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這葉、吳、沈三家人,如今在雲縣也安頓了一個多月了,各自的生活已然是入了正軌,連一個遊蕩的都沒有,全都在各司其職,便連沈君庸這個浪蕩子,都找了一份書記的工作,倒和吳昌逢做了同行,這裏自然是有緣故的——他們來此,除了要斡旋救人之外,多數都有求醫的目的在。
如沈君庸,要為張華清調理身體,並問子弱不養的緣故,自來看孕育的花費,就是要比別的病症貴,他和張華清兩人的收入加在一起,一個月也有兩三千文,這般按規矩扣抵,方才能有在幾年內還完的希望。
葉家的女孩兒,這裏自不必說了,就連吳昌時則也帶了自家的幾個侄女兒來放腳,不能都讓吳昌逢出診金——哪怕他們自己帶了銀兩也都不行,買活軍這裏的規矩,是從來沒有變的,如果是外來的戶口求醫,沒有買活軍的戶口本,那就要在買活軍這裏找了一份工作,以工作的薪酬來扣抵診金,除此之外,什麽銀兩厚賄都不管用,凡是私自給外人看病的,查出來就要奪沒了家產,送離本地去苦役。
這裏麵的講究,則是在於買活軍這裏的診金並不昂貴,藥材也很便宜,本就是謝六姐給家仆活死人的一種福利,外人若隻出了銀子,便等於是占了謝六姐的便宜,必須要為謝六姐做一段時間的活,也算是為買活軍做了一點貢獻,方才能享受活死人的好處。其餘譬如每個月的低價蜂窩煤也好,如限價的蠟燭也罷,不拿戶口本,便要拿工作證去領,規矩是十分嚴密的。
自然了,外來人口,除非是去做體力活,否則是很難為買活軍官營的單位聘請去的,唯獨開的口子,便是在學校,如葉仲韶、吳昌時,便都是很快通過了掃盲班的考試,立刻便被編入學校,到各處去教導百姓識字認拚音——從外頭來買活軍這裏治病的,多以讀書人為主,就是這般的道理了。
做體力活,一日大約是25文,而教書一日便是35文的收入,葉仲韶和妻子沈宛君兩個人加在一起,一個月是2100文的收入,說來是不多不少,可家裏十個人口,並兩個幫傭,十二人必須賃一套大房子,一般的老宅小院根本就住不下,雲縣原本的一些大房子,現在幾乎都派了別的用場,隻能由吳昌逢出麵,物色了一套城外的新宅,上下兩層小樓,一個月光租金就要一千五百文,這還是主人敬慕沈編輯的名聲,略算得便宜了點,若是拿去零租,租個兩千文也是不在話下的。
要賃房子,要養活一家人,還要付兩個女兒的診金——瓊章年紀還小,沒有裹足,而且算是張華清養女,如今是不和他們住在一屋的,暫且不說——2100文這是決計不夠的,要說將帶來的銀子貼補花銷,也不是長久之計,葉仲韶便不得不接受讓母親葉老夫人、女兒昭齊也一樣出去工作,葉老夫人還罷了,昭齊這裏年方十三,則已經在掃盲班裏當小老師了。
至於長子、次子、三子,年歲在五歲以上,也不能整日讀書,上半日的課之後,一樣由學校組織起來,另外半日,讓他們在學校中灑掃庭除,幫助校工洗洗涮涮,從事一些簡單的工作,如此,一日也能得個五文錢,學校還可包一頓簡單的晚飯,算下來裏外裏一日也有了十文的實惠在這裏。
蕙綢、瓊章、開期三人,年歲都還十分幼小,蕙綢十歲,當不了老師,沈家人也心疼她,不願她去奔走應役,便在家中安排家事,與帶來服侍家中人口的兩個老幫傭一起,將家事打理得井井有條,又自學教材,為弟妹預習功課,溫習所得,也是十分能幹。
於是一家人這般算來,收入便有了四千多文,家用這才寬綽些——且他們家的人會讀書,考試出色,總不時還有些進項,貼補貼補,日子還算能過得下去,至少和在老家相比,體麵滋潤之處,還是不差的,也不必鎮日愁眉,算計著今年的收成。
