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娘是在敏朝的地界長起來的,她所接受到的教育,以及耳濡目染的一種現實,便是人很容易生病——也很容易死,但一旦得了病,卻是很難治好的。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升鬥小民,一個人在任何時候的一場小病,都可能成為奪命的災劫。
換季時,偶爾的風寒,並不知道是會自行好轉,還是遷延數月,落下咳疾,從此便再也沒有真正好起來過;時不時便能聽到遠方傳來時疫的消息,隨後便是長達幾個月的提心吊膽,你既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得病,也不知道親人能不能平安度過。在生活中,聽到某某親戚突然去世,固然也吃驚,但這很吃驚的程度是很淺淡的,因為這年頭人總是有很多理由去世,哪怕是在家裏好端端地坐著,也可能得了什麽病,忽然間就這樣死了。
至於說家族裏剛出生的幼兒,三四歲時夭折了,在很多人看來都是再正常也不過的事情,十三娘能看得懂《政治與社會》,也覺得《迷信、恐懼、統治》是非常有道理的文章,顯示了謝六姐心中的丘壑,如果仙界的‘社會結構’是大同社會的話,她也一定是大同社會裏較有作為的人——十三娘發自內心地相信,大同社會裏也一定有很多人過著行屍走肉般的日子,盡管錦衣玉食,但在思想上和死人是沒有任何區別的,隻是無用的,遵循著慣例而活著的人。但謝六姐是完全懂得統治的道理的,可見,她本來的成就一定也不差。
但,即使文章是金玉良言,十三娘也覺得迷信是很難杜絕的事情,在她看來,要杜絕迷信,第一件事便是要大力地發展醫療,至少要讓大家相信,大部分病都是可以治好的。否則,誰能忍得住不迷信呢?疾病是一件常見、痛苦,而又讓人無能為力的事情,十三娘不知道見了多少次了,重金禮聘來的醫生,拿過脈,問了一些不鹹不淡的問題,便一臉沉重地搖頭——這個病醫生是治不了的了。
那這誰受得了?醫生沒有用,難道就讓人接受這種事是完全沒有辦法的嗎?十三娘不算是個迷信的人,但她理解為何母親總是求神拜佛,虔信無比,因為人總是想要做點什麽來確保平安。十三娘有七八個舅舅姨姨都沒能活過二十歲,你要告訴她,‘這就是沒辦法的事,求神拜佛也沒用’,那說不定母親就會被心中的悲痛和恐懼吞噬。
在這時候,迷信其實是件好事,至少能讓她的心情穩定一些,真正有勇氣擺脫迷信,直麵生活慘淡的人是很少的,就連十三娘自己,纏綿病榻的時候,何嚐不希望真有什麽神明,能夠做一筆劃算的買賣,收取了她廉價的信仰,免去她的苦痛呢?
在買活軍這裏,醫學似乎是很昌明的,這一點在船上十三娘就有所留意,買活軍的一個特點,是規矩多,處置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章程,疾病也是如此,她們這些病人並不是沒人管的,一旦船員發現船上開始起病,就有兩個女船員來專職照顧她們,男病人那裏也有專職照顧的船員。
他們準備了幾個本子,一人一本,掛在艙壁上,每天要記錄進食、服藥、嘔吐、體溫、排泄這些基本的信息,這個本子是跟著十三娘來了這裏的病房的。她此刻就看到了幾個佩著多重紗布口罩(船員用的也是這個,而且每天還要高溫煮洗很久),穿著白粗布大褂,手裏還戴著口罩的醫生,正站在沈姑娘床腳,其中一人翻閱著那個本子,並且朗讀了出來。
“吃的藥幾乎都吐了出來,下泄不止,高燒、唇幹但喝不進水,她進來之後下痢了沒有?”
“沒有。”
其中地位最高的醫生便決定道,“電解質紊亂,要給她靜脈補液,配的生理鹽水帶來了嗎?葡萄糖溶液呢?”
“生理鹽水有的,葡萄糖溶液要申請,還要做去熱原處理。”
“那就先滴注生理鹽水,給她一個專屬的護士,恢複之後先試著服用少許鹽糖水,喝下去不嘔吐了再吃藥。”
這些對話也和十三娘熟悉的對話完全不同,其中有很多東西讓十三娘有大開眼界的感覺,譬如對於‘病程本’的轉交,在她看來便是非常聰明的做法,這可比詢問親人得到的答案要靠譜多了!
