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郎君幾時回的?”
“回姑太太的話,郎君近子時方返,睡下時已經過了子正……”
天光斜斜地照入窗格,在板壁上投下了斑駁的影子,屋外的對話聲量不大不小,喚醒了本已在朦朧中醒來的方密之,隻不過,昨夜心潮起伏,入眠得晚,此時難免也有幾分糊塗,方密之在麥枕上輾轉了一會兒,捂著臉發了一會呆,這才一躍而起,高呼道,“姑母,我已醒了,今日晏起,請姑母責罰。”
說著,便忙披上中衣,係好了棉道袍,又在小廝的服侍下,隨意梳洗過了,出來給姑母請安。他姑母方仲賢微微板著麵孔,將他打量了一番,微微搖頭歎氣道,“昨夜又去哪裏鬼混了?現在益發胡來了,竟連早眠都不能了,這要耽誤了多少的功夫?以後還能有什麽成就?你這樣,地下的先人也不能安眠。”
方密之的父親,從他未出生以前便是在外做官,他本人由母親和姑母,一並悉心撫養,在江南老家長大,數年前,方母病逝之後,方密之便由姑母方仲賢撫養,又受另兩位姑母,乃至姨母的關懷。
乃至此時方家離亂,親人失散,一家人遷移到巴蜀避禍,又因緣巧合來到敘州討生活,一路上親人逐漸失散,就隻有他和姑母相依為命,成為僅剩的至親,因此,他本人對於姑母,一向是尊為親母一般的,盡管私下思想跳脫,甚至不以‘殺父破家之仇’為意,但在姑母麵前,還是循規蹈矩,忙恭聲道,“姑母說得是,侄兒昨日的確是耽擱了,日後必定早歸,也絕不敢再耽誤早起了。早起晨讀,為一日中最能讀進書的時辰,再不敢將其白白在睡覺中浪費。”
認錯態度這樣好,甚至提前還把長輩教訓的話語都說出來了,還能讓人怎麽著?這也就是養個聰明孩子的壞處了,你說他的話,他心裏實在已經早知曉了,便是再重複一遍,也不過是看著他再演一次心悅誠服罷了,要說有什麽收效,卻是難的。他心中打定的主意,卻不會為了這些他自己都能說出口的話更改。
方仲賢瞪了侄兒一眼,還是沉著臉問道,“昨日出去,究竟是做什麽去了?我聽說買軍的逆賊,昨日開了一個什麽培訓班,還用所謂仙畫的幻術作為噱頭,招徠觀眾,你到底還是去湊了這個熱鬧?”
方密之叫苦道,“姑母,當真是去黃超家溫書了,隻是夜裏他叫人送了夜宵來,我們一時吃得興起,又喝了兩杯酒,這就錯了時點,方才回來得晚了!那個培訓班,倒是也有聽說的,但是想要入去看仙畫的人極多,又何須招徠?反而要滿足一定的條件才可,我又沒有考過敘州這裏的府試,就是想要去看,也沒有資格啊。”
要不說是一通百通?聰明的人,哪怕是說謊都比旁人更加擅長,方仲賢將方密之仔細審視了一番,也拿不住什麽破綻,隻能輕輕地哼了一聲,姑且將此節揭過了,告誡方密之道,“父仇不可忘,你雖暫寓敵境,但也須謹慎守身,方才能不綴我家清名。如今我們桐城方家文脈,係於你一人之身,你且勿急躁,勿被雜學迷了性情去,先耐下性子讀幾年聖賢書,等叔伯們將我們營救出去了,到那時再來學買活軍的奇技淫巧,才是時機。”
她這話,乍一聽自相矛盾——要學買活軍的學問,最好的地方當然是在買地之內了,其次,便是敘州這樣采用買地道統的地方,在這樣的地方,教材好買,班好找,老師好尋,為何在敘州不學,反而是等‘叔伯把我們營救出去’再學?
但,方密之卻很明白姑母話中隱含的深意——他們姑侄二人,在敘州的衣食住行,全都仰仗父親從前同榜至交淩伯父供給,而淩伯父本人最是大敏的第一忠臣,極為反感買地、敘州鬧出的這些事情,他們不能不顧及到主人的情緒,這是第一;
第二,身在敵營時,學習敵學,這和身在自家地盤上學習敵學,性質是很不一樣的,前者的用心很容易被人混淆,若是被猜疑有投買之心,那方密之在士林間的名聲就全完了。要在士林中闖蕩出一定的名聲,除了才學之外,還要留心品德,自小養望。
方密之深知,姑母未必是多反感買地學問,她自幼隨父親宦遊各地,甚至也跟隨傳教士學習過西學,眼界其實極為開闊,隻是身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因此才三番四次,疾言厲色地告誡方密之,要他留心立場,謹慎小節,免得讓姑侄二人陷於尷尬立場之中,甚至從此和幾位恩師反目,一失足成千古恨,前程一壞,便是再難挽回了。
“姑母良言,小侄謹記在心!”
