員說我們當時找的工匠,二把刀!直接把南邊的圖紙帶來,算的用料,太想當然了,想著北地冷,聽說敏朝京城砌的都是二層牆,就也給加倍算了量,自以為這樣足夠了。實際上,49牆——也就是兩磚牆,那也就是在京城夠用,京城離建新還幾千裏地呢!在建新得用62牆——兩層半!還要再做保溫層,這樣才能保證屋裏的溫度!”
保溫層是做不了的,因為這是天界的辦法,其中填充的材料連買地都沒有,建新這裏通過傳音法螺把問題傳遞給羊城港之後,買活大學的建築專家,去大圖書館查了不少資料,這才又想出了一個辦法:用老式的三合土來做塗料,反而不能用買地慣用的水泥!三合土雖然貴,因為要用到糯米漿調和,但黏土的‘延展性’更好,抗寒性更強,反而適應在極低溫條件下用來做外牆的塗層!
“隻是,這三合土也不是我們建州這裏傳統的手藝,就沒這麽富庶過,還拿糯米漿來調和,都是漢人那裏,尤其是南人用的。南邊那裏現在又普遍用更便宜更堅硬的水泥,要找會拌三合土的師傅也挺難的,這不是隻能求礦山的技術員再下山來摸索?還得讓人從南方買糯米過來……唉,這船期也不知道要等到什麽時候,反正這會兒我們建新搜遍全城,滿打滿算最多也就湊個幾百斤糯米,黃米倒是有,不曉得能不能用,雖說也挺糯的……”
使節團來到建新之後,拜會老汗肯定是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周老七作為買地的官吏,而且要去蝦夷地上任,理所當然也跟著一起進了大汗金帳,一邊走一邊聽著這位小阿哥和艾黑子說閑話,也是聽得入神,都是暗暗點頭:天下之大,風土截然不同,想要簡單照搬,太容易失敗了。水泥房要在建新這樣極北的地方推開,還真不是說得這麽簡單,就連一間房子都處處離不開南方的支持——這大概就是貨物交通貿易的意義了!
再一想他們這曲折的旅程,周老七又發自肺腑地意識到一點:港口、海運,對於長途貿易來說太重要了!而且來到北地之後,知道了港口在冬天也會結海冰,他這才明白海參崴這個大多數時候都不上凍的港口有多麽的重要,別看建新往北走,也有穿過韃靼海峽去苦葉島的港口,但這個港口在冬天是不能靠岸的,近海結冰,船隻不能破冰靠港,但海冰又不如河冰厚實,上頭也不能過人,注定是個季節性港口。建新的發展,非常依賴於海參崴運輸來的補給——這麽說,通往海參崴的路還真是非修不可了!
“實在不行,也就隻能先修木屋子了,反正這裏別的不多,就是木頭最多了,剛好這幾天大汗也在上課呢。”
艾阿哥一邊說,一邊把眾人帶入中堂,大家也已經隱隱約約地聽到了東廂傳來的說話聲,周老七更是好奇地踮腳,從勇毅圖魯的肩膀上,順著門口看了進去——東廂裏坐了七八個人,並不隻有老汗一個,靠窗站著一個人,大概是被請來上課的老師,就不知道是什麽出身了。
此時,東廂落針可聞,大家都在聽這先生說道,“……學會了這個算數,我們就會發現,不斷向外擴張,砍伐慢生林取暖,是一件非常不明智的事情,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很快就會讓城市周圍的取暖資源消耗殆盡,想要讓建新維持一個科學合適的擴張節奏,我們就必須提前對於取暖木材,也就是速生林的種植做出規劃,開辟出林場來。”
“……這就是城市規劃中的一個方向:消耗性資源的可循環規劃……”,
“身體還好!我帶回了一些貨物,其中有你們緊缺的藥物和橡膠,你們身體都還好嗎?大汗呢?”