真是很買活軍啊,總是更信任文字,也隻有在這樣的地方,住家的病人才有條件記錄這樣的病程本吧,因為識字的人是很多的,哪怕是小弟弟小妹妹,多少也能記上一筆。而這對大夫診斷病情的幫助當然是很大的——不過,在敏朝那裏,那邊的大夫似乎問得也沒有這麽仔細,而是很泛泛的。
這還是十三娘家用的大夫呢!以他們家的財力,一定是能請到本地最好的大夫,那些更糊弄事的庸醫,說不定這些事情都是不理會的。十三娘自己也看過醫書,她覺得雲山霧罩,和迷信簡直相去不遠,真不知道那些大夫是怎麽學醫的,而買活軍的《赤腳醫生手冊》,她也設法買到過,其中的知識,雖然也晦澀,但至少比脈搏辯證要好得多了,在定症時,憑借的都是一些肉眼可以分辨和確定的症候。
不過,買活軍這裏的醫生也還是要扶脈的,跟隨在大醫生之後的小醫生們,去安排做‘靜脈補液’之後,大醫生便坐下來給沈姑娘扶脈,還翻看她的舌苔,沉吟著說,“我看她痰多稀薄,且下船後並無大小解,脈象雖紊亂,但也還不算沉微……”
又是一段十三娘聽不懂的話,總之最後的結論,懷疑不是痢疾,而是風邪入侵,也就是赤腳醫生手冊中說的‘流行性感冒’,但還不能肯定,不過由於沈姑娘現在吃什麽吐什麽,暫時開不了藥,所以也不必著急。大醫生便下令讓小醫生們逐一問診,統計症狀,最終再來匯總下個定論。
“武十三,你負責西11到西20,張寶妹你是西21到西30……”
這裏入住了的病房大約有三十多間,大醫生大概已經分了病情的輕重,分配給小醫生的都是些症候很輕,或者已經幾乎痊愈的病人。不過十三娘就在沈姑娘邊上,卻無法得到大醫生的診治,不由得有些失望,趴在門口脫口說,“哎?可我想要師父給我扶脈,不要學徒。”
幾個醫生聞聲都看了過來,大醫生似笑非笑——雖然戴了口罩,但大體是這個意思,“看你趴著看了這麽久,說話還中氣十足的,你還需要我?”
聽她聲音,是個女娘,年紀也不大,可見買活軍這裏,的確方方麵麵都在任用女子,十三娘倒是很想結交一下這個大醫生,在任何時候,有錢人不會排斥結交一個醫生朋友,但她的確沒有全好,被醫生這麽一說,立刻覺得頭又暈起來,反正也沒熱鬧看,便捂著額頭,哎喲哎喲地回床上躺著——別說,這病房的條件,倒是比船艙好多了。
十三娘在船上時,雖然是上等客船,也在二等艙給侍女包了房間,但船票實在緊張,艙室裏依舊要有兩個侍女留宿,條件自然比不得家裏,主要是洗漱不便,而這病房雖然不是很大,但獨門獨戶,水泥屋子,隔音比船上的板壁要好得多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還有單獨的抽水馬桶、自來水的盥洗台,甚至還有一個浴簾組成的空間,還單獨做了下水管,雖然沒有傳聞中的蓮蓬頭,但一看就知道,這個是給人燒了熱水後擦洗身子倒水的地方,如此擦身便要方便多了,打一桶熱水也可以澆洗身上,這樣的條件,在京城就是王公貴族尚且不能有呢。
隻是不知道是隻有傳染病院如此,還是其餘醫院都是這般——若都能做到這樣,那買活軍的病人,痊愈的可能一定要比外頭高,十三娘光是躺在這紮實的床上,享受著這樣靜謐的感覺,便覺得病都好了一半。
分配給她的那個武十三,大概是從西20開始倒著查回來的,十三娘想著等這人問過話,就要去趕緊擦洗一番。但這人速度卻又不快,她燒熱了一壺水,倒進木桶裏,又從自來水龍頭接了一壺水來燒——這個東西是真正好,這裏等著水燒滾,不知不覺便打起盹來,頭一點一點的,半睡半醒間又覺得喉嚨有些不適,有些畏寒,胡亂把被子翻到身上蓋著,也不知睡了多久,聽到門口傳來畢剝敲擊之聲,猛地驚醒過來,卻是不覺又出了一身的虛汗,忍不住咳嗽了幾聲,抱怨道,“好慢啊,怎麽才來!”
那叫武十三的小醫生見她醒了了,這才走進屋子,在床邊木凳上坐下,拿起病程本翻看了下,便問道,“你叫範十三,今年十六歲,從前可有得過什麽重病?”
他開了口,十三娘便知道他是男子了,沒想到兩人都行十三,也是巧合,她一邊忍著咳嗽一邊回,“沒有,自小康健,咳咳,上船以前,連風寒都很少染上。”
“那上次得風寒是什麽時候?”