他也收了嬉笑,規規矩矩地作了一個長揖,語調慎重,盡顯堅毅,方仲賢這才放下心來,道,“來用朝食吧,再讀一個時辰的書,也該出去做事了,今夜不要出去遊蕩,早些回來歇息,也不要再讀書,一日遲睡,耗費的身體要數日才能補得回來,一味苦讀,耗了元氣也是不好。”
說著,便和方密之一道步入正房,小廝已經端了早飯上來:兩碗白粥,方密之那碗稠稠的,方仲賢不過是一碗近乎米湯的寡粥,又一碟涪陵榨菜而已,一個鹹鴨蛋切了一半,蛋白已經有些發皺了,昨日一個鹹鴨蛋切去一半,剩下來另一半,給方密之今日佐餐用。這便是兩姑侄的一頓早飯了。
方家自來家風簡樸,方密之的父親,生前官至巡撫,母親也是布政使之女,但他們都是江南書香世家之後,家居一向是力求樸素,至於姑母,更是如此,寡居後常年茹素,在故鄉時還能食用一些小菜,自從離開老家之後,如此自奉已成常態。方密之也不再勸,垂下眼皮,不言不語將一碗粥用了,便起身告退,回到書房,開始朗朗誦讀《大學》,期間姑母幾次過來巡視,聽到書聲,又見他伏案身影,方才滿意頷首而退。
殊不知,方密之這裏一等她走了,便放下書冊,又從書箱裏摸出了《大學物理》,一邊心不在焉地大聲背誦經文,一邊饒有興致地翻看起來,心中還在盤算著今日的行程:下午說是出去做事,實則可以去培訓班,培訓班是下午到晚上開班的,今日晚上不如就托詞店鋪有事,需要在店中上值,然後去黃超家對付一晚好了……這破門而出的事情,還得好生安排,卻也要盡快了,姑母膚色暗淡發黃,按買地的說法,是營養不良的表現,應該要多攝入蛋白質才好,當然,這得花錢——但如果肯為買活軍做事,賺錢豈非不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嗎?又何至於為了省些花銷,連白粥都不敢吃飽了?
方密之不但認為,自己可以出去為買活軍做事,也認為姑母完全可以出門去做事,而不是每日在家裏,閑著沒事隻能盯著他讀書,沒日沒夜地拿國仇家恨來折磨自己,不過他也知道這想法不易,要細說的話,方家和買活軍之間,的確是有一段恩怨的,姑母甚至因此遲遲不肯去定做矯正鞋,寧可直到現在都還穿著老式的繡花鞋,更別說出麵為買活軍做事了——若是被老家的故交知曉了,隻怕方家其餘女眷的令名,都會受到影響,連累得她們在夫家的處境,也未可知呢。
要說起來的話,倒也不局限於方家一戶人家,應該這麽說,那就是在老家桐城的官宦世家之中,對買活軍的仇恨,已經成為了他們在婚姻之外,彼此聯係的一條紐帶,別看現在方家隻有姑侄兩人,住在千裏之外的敘州,但方密之依舊感到,自己還生活在這張交際網中,又是被蔭庇,又是被束縛,除非斷絕六親,否則,要擺脫這張關係網的影響,擁有自己的政治立場,的確並非易事。
要說這股仇恨的來源,則方密之父親的事情,還不算是什麽了——方父原在京城為官,後因攻訐九千歲,被下獄免職,在詔獄頗為吃了一些苦頭,也引起了西林上下的憤慨,但那時正是今上二年,正是九千歲談下了買地的奢物買賣,風頭正勁的時候,西林也隻能避其鋒芒,方父被設法營救出獄之後,便隻能辭官歸鄉。
卻偏偏,在回鄉路上,因為和運送奢物上京的船隊發生衝突,小舟翻複,在錢塘江落水失蹤,迄今已有五六年時間——說是失蹤,但應無幸理,這是死不見屍,這筆帳是可以算到買活軍頭上的,若無他們和九千歲勾結,何來幾次三番的劫難?因此,哪怕沒有別的來由,方家,尤其是方密之,都必須對買活軍采取敵視態度,這是道德上必然的要求,否則,方密之豈非是和殺夫仇人眉來眼去,那還能算個人嗎?