如此一來,每日的生活便很固定了,沈宛君和婆母兒女們每日同進同出,上午上課,下午上學——她們還是初級班的學生,而幾個孩子是上午上學,下午幫做雜務,到了晚上,一家人吃過晚飯,便一起去鄰近的浴室洗澡,回來撥爐子睡覺。葉仲韶為了出差的補貼,經常到鄰近的村子裏去上課,如此一日可以多得十文,住得也不錯,他上一周的課,回來上一周的學,如此兩不耽誤,一個月也能多得數百文的報酬,在雲縣這裏,頗可以買些東西了。
雖說家用簡樸,但葉家畢竟也是官宦人家,吳江名流,每年地租,若是遇到好年景,也有個二百多兩銀子,為了這數百文而如此辛苦,若是換了旁人,自然有潦倒之歎。要說葉仲韶完全沒有情緒,這也是假的,他倒不在於自己要做鄉野蒙童的掃盲老師,又或者是收入如此低微,而是在於兩點,第一點,在此處難以脫身,怕耽誤了明年的秋闈;第二點,自是沈曼君仿佛水鬼找替身一般,誆騙了他們過來,白讓家裏人擔驚受怕,還盡力籌措了許多金銀,這份心意被辜負了的冤屈。
這兩點中,第一點,倒是逐漸釋然了,葉仲韶並不傻,見沈君庸在本地如魚得水,而吳昌時也自得其樂,做教書先生不亦樂乎,絲毫沒有對明年秋闈的擔心,更在此處遇到了張天如、卓珂月等江浙一帶的名士,他們個個都是要應秋闈的,如今竟都自己到這裏來了,難道他們便不在乎功名嗎?自然是這裏有比功名更吸引他們的東西。
至於第二點,這也是無奈的事,尷尬就尷尬在沈曼君是小姨子,葉仲韶這個做姐夫的,按道理連一句話都不該和她多說,更不說急赤白臉,彼此指責爭吵了,他要發火,隻能朝吳昌逢發——可誰都知道,吳昌逢是個老實人,大小事體幾乎都由妻子做主,和他說,又有什麽用?
小姨子的火不能發,妹夫又是不中用的,不能欺負老實人,葉仲韶隻能給妻子鼓勁,讓她和小姨子掰扯掰扯,隻沈曼君忙得不可開交,先是去泉州出差,十幾日方才返回,又黑又瘦,還剪了短發,瞧著可憐至極,叫人如何才能說得出硬話來?剛一回來就去編輯部加班,“趕稿子!這裏的時間一日都錯不了,全都是扣準了的,絲毫不可拖延!”
原來買活軍的報紙,雖然看似流程漫長,譬如沈曼君的稿子上交之後,要十餘日才能見報,但這十餘日裏每一天都有必須的工序去做,三審三校,謝六姐終審等等,所有的環節都有可能拖延,因此便必須在可以找時間的環節裏盡量節省。是以這編輯和采風使,都不是任何人隨意可做的,學識廣博之餘,也必須要有捷才。
譬如為謝六姐的文章做注,這便是沈編輯的專活兒,旁人都做不了——他們或者不了解買活軍這裏的詞匯習慣,或者不了解敏朝人的遣詞造句,或者不能體會謝六姐的意思,隻有沈曼君是四角俱全,而且動作很快,因此格外的受到重用,也被派了最多的活兒。
因沈曼君得到這份工作,不過是數月而已,說起來上回寫信時,也沒說是幾月寫的,便解釋為換工作以前寫的似乎也並無不可,若按從前的收入,他們的確是付不起診金,需要家人的幫忙,因此這件事,便被沈氏姐妹勉強混過去了——沈宛君向著妹妹,極力為她辯解,這也是讓葉仲韶頗委屈的一點。明明心中知道實情並非如此,說不準沈曼君誆他們來,是為了賺一大波政審分,但書香世家,哪有當麵爭吵的?葉仲韶隻能鬱悶地吃下這個啞巴虧。
除了這兩點之外,葉仲韶倒沒什麽不滿足的,哪怕是出外上課,而報酬微薄,他也坦然視之,有生三十年,不事生產,隻知讀書,如今這收入雖微薄,卻也是自己雙手掙來,坦坦蕩蕩,並無絲毫見不得人的地方。再者,此時不過初來乍到而已,便是哪怕從此被困住不走了,難道一輩子就隻能教掃盲班了不成?