“大概三四年前了。”
“症候和這次相似麽?”
十三娘回憶了下,斷然說,“相似的,都是咳嗽、畏寒、發虛汗、低燒,仔細想想似乎也是五六天逐漸好轉,不過這次還多了個……嗯,那個……”
“什麽?”
雖說大夫眼中無男女,但十三娘畢竟年幼,還有些不好意思,又因為這會兒她不太舒服,卻無人服侍在側,難免有些小姐脾氣,“你不會自己去看病程本呀,該說的都說了,唯獨一個沒說的,不就寫在上頭了?”
武醫生看了看她,手中的炭筆在病程本上也添了幾個字,“拉稀,次數我看著還好,一天三四次,來了以後拉過嗎?”
“……拉了一次,剛到的時候。”十三娘還是臉紅了。“這會兒好像不鬧騰了,但有些餓,想吃點湯水。”
“拉出來的是什麽樣子——是膿狀,還是稀湯?”
“……”十三娘突然沒食欲了,“稀……稀的。”
“蛋花狀?”
她以後再不吃蛋花湯了。“差不多吧!”
武醫生開始在自己的本子上寫字,“家鄉土帶了沒有?”
“帶了兩種——我老家山陰的,到京城一年多,原從山陰帶了些到京城,也沒用上,這次要來就一起帶來了,我娘又給我帶了京城的土。”
十三娘說到這裏,突然忍不住眼圈一紅,隻覺得悲從中來,禁不住抽噎道,“武醫生,我若是好不了了該怎麽辦?若是就死在這裏了,我爹娘會傷心的。我還有好多事沒做呢!”
武醫生吃驚地望著她,又在病程本上寫了幾個字,這才說道,“那就把山陰的土拿出來,捏一撮泡水喝——你這拉稀就是風寒了,腸胃脆弱,又在船上,到了異地,地氣不適應,有些鬧肚子,應當不是痢疾。”
十三娘立刻就又忘記感傷了,好奇地問,“是痢疾便不好了嗎?”
“是痢疾那你就不能馬上出去了,得經過消殺才行,你們船上的人也都要跟著一起禁閉。不過痢疾的話,不會隻有這麽一點人得,應該就是普通的感冒,你本來也快好了,喝幾貼藥,休息個兩天,差不多就能出院。”
武醫生示意她伸出手,十三娘很警惕,“你要給我扶脈開藥嗎?——你多大?”
“……十八歲。”武醫生似乎有些不情願地。
十三娘便把手收回來了,“那不行,我不要你給我扶脈,我要剛才那個大醫生來,十八歲!哪有十八歲的醫生!”
“雷醫生也才十九歲!”
武醫生便憤憤地為自己辯駁起來,“論扶脈她未必比得上我,我十歲起便跟著祖父扶脈了,經過的病人可比她多。”
“你祖父是誰?”
武醫生突然就得意起來,高高在上地透過口罩的上緣看了她一眼,“《濟陰綱目》作者,臨潼武氏,諱叔卿!”
“哦……不知道他是誰。”
十三娘又不是臨潼人,也沒有生過病,更沒有請這個大夫來看過病,一個大部分時間都在山陰老家的少女,哪裏會知道這個?不過武醫生姿態高,話也多,似乎占住了道理,她便還是把胳膊伸過去了,“既然她隻比你大一歲,為何她是首腦,你是她的學生?看來你也不怎麽樣嘛。”
“那是她來得早,已經上了兩年學了,對於買氏醫科,比我們懂得要多。因此在這些新式的東西上,是我們的老師,但她於辯證開方上,造詣不算太深,我們都是按著《赤腳醫生手冊》上的驗方斟酌添減,我給你開,或是她給你開,區別其實不大。”
“這樣啊——”十三娘拉長了聲音,一聽說‘辯證’兩個字,她就覺得不爽快,怎麽買活軍這裏還要開藥湯啊,就不能……就不能多搞點如傳說中‘青黴素’一樣的神藥出來嗎?把用針頭來打的藥,弄得多多的,什麽病都是一針下去立刻藥到病除,那就再不用喝這個不知道能不能見效的苦藥湯了。
不知不覺,她便把自己的心裏話說出來了,“難道新式醫學,就隻有這些嗎,還是得靠藥湯子治病,感覺好沒勁啊。”
武醫生就又看了她幾眼,明顯是忍著心底的不悅,十三娘看到有人因為她不開心了,倒是要開心了一點,也沒那麽難受了,咳嗽了幾聲,又道,“你切完了沒有?我想喝水。”
武醫生把手拿開,十三娘凝視著他,見他沒有動彈的樣子,便提示道,“但我起不來——”
武醫生沒辦法,隻好去給她倒了一杯水,諷刺道,“你真是第一回來買活軍這裏嗎?”