“大汗一切都好,年前受了一次風寒,服用了買地的藥物,已經完全康複了,比從前還要更健朗,一頓還能吃三碗黏米飯——”
來到建新這裏,入耳的就完全是建州的土話了,使節團拖著長長的爬犁子隊伍,從黃土牆壘成的簡陋城門中緩緩經過,四周的地窩子裏,不斷有人鑽出來,對使節團表達了熱烈的歡迎,而藏在使節團之中的新婚夫妻,也是好奇地左顧右盼,打量著這個明顯還隻布局出一個雛形的城市——雖然建新對女金人來說非常重要,但說實話,此處也是周老七一路北上,見過規模最小最窮的城市了。
和開原無法相比不說,就是和阿勒楚喀也比不上,阿勒楚喀好歹也曾經是從前金朝的上京,雖然之後城市被荒廢,但還有很多遺址留了下來,其中最實用的就是阿勒楚喀的舊城牆,城牆這個東西,是所有人類遺棄的城池中最難損毀的東西,便是已經過了近千年,這些紮實的夯土堆也還沒有什麽減損,其實很多時候,一座城池最難修建的也就是城牆了——而在富裕繁華的江南之地,還不覺得什麽,到了關外,在茫茫荒野之中,人們自然而然會領悟到城牆的重要作用,沒有城牆防護,城就不能算做是城。阿勒楚喀雖然居民還不多,但它的城牆遺存不少,而且規格很高,看起來自然要比建新多了不少氣象,這是無可非議的事實。
堅城,是一方勢力的象征,因為修築城牆所需要的人力物力非同小可,並且這個活不能讓軍隊來幹,隻能征用民夫,甚至可以這麽說,每一座堅城的城牆下都埋葬著累累屍骨,它們幾乎都是在失敗者的血汗之中慢慢成型的——戰俘、奴隸,犯罪的百姓,這是民夫最主要的來源,周老七雖然不知道,在數千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罰築城牆,就如同罰為‘城旦舂’一樣,都是常見的勞役刑,但他也可以明白現在建新的困難:修城牆是要吃苦的,而且也需要相當的物資,現在的女金人,根本就拿不出太多人力物力,買活軍若是不幫忙,連個體麵的城牆都建不起來,也就是如現在這般,堆築大約兩人高的夯土牆,甚至不能在城牆上再修什麽走道、碉樓,也就是把城池勉強圍起來了事。
雖然敷衍,但牆是不能少的,建新依山傍水,附近就是大山,礦脈也來自那裏,換句話說,這裏的飛禽走獸不少,城牆的第一重意義當然是保護住民不受野獸的侵擾,接下來再去考慮如何應對外敵入侵。就好像蝦夷地的城池也會築牆,這是一個道理,有資格放棄築牆的,那都是在平原丘陵地帶、人口稠密之地,幾乎沒有什麽野獸的城池了。
譬如買地的新城,好像就不考慮城牆——也是,按買活軍如今的武力,還有誰敢來打他們的城池?怕不是想嚐嚐六姐大飛劍術的厲害?還是說黑天使不好用了?城牆對於砲戰來說,意義在於獲取居高臨下的視野和射程優勢,但買地有黑天使,且他們的小炮射程更遠,因此有沒有城牆也就相對無關緊要了,反而暫且不修城牆,讓城市可以自由往外擴張更合算一些。
關外的城市,那城牆是必不可少的,就算再矮小,住在城內也比住在城外多了幾分安全感,別看城裏的建築有的還是地窩子,但其中出入的居民穿著卻是體麵,不少人都穿著狐皮薄襖——建新要比開原還冷,他們從參園出發時已經穿棉衣了,但在建新,穿皮草卻還很常見。周老七夫妻也凍得把襖子重新穿上了,說實話,穿了一冬天,周老七感覺衣服都餿了,要不是馬翠英教他在雪地裏洗皮草,他還真不知道這麽貴重的衣服該當怎麽清潔呢!
“貝勒,帶了什麽好東西給大汗?”
“貝勒,可知道苦葉島的船出發了沒有?”
“海參崴解凍了沒有?去年特別冷,貝勒爺們沒有凍著吧?”
