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集結言行錄出書的,在文壇士林中都是什麽樣的身份地位?自春秋以降,除了帝王起居注之外,文人墨客有資格出言行集子的,無不是文壇巨擘、一代宗師般的人物,沒有這樣的身份,卻將自己的言行結集刻版,那是要招來嘲笑、非議,從此被打為狂生,被士林排擠的。
即便是一代文壇大宗師,有資格集結出版,又還真有弟子湊趣印了,也多不過是數百套而已——這樣的集子,在弟子圈中流行一時,大家湊趣收藏,已經是極限了,若說還想在士林間廣為傳抄、談論……那,除了《論語》之外,隻怕還沒有什麽文集有這樣的地位呢。
——用新式的語言來說的話,就相當於隨時帶了一個采風使觀察自己,再出版一本《張宗子優秀言行》,主題便是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語……上一個這麽做且真正獲得成功的人,是孔聖……
也是因此,今日這《子曰》一出,便讓方密之徹底絕倒了——他雖然沒有見過張宗子前輩,但也多讀《買活周報》,實在難以想象他會在弱冠之年,出一本語錄為自己標榜身份,因此,這文集絕不會是他授意而成,還真當是如書封所提的本意:很有可能,就是張宗子的某個(或多個)友人,和他交往之中,留心摘抄他的一言一行,私下結集手抄出來,再輾轉被人雕版刻印,私下在黃超乃至自己這些書香子弟之間,流傳開來的!
多少文壇大家都不敢搞這一套來自我吹捧,卻不料今日民間還自發地追捧起《子曰》來了……是因為張宗子天分超群,有經天緯地之才嗎?卻也並非如此,他雖然是最有名的采風使,但從黃超的身份來說,便可以容易地推出這一點——眾書香子弟追捧張宗子,無非是因為他是‘不肖子第一人’,張宗子身為江南巨宦之後,非常自然地完成了君子之後到買地中堅的轉換,不但把整個家族都撈上岸了,而且,過程中自己的名聲也沒有受到一點影響,在家族中更是未曾遇到一點阻力,他所達到的高度,無疑是讓黃超、方密之這些苦惱於家族和前途的書香子弟,所異常羨慕,急於取經的!
一本內容主要為指導書香子弟說服長輩,徹底投買的言行錄,受到了《論語》般的歡迎……這種強烈的荒謬感,總讓人有種‘禮崩樂壞’的感覺,方密之雖然對於時勢有明確的認識,知道此為千年變局,卻也是協調了好一會,才苦笑著翻開封皮,果然,跋言中開宗明義,便是說起了此書寫作的背景:此人為張宗子的密友,更是張宗子‘海邊自賣’的見證者,雖然沒有挑明身份,卻是滿懷感情地回顧了這個在書香子弟中幾乎人盡皆知的名場麵,並做了自我檢討——大家都是去海邊看熱鬧的,可以說完全一樣,但張宗子卻抓住了這個機會,完成了張家的華麗轉身,撈取大量的政審分不說,張家現在於買地依然發展得花團錦簇,這和筆者的家族親眷現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筆者受到觸動之後,曾經多次和張宗子探討投買的時機、手法,並對自己的選擇做了複盤,張宗子也不吝指教,吐露了大量的真知灼見,其又結合了自身的情況、各地時局的變動,整理出了若幹語錄、心得,都是‘張宗子和他的朋友們’,在閑聊中的智慧結晶。又因為天下之大,俊傑無數,料想其中被相似問題困擾的英才也有不少,因此手抄這本書,‘密示摯友’,又在供不應求,傳抄不止的情況下,索性雕版結集出版,‘便利天下俊傑,審時度勢、擇機而動’。
正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此書中選用俊傑兩個字,不得不多少有點兒諷刺的味道,方密之也不由得是會心一笑,暗道,“果然是才子,有些無傷大雅的幽默,倒如同食材中的辣味一樣,點綴得不錯,看來真是個有些才學的,若不然,也沒有這樣的文筆。這是嬉笑怒罵著,就把錢給掙了。”
他向黃超略微打聽了一下價錢,果然,這本書賣價半點不低,黃超是用一個青玉遊魚盆景,向萬州那邊的好友換來的,這樣說的話,售價要在二三十兩銀子之上了,方密之忖道,“別看這書印量不會太大,但兌給旁人時,一本售價不會低於五兩的,這記載的可是如同屠龍術一般的東西,隻要印個一千本,就是五千兩銀子的純利——可見快人一步,能占去多少先機,銀錢相對於時機來說,當真是最微不足道的東西,甚至不值一提,這裏最大的好處,說不定還在買地人人傳誦的政審分。”
他雖然從未入買一步,但從報紙中汲取各種信息,對買地的生活倒也已經很熟悉了,甚至不輸給那些一心投買的書生多少。方密之往後翻閱了幾頁,眉頭逐漸上揚,黃超看他的表情,也是十分得意,笑道,“怎麽樣,我就說這本書全是真知灼見吧!將許多道理都說得極透——可見這張宗子實在是個妙人,我雖然還沒有福分能拜見當麵,但早已是佩服得五體投地,恨不得能做他門下走狗了!”