買活軍的考試,說來實在是公平的,客觀題很多,考官不過打圈打叉而已,若考過初級班,又不知怎麽攢了些政審分,他也能去做吏目,即便是不做吏目,考過初級班之後,便可去教初級班,但一日的收入也能漲到五十文,若能交高級班,一日便是七十文,總有個盼頭在這裏,紮紮實實,叫你知道錢從哪裏來。不像是外頭,便是考了進士,靠官俸也是活不了的,葉仲韶還得猶豫要不要吃孝敬,或者能不能吃孝敬——倘若做京官,無孝敬可吃,怕不是比現在還窮!
如今在雲縣這裏,收入雖然或許比從前在老家要低(老家的租子,其實也還有的,隻不可能帶過來,便托了親戚暫存),但籌子也很經得起花銷,而且家裏人除了最幼小的幾個,個個都能賺錢,葉仲韶肩頭的壓力反而仿佛比從前還輕,從前葉家門楣,完全靠他一人,每年花費在讀書上的銀兩,實在昂貴,若他讀書不成,這些支出等於全都打了水漂,那種空花家中積蓄的心情,是旁人難以想象的——若他未能考中出仕,到了兒子這一輩,便要節衣縮食才能全都讀書,而孫子那一輩竟很可能淪落為庶民,隻能些許認得幾個字,要說受科舉教育,家裏便實在是供不起了!
到了買活軍這裏,從未想過的是教育居然免費……甚至於上掃盲班的人還能有一個雞蛋吃,雖然這都是極粗淺的知識,但不論如何,也都是天大的德政,葉仲韶看過考卷,教材外的東西並不多,也就是說,大多人讀書應考,除了在此處一樣便宜得讓人吃驚的紙筆花銷,實在是不必再花什麽錢的!
就是筆,還有炭筆呢,拿饅頭可以擦去痕跡,反複書寫……外頭的人都在傳說買活軍這裏,吃食如何的廉宜,用具多麽精美,而仙器多麽神奇,但在葉仲韶來看,此處讀書之便利,選拔之公平,方才是最讓人驚心動魄之處。一個人倘若真正聰明,哪怕家貧如洗,在此地也不會被埋沒太久,如此選拔提擢人才的效率,豈是敏朝可以相比的!
對於買活軍的政治主張,葉仲韶並不太反感,但也不過於熱衷,總是報以一個謹慎而好奇的觀望態度,若說要實心投靠買活軍,做出一番大事業,他沒這個氣魄,暗自品度身邊幾人:沈君庸最有名士風度,一來到此地,得閑了便要到處地去看,觀望本地民情,甚至想去船廠、鹽場等地見識,而因為這些地方他去不了,便退而求其次,做了海商的書記,可以去交易所裏見識。他是絕意於仕途的人,在此處似乎也並無做吏目的心思,還以增長見聞為主,是個最好奇的人。
而吳昌時和張天如這對老友呢,功名鑽營心都頗重,吳秀才還好,他當是想做吏目,因此讀書讀得很用心,隻他是個深沉人,決心不下,是不會對旁人透底的,葉仲韶也不過自己揣測而已。
那張天如,卻是個狂徒,以葉仲韶來看,他已是死心塌地要在此處鬧出些動靜了,而且瞄準的也不是吏目崗位——張天如對《買活周報》的編輯崗位是夢寐以求,若不是掃盲班剛畢業沒多久,還在讀初級班第一學年,恐怕就要上門毛遂自薦,謀一個編輯的職位坐坐了。他接連投了幾封稿子去周報,甚而還引起沈曼君的注意,在聚餐時問起此人,說他‘語出驚人,又頗有歪理,是個鬼才’。
對於這樣的後生,葉仲韶一向是不遠不近,隻冷眼看他下場。張天如將會如何收科,他也不曉得,如今葉仲韶隻一心鑽研買活軍的各種教材,得了閑還要好好讀報,又搜羅市場上的諸多專業生產書籍,尤其重視農學——偶爾也看話本,他自是不會承認,但充實忙碌中,也不無少許隱秘的快活,這些知識至少要比八股文強,學了可以致用,至少也可以增長見識。關於秋闈,倒是漸漸地不去想了,見到小姨子時,打從心底泛起的那股子憋悶冤枉,也不由得逐漸淡化了一些……