而對方家的婚配圈子來說,買活軍對他們最重大的打擊,還是買地所頒布的‘備案令’,以及在新占之地推行的清算政策,再加上買地影響京城,新推出的‘特科’考試,這三板斧的連擊,在幾年內就使得桐城的科舉大族,再無以往欣欣向榮之態,一下惶惶不可終日,有了日薄西山的態勢——原因是非常顯然的,桐城自古以來,文風便是極為昌盛,而本地的仕宦科舉大族,百十年來又流行互相婚配,形成一個極大的士林姻親圈子。
這些人家,世代耕讀——當然不是自己下田了,而是以小地主為讀書的和基礎,往上考取科舉,作為進身的階梯,又用姻親彼此聯絡,換取自己在家鄉行事的便利。如此便形成了以土地為基礎,姻親為脈絡,讀書為階梯的一個循環。
而買活軍這三板斧,固然不是有意針對桐城,但客觀上卻是造成了如此的結果:不論是敏、買兩地,都是重視特科,桐城子弟在特科考試上根本沒有積累,不像是八股這個跑道上底蘊深厚、家學淵源,如方密之自幼就能受教名師,那些名師細算起來,都是父親的師門血脈,要麽就是姨表親的至交……現在換到特科,哪來的名師教導?進身之階,豈不是就此斷絕?
斷了科舉出身的希望,已是讓人沒有出頭之日了,再來‘備案令’,就更是叫人惶惶不可終日,這些桐城大族,雖不敢說包攬訴訟、魚肉百姓,但大家大族的,誰敢說自己沒有一點小辮子了?違法之處,定然是在所多有,也有些仇人,被逼著在桐城存身不住的,隻要有一二去了買地,就夠他們擔憂的了。
再加上姻親交錯,族譜複雜,若是按買地的規矩,不分家就要連坐的話,不消說,買地取了桐城之後,不到一年半載,一族人都要挖煤去!而桐城距離買地又實在並不遠,這是切切實實的威脅。因此,數年前起,族中便有人主張要分家,這還不算完,很快桐城又流行起了置換土地,各自去外地安身。於是數年前還是花團錦簇的大族,不過是五六年光景,便轉成了一個個零散的小家,再不複從前的風光。
方家的家產,便是在這樣的氛圍中,不斷減少,日益被分薄了出去,其中方密之這一房,因父失蹤,母身亡,舅族又自顧不暇,分家時便極是吃虧,隻在方仲賢極力主張爭取之下,分得少許現錢。家計至此是下了一個大台階,方密之原本的鮮衣華服,隨著父親失蹤,便是一去不返,如今更是悉數變賣,隻為了維持方密之的舉業——在買地之外的地方,讀書還是很花錢的。尤其方家因深恨買活軍,不肯使用鉛筆,光是筆墨,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了。
家道中落,父仇族分,這都是因買地而起的變化,姑侄二人在桐城勉強維持了一段時間,卻還是不得安居——這桐城是四通八達的地方,自來外地商旅眾多,如今也成為流民南下的中轉站,本地百姓,也多喜往買地遷居,如此一來,桐城的治安也隨之變得混亂,一如方密之十分欣賞的黃德冰文章所言一樣,真有幾分‘無政府狀態’了,方家兩姑侄,一老一小,最是容易引起旁人的歹心,方仲賢逐漸感到街坊潑皮帶來的壓力,又再無法和宗族求援——其餘方氏親眷,投親的投親,離鄉的離鄉,近親都走了,遠親便是有心,也無力相助那!
沒奈何之下,方仲賢便找了另兩個寡居的方氏節婦,又帶了她們的親眷,包了兩艘船,打算到萬州一帶來投方父的至交淩氏——這淩老爺是巴蜀一帶的大地主,家資十分豐厚,和方父也是莫逆之交,曾多次帶信,請他們到巴蜀居住,更有意為方密之說親。
方密之年歲還小,不得做主,方仲賢心中倒是知道淩老爺的算盤——桐城大儒不少,但都喜歡在本鄉說親,想要打入這個圈子並不容易,方密之現下的光景雖然艱難,但他自幼聰穎,父母親眷留下的人脈又都還在,巴蜀腹地的淩家,能結這門親自然也有好處。
雖是清楚,但沒奈何,眼下的確缺少依靠,便隻能拖家帶口,投奔而來,卻不料剛到萬州,就又爆發了萬州之變……這是千裏搭長棚,花錢費力地來趕了這一場好熱鬧!在江南日子雖然不易,但卻還至少在敏朝正朔治下,到了萬州這裏,卻是一頭撞進了買活軍的懷抱。便連淩老爺的日子也是不好過起來,雖然他們家的地多在鄉鎮上,敘州幫一時間還照顧不到,但也是花了好大一筆錢財,這才免了抄家的災劫,隻是從此之後,也要低頭做人了。
好在家底還在,支持方密之讀書不成問題,且內心深處,也還是大敏的忠臣,依舊希望方密之學有所成之後,設法進京趕考,從科舉上出身,這和方家的立場依舊一致,於是兩家反而比從前更加親密,又利用因買地入主萬州而逐漸便利的通信,和大江沿岸,陸續安頓下來的隱居親友聯係了起來。
這些人雖然更名換姓,在各地重新安家做起了小地主,甚至還有些人和買軍虛與委蛇,成了當地的良善人家,但私下反買、恨買之心,卻無一日停歇,還有人異想天開,想要從買軍內部發力,將其顛覆,輔助敏朝皇帝——自不是眼下這個敗家子兒,而是另擇賢明新帝,光複福建、廣府,尊儒抑新,使正道重昌,人間百業,重回正軌!
