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則葉家的改變,讓馮猶龍暗自吃驚的還有幾點,隻是不好公然說出來而已——據他所知,沈君庸之妻便是自己的表妹,昭齊居然公然寫了《鴛鴦錯》這樣反對表兄妹成親的戲,並不為尊者諱,即便他已知道買活軍反對近親結婚的‘疾病純合’說,仍是感到這麽做有些無禮。
再一個還是從這戲裏看出來的,馮猶龍知道葉家和袁家定有親事,似乎便是昭齊和袁家少爺,他一知道此戲是昭齊所寫,便猜到葉昭齊有退親的心思,以至於流露筆端——對於昭齊這年紀來說,她頭幾本戲也好,通俗也好,一定是從自身經曆中興發出來的,少年文人往往有這麽一段時期,這是必然經曆。
馮猶龍能看出這一點,難道葉仲韶就不能嗎?便是葉仲韶不提,難道老夫人竟能容許葉家出現一個退婚之女?這豈不是將葉家的清名全然破碎?名門體統何在?他最詫異是,昭齊不但能寫了這出戲,還公然上演,而在家中依舊受寵,老夫人對她照樣慈愛有加,眾人均是麵無異色,仿佛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馮猶龍不見得不喜歡,但這的確是他所難以想象的,算來還不到一年的光景,葉家竟有如此天翻地覆的變化?
比較起來,葉仲韶的變化反而更容易接受得多了,在馮猶龍看來還十分的可喜,錢固然是很庸俗的東西,但又實實在在是不能去避免的,人生每一日,哪一刻不是要用錢的?
馮猶龍自家是很愛錢的,是以他感到葉仲韶的變化是一種成熟的表現,不過也很好奇其中的緣故——以他對葉仲韶的了解,倘他不能問心無愧,是不能如此刻一樣紅光滿麵的,即便是腰纏萬貫,也一定是惶然若失,打從心底流露出不安來。
葉仲韶被他這麽一說,倒也有些麵紅,望了沈君庸一眼,道,“君庸,你政治學得比我好,你來說。”
這又為何和政治有關,馮猶龍便不懂了,因他並沒有怎麽細讀過《政治與社會》,略略翻看了一下,更集中在看買活軍對上古社會的闡述,以及對未來社會的想象,至於說剝削階級雲雲,浮光掠影而已,實在是提不起太多興趣來。
不過,既然好歹也看過,便不至於對二人所說的完全不知所以,馮猶龍其實也很好奇沈君庸為何能放下身段,去為海商做賬房,想來都和幾人於誌氣上的轉變有關,因便聽沈君庸說道,“其實從君子不言利,到君子不恥於言利,這其中的區別無非是‘正當性’這三個字——君子也要吃飯,要養家,君子不言利,是因為不必言利,君子的收入,來自於其田地的出息,若將其視為正當,那麽君子的確不必言利。”
“有田地,有佃農,足夠滿足最低限度的生活,由此,君子所發生的一切其他活動,都不必也不願言利,為的都是更遠大更宏善之誌願,齊家治國平天下,所為的自然不是利益,而是宏願,因為利益在齊家以前便已經實現,或者在這過程中會自然地實現。”
“但買活軍這裏,是將地主、佃農視作剝削,既然叫做剝削,那便是不正當的東西,既然如此,君子收入的正當性便完全地失去了——買活軍這裏推行的是一種新的東西,講究‘按勞付酬’,君子收入的正當性,從勞動中來。”
這說得有些玄乎了,馮猶龍半懂不懂,因為對買活軍的敘述還是有些迷糊,葉仲韶便接口道,“其實便是一點,買活軍這裏,最光榮的便是勞動,凡是勞動,都要給予相應的報酬——譬如說,在國朝,做官是養不活自己的,若是清官,那便隻能窮死。”
這一點是眾人所公認的,國朝做官,的確是非貪不可,不貪真的一點錢也見不到。“是以,便可以推論出一條邏輯——國朝以為,做官是不應當收到報酬的,是一種近乎義務的工作。”
仔細想想,這的確是很沒有道理的事情,馮猶龍也覺得這是很荒謬的,沈君庸道,“但除了做官之外,不論是為幕、經商、開課,總之一切要言利的事情,似乎都失卻了讀書人的體麵與體統,仔細想想,最體麵的讀書人,唯獨以耕讀為業,這裏的耕自然不是自己耕,而是叫佃農去耕。於是讀書人的書,讀完了之後,若是不能做官,便不能用這些學識來謀取任何利益,所謂君子不言利也——便是做官也賺不到錢的,讀書人唯一體麵的收入來源,便是田地的租子。”
“這在買活軍看來,是一種極大的浪費,且不說剝削不剝削,如此一來,讀書便始終是小部分人的事,因為一個正直的人,讀書是沒有任何利益可言的,他能讀書便一定是有人做了不正直的事,為他奪取到了足夠的田地來給他繼承。這麽說來,讀書若不是一個強盜要讀了書,考上科舉去做惡事,要麽便是一個強盜的後代,用搶劫來的財產,供著自己去讀書,以便能夠搶劫到更多的土地嘍?”