若說煩惱,那也還是有的,便是眼前這玉雪可愛、姍姍而行的大女兒,昭齊素為他和妻子的最愛,葉仲韶立心前來雲縣,很大一部分便是因為見了報紙所說,纏足有害健康,因此對纏足數年的昭齊深感歉疚。他一生中對女兒說重話的次數實在是寥寥可數,隻是來到雲縣之後,不過短短一月的功夫,昭齊、蕙綢幾女,身上所發生的變化,卻是讓素來對女兒寬和寵縱的葉仲韶,也感到了一絲不舒服……:,,
如沈君庸,要為張華清調理身體,並問子弱不養的緣故,自來看孕育的花費,就是要比別的病症貴,他和張華清兩人的收入加在一起,一個月也有兩三千文,這般按規矩扣抵,方才能有在幾年內還完的希望。
葉家的女孩兒,這裏自不必說了,就連吳昌時則也帶了自家的幾個侄女兒來放腳,不能都讓吳昌逢出診金——哪怕他們自己帶了銀兩也都不行,買活軍這裏的規矩,是從來沒有變的,如果是外來的戶口求醫,沒有買活軍的戶口本,那就要在買活軍這裏找了一份工作,以工作的薪酬來扣抵診金,除此之外,什麽銀兩厚賄都不管用,凡是私自給外人看病的,查出來就要奪沒了家產,送離本地去苦役。
這裏麵的講究,則是在於買活軍這裏的診金並不昂貴,藥材也很便宜,本就是謝六姐給家仆活死人的一種福利,外人若隻出了銀子,便等於是占了謝六姐的便宜,必須要為謝六姐做一段時間的活,也算是為買活軍做了一點貢獻,方才能享受活死人的好處。其餘譬如每個月的低價蜂窩煤也好,如限價的蠟燭也罷,不拿戶口本,便要拿工作證去領,規矩是十分嚴密的。
自然了,外來人口,除非是去做體力活,否則是很難為買活軍官營的單位聘請去的,唯獨開的口子,便是在學校,如葉仲韶、吳昌時,便都是很快通過了掃盲班的考試,立刻便被編入學校,到各處去教導百姓識字認拚音——從外頭來買活軍這裏治病的,多以讀書人為主,就是這般的道理了。
做體力活,一日大約是25文,而教書一日便是35文的收入,葉仲韶和妻子沈宛君兩個人加在一起,一個月是2100文的收入,說來是不多不少,可家裏十個人口,並兩個幫傭,十二人必須賃一套大房子,一般的老宅小院根本就住不下,雲縣原本的一些大房子,現在幾乎都派了別的用場,隻能由吳昌逢出麵,物色了一套城外的新宅,上下兩層小樓,一個月光租金就要一千五百文,這還是主人敬慕沈編輯的名聲,略算得便宜了點,若是拿去零租,租個兩千文也是不在話下的。
要賃房子,要養活一家人,還要付兩個女兒的診金——瓊章年紀還小,沒有裹足,而且算是張華清養女,如今是不和他們住在一屋的,暫且不說——2100文這是決計不夠的,要說將帶來的銀子貼補花銷,也不是長久之計,葉仲韶便不得不接受讓母親葉老夫人、女兒昭齊也一樣出去工作,葉老夫人還罷了,昭齊這裏年方十三,則已經在掃盲班裏當小老師了。
至於長子、次子、三子,年歲在五歲以上,也不能整日讀書,上半日的課之後,一樣由學校組織起來,另外半日,讓他們在學校中灑掃庭除,幫助校工洗洗涮涮,從事一些簡單的工作,如此,一日也能得個五文錢,學校還可包一頓簡單的晚飯,算下來裏外裏一日也有了十文的實惠在這裏。
蕙綢、瓊章、開期三人,年歲都還十分幼小,蕙綢十歲,當不了老師,沈家人也心疼她,不願她去奔走應役,便在家中安排家事,與帶來服侍家中人口的兩個老幫傭一起,將家事打理得井井有條,又自學教材,為弟妹預習功課,溫習所得,也是十分能幹。
於是一家人這般算來,收入便有了四千多文,家用這才寬綽些——且他們家的人會讀書,考試出色,總不時還有些進項,貼補貼補,日子還算能過得下去,至少和在老家相比,體麵滋潤之處,還是不差的,也不必鎮日愁眉,算計著今年的收成。
如此一來,每日的生活便很固定了,沈宛君和婆母兒女們每日同進同出,上午上課,下午上學——她們還是初級班的學生,而幾個孩子是上午上學,下午幫做雜務,到了晚上,一家人吃過晚飯,便一起去鄰近的浴室洗澡,回來撥爐子睡覺。葉仲韶為了出差的補貼,經常到鄰近的村子裏去上課,如此一日可以多得十文,住得也不錯,他上一周的課,回來上一周的學,如此兩不耽誤,一個月也能多得數百文的報酬,在雲縣這裏,頗可以買些東西了。