“是啊,怎麽了?”
“我瞧著你比買活軍的女娘還要買活軍。”
十三娘頓時笑了,“多謝呀!大夫你嘴真甜!”
武醫生到底也隻有十八歲,大概是來了這裏才開始行醫的,對病人的經驗不多,哪裏招架得住十三娘?切完脈匆匆開了方子,便落荒而逃,十三娘坐在床上喝了一杯水,精神頭便好多了,又去擦洗了一番,仗著天氣暖和,蹲在地上洗了個頭,擦幹了走出來,又感覺自己已經全好了。
這幾日身體正在恢複,時好時壞很正常,雖然這小大夫似乎不太靠譜,她還是遵醫囑,取出家鄉土灑了一小撮進杯,一口全悶完了,也不知道這有沒有作用。但連喝了兩杯熱水,腸胃的確舒坦了不少。
她這個人精神一好,便是閑不住的,正想拿教科書要看,眼睛瞟到病程本,心中也是一動,便取來翻看。果然,在病程本中多人字跡之下,多了武醫生的幾行字輕咳,次數尚稀少,偶爾拉稀,蛋花樣便,便清無血,脾氣壞,愛抬杠(藥物作用?),刁鑽,話極其多,精神過度亢奮??
過度亢奮後還打了兩個問號,似乎是在懷疑這是服藥後的反應,還是本性如此。十三娘氣得咬牙切齒,將病程本剛要摔到床邊,想了想又不得不乖乖掛好——她要是真摔了,豈不是坐實了脾氣壞的評價?人還沒來,壞脾氣先出了名可不行。
在床上翻來翻去,想著要怎樣作弄這個武醫生,方才能出了這口氣,一會兒護士又來給她送藥,十三娘倒也不敢賭氣,老實喝了下去,不多久睡意襲來,酣然入眠,醒來時已經是月上中天,隻覺得神完氣足,已是完全康複,隻是肚子餓得厲害,咕嚕嚕直叫。
範家雖然有錢,但還沒有錢到能給女兒買腕表的地步,十三娘隻知道自己睡了許久,卻不知現在是什麽時辰,還有沒有飯吃,好在屋角有個爐子,熱力未熄,她在京城時還自學了如何升爐子,此時稍事洗漱,換了一身衣服,過去提起水壺,先倒了一碗熱水喝了,見蜂窩煤已經燃盡了,便要出去討了新煤球來生火,再為自己安排些吃的。
這裏才出病房,便見到武醫生站在走廊裏,隔屋內有人正在走動說話,十三娘心先是一緊,便忘了和武醫生的一點恩怨,望著他緊張地低聲問道,“她是——”
武醫生道,“輸液後人已醒來了,正在喂水。”
十三娘便忙探頭看了看,果然,沈姑娘已經半坐起來,靠在床上,由護士喂她喝水,她不住吞咽,顯得相當急切。
雖然人還消瘦憔悴,但食欲如此旺盛,那還是好事。十三娘也為她高興,也是習慣成自然,雙手合十,先說了句,“阿彌……呃……六姐慈悲!”
她雖然是自言自語,武醫生卻聽得分明,口罩下傳來一聲悶響,不知是否笑了,十三娘便立刻瞪過去。
武醫生大半張臉都藏在口罩下,長相是看不清楚的,他的頭發是剃過後又留長了一些,碎發遮在眼睛前頭,隱約能看到一點笑意,“現在還覺得新式醫學沒勁嗎?”