一個鬆散的反買聯盟,至此初成雛形,有人也打著虛與委蛇的名號,也去考買地的試,想做買地的官,而有些人的立場則還是非常堅定,譬如方仲賢,就旗幟鮮明地反對方密之去做間諜,要讓他‘君子行堂皇之道’,以他未來嶽丈自命的淩老爺也是這個意思,因此,方密之和方仲賢,雖然在萬州衙門的安排下,隨大流被遷移到敘州居住,但卻依然不肯和敘州新學同流合汙,還是堅持在此地修行儒學——淩老爺居然也還能找到名師偷偷地和方密之通信教學。
至於方密之在外搞的那些名堂,他們是一概不知的——淩老爺還在萬州鄉下住,現在更加不肯進城了,而方仲賢寧可一個月交300文錢,也是絕不會出去做事的。方密之的另兩個姑母,在萬州那裏已經被強迫出門做事謀生了,方仲賢為了方密之的名聲著想,越發隻能守著名節,每日在這前後兩進的小院子裏幽居,絕不出門一步,遇事隻和方密之,還有從家中帶來的小廝溝通——她又不會說本地的土話,方密之在敘州作為良善子弟考了府試,還考了第一名,她這裏居然當真絲毫不知,至於淩老爺那裏,也未曾來信責問,想來他在鄉下,兩地消息傳遞不便,居然也還沒收到風聲。
不過,這也隻是一時之計而已,若是要繼續走理科路線,遲早是要被長上所知的,淩伯父那裏,先且不說,方密之自問要還了銀錢上的幫助,並不是太大的問題,倒是姑母當真棘手——他固然是可以自把自為,但卻也害怕方仲賢得知之後,絕食守節而死,說不定臨終前,還要唾罵自己等等,以示不屈之念——那他方密之不就成了認賊作父,人品臭不可聞的大奸臣了?
“雖說我若是做大物理學家,倒未必要求什麽好政聲,但名聲這東西,還是好些做事方便,再者姑母對我猶如親母一般,也不能坐視她如此傷心……”
方密之自從立心要做大物理學家,開啟理科時代,便知道這是眼前最大的一個門檻了,昨夜難以入眠,便是因此,今日讀了一會書,閑下來時,也是不由皺眉忖道,“但姑母對買活軍,厭惡至極,實難滲透,別的不說,這窗戶都不肯換玻璃的,便可見一斑了,該如何讓她轉圜呢?這可實在是個難題……”
他一向自負聰明,但在此事上卻是罕見地犯難了,吃過午飯,托辭要去衙門安排的商鋪那裏做事,出門去培訓班時,還在思索這個問題,不知不覺便走到了黃超家附近,黃超見他來了,還當方密之是來尋他一道去培訓班的,倒是十分歡喜,便忙招呼方密之坐下來吃茶,又問他怎麽滿臉迷惘。
方密之也是病急亂投醫,便半真半假道,“我姑母昨日聽說我去培訓班,便是大發雷霆,她老人家是老腦筋了,隻當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還想讓我考學做官,不願我去讀理科,我不知如何勸她呢!”
黃超對他家中的情況,也是略有了解,還當他說的考學做官,是做買地的吏目,因此並不以為意,一聽便笑道,“這個簡單!我去取一本書來,你看了就知道了!”
說著,便匆匆而去,回來神神秘秘地拿給方密之道,“此書千萬不要外泄,不要被別人知曉,是我等世家子弟暗中流傳的指路明燈——好處不亞於《麒麟指月》呢!你看了便知道了!如何說服家中頑固長輩向買地靠攏,學問盡在其中矣!”