方密之卻是早已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了,他隻是敷衍地嗯嗯應了兩聲,全副心神都投入在了這本《新時代子曰》裏:這本書采取的是問答製,並無具體人名,提到人名時,多用單字指代,譬如答者有時自稱為‘宗’,有時自稱為‘子’,問題也是沒有前因後果的,十分簡潔,譬如第一句就是問道,“如何消解長輩心中對買抗拒”。
這種問題,門檻很高,但懂的人自然會懂,就譬如方密之,這個問題就等於是把他現在的困境完全概括在內了,不懂的人,看了也根本發生不了興趣。這樣的呈現方式,也是令人感到一下就和作者契合起來了,仿佛已經進入了情境之中,聽著‘宗’先生揮著蒲扇,一邊趕蚊子,一邊笑著侃侃而談,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世間真君子萬中無一,而假道學流於各地,尤其是書香世家中,更有假道學無數。
腦子靈活、視野開闊的,懂得適時轉圜,此為假道學中的偽君子,還有一種人,把自己都騙進去了,鑽進牛角尖出不來,甚至死節,令親者痛仇者快,更有甚者,令俊傑含冤陷罪的,便是假道學中最有害的真傻子。應時而動的俊傑,正該仔細謀身,不要被這些真傻子帶害了,毀了自己一生的前途。”
這個答話,一下就切中了方密之現在最大的煩惱,令他怎不入神?當下細看下去,‘子’先生又侃侃而談,教導俊傑們如何分辨偽君子和真傻子,道,“萬萬不能聽其言、觀其行,而是要從對此人性格的了解,鞭辟入裏地分析,此人遵從這個規矩,到底是因為遵從規矩能給他帶來最大的好處,還是因為他發自內心地認為這樣的道理要高於自己的利益,值得用生命去維護?
就如同貞婦守節不嫁,甚至死節的,在所多有,敏朝民間對此也是一片褒揚,看似上下一心,都是從傳統的貞烈道德出發,全是衛道士。但仔細去思量,其中守節的婦女,到底是因為道德觀不願再嫁,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死節的女子,究竟是為了捍衛貞烈道德,還是被逼死的?又或是因為生存環境太過惡劣,不死比死了還要更難熬的?
名士死忠,就如同婦女死節一樣,看似鐵板一塊,不可能撬動的局麵,實則仔細區分下來,隻有那些完全是為了捍衛道德而死的婦女,其命運是無法更改的,但人數也是最少,萬萬分之一而已,其餘人都可以通過一定的手段,將他們的觀念轉換過來。
歸根結底,需要認識到的道理唯有一句話——道德的成形,必定是因為遵守道德能達到利益最大化,才會促成第一批衛道士的成形。觀念陳舊的長輩,放不下的不是道德,而是自身利益隨著道德最大化的思維體係!因為遵從道德,自己的利益能夠被維護,於是滿口不離道德,甚至反過來被老式的道德養成了一種思維定勢,最後反過來被道德束縛了自己!
想要轉化這樣的長輩,從根子上來說,就是要開闊其見識,豐富其思路,改變其思維體係,讓他在舊的利益結構之外,見到新的利益結構!與其和死硬份子談道德,倒不如和他們談利益!倘若他們不肯和你談利益,還是要和你談道德,那不過是因為你提出的利益,沒有打動他們,沒有讓他們看到比舊體係更高的盈利點!”