十三娘是眼見著沈姑娘被抬下船的,就那時的模樣,當真以為是彌留了,如何能想得到,不過是幾個時辰,人就醒了過來,而且還能飲食了。心中如何不對靜脈輸液大感好奇?探頭看了看屋內的景象,隻見沈姑娘病床邊上,倒掛了一個玻璃罐子,下頭鏈接著極細的皮管,皮管的盡頭又是一根透明的長管,不知是什麽東西,連在手背上,她手背被繃帶綁了幾圈,似乎是在固定這根管子。
這樣奇異的東西,十三娘如何能不好奇呢?但又不便打擾護士,再加上她又餓了,張望了下走廊盡頭叫做‘護士台’的地方,見其中無人,便忙追著武醫生的腳步,道,“醫生,醫生先別走——”
見武醫生似乎有裝聾作啞的意思,腳步並沒慢下來,她忙趕到武醫生身邊,不容他逃避,口中絮絮,自顧自地往下問道,“我餓了,哪裏能吃飯?護士們都忙,醫生你帶我去罷,再有,這個靜脈輸液,你給我講講唄,這又是什麽東西,那個皮管子,是仙器,還是雲縣這裏自己做的……”:,,
換季時,偶爾的風寒,並不知道是會自行好轉,還是遷延數月,落下咳疾,從此便再也沒有真正好起來過;時不時便能聽到遠方傳來時疫的消息,隨後便是長達幾個月的提心吊膽,你既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得病,也不知道親人能不能平安度過。在生活中,聽到某某親戚突然去世,固然也吃驚,但這很吃驚的程度是很淺淡的,因為這年頭人總是有很多理由去世,哪怕是在家裏好端端地坐著,也可能得了什麽病,忽然間就這樣死了。
至於說家族裏剛出生的幼兒,三四歲時夭折了,在很多人看來都是再正常也不過的事情,十三娘能看得懂《政治與社會》,也覺得《迷信、恐懼、統治》是非常有道理的文章,顯示了謝六姐心中的丘壑,如果仙界的‘社會結構’是大同社會的話,她也一定是大同社會裏較有作為的人——十三娘發自內心地相信,大同社會裏也一定有很多人過著行屍走肉般的日子,盡管錦衣玉食,但在思想上和死人是沒有任何區別的,隻是無用的,遵循著慣例而活著的人。但謝六姐是完全懂得統治的道理的,可見,她本來的成就一定也不差。
但,即使文章是金玉良言,十三娘也覺得迷信是很難杜絕的事情,在她看來,要杜絕迷信,第一件事便是要大力地發展醫療,至少要讓大家相信,大部分病都是可以治好的。否則,誰能忍得住不迷信呢?疾病是一件常見、痛苦,而又讓人無能為力的事情,十三娘不知道見了多少次了,重金禮聘來的醫生,拿過脈,問了一些不鹹不淡的問題,便一臉沉重地搖頭——這個病醫生是治不了的了。
那這誰受得了?醫生沒有用,難道就讓人接受這種事是完全沒有辦法的嗎?十三娘不算是個迷信的人,但她理解為何母親總是求神拜佛,虔信無比,因為人總是想要做點什麽來確保平安。十三娘有七八個舅舅姨姨都沒能活過二十歲,你要告訴她,‘這就是沒辦法的事,求神拜佛也沒用’,那說不定母親就會被心中的悲痛和恐懼吞噬。
在這時候,迷信其實是件好事,至少能讓她的心情穩定一些,真正有勇氣擺脫迷信,直麵生活慘淡的人是很少的,就連十三娘自己,纏綿病榻的時候,何嚐不希望真有什麽神明,能夠做一筆劃算的買賣,收取了她廉價的信仰,免去她的苦痛呢?
在買活軍這裏,醫學似乎是很昌明的,這一點在船上十三娘就有所留意,買活軍的一個特點,是規矩多,處置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章程,疾病也是如此,她們這些病人並不是沒人管的,一旦船員發現船上開始起病,就有兩個女船員來專職照顧她們,男病人那裏也有專職照顧的船員。
他們準備了幾個本子,一人一本,掛在艙壁上,每天要記錄進食、服藥、嘔吐、體溫、排泄這些基本的信息,這個本子是跟著十三娘來了這裏的病房的。她此刻就看到了幾個佩著多重紗布口罩(船員用的也是這個,而且每天還要高溫煮洗很久),穿著白粗布大褂,手裏還戴著口罩的醫生,正站在沈姑娘床腳,其中一人翻閱著那個本子,並且朗讀了出來。
“吃的藥幾乎都吐了出來,下泄不止,高燒、唇幹但喝不進水,她進來之後下痢了沒有?”
“沒有。”
其中地位最高的醫生便決定道,“電解質紊亂,要給她靜脈補液,配的生理鹽水帶來了嗎?葡萄糖溶液呢?”
“生理鹽水有的,葡萄糖溶液要申請,還要做去熱原處理。”
“那就先滴注生理鹽水,給她一個專屬的護士,恢複之後先試著服用少許鹽糖水,喝下去不嘔吐了再吃藥。”
這些對話也和十三娘熟悉的對話完全不同,其中有很多東西讓十三娘有大開眼界的感覺,譬如對於‘病程本’的轉交,在她看來便是非常聰明的做法,這可比詢問親人得到的答案要靠譜多了!