方密之聽他吹得天花亂墜,也是納罕,取過書本一看,卻是新式裝璜,而不是什麽古籍,再一看標題,不由啞然,隻見封麵上大書兩個字——《子曰》!口氣真乃極大,下方又有一行小字:宗子曰——吾與張宗子往還時所記其言行。
張宗子的名字,如今天下書生少有不知的,他的生平,方密之自然也是清楚,果然如何說服家中頑固長輩向買地靠攏,此人最是第一專家,可盡管如此,端詳封皮,卻依舊是升起極其強烈的荒謬感——這新時代的《子曰》,怎麽說呢……果然……果然是太新、太時代的子曰啊!:,,
“回姑太太的話,郎君近子時方返,睡下時已經過了子正……”
天光斜斜地照入窗格,在板壁上投下了斑駁的影子,屋外的對話聲量不大不小,喚醒了本已在朦朧中醒來的方密之,隻不過,昨夜心潮起伏,入眠得晚,此時難免也有幾分糊塗,方密之在麥枕上輾轉了一會兒,捂著臉發了一會呆,這才一躍而起,高呼道,“姑母,我已醒了,今日晏起,請姑母責罰。”
說著,便忙披上中衣,係好了棉道袍,又在小廝的服侍下,隨意梳洗過了,出來給姑母請安。他姑母方仲賢微微板著麵孔,將他打量了一番,微微搖頭歎氣道,“昨夜又去哪裏鬼混了?現在益發胡來了,竟連早眠都不能了,這要耽誤了多少的功夫?以後還能有什麽成就?你這樣,地下的先人也不能安眠。”
方密之的父親,從他未出生以前便是在外做官,他本人由母親和姑母,一並悉心撫養,在江南老家長大,數年前,方母病逝之後,方密之便由姑母方仲賢撫養,又受另兩位姑母,乃至姨母的關懷。
乃至此時方家離亂,親人失散,一家人遷移到巴蜀避禍,又因緣巧合來到敘州討生活,一路上親人逐漸失散,就隻有他和姑母相依為命,成為僅剩的至親,因此,他本人對於姑母,一向是尊為親母一般的,盡管私下思想跳脫,甚至不以‘殺父破家之仇’為意,但在姑母麵前,還是循規蹈矩,忙恭聲道,“姑母說得是,侄兒昨日的確是耽擱了,日後必定早歸,也絕不敢再耽誤早起了。早起晨讀,為一日中最能讀進書的時辰,再不敢將其白白在睡覺中浪費。”
認錯態度這樣好,甚至提前還把長輩教訓的話語都說出來了,還能讓人怎麽著?這也就是養個聰明孩子的壞處了,你說他的話,他心裏實在已經早知曉了,便是再重複一遍,也不過是看著他再演一次心悅誠服罷了,要說有什麽收效,卻是難的。他心中打定的主意,卻不會為了這些他自己都能說出口的話更改。
方仲賢瞪了侄兒一眼,還是沉著臉問道,“昨日出去,究竟是做什麽去了?我聽說買軍的逆賊,昨日開了一個什麽培訓班,還用所謂仙畫的幻術作為噱頭,招徠觀眾,你到底還是去湊了這個熱鬧?”
方密之叫苦道,“姑母,當真是去黃超家溫書了,隻是夜裏他叫人送了夜宵來,我們一時吃得興起,又喝了兩杯酒,這就錯了時點,方才回來得晚了!那個培訓班,倒是也有聽說的,但是想要入去看仙畫的人極多,又何須招徠?反而要滿足一定的條件才可,我又沒有考過敘州這裏的府試,就是想要去看,也沒有資格啊。”
要不說是一通百通?聰明的人,哪怕是說謊都比旁人更加擅長,方仲賢將方密之仔細審視了一番,也拿不住什麽破綻,隻能輕輕地哼了一聲,姑且將此節揭過了,告誡方密之道,“父仇不可忘,你雖暫寓敵境,但也須謹慎守身,方才能不綴我家清名。如今我們桐城方家文脈,係於你一人之身,你且勿急躁,勿被雜學迷了性情去,先耐下性子讀幾年聖賢書,等叔伯們將我們營救出去了,到那時再來學買活軍的奇技淫巧,才是時機。”
她這話,乍一聽自相矛盾——要學買活軍的學問,最好的地方當然是在買地之內了,其次,便是敘州這樣采用買地道統的地方,在這樣的地方,教材好買,班好找,老師好尋,為何在敘州不學,反而是等‘叔伯把我們營救出去’再學?
但,方密之卻很明白姑母話中隱含的深意——他們姑侄二人,在敘州的衣食住行,全都仰仗父親從前同榜至交淩伯父供給,而淩伯父本人最是大敏的第一忠臣,極為反感買地、敘州鬧出的這些事情,他們不能不顧及到主人的情緒,這是第一;
第二,身在敵營時,學習敵學,這和身在自家地盤上學習敵學,性質是很不一樣的,前者的用心很容易被人混淆,若是被猜疑有投買之心,那方密之在士林間的名聲就全完了。要在士林中闖蕩出一定的名聲,除了才學之外,還要留心品德,自小養望。
方密之深知,姑母未必是多反感買地學問,她自幼隨父親宦遊各地,甚至也跟隨傳教士學習過西學,眼界其實極為開闊,隻是身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因此才三番四次,疾言厲色地告誡方密之,要他留心立場,謹慎小節,免得讓姑侄二人陷於尷尬立場之中,甚至從此和幾位恩師反目,一失足成千古恨,前程一壞,便是再難挽回了。
“姑母良言,小侄謹記在心!”