馬翠英是會說建州土話的,她從小就說的是這門語言,雖然後來高燒,把小時候的事全忘了,但回到遼東之後,不可避免接觸了很多女金人,半是學習半是回憶的,雖然看不懂韃靼文字寫的建州文,但卻很快就可以說一口流利的建州土話了,周老七這幾個月也沒閑著,一旦知道和建州的關係,對蝦夷地來說很要緊,他就有充分學習建州話的動力了。
因此,對於這些建州土話的寒暄,他們都能夠聽得懂,並且隨著人群越來越多,不由得斜眼去看爬犁子:這爬犁子的貨物雖然多,但和人數比起來卻又不顯得了,還有一些要帶回衛拉特去,這怎麽可能夠分呢?看來,對建新來說,要獲取買地的物資委實是不容易,這裏想要修路,第一個條件就是要設水泥廠,甚至從開原買都難,開原往海參崴運貨也不怎麽方便,要麽是走水路,從買地運到海參崴,要麽就是建新這裏自己產石灰石,再買設備來建水泥廠——毫無疑問這個廠子必須讓買活軍來運營,因為這些女金人根本就不具備相應的知識水平。
水泥廠、磚廠,這都是建新急需,但卻很難擁有的東西,也因此這裏的建築還是以地窩子為主,一路過來他們看到的房屋也多是木屋——和南方的木板屋子不同,這種木屋都是原木一根根排列建成的,一路北上,他們見過不少這樣的屋子,而且其實不太會漏風,在冬天是很保暖的:鄂倫春人會在原木之間糊上一層混合了冰原苔蘚的泥土,苔蘚淋雨之後,在泥土中會繼續生長,等於把所有的縫都給黏糊住了。這種方法也比較易於讓人接受,因為據說落後一點的部落還不知道這個辦法,便采用牛糞來糊牆,一樣也能達到保暖的效果,就是每年都要刮下來重塗,屋子裏永遠也少不了幹牛糞的味兒。至少衛拉特韃靼就是這麽在過冬草場幹的,主要因為他們那沒有通古斯的這種苔蘚……
不過,這種小木屋,也這要看和誰比了,它是相對暖和且可以過冬的,這一點毋庸置疑,這種木屋基本就是遼東再北部通古斯地區的主要民居了,但要說這種木屋能和水泥房、火牆比,那就是說笑話了。城裏唯一的水泥建築就是建新城北的金帳——雖然還叫金帳,但已經是水泥房了,就是勉強搞了個三進的大院,在買地,也就裝下小半個衙門吧,但在建新,這已經是規模最大且最豪華的建築了——但不論是地窩子還是小木屋,裏頭倒都很暖和,木柴、煤球,堆得到處都是,家家戶戶的後院都有沿邊的長條棚子,裏頭碼著的是柴火和煤球,就不知道百姓們怎麽分這兩種東西的用處了。
“建新這裏真是一點也不缺煤,鐵也有的,還有許多稀有的金屬礦,現在缺的就是水泥。百姓為啥建不起房子,這不是缺錢——家家戶戶都在礦裏幹活呢,還有買地的重刑犯來補充著,錢真不能說有多缺,缺是缺什麽,就是缺建材啊,再一個就是在咱們這地界上蓋房子真不容易,我們這裏有時候五月份還沒化殘雪,九月份就又下雪了,水泥房都開裂!你看,這水泥房才第三年那,看到沒有,牆上都是裂縫,這一裂,白天還好,夜裏就感覺牆壁鑽風——”
接待使節團的幾個年輕人,都會說一門很嫻熟的參雜語言:建州土話大概隻占據了六成不到,剩下的全是漢語詞,甚至不會建州土話的人都能模模糊糊的聽懂。這是因為太多的新詞在建州土話裏本來沒有,也不好翻譯,幹脆就直接用了漢語,比如說,水泥、金屬礦、建材等等。艾黑子和一個青年勾肩搭背,這個人大概也是老艾家的血脈,是艾黑子的堂親——不過這也不奇怪,有資格住在建新的,肯定以自家親戚為多,其餘跟隨他們北上的女金人,也不能全住在建新城裏啥也不幹,挖礦、種地、捕魚……散在建新周圍的土地上,總有活幹,逐漸把村莊遍布開來,這片地方才算是成為女金人的地盤。
“還有這事!那老汗他——”
“去年就是因為這個緣故感冒了。後來技術員來了,用黏土在屋內重新糊了膩子,這才算是擋住了風。技術員說我們當時找的工匠,二把刀!直接把南邊的圖紙帶來,算的用料,太想當然了,想著北地冷,聽說敏朝京城砌的都是二層牆,就也給加倍算了量,自以為這樣足夠了。實際上,49牆——也就是兩磚牆,那也就是在京城夠用,京城離建新還幾千裏地呢!在建新得用62牆——兩層半!還要再做保溫層,這樣才能保證屋裏的溫度!”