“讀書,無非是強盜們的自我標榜而已——雖然買活軍的課本是沒有這樣說,但你若是細品了他們的教材,所讀到的便是這樣一個意思。這一點天如是寫得很清楚的——你還沒看到報紙吧,這讀書強盜論,便是他新發的社論,言語真是銳利至極!”
“買活軍既然是這麽喜歡教人讀書,又怎會讓這樣的邏輯繼續下去呢?在買活軍這裏,利用學識謀得相應的收入,才是最具正當性的行為,既然如此,君子自然不恥於言利了——君子也要證明自己的學識,證明自己能配得上所要求的收入啊。”
“便如同老龍你,所出的話本也好,經學著作也好,都不是署的大名,其實無非也是自以為不登大雅之堂,讀書人不願沾染這樣的名聲——其實便是因為利用學識謀取錢財,自感失去了正當性。”
沈君庸所說的正當性之論,對馮猶龍來說的確是極為新鮮,對他的判詞也不算冒犯,本來曆代,多數都署化名,很少有真名署上的,隻有詩集、文集,這是揚名立言之作,方才會署上名號,似乎也的確有恥於言利的考慮在裏麵。馮猶龍自家來說,他寫話本完全便是因為暢銷,為了賺錢,隻是之前哪怕是書商,也不會如此直接地提起
這一點而已。
但在買活軍這裏,一切似乎都很直接,沈君庸道,“買活軍這裏則是不同了,買活軍不但鼓勵讀書人言利——實際上,他們這裏人人都是讀書人——而且他們是不喜付出勞動的人不接受報酬的。譬如今日這出戲,哪怕我不想收補貼都不行,我收下補貼,捐給孤兒院都可以,但補貼不能不收,因為這是對勞動的報酬。不收報酬,便是對這邏輯的破壞。”
“這是子貢贖人的典啊。”馮猶龍不由喃喃道,“邏輯……邏輯……”他對於這個陌生的東西也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對勞動的報酬,是買活軍這裏最正當的收入,隻要是用自家的勞動來養活自己,那麽便是這裏最正當的百姓,百業皆是如此,是沒有貴賤之分的。”沈君庸笑道,“說白了,老龍,買活軍這裏認你,不認你是秀才,也不認你的名氣,他們認你是個傑出的家、教學家、戲曲家,這些東西,在國朝不登大雅之堂,在買活軍這裏卻也是百業之一,讀書人擇一業從之,獲取多少報酬,都是名正言順。”
“便如我姐夫,在吳江束手束腳,經商不會,也辱沒斯文,開館耽誤舉業,辱沒斯文,寫戲小道分心,辱沒斯文,這斯文怎麽隨意都能被辱沒的?仿佛從田地以外賺一文錢那都是辱沒斯文了,在買活軍這裏,寫戲賺幾百上千兩那是他的本事!他賺得越多,旁人便看他越高,讀書人靠學識取得收入,天經地義!——又有誰不喜歡錢?誰不喜歡囊中豐厚的感覺?誰不想讓妻子兒女都跟著過上好日子?”
“你說,我姐夫喜不喜歡買活軍這裏?喜不喜歡這樣憑本事抬頭賺錢,到那裏都直得起腰,心中不虛的感覺?”