真是很買活軍啊,總是更信任文字,也隻有在這樣的地方,住家的病人才有條件記錄這樣的病程本吧,因為識字的人是很多的,哪怕是小弟弟小妹妹,多少也能記上一筆。而這對大夫診斷病情的幫助當然是很大的——不過,在敏朝那裏,那邊的大夫似乎問得也沒有這麽仔細,而是很泛泛的。
這還是十三娘家用的大夫呢!以他們家的財力,一定是能請到本地最好的大夫,那些更糊弄事的庸醫,說不定這些事情都是不理會的。十三娘自己也看過醫書,她覺得雲山霧罩,和迷信簡直相去不遠,真不知道那些大夫是怎麽學醫的,而買活軍的《赤腳醫生手冊》,她也設法買到過,其中的知識,雖然也晦澀,但至少比脈搏辯證要好得多了,在定症時,憑借的都是一些肉眼可以分辨和確定的症候。
不過,買活軍這裏的醫生也還是要扶脈的,跟隨在大醫生之後的小醫生們,去安排做‘靜脈補液’之後,大醫生便坐下來給沈姑娘扶脈,還翻看她的舌苔,沉吟著說,“我看她痰多稀薄,且下船後並無大小解,脈象雖紊亂,但也還不算沉微……”
又是一段十三娘聽不懂的話,總之最後的結論,懷疑不是痢疾,而是風邪入侵,也就是赤腳醫生手冊中說的‘流行性感冒’,但還不能肯定,不過由於沈姑娘現在吃什麽吐什麽,暫時開不了藥,所以也不必著急。大醫生便下令讓小醫生們逐一問診,統計症狀,最終再來匯總下個定論。
“武十三,你負責西11到西20,張寶妹你是西21到西30……”
這裏入住了的病房大約有三十多間,大醫生大概已經分了病情的輕重,分配給小醫生的都是些症候很輕,或者已經幾乎痊愈的病人。不過十三娘就在沈姑娘邊上,卻無法得到大醫生的診治,不由得有些失望,趴在門口脫口說,“哎?可我想要師父給我扶脈,不要學徒。”
幾個醫生聞聲都看了過來,大醫生似笑非笑——雖然戴了口罩,但大體是這個意思,“看你趴著看了這麽久,說話還中氣十足的,你還需要我?”
聽她聲音,是個女娘,年紀也不大,可見買活軍這裏,的確方方麵麵都在任用女子,十三娘倒是很想結交一下這個大醫生,在任何時候,有錢人不會排斥結交一個醫生朋友,但她的確沒有全好,被醫生這麽一說,立刻覺得頭又暈起來,反正也沒熱鬧看,便捂著額頭,哎喲哎喲地回床上躺著——別說,這病房的條件,倒是比船艙好多了。
十三娘在船上時,雖然是上等客船,也在二等艙給侍女包了房間,但船票實在緊張,艙室裏依舊要有兩個侍女留宿,條件自然比不得家裏,主要是洗漱不便,而這病房雖然不是很大,但獨門獨戶,水泥屋子,隔音比船上的板壁要好得多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還有單獨的抽水馬桶、自來水的盥洗台,甚至還有一個浴簾組成的空間,還單獨做了下水管,雖然沒有傳聞中的蓮蓬頭,但一看就知道,這個是給人燒了熱水後擦洗身子倒水的地方,如此擦身便要方便多了,打一桶熱水也可以澆洗身上,這樣的條件,在京城就是王公貴族尚且不能有呢。
隻是不知道是隻有傳染病院如此,還是其餘醫院都是這般——若都能做到這樣,那買活軍的病人,痊愈的可能一定要比外頭高,十三娘光是躺在這紮實的床上,享受著這樣靜謐的感覺,便覺得病都好了一半。
分配給她的那個武十三,大概是從西20開始倒著查回來的,十三娘想著等這人問過話,就要去趕緊擦洗一番。但這人速度卻又不快,她燒熱了一壺水,倒進木桶裏,又從自來水龍頭接了一壺水來燒——這個東西是真正好,這裏等著水燒滾,不知不覺便打起盹來,頭一點一點的,半睡半醒間又覺得喉嚨有些不適,有些畏寒,胡亂把被子翻到身上蓋著,也不知睡了多久,聽到門口傳來畢剝敲擊之聲,猛地驚醒過來,卻是不覺又出了一身的虛汗,忍不住咳嗽了幾聲,抱怨道,“好慢啊,怎麽才來!”
那叫武十三的小醫生見她醒了了,這才走進屋子,在床邊木凳上坐下,拿起病程本翻看了下,便問道,“你叫範十三,今年十六歲,從前可有得過什麽重病?”
他開了口,十三娘便知道他是男子了,沒想到兩人都行十三,也是巧合,她一邊忍著咳嗽一邊回,“沒有,自小康健,咳咳,上船以前,連風寒都很少染上。”
“那上次得風寒是什麽時候?”
“大概三四年前了。”
“症候和這次相似麽?”