“妙啊!”
方密之也不由得輕呼了起來,“真有振聾發聵之感!”
饒是他一向自負聰明,此時也不由得是雙眼灼灼發亮,口中也換上了對張宗子的尊稱,“張師真乃神人也,一語道盡了長輩所謂泥古不化,內中一切緣由!也難怪他妙筆天成,一絲煙火氣也無,便將全家引入正途!”
“是吧!此書真乃屠龍術、登天梯是也!”黃超也是不住向方密之賣弄人情,笑道,“我把秘籍傳你,你當如何謝我?”
方密之笑道,“若是你肯把這書讓給我,我就為你補習一番物理又有何妨?”
兩人一邊說笑,他一邊也是往下看去,隻見之後的問答,便是圍繞著如何讓長輩接受新的思路,其實核心的點,不過是對症下藥而已——先要設身處地,見到長輩在舊體係中的利益所在,而不是一味從自身出發,隻看到自己。
就譬如說,倘若方家沒有分家,方密之還生活在江南老家的話,可以想見,即便他本人展現出極強的理科天賦,也未必就代表族中所有長輩都會隨之轉向買地,因為要看到,方密之的理科天賦很大可能隻能惠及自己和近親,但其餘人要損失的東西可就太多了。
甚至就是方密之的父母,倘若還活著,都未必會讚成,因為方密之天性聰穎,就算不讀買學,去考科舉,一樣能有很好的成就,而他停留在老式科舉八股體係之中,所受的道德束縛肯定要比去買地更強,那麽,在宗法之中,凡是他的長輩,都能從這樣強烈的道德束縛中得到好處,尤其以他的父母為甚,方密之自然是必須對父母言聽計從,甚至不能擁有半點私產,這才符合一個合格文人對自己的道德要求。
一旦離開去了買地,進入了買地的道德體係之中,很顯然,長輩的好處就完全落空了,買地的新道統,半點沒有這樣強烈的孝道要求,這也讓大量有才華而無子女的年輕人,就猶如黃超、方密之、‘宗’先生一般,非常地受到新學的吸引,而長輩們則往往表現出強烈的抗拒,這種預期利益的落空,也是說服長輩的過程中不得不考量的一環,年輕人卻往往有些疏忽,有必要引以為戒,小心注意才是。
自然了,方密之父母已去,不過姑母和他的關係,還更勝父母,這未生而養的恩情,百世難還,他也不免常常感受到其中的重量。而天下間擁有理科天賦的年輕人,又何止他一個呢?所麵對的困局,想必也十分類似。
就連黃超,他們家雖然已經被定為敘州的良善人家,但要說完全向買地靠攏,卻也是未必,家族內部隻怕也有觀望,甚至是積蓄力量暗中敵對的聲音——對於敵對者來說,最現成的當然就是道德方麵的借口,但若是從道德方麵去駁斥,卻又是落了下乘,今日這本《子曰》,角度獨特,卻是一下就把其中的道理給說得再透徹不過了。
設身處地,想明白了長輩的利益所在之後,接下來便是三十六計一般的說服過程了,不論是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誘之以利、懾之以威、懼之以怖,又或者是先斬後奏、暗度陳倉、偷天換日……
這些手段,都佐以一兩個例子進行說明——從文中來看,這些詳實的故事,很可能都是江南家族的實例,有心者甚至能對號入座,隻是方密之等人不是之江道、福建道人士,因此無法對上人頭而已,方密之隻勉強辨別出了吳江沈氏的一個例子——說是沈氏女郎,就是用偷天換日的手法,把家族眾人全都騙到買地,完成華麗轉身的,他猜測這個沈氏女郎極有可能是現在沈氏名震天下的才女,《周報》編輯沈曼君,不過自然了,書裏沒提到姓名,也不能認定了就是她。
便連沈家的才女,也要騙家裏人啊……不,不對,應該這麽說,真因為雅識時務、善擇手段,才成就了如今名震天下的才女,方密之和黃超一路走到培訓班時,已經把這不厚的冊子,來回看了三四遍,越看越是有會於心,隻覺得不止對長輩,甚至對這人世間其餘道理,都仿佛看得更深了一層。眼看教室在望,他這才將這書還給黃超,雙眼閃閃發亮,口中換了稱呼,親熱地道,“超然兄,你將此書借給賢弟一觀,真乃大恩也!張子灼見,對賢弟啟發極大!來日在物理學上,若能有一二建樹,此功當有超然兄三分!”