他也收了嬉笑,規規矩矩地作了一個長揖,語調慎重,盡顯堅毅,方仲賢這才放下心來,道,“來用朝食吧,再讀一個時辰的書,也該出去做事了,今夜不要出去遊蕩,早些回來歇息,也不要再讀書,一日遲睡,耗費的身體要數日才能補得回來,一味苦讀,耗了元氣也是不好。”
說著,便和方密之一道步入正房,小廝已經端了早飯上來:兩碗白粥,方密之那碗稠稠的,方仲賢不過是一碗近乎米湯的寡粥,又一碟涪陵榨菜而已,一個鹹鴨蛋切了一半,蛋白已經有些發皺了,昨日一個鹹鴨蛋切去一半,剩下來另一半,給方密之今日佐餐用。這便是兩姑侄的一頓早飯了。
方家自來家風簡樸,方密之的父親,生前官至巡撫,母親也是布政使之女,但他們都是江南書香世家之後,家居一向是力求樸素,至於姑母,更是如此,寡居後常年茹素,在故鄉時還能食用一些小菜,自從離開老家之後,如此自奉已成常態。方密之也不再勸,垂下眼皮,不言不語將一碗粥用了,便起身告退,回到書房,開始朗朗誦讀《大學》,期間姑母幾次過來巡視,聽到書聲,又見他伏案身影,方才滿意頷首而退。
殊不知,方密之這裏一等她走了,便放下書冊,又從書箱裏摸出了《大學物理》,一邊心不在焉地大聲背誦經文,一邊饒有興致地翻看起來,心中還在盤算著今日的行程:下午說是出去做事,實則可以去培訓班,培訓班是下午到晚上開班的,今日晚上不如就托詞店鋪有事,需要在店中上值,然後去黃超家對付一晚好了……這破門而出的事情,還得好生安排,卻也要盡快了,姑母膚色暗淡發黃,按買地的說法,是營養不良的表現,應該要多攝入蛋白質才好,當然,這得花錢——但如果肯為買活軍做事,賺錢豈非不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嗎?又何至於為了省些花銷,連白粥都不敢吃飽了?
方密之不但認為,自己可以出去為買活軍做事,也認為姑母完全可以出門去做事,而不是每日在家裏,閑著沒事隻能盯著他讀書,沒日沒夜地拿國仇家恨來折磨自己,不過他也知道這想法不易,要細說的話,方家和買活軍之間,的確是有一段恩怨的,姑母甚至因此遲遲不肯去定做矯正鞋,寧可直到現在都還穿著老式的繡花鞋,更別說出麵為買活軍做事了——若是被老家的故交知曉了,隻怕方家其餘女眷的令名,都會受到影響,連累得她們在夫家的處境,也未可知呢。
要說起來的話,倒也不局限於方家一戶人家,應該這麽說,那就是在老家桐城的官宦世家之中,對買活軍的仇恨,已經成為了他們在婚姻之外,彼此聯係的一條紐帶,別看現在方家隻有姑侄兩人,住在千裏之外的敘州,但方密之依舊感到,自己還生活在這張交際網中,又是被蔭庇,又是被束縛,除非斷絕六親,否則,要擺脫這張關係網的影響,擁有自己的政治立場,的確並非易事。
要說這股仇恨的來源,則方密之父親的事情,還不算是什麽了——方父原在京城為官,後因攻訐九千歲,被下獄免職,在詔獄頗為吃了一些苦頭,也引起了西林上下的憤慨,但那時正是今上二年,正是九千歲談下了買地的奢物買賣,風頭正勁的時候,西林也隻能避其鋒芒,方父被設法營救出獄之後,便隻能辭官歸鄉。
卻偏偏,在回鄉路上,因為和運送奢物上京的船隊發生衝突,小舟翻複,在錢塘江落水失蹤,迄今已有五六年時間——說是失蹤,但應無幸理,這是死不見屍,這筆帳是可以算到買活軍頭上的,若無他們和九千歲勾結,何來幾次三番的劫難?因此,哪怕沒有別的來由,方家,尤其是方密之,都必須對買活軍采取敵視態度,這是道德上必然的要求,否則,方密之豈非是和殺夫仇人眉來眼去,那還能算個人嗎?