葉仲韶倒被沈君庸說得有些麵紅,低低斥了一聲,不過隻看他舒展的眉宇,便可知道他在買活軍這裏的日子,其實過得相當的舒心。馮猶龍見了,心中不由也是駭然:買活軍這裏的日子,不知不覺竟能移人性情至此!葉仲韶和來之前已經是判若兩人了。
但以他來說,買活軍這裏的變化,馮猶龍是很喜歡的,因為他在家鄉,盡管才名遠傳,但心中始終的確是有些自卑自傷——才高八鬥又如何?考不過科舉,沒有官身,始終不入流,身家雖還勉強算是豐厚,但那都是不體麵的銀子。
體麵的銀子是什麽呢?馮猶龍並未去思考這個問題,因他並沒有做官的機會,也就不知道自己會不會隨波逐流地吃孝敬,而這些孝敬又算不算是體麵銀子。但買活軍這裏的生活,僅僅是沈君庸的幾句話,便讓他的心旌一陣動搖。
傑出的家、教學家、戲曲家……這話怎麽就這麽好聽呢?馮猶龍還不知道什麽叫做尊嚴,但這並不妨礙他享受尊嚴的滋味,他閉上眼,想象著以家的身份,立足於社會之中,昂然自報家門,與眾名流交際,又將自己的名聲流傳下去,永遠寫在史書之中……
癡了半晌,方才透出一股長氣,歎道,“怪到你們闔家搬遷至此,如今連我也想來安家了!”
也不管這舅婿二人相視一笑,又道,“隻還有一事,以我來看,你們是還沒有摸準買活軍的脈搏——《鴛鴦錯》用《何賽花》那種道白劇的方式來演,實在是買活軍這裏的大勢所趨!”
“先我還沒有想到其中的道理該怎麽說,剛聽你們說起階級、剝削之論,倒是一下令我也明白過來,這其中的差別,在收入上,也不在收入上,且聽我和你們倆郎舅慢慢算來。”
“第一個先說收入,收入上,《鴛鴦錯》最多能有幾個戲班子會唱?這樣的戲,沒有好班子是不能出彩的,我在武林聽的名班,後來打聽到了,是武林茶館為了打響名號,重金禮聘而來,那樣的班子,福建道能有幾個?便是從現在開始作養,沒有十年,能教出新一批來?”
“教不出來的,我雖沒有眼見,但猜卻也猜的到,仲韶你們挑選班子要比在外頭難得多,為什麽?學戲是要吃苦的,而且又沒有錢,那是實在活不下去的人,才會把孩子舍到戲班子裏,如今買活軍這裏,人人有飯吃,有工做,還有多少人願意自家的孩子,四五歲起便夏練三九冬練三伏,隻為了唱那十年戲?”
葉仲韶、沈君庸的神色都逐漸凝重起來,葉仲韶低聲嘀咕了一句,“還是從學校辭職得早了——”這是馮猶龍暫不解其意的話,他且先不管,隻往下說道,“但道白劇呢?道白劇的演員,不要怎麽吃苦,而且可以從年幼演到年老,沒有嗓子上的顧慮,那麽道白劇的班子便是好搭的,選材的範圍要比咱們這些戲曲要大得多。”
“班子好搭,就容易湊出來,場子也跟著多了,既然如今是按場子來付版權費,以這個邏輯來說,自然是要越容易演,越多人演,收入便也越高。”
不說《何賽花》就比《鴛鴦錯》強出哪兒去了,隻是如今從這條邏輯來講,那便是這個道理。葉仲韶和沈君庸並不反對馮猶龍的觀點,馮猶龍又道,“還有一點,和收入是無關的,那便是《鴛鴦錯》,曲高和寡,調子水磨遷延,真正能聽得懂的人又有多少呢?這也是我看了《何賽花》後,頓悟出來的道理,如今這四大聲腔,始終還是……還是權貴富戶……還是統治階級的東西!”