說到此處,儼然已是念頭通達,腦海中冒出無數念頭,全是對付姑母行之有效的狡獪辦法,雖說有些並不太光明正大,但此刻方密之已是念頭通達,絲毫不以為忤,更有許多新鮮的念頭冒出:
“姑母今年也不過才四十出頭,在敏朝算是老了,可於買地,簡直就是正當盛年,依我說,這個年紀,何止是不必青燈古佛,稀粥裹腹,正該詩酒趁當時,如同那沈曼君一般,合該也有一番作為!她少年守寡,吃足了苦頭,若是能打開心扉,為我再找一個甚至幾個姑父,又有什麽不妥呢?”
思及此處,對張宗子更是換了稱呼,拍著書本封麵,愛不釋手,不顧旁人眼光,情不自禁地朗聲讚道,“此書,真當得上是新時代的《子曰》了,隻恨不能公然發行,其中的道理,我看不止應對這些書香門第的長輩,甚至大可放大開來,用以解讀改朝換代、革新鼎時之中,所有反對派的心聲!張子,大才!張子大才啊……”:,,
即便是一代文壇大宗師,有資格集結出版,又還真有弟子湊趣印了,也多不過是數百套而已——這樣的集子,在弟子圈中流行一時,大家湊趣收藏,已經是極限了,若說還想在士林間廣為傳抄、談論……那,除了《論語》之外,隻怕還沒有什麽文集有這樣的地位呢。
——用新式的語言來說的話,就相當於隨時帶了一個采風使觀察自己,再出版一本《張宗子優秀言行》,主題便是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語……上一個這麽做且真正獲得成功的人,是孔聖……
也是因此,今日這《子曰》一出,便讓方密之徹底絕倒了——他雖然沒有見過張宗子前輩,但也多讀《買活周報》,實在難以想象他會在弱冠之年,出一本語錄為自己標榜身份,因此,這文集絕不會是他授意而成,還真當是如書封所提的本意:很有可能,就是張宗子的某個(或多個)友人,和他交往之中,留心摘抄他的一言一行,私下結集手抄出來,再輾轉被人雕版刻印,私下在黃超乃至自己這些書香子弟之間,流傳開來的!
多少文壇大家都不敢搞這一套來自我吹捧,卻不料今日民間還自發地追捧起《子曰》來了……是因為張宗子天分超群,有經天緯地之才嗎?卻也並非如此,他雖然是最有名的采風使,但從黃超的身份來說,便可以容易地推出這一點——眾書香子弟追捧張宗子,無非是因為他是‘不肖子第一人’,張宗子身為江南巨宦之後,非常自然地完成了君子之後到買地中堅的轉換,不但把整個家族都撈上岸了,而且,過程中自己的名聲也沒有受到一點影響,在家族中更是未曾遇到一點阻力,他所達到的高度,無疑是讓黃超、方密之這些苦惱於家族和前途的書香子弟,所異常羨慕,急於取經的!