而對方家的婚配圈子來說,買活軍對他們最重大的打擊,還是買地所頒布的‘備案令’,以及在新占之地推行的清算政策,再加上買地影響京城,新推出的‘特科’考試,這三板斧的連擊,在幾年內就使得桐城的科舉大族,再無以往欣欣向榮之態,一下惶惶不可終日,有了日薄西山的態勢——原因是非常顯然的,桐城自古以來,文風便是極為昌盛,而本地的仕宦科舉大族,百十年來又流行互相婚配,形成一個極大的士林姻親圈子。
這些人家,世代耕讀——當然不是自己下田了,而是以小地主為讀書的和基礎,往上考取科舉,作為進身的階梯,又用姻親彼此聯絡,換取自己在家鄉行事的便利。如此便形成了以土地為基礎,姻親為脈絡,讀書為階梯的一個循環。
而買活軍這三板斧,固然不是有意針對桐城,但客觀上卻是造成了如此的結果:不論是敏、買兩地,都是重視特科,桐城子弟在特科考試上根本沒有積累,不像是八股這個跑道上底蘊深厚、家學淵源,如方密之自幼就能受教名師,那些名師細算起來,都是父親的師門血脈,要麽就是姨表親的至交……現在換到特科,哪來的名師教導?進身之階,豈不是就此斷絕?
斷了科舉出身的希望,已是讓人沒有出頭之日了,再來‘備案令’,就更是叫人惶惶不可終日,這些桐城大族,雖不敢說包攬訴訟、魚肉百姓,但大家大族的,誰敢說自己沒有一點小辮子了?違法之處,定然是在所多有,也有些仇人,被逼著在桐城存身不住的,隻要有一二去了買地,就夠他們擔憂的了。
再加上姻親交錯,族譜複雜,若是按買地的規矩,不分家就要連坐的話,不消說,買地取了桐城之後,不到一年半載,一族人都要挖煤去!而桐城距離買地又實在並不遠,這是切切實實的威脅。因此,數年前起,族中便有人主張要分家,這還不算完,很快桐城又流行起了置換土地,各自去外地安身。於是數年前還是花團錦簇的大族,不過是五六年光景,便轉成了一個個零散的小家,再不複從前的風光。
方家的家產,便是在這樣的氛圍中,不斷減少,日益被分薄了出去,其中方密之這一房,因父失蹤,母身亡,舅族又自顧不暇,分家時便極是吃虧,隻在方仲賢極力主張爭取之下,分得少許現錢。家計至此是下了一個大台階,方密之原本的鮮衣華服,隨著父親失蹤,便是一去不返,如今更是悉數變賣,隻為了維持方密之的舉業——在買地之外的地方,讀書還是很花錢的。尤其方家因深恨買活軍,不肯使用鉛筆,光是筆墨,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了。
家道中落,父仇族分,這都是因買地而起的變化,姑侄二人在桐城勉強維持了一段時間,卻還是不得安居——這桐城是四通八達的地方,自來外地商旅眾多,如今也成為流民南下的中轉站,本地百姓,也多喜往買地遷居,如此一來,桐城的治安也隨之變得混亂,一如方密之十分欣賞的黃德冰文章所言一樣,真有幾分‘無政府狀態’了,方家兩姑侄,一老一小,最是容易引起旁人的歹心,方仲賢逐漸感到街坊潑皮帶來的壓力,又再無法和宗族求援——其餘方氏親眷,投親的投親,離鄉的離鄉,近親都走了,遠親便是有心,也無力相助那!
沒奈何之下,方仲賢便找了另兩個寡居的方氏節婦,又帶了她們的親眷,包了兩艘船,打算到萬州一帶來投方父的至交淩氏——這淩老爺是巴蜀一帶的大地主,家資十分豐厚,和方父也是莫逆之交,曾多次帶信,請他們到巴蜀居住,更有意為方密之說親。
方密之年歲還小,不得做主,方仲賢心中倒是知道淩老爺的算盤——桐城大儒不少,但都喜歡在本鄉說親,想要打入這個圈子並不容易,方密之現下的光景雖然艱難,但他自幼聰穎,父母親眷留下的人脈又都還在,巴蜀腹地的淩家,能結這門親自然也有好處。
雖是清楚,但沒奈何,眼下的確缺少依靠,便隻能拖家帶口,投奔而來,卻不料剛到萬州,就又爆發了萬州之變……這是千裏搭長棚,花錢費力地來趕了這一場好熱鬧!在江南日子雖然不易,但卻還至少在敏朝正朔治下,到了萬州這裏,卻是一頭撞進了買活軍的懷抱。便連淩老爺的日子也是不好過起來,雖然他們家的地多在鄉鎮上,敘州幫一時間還照顧不到,但也是花了好大一筆錢財,這才免了抄家的災劫,隻是從此之後,也要低頭做人了。
好在家底還在,支持方密之讀書不成問題,且內心深處,也還是大敏的忠臣,依舊希望方密之學有所成之後,設法進京趕考,從科舉上出身,這和方家的立場依舊一致,於是兩家反而比從前更加親密,又利用因買地入主萬州而逐漸便利的通信,和大江沿岸,陸續安頓下來的隱居親友聯係了起來。
這些人雖然更名換姓,在各地重新安家做起了小地主,甚至還有些人和買軍虛與委蛇,成了當地的良善人家,但私下反買、恨買之心,卻無一日停歇,還有人異想天開,想要從買軍內部發力,將其顛覆,輔助敏朝皇帝——自不是眼下這個敗家子兒,而是另擇賢明新帝,光複福建、廣府,尊儒抑新,使正道重昌,人間百業,重回正軌!