雖說家用簡樸,但葉家畢竟也是官宦人家,吳江名流,每年地租,若是遇到好年景,也有個二百多兩銀子,為了這數百文而如此辛苦,若是換了旁人,自然有潦倒之歎。要說葉仲韶完全沒有情緒,這也是假的,他倒不在於自己要做鄉野蒙童的掃盲老師,又或者是收入如此低微,而是在於兩點,第一點,在此處難以脫身,怕耽誤了明年的秋闈;第二點,自是沈曼君仿佛水鬼找替身一般,誆騙了他們過來,白讓家裏人擔驚受怕,還盡力籌措了許多金銀,這份心意被辜負了的冤屈。
這兩點中,第一點,倒是逐漸釋然了,葉仲韶並不傻,見沈君庸在本地如魚得水,而吳昌時也自得其樂,做教書先生不亦樂乎,絲毫沒有對明年秋闈的擔心,更在此處遇到了張天如、卓珂月等江浙一帶的名士,他們個個都是要應秋闈的,如今竟都自己到這裏來了,難道他們便不在乎功名嗎?自然是這裏有比功名更吸引他們的東西。
至於第二點,這也是無奈的事,尷尬就尷尬在沈曼君是小姨子,葉仲韶這個做姐夫的,按道理連一句話都不該和她多說,更不說急赤白臉,彼此指責爭吵了,他要發火,隻能朝吳昌逢發——可誰都知道,吳昌逢是個老實人,大小事體幾乎都由妻子做主,和他說,又有什麽用?
小姨子的火不能發,妹夫又是不中用的,不能欺負老實人,葉仲韶隻能給妻子鼓勁,讓她和小姨子掰扯掰扯,隻沈曼君忙得不可開交,先是去泉州出差,十幾日方才返回,又黑又瘦,還剪了短發,瞧著可憐至極,叫人如何才能說得出硬話來?剛一回來就去編輯部加班,“趕稿子!這裏的時間一日都錯不了,全都是扣準了的,絲毫不可拖延!”
原來買活軍的報紙,雖然看似流程漫長,譬如沈曼君的稿子上交之後,要十餘日才能見報,但這十餘日裏每一天都有必須的工序去做,三審三校,謝六姐終審等等,所有的環節都有可能拖延,因此便必須在可以找時間的環節裏盡量節省。是以這編輯和采風使,都不是任何人隨意可做的,學識廣博之餘,也必須要有捷才。
譬如為謝六姐的文章做注,這便是沈編輯的專活兒,旁人都做不了——他們或者不了解買活軍這裏的詞匯習慣,或者不了解敏朝人的遣詞造句,或者不能體會謝六姐的意思,隻有沈曼君是四角俱全,而且動作很快,因此格外的受到重用,也被派了最多的活兒。
因沈曼君得到這份工作,不過是數月而已,說起來上回寫信時,也沒說是幾月寫的,便解釋為換工作以前寫的似乎也並無不可,若按從前的收入,他們的確是付不起診金,需要家人的幫忙,因此這件事,便被沈氏姐妹勉強混過去了——沈宛君向著妹妹,極力為她辯解,這也是讓葉仲韶頗委屈的一點。明明心中知道實情並非如此,說不準沈曼君誆他們來,是為了賺一大波政審分,但書香世家,哪有當麵爭吵的?葉仲韶隻能鬱悶地吃下這個啞巴虧。
除了這兩點之外,葉仲韶倒沒什麽不滿足的,哪怕是出外上課,而報酬微薄,他也坦然視之,有生三十年,不事生產,隻知讀書,如今這收入雖微薄,卻也是自己雙手掙來,坦坦蕩蕩,並無絲毫見不得人的地方。再者,此時不過初來乍到而已,便是哪怕從此被困住不走了,難道一輩子就隻能教掃盲班了不成?
買活軍的考試,說來實在是公平的,客觀題很多,考官不過打圈打叉而已,若考過初級班,又不知怎麽攢了些政審分,他也能去做吏目,即便是不做吏目,考過初級班之後,便可去教初級班,但一日的收入也能漲到五十文,若能交高級班,一日便是七十文,總有個盼頭在這裏,紮紮實實,叫你知道錢從哪裏來。不像是外頭,便是考了進士,靠官俸也是活不了的,葉仲韶還得猶豫要不要吃孝敬,或者能不能吃孝敬——倘若做京官,無孝敬可吃,怕不是比現在還窮!