十三娘回憶了下,斷然說,“相似的,都是咳嗽、畏寒、發虛汗、低燒,仔細想想似乎也是五六天逐漸好轉,不過這次還多了個……嗯,那個……”
“什麽?”
雖說大夫眼中無男女,但十三娘畢竟年幼,還有些不好意思,又因為這會兒她不太舒服,卻無人服侍在側,難免有些小姐脾氣,“你不會自己去看病程本呀,該說的都說了,唯獨一個沒說的,不就寫在上頭了?”
武醫生看了看她,手中的炭筆在病程本上也添了幾個字,“拉稀,次數我看著還好,一天三四次,來了以後拉過嗎?”
“……拉了一次,剛到的時候。”十三娘還是臉紅了。“這會兒好像不鬧騰了,但有些餓,想吃點湯水。”
“拉出來的是什麽樣子——是膿狀,還是稀湯?”
“……”十三娘突然沒食欲了,“稀……稀的。”
“蛋花狀?”
她以後再不吃蛋花湯了。“差不多吧!”
武醫生開始在自己的本子上寫字,“家鄉土帶了沒有?”
“帶了兩種——我老家山陰的,到京城一年多,原從山陰帶了些到京城,也沒用上,這次要來就一起帶來了,我娘又給我帶了京城的土。”
十三娘說到這裏,突然忍不住眼圈一紅,隻覺得悲從中來,禁不住抽噎道,“武醫生,我若是好不了了該怎麽辦?若是就死在這裏了,我爹娘會傷心的。我還有好多事沒做呢!”
武醫生吃驚地望著她,又在病程本上寫了幾個字,這才說道,“那就把山陰的土拿出來,捏一撮泡水喝——你這拉稀就是風寒了,腸胃脆弱,又在船上,到了異地,地氣不適應,有些鬧肚子,應當不是痢疾。”
十三娘立刻就又忘記感傷了,好奇地問,“是痢疾便不好了嗎?”
“是痢疾那你就不能馬上出去了,得經過消殺才行,你們船上的人也都要跟著一起禁閉。不過痢疾的話,不會隻有這麽一點人得,應該就是普通的感冒,你本來也快好了,喝幾貼藥,休息個兩天,差不多就能出院。”
武醫生示意她伸出手,十三娘很警惕,“你要給我扶脈開藥嗎?——你多大?”
“……十八歲。”武醫生似乎有些不情願地。
十三娘便把手收回來了,“那不行,我不要你給我扶脈,我要剛才那個大醫生來,十八歲!哪有十八歲的醫生!”
“雷醫生也才十九歲!”
武醫生便憤憤地為自己辯駁起來,“論扶脈她未必比得上我,我十歲起便跟著祖父扶脈了,經過的病人可比她多。”
“你祖父是誰?”
武醫生突然就得意起來,高高在上地透過口罩的上緣看了她一眼,“《濟陰綱目》作者,臨潼武氏,諱叔卿!”
“哦……不知道他是誰。”
十三娘又不是臨潼人,也沒有生過病,更沒有請這個大夫來看過病,一個大部分時間都在山陰老家的少女,哪裏會知道這個?不過武醫生姿態高,話也多,似乎占住了道理,她便還是把胳膊伸過去了,“既然她隻比你大一歲,為何她是首腦,你是她的學生?看來你也不怎麽樣嘛。”
“那是她來得早,已經上了兩年學了,對於買氏醫科,比我們懂得要多。因此在這些新式的東西上,是我們的老師,但她於辯證開方上,造詣不算太深,我們都是按著《赤腳醫生手冊》上的驗方斟酌添減,我給你開,或是她給你開,區別其實不大。”
“這樣啊——”十三娘拉長了聲音,一聽說‘辯證’兩個字,她就覺得不爽快,怎麽買活軍這裏還要開藥湯啊,就不能……就不能多搞點如傳說中‘青黴素’一樣的神藥出來嗎?把用針頭來打的藥,弄得多多的,什麽病都是一針下去立刻藥到病除,那就再不用喝這個不知道能不能見效的苦藥湯了。
不知不覺,她便把自己的心裏話說出來了,“難道新式醫學,就隻有這些嗎,還是得靠藥湯子治病,感覺好沒勁啊。”
武醫生就又看了她幾眼,明顯是忍著心底的不悅,十三娘看到有人因為她不開心了,倒是要開心了一點,也沒那麽難受了,咳嗽了幾聲,又道,“你切完了沒有?我想喝水。”
武醫生把手拿開,十三娘凝視著他,見他沒有動彈的樣子,便提示道,“但我起不來——”
武醫生沒辦法,隻好去給她倒了一杯水,諷刺道,“你真是第一回來買活軍這裏嗎?”