一個鬆散的反買聯盟,至此初成雛形,有人也打著虛與委蛇的名號,也去考買地的試,想做買地的官,而有些人的立場則還是非常堅定,譬如方仲賢,就旗幟鮮明地反對方密之去做間諜,要讓他‘君子行堂皇之道’,以他未來嶽丈自命的淩老爺也是這個意思,因此,方密之和方仲賢,雖然在萬州衙門的安排下,隨大流被遷移到敘州居住,但卻依然不肯和敘州新學同流合汙,還是堅持在此地修行儒學——淩老爺居然也還能找到名師偷偷地和方密之通信教學。
至於方密之在外搞的那些名堂,他們是一概不知的——淩老爺還在萬州鄉下住,現在更加不肯進城了,而方仲賢寧可一個月交300文錢,也是絕不會出去做事的。方密之的另兩個姑母,在萬州那裏已經被強迫出門做事謀生了,方仲賢為了方密之的名聲著想,越發隻能守著名節,每日在這前後兩進的小院子裏幽居,絕不出門一步,遇事隻和方密之,還有從家中帶來的小廝溝通——她又不會說本地的土話,方密之在敘州作為良善子弟考了府試,還考了第一名,她這裏居然當真絲毫不知,至於淩老爺那裏,也未曾來信責問,想來他在鄉下,兩地消息傳遞不便,居然也還沒收到風聲。
不過,這也隻是一時之計而已,若是要繼續走理科路線,遲早是要被長上所知的,淩伯父那裏,先且不說,方密之自問要還了銀錢上的幫助,並不是太大的問題,倒是姑母當真棘手——他固然是可以自把自為,但卻也害怕方仲賢得知之後,絕食守節而死,說不定臨終前,還要唾罵自己等等,以示不屈之念——那他方密之不就成了認賊作父,人品臭不可聞的大奸臣了?
“雖說我若是做大物理學家,倒未必要求什麽好政聲,但名聲這東西,還是好些做事方便,再者姑母對我猶如親母一般,也不能坐視她如此傷心……”
方密之自從立心要做大物理學家,開啟理科時代,便知道這是眼前最大的一個門檻了,昨夜難以入眠,便是因此,今日讀了一會書,閑下來時,也是不由皺眉忖道,“但姑母對買活軍,厭惡至極,實難滲透,別的不說,這窗戶都不肯換玻璃的,便可見一斑了,該如何讓她轉圜呢?這可實在是個難題……”
他一向自負聰明,但在此事上卻是罕見地犯難了,吃過午飯,托辭要去衙門安排的商鋪那裏做事,出門去培訓班時,還在思索這個問題,不知不覺便走到了黃超家附近,黃超見他來了,還當方密之是來尋他一道去培訓班的,倒是十分歡喜,便忙招呼方密之坐下來吃茶,又問他怎麽滿臉迷惘。
方密之也是病急亂投醫,便半真半假道,“我姑母昨日聽說我去培訓班,便是大發雷霆,她老人家是老腦筋了,隻當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還想讓我考學做官,不願我去讀理科,我不知如何勸她呢!”
黃超對他家中的情況,也是略有了解,還當他說的考學做官,是做買地的吏目,因此並不以為意,一聽便笑道,“這個簡單!我去取一本書來,你看了就知道了!”
說著,便匆匆而去,回來神神秘秘地拿給方密之道,“此書千萬不要外泄,不要被別人知曉,是我等世家子弟暗中流傳的指路明燈——好處不亞於《麒麟指月》呢!你看了便知道了!如何說服家中頑固長輩向買地靠攏,學問盡在其中矣!”
方密之聽他吹得天花亂墜,也是納罕,取過書本一看,卻是新式裝璜,而不是什麽古籍,再一看標題,不由啞然,隻見封麵上大書兩個字——《子曰》!口氣真乃極大,下方又有一行小字:宗子曰——吾與張宗子往還時所記其言行。
張宗子的名字,如今天下書生少有不知的,他的生平,方密之自然也是清楚,果然如何說服家中頑固長輩向買地靠攏,此人最是第一專家,可盡管如此,端詳封皮,卻依舊是升起極其強烈的荒謬感——這新時代的《子曰》,怎麽說呢……果然……果然是太新、太時代的子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