如今在雲縣這裏,收入雖然或許比從前在老家要低(老家的租子,其實也還有的,隻不可能帶過來,便托了親戚暫存),但籌子也很經得起花銷,而且家裏人除了最幼小的幾個,個個都能賺錢,葉仲韶肩頭的壓力反而仿佛比從前還輕,從前葉家門楣,完全靠他一人,每年花費在讀書上的銀兩,實在昂貴,若他讀書不成,這些支出等於全都打了水漂,那種空花家中積蓄的心情,是旁人難以想象的——若他未能考中出仕,到了兒子這一輩,便要節衣縮食才能全都讀書,而孫子那一輩竟很可能淪落為庶民,隻能些許認得幾個字,要說受科舉教育,家裏便實在是供不起了!
到了買活軍這裏,從未想過的是教育居然免費……甚至於上掃盲班的人還能有一個雞蛋吃,雖然這都是極粗淺的知識,但不論如何,也都是天大的德政,葉仲韶看過考卷,教材外的東西並不多,也就是說,大多人讀書應考,除了在此處一樣便宜得讓人吃驚的紙筆花銷,實在是不必再花什麽錢的!
就是筆,還有炭筆呢,拿饅頭可以擦去痕跡,反複書寫……外頭的人都在傳說買活軍這裏,吃食如何的廉宜,用具多麽精美,而仙器多麽神奇,但在葉仲韶來看,此處讀書之便利,選拔之公平,方才是最讓人驚心動魄之處。一個人倘若真正聰明,哪怕家貧如洗,在此地也不會被埋沒太久,如此選拔提擢人才的效率,豈是敏朝可以相比的!
對於買活軍的政治主張,葉仲韶並不太反感,但也不過於熱衷,總是報以一個謹慎而好奇的觀望態度,若說要實心投靠買活軍,做出一番大事業,他沒這個氣魄,暗自品度身邊幾人:沈君庸最有名士風度,一來到此地,得閑了便要到處地去看,觀望本地民情,甚至想去船廠、鹽場等地見識,而因為這些地方他去不了,便退而求其次,做了海商的書記,可以去交易所裏見識。他是絕意於仕途的人,在此處似乎也並無做吏目的心思,還以增長見聞為主,是個最好奇的人。
而吳昌時和張天如這對老友呢,功名鑽營心都頗重,吳秀才還好,他當是想做吏目,因此讀書讀得很用心,隻他是個深沉人,決心不下,是不會對旁人透底的,葉仲韶也不過自己揣測而已。
那張天如,卻是個狂徒,以葉仲韶來看,他已是死心塌地要在此處鬧出些動靜了,而且瞄準的也不是吏目崗位——張天如對《買活周報》的編輯崗位是夢寐以求,若不是掃盲班剛畢業沒多久,還在讀初級班第一學年,恐怕就要上門毛遂自薦,謀一個編輯的職位坐坐了。他接連投了幾封稿子去周報,甚而還引起沈曼君的注意,在聚餐時問起此人,說他‘語出驚人,又頗有歪理,是個鬼才’。
對於這樣的後生,葉仲韶一向是不遠不近,隻冷眼看他下場。張天如將會如何收科,他也不曉得,如今葉仲韶隻一心鑽研買活軍的各種教材,得了閑還要好好讀報,又搜羅市場上的諸多專業生產書籍,尤其重視農學——偶爾也看話本,他自是不會承認,但充實忙碌中,也不無少許隱秘的快活,這些知識至少要比八股文強,學了可以致用,至少也可以增長見識。關於秋闈,倒是漸漸地不去想了,見到小姨子時,打從心底泛起的那股子憋悶冤枉,也不由得逐漸淡化了一些……
若說煩惱,那也還是有的,便是眼前這玉雪可愛、姍姍而行的大女兒,昭齊素為他和妻子的最愛,葉仲韶立心前來雲縣,很大一部分便是因為見了報紙所說,纏足有害健康,因此對纏足數年的昭齊深感歉疚。他一生中對女兒說重話的次數實在是寥寥可數,隻是來到雲縣之後,不過短短一月的功夫,昭齊、蕙綢幾女,身上所發生的變化,卻是讓素來對女兒寬和寵縱的葉仲韶,也感到了一絲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