保溫層是做不了的,因為這是天界的辦法,其中填充的材料連買地都沒有,建新這裏通過傳音法螺把問題傳遞給羊城港之後,買活大學的建築專家,去大圖書館查了不少資料,這才又想出了一個辦法:用老式的三合土來做塗料,反而不能用買地慣用的水泥!三合土雖然貴,因為要用到糯米漿調和,但黏土的‘延展性’更好,抗寒性更強,反而適應在極低溫條件下用來做外牆的塗層!
“隻是,這三合土也不是我們建州這裏傳統的手藝,就沒這麽富庶過,還拿糯米漿來調和,都是漢人那裏,尤其是南人用的。南邊那裏現在又普遍用更便宜更堅硬的水泥,要找會拌三合土的師傅也挺難的,這不是隻能求礦山的技術員再下山來摸索?還得讓人從南方買糯米過來……唉,這船期也不知道要等到什麽時候,反正這會兒我們建新搜遍全城,滿打滿算最多也就湊個幾百斤糯米,黃米倒是有,不曉得能不能用,雖說也挺糯的……”
使節團來到建新之後,拜會老汗肯定是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周老七作為買地的官吏,而且要去蝦夷地上任,理所當然也跟著一起進了大汗金帳,一邊走一邊聽著這位小阿哥和艾黑子說閑話,也是聽得入神,都是暗暗點頭:天下之大,風土截然不同,想要簡單照搬,太容易失敗了。水泥房要在建新這樣極北的地方推開,還真不是說得這麽簡單,就連一間房子都處處離不開南方的支持——這大概就是貨物交通貿易的意義了!
再一想他們這曲折的旅程,周老七又發自肺腑地意識到一點:港口、海運,對於長途貿易來說太重要了!而且來到北地之後,知道了港口在冬天也會結海冰,他這才明白海參崴這個大多數時候都不上凍的港口有多麽的重要,別看建新往北走,也有穿過韃靼海峽去苦葉島的港口,但這個港口在冬天是不能靠岸的,近海結冰,船隻不能破冰靠港,但海冰又不如河冰厚實,上頭也不能過人,注定是個季節性港口。建新的發展,非常依賴於海參崴運輸來的補給——這麽說,通往海參崴的路還真是非修不可了!
“實在不行,也就隻能先修木屋子了,反正這裏別的不多,就是木頭最多了,剛好這幾天大汗也在上課呢。”
艾阿哥一邊說,一邊把眾人帶入中堂,大家也已經隱隱約約地聽到了東廂傳來的說話聲,周老七更是好奇地踮腳,從勇毅圖魯的肩膀上,順著門口看了進去——東廂裏坐了七八個人,並不隻有老汗一個,靠窗站著一個人,大概是被請來上課的老師,就不知道是什麽出身了。
此時,東廂落針可聞,大家都在聽這先生說道,“……學會了這個算數,我們就會發現,不斷向外擴張,砍伐慢生林取暖,是一件非常不明智的事情,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很快就會讓城市周圍的取暖資源消耗殆盡,想要讓建新維持一個科學合適的擴張節奏,我們就必須提前對於取暖木材,也就是速生林的種植做出規劃,開辟出林場來。”
“……這就是城市規劃中的一個方向:消耗性資源的可循環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