“是啊,怎麽了?”
“我瞧著你比買活軍的女娘還要買活軍。”
十三娘頓時笑了,“多謝呀!大夫你嘴真甜!”
武醫生到底也隻有十八歲,大概是來了這裏才開始行醫的,對病人的經驗不多,哪裏招架得住十三娘?切完脈匆匆開了方子,便落荒而逃,十三娘坐在床上喝了一杯水,精神頭便好多了,又去擦洗了一番,仗著天氣暖和,蹲在地上洗了個頭,擦幹了走出來,又感覺自己已經全好了。
這幾日身體正在恢複,時好時壞很正常,雖然這小大夫似乎不太靠譜,她還是遵醫囑,取出家鄉土灑了一小撮進杯,一口全悶完了,也不知道這有沒有作用。但連喝了兩杯熱水,腸胃的確舒坦了不少。
她這個人精神一好,便是閑不住的,正想拿教科書要看,眼睛瞟到病程本,心中也是一動,便取來翻看。果然,在病程本中多人字跡之下,多了武醫生的幾行字輕咳,次數尚稀少,偶爾拉稀,蛋花樣便,便清無血,脾氣壞,愛抬杠(藥物作用?),刁鑽,話極其多,精神過度亢奮??
過度亢奮後還打了兩個問號,似乎是在懷疑這是服藥後的反應,還是本性如此。十三娘氣得咬牙切齒,將病程本剛要摔到床邊,想了想又不得不乖乖掛好——她要是真摔了,豈不是坐實了脾氣壞的評價?人還沒來,壞脾氣先出了名可不行。
在床上翻來翻去,想著要怎樣作弄這個武醫生,方才能出了這口氣,一會兒護士又來給她送藥,十三娘倒也不敢賭氣,老實喝了下去,不多久睡意襲來,酣然入眠,醒來時已經是月上中天,隻覺得神完氣足,已是完全康複,隻是肚子餓得厲害,咕嚕嚕直叫。
範家雖然有錢,但還沒有錢到能給女兒買腕表的地步,十三娘隻知道自己睡了許久,卻不知現在是什麽時辰,還有沒有飯吃,好在屋角有個爐子,熱力未熄,她在京城時還自學了如何升爐子,此時稍事洗漱,換了一身衣服,過去提起水壺,先倒了一碗熱水喝了,見蜂窩煤已經燃盡了,便要出去討了新煤球來生火,再為自己安排些吃的。
這裏才出病房,便見到武醫生站在走廊裏,隔屋內有人正在走動說話,十三娘心先是一緊,便忘了和武醫生的一點恩怨,望著他緊張地低聲問道,“她是——”
武醫生道,“輸液後人已醒來了,正在喂水。”
十三娘便忙探頭看了看,果然,沈姑娘已經半坐起來,靠在床上,由護士喂她喝水,她不住吞咽,顯得相當急切。
雖然人還消瘦憔悴,但食欲如此旺盛,那還是好事。十三娘也為她高興,也是習慣成自然,雙手合十,先說了句,“阿彌……呃……六姐慈悲!”
她雖然是自言自語,武醫生卻聽得分明,口罩下傳來一聲悶響,不知是否笑了,十三娘便立刻瞪過去。
武醫生大半張臉都藏在口罩下,長相是看不清楚的,他的頭發是剃過後又留長了一些,碎發遮在眼睛前頭,隱約能看到一點笑意,“現在還覺得新式醫學沒勁嗎?”
十三娘是眼見著沈姑娘被抬下船的,就那時的模樣,當真以為是彌留了,如何能想得到,不過是幾個時辰,人就醒了過來,而且還能飲食了。心中如何不對靜脈輸液大感好奇?探頭看了看屋內的景象,隻見沈姑娘病床邊上,倒掛了一個玻璃罐子,下頭鏈接著極細的皮管,皮管的盡頭又是一根透明的長管,不知是什麽東西,連在手背上,她手背被繃帶綁了幾圈,似乎是在固定這根管子。
這樣奇異的東西,十三娘如何能不好奇呢?但又不便打擾護士,再加上她又餓了,張望了下走廊盡頭叫做‘護士台’的地方,見其中無人,便忙追著武醫生的腳步,道,“醫生,醫生先別走——”
見武醫生似乎有裝聾作啞的意思,腳步並沒慢下來,她忙趕到武醫生身邊,不容他逃避,口中絮絮,自顧自地往下問道,“我餓了,哪裏能吃飯?護士們都忙,醫生你帶我去罷,再有,這個靜脈輸液,你給我講講唄,這又是什麽東西,那個皮管子,是仙器,還是雲縣這裏自己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