他用了個剛剛有些微領悟的概念,“或者又何止戲曲呢?詩詞歌賦,凡是這些由文字繁衍而出的東西,在買活軍這裏,都在做一個巨大的變化——正從舊的統治階級,擴散到新的統治階級中去,仲韶、君庸,你們難道沒有感受到這般巨大的浪潮麽?我們家、戲曲家——”
他已經很主動地用了沈君庸剛賦予的兩個家來自稱,“我們家、戲曲家若是想要做出一點成就,留下一點聲名,便不可逆勢而動,而是要如張宗子、卓珂月兩位小友一樣,順勢而為,與大勢一道,把我們的東西,散播到天涯海角中,散布到田間地頭,散播到販夫走卒,散布到新的統治階級——勞動的百姓中去啊!”:,,
再一個還是從這戲裏看出來的,馮猶龍知道葉家和袁家定有親事,似乎便是昭齊和袁家少爺,他一知道此戲是昭齊所寫,便猜到葉昭齊有退親的心思,以至於流露筆端——對於昭齊這年紀來說,她頭幾本戲也好,通俗也好,一定是從自身經曆中興發出來的,少年文人往往有這麽一段時期,這是必然經曆。
馮猶龍能看出這一點,難道葉仲韶就不能嗎?便是葉仲韶不提,難道老夫人竟能容許葉家出現一個退婚之女?這豈不是將葉家的清名全然破碎?名門體統何在?他最詫異是,昭齊不但能寫了這出戲,還公然上演,而在家中依舊受寵,老夫人對她照樣慈愛有加,眾人均是麵無異色,仿佛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馮猶龍不見得不喜歡,但這的確是他所難以想象的,算來還不到一年的光景,葉家竟有如此天翻地覆的變化?
比較起來,葉仲韶的變化反而更容易接受得多了,在馮猶龍看來還十分的可喜,錢固然是很庸俗的東西,但又實實在在是不能去避免的,人生每一日,哪一刻不是要用錢的?
馮猶龍自家是很愛錢的,是以他感到葉仲韶的變化是一種成熟的表現,不過也很好奇其中的緣故——以他對葉仲韶的了解,倘他不能問心無愧,是不能如此刻一樣紅光滿麵的,即便是腰纏萬貫,也一定是惶然若失,打從心底流露出不安來。
葉仲韶被他這麽一說,倒也有些麵紅,望了沈君庸一眼,道,“君庸,你政治學得比我好,你來說。”
這又為何和政治有關,馮猶龍便不懂了,因他並沒有怎麽細讀過《政治與社會》,略略翻看了一下,更集中在看買活軍對上古社會的闡述,以及對未來社會的想象,至於說剝削階級雲雲,浮光掠影而已,實在是提不起太多興趣來。
不過,既然好歹也看過,便不至於對二人所說的完全不知所以,馮猶龍其實也很好奇沈君庸為何能放下身段,去為海商做賬房,想來都和幾人於誌氣上的轉變有關,因便聽沈君庸說道,“其實從君子不言利,到君子不恥於言利,這其中的區別無非是‘正當性’這三個字——君子也要吃飯,要養家,君子不言利,是因為不必言利,君子的收入,來自於其田地的出息,若將其視為正當,那麽君子的確不必言利。”
“有田地,有佃農,足夠滿足最低限度的生活,由此,君子所發生的一切其他活動,都不必也不願言利,為的都是更遠大更宏善之誌願,齊家治國平天下,所為的自然不是利益,而是宏願,因為利益在齊家以前便已經實現,或者在這過程中會自然地實現。”
“但買活軍這裏,是將地主、佃農視作剝削,既然叫做剝削,那便是不正當的東西,既然如此,君子收入的正當性便完全地失去了——買活軍這裏推行的是一種新的東西,講究‘按勞付酬’,君子收入的正當性,從勞動中來。”
這說得有些玄乎了,馮猶龍半懂不懂,因為對買活軍的敘述還是有些迷糊,葉仲韶便接口道,“其實便是一點,買活軍這裏,最光榮的便是勞動,凡是勞動,都要給予相應的報酬——譬如說,在國朝,做官是養不活自己的,若是清官,那便隻能窮死。”
這一點是眾人所公認的,國朝做官,的確是非貪不可,不貪真的一點錢也見不到。“是以,便可以推論出一條邏輯——國朝以為,做官是不應當收到報酬的,是一種近乎義務的工作。”
仔細想想,這的確是很沒有道理的事情,馮猶龍也覺得這是很荒謬的,沈君庸道,“但除了做官之外,不論是為幕、經商、開課,總之一切要言利的事情,似乎都失卻了讀書人的體麵與體統,仔細想想,最體麵的讀書人,唯獨以耕讀為業,這裏的耕自然不是自己耕,而是叫佃農去耕。於是讀書人的書,讀完了之後,若是不能做官,便不能用這些學識來謀取任何利益,所謂君子不言利也——便是做官也賺不到錢的,讀書人唯一體麵的收入來源,便是田地的租子。”
“這在買活軍看來,是一種極大的浪費,且不說剝削不剝削,如此一來,讀書便始終是小部分人的事,因為一個正直的人,讀書是沒有任何利益可言的,他能讀書便一定是有人做了不正直的事,為他奪取到了足夠的田地來給他繼承。這麽說來,讀書若不是一個強盜要讀了書,考上科舉去做惡事,要麽便是一個強盜的後代,用搶劫來的財產,供著自己去讀書,以便能夠搶劫到更多的土地嘍?”
“讀書,無非是強盜們的自我標榜而已——雖然買活軍的課本是沒有這樣說,但你若是細品了他們的教材,所讀到的便是這樣一個意思。這一點天如是寫得很清楚的——你還沒看到報紙吧,這讀書強盜論,便是他新發的社論,言語真是銳利至極!”
“買活軍既然是這麽喜歡教人讀書,又怎會讓這樣的邏輯繼續下去呢?在買活軍這裏,利用學識謀得相應的收入,才是最具正當性的行為,既然如此,君子自然不恥於言利了——君子也要證明自己的學識,證明自己能配得上所要求的收入啊。”
“便如同老龍你,所出的話本也好,經學著作也好,都不是署的大名,其實無非也是自以為不登大雅之堂,讀書人不願沾染這樣的名聲——其實便是因為利用學識謀取錢財,自感失去了正當性。”
沈君庸所說的正當性之論,對馮猶龍來說的確是極為新鮮,對他的判詞也不算冒犯,本來曆代,多數都署化名,很少有真名署上的,隻有詩集、文集,這是揚名立言之作,方才會署上名號,似乎也的確有恥於言利的考慮在裏麵。馮猶龍自家來說,他寫話本完全便是因為暢銷,為了賺錢,隻是之前哪怕是書商,也不會如此直接地提起
這一點而已。
但在買活軍這裏,一切似乎都很直接,沈君庸道,“買活軍這裏則是不同了,買活軍不但鼓勵讀書人言利——實際上,他們這裏人人都是讀書人——而且他們是不喜付出勞動的人不接受報酬的。譬如今日這出戲,哪怕我不想收補貼都不行,我收下補貼,捐給孤兒院都可以,但補貼不能不收,因為這是對勞動的報酬。不收報酬,便是對這邏輯的破壞。”
“這是子貢贖人的典啊。”馮猶龍不由喃喃道,“邏輯……邏輯……”他對於這個陌生的東西也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對勞動的報酬,是買活軍這裏最正當的收入,隻要是用自家的勞動來養活自己,那麽便是這裏最正當的百姓,百業皆是如此,是沒有貴賤之分的。”沈君庸笑道,“說白了,老龍,買活軍這裏認你,不認你是秀才,也不認你的名氣,他們認你是個傑出的家、教學家、戲曲家,這些東西,在國朝不登大雅之堂,在買活軍這裏卻也是百業之一,讀書人擇一業從之,獲取多少報酬,都是名正言順。”
“便如我姐夫,在吳江束手束腳,經商不會,也辱沒斯文,開館耽誤舉業,辱沒斯文,寫戲小道分心,辱沒斯文,這斯文怎麽隨意都能被辱沒的?仿佛從田地以外賺一文錢那都是辱沒斯文了,在買活軍這裏,寫戲賺幾百上千兩那是他的本事!他賺得越多,旁人便看他越高,讀書人靠學識取得收入,天經地義!——又有誰不喜歡錢?誰不喜歡囊中豐厚的感覺?誰不想讓妻子兒女都跟著過上好日子?”
“你說,我姐夫喜不喜歡買活軍這裏?喜不喜歡這樣憑本事抬頭賺錢,到那裏都直得起腰,心中不虛的感覺?”
葉仲韶倒被沈君庸說得有些麵紅,低低斥了一聲,不過隻看他舒展的眉宇,便可知道他在買活軍這裏的日子,其實過得相當的舒心。馮猶龍見了,心中不由也是駭然:買活軍這裏的日子,不知不覺竟能移人性情至此!葉仲韶和來之前已經是判若兩人了。
但以他來說,買活軍這裏的變化,馮猶龍是很喜歡的,因為他在家鄉,盡管才名遠傳,但心中始終的確是有些自卑自傷——才高八鬥又如何?考不過科舉,沒有官身,始終不入流,身家雖還勉強算是豐厚,但那都是不體麵的銀子。
體麵的銀子是什麽呢?馮猶龍並未去思考這個問題,因他並沒有做官的機會,也就不知道自己會不會隨波逐流地吃孝敬,而這些孝敬又算不算是體麵銀子。但買活軍這裏的生活,僅僅是沈君庸的幾句話,便讓他的心旌一陣動搖。
傑出的家、教學家、戲曲家……這話怎麽就這麽好聽呢?馮猶龍還不知道什麽叫做尊嚴,但這並不妨礙他享受尊嚴的滋味,他閉上眼,想象著以家的身份,立足於社會之中,昂然自報家門,與眾名流交際,又將自己的名聲流傳下去,永遠寫在史書之中……
癡了半晌,方才透出一股長氣,歎道,“怪到你們闔家搬遷至此,如今連我也想來安家了!”
也不管這舅婿二人相視一笑,又道,“隻還有一事,以我來看,你們是還沒有摸準買活軍的脈搏——《鴛鴦錯》用《何賽花》那種道白劇的方式來演,實在是買活軍這裏的大勢所趨!”
“先我還沒有想到其中的道理該怎麽說,剛聽你們說起階級、剝削之論,倒是一下令我也明白過來,這其中的差別,在收入上,也不在收入上,且聽我和你們倆郎舅慢慢算來。”
“第一個先說收入,收入上,《鴛鴦錯》最多能有幾個戲班子會唱?這樣的戲,沒有好班子是不能出彩的,我在武林聽的名班,後來打聽到了,是武林茶館為了打響名號,重金禮聘而來,那樣的班子,福建道能有幾個?便是從現在開始作養,沒有十年,能教出新一批來?”
“教不出來的,我雖沒有眼見,但猜卻也猜的到,仲韶你們挑選班子要比在外頭難得多,為什麽?學戲是要吃苦的,而且又沒有錢,那是實在活不下去的人,才會把孩子舍到戲班子裏,如今買活軍這裏,人人有飯吃,有工做,還有多少人願意自家的孩子,四五歲起便夏練三九冬練三伏,隻為了唱那十年戲?”
葉仲韶、沈君庸的神色都逐漸凝重起來,葉仲韶低聲嘀咕了一句,“還是從學校辭職得早了——”這是馮猶龍暫不解其意的話,他且先不管,隻往下說道,“但道白劇呢?道白劇的演員,不要怎麽吃苦,而且可以從年幼演到年老,沒有嗓子上的顧慮,那麽道白劇的班子便是好搭的,選材的範圍要比咱們這些戲曲要大得多。”
“班子好搭,就容易湊出來,場子也跟著多了,既然如今是按場子來付版權費,以這個邏輯來說,自然是要越容易演,越多人演,收入便也越高。”
不說《何賽花》就比《鴛鴦錯》強出哪兒去了,隻是如今從這條邏輯來講,那便是這個道理。葉仲韶和沈君庸並不反對馮猶龍的觀點,馮猶龍又道,“還有一點,和收入是無關的,那便是《鴛鴦錯》,曲高和寡,調子水磨遷延,真正能聽得懂的人又有多少呢?這也是我看了《何賽花》後,頓悟出來的道理,如今這四大聲腔,始終還是……還是權貴富戶……還是統治階級的東西!”
他用了個剛剛有些微領悟的概念,“或者又何止戲曲呢?詩詞歌賦,凡是這些由文字繁衍而出的東西,在買活軍這裏,都在做一個巨大的變化——正從舊的統治階級,擴散到新的統治階級中去,仲韶、君庸,你們難道沒有感受到這般巨大的浪潮麽?我們家、戲曲家——”
他已經很主動地用了沈君庸剛賦予的兩個家來自稱,“我們家、戲曲家若是想要做出一點成就,留下一點聲名,便不可逆勢而動,而是要如張宗子、卓珂月兩位小友一樣,順勢而為,與大勢一道,把我們的東西,散播到天涯海角中,散布到田間地頭,散播到販夫走卒,散布到新的統治階級——勞動的百姓中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