一本內容主要為指導書香子弟說服長輩,徹底投買的言行錄,受到了《論語》般的歡迎……這種強烈的荒謬感,總讓人有種‘禮崩樂壞’的感覺,方密之雖然對於時勢有明確的認識,知道此為千年變局,卻也是協調了好一會,才苦笑著翻開封皮,果然,跋言中開宗明義,便是說起了此書寫作的背景:此人為張宗子的密友,更是張宗子‘海邊自賣’的見證者,雖然沒有挑明身份,卻是滿懷感情地回顧了這個在書香子弟中幾乎人盡皆知的名場麵,並做了自我檢討——大家都是去海邊看熱鬧的,可以說完全一樣,但張宗子卻抓住了這個機會,完成了張家的華麗轉身,撈取大量的政審分不說,張家現在於買地依然發展得花團錦簇,這和筆者的家族親眷現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筆者受到觸動之後,曾經多次和張宗子探討投買的時機、手法,並對自己的選擇做了複盤,張宗子也不吝指教,吐露了大量的真知灼見,其又結合了自身的情況、各地時局的變動,整理出了若幹語錄、心得,都是‘張宗子和他的朋友們’,在閑聊中的智慧結晶。又因為天下之大,俊傑無數,料想其中被相似問題困擾的英才也有不少,因此手抄這本書,‘密示摯友’,又在供不應求,傳抄不止的情況下,索性雕版結集出版,‘便利天下俊傑,審時度勢、擇機而動’。
正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此書中選用俊傑兩個字,不得不多少有點兒諷刺的味道,方密之也不由得是會心一笑,暗道,“果然是才子,有些無傷大雅的幽默,倒如同食材中的辣味一樣,點綴得不錯,看來真是個有些才學的,若不然,也沒有這樣的文筆。這是嬉笑怒罵著,就把錢給掙了。”
他向黃超略微打聽了一下價錢,果然,這本書賣價半點不低,黃超是用一個青玉遊魚盆景,向萬州那邊的好友換來的,這樣說的話,售價要在二三十兩銀子之上了,方密之忖道,“別看這書印量不會太大,但兌給旁人時,一本售價不會低於五兩的,這記載的可是如同屠龍術一般的東西,隻要印個一千本,就是五千兩銀子的純利——可見快人一步,能占去多少先機,銀錢相對於時機來說,當真是最微不足道的東西,甚至不值一提,這裏最大的好處,說不定還在買地人人傳誦的政審分。”
他雖然從未入買一步,但從報紙中汲取各種信息,對買地的生活倒也已經很熟悉了,甚至不輸給那些一心投買的書生多少。方密之往後翻閱了幾頁,眉頭逐漸上揚,黃超看他的表情,也是十分得意,笑道,“怎麽樣,我就說這本書全是真知灼見吧!將許多道理都說得極透——可見這張宗子實在是個妙人,我雖然還沒有福分能拜見當麵,但早已是佩服得五體投地,恨不得能做他門下走狗了!”
方密之卻是早已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了,他隻是敷衍地嗯嗯應了兩聲,全副心神都投入在了這本《新時代子曰》裏:這本書采取的是問答製,並無具體人名,提到人名時,多用單字指代,譬如答者有時自稱為‘宗’,有時自稱為‘子’,問題也是沒有前因後果的,十分簡潔,譬如第一句就是問道,“如何消解長輩心中對買抗拒”。
這種問題,門檻很高,但懂的人自然會懂,就譬如方密之,這個問題就等於是把他現在的困境完全概括在內了,不懂的人,看了也根本發生不了興趣。這樣的呈現方式,也是令人感到一下就和作者契合起來了,仿佛已經進入了情境之中,聽著‘宗’先生揮著蒲扇,一邊趕蚊子,一邊笑著侃侃而談,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世間真君子萬中無一,而假道學流於各地,尤其是書香世家中,更有假道學無數。
腦子靈活、視野開闊的,懂得適時轉圜,此為假道學中的偽君子,還有一種人,把自己都騙進去了,鑽進牛角尖出不來,甚至死節,令親者痛仇者快,更有甚者,令俊傑含冤陷罪的,便是假道學中最有害的真傻子。應時而動的俊傑,正該仔細謀身,不要被這些真傻子帶害了,毀了自己一生的前途。”
這個答話,一下就切中了方密之現在最大的煩惱,令他怎不入神?當下細看下去,‘子’先生又侃侃而談,教導俊傑們如何分辨偽君子和真傻子,道,“萬萬不能聽其言、觀其行,而是要從對此人性格的了解,鞭辟入裏地分析,此人遵從這個規矩,到底是因為遵從規矩能給他帶來最大的好處,還是因為他發自內心地認為這樣的道理要高於自己的利益,值得用生命去維護?
就如同貞婦守節不嫁,甚至死節的,在所多有,敏朝民間對此也是一片褒揚,看似上下一心,都是從傳統的貞烈道德出發,全是衛道士。但仔細去思量,其中守節的婦女,到底是因為道德觀不願再嫁,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死節的女子,究竟是為了捍衛貞烈道德,還是被逼死的?又或是因為生存環境太過惡劣,不死比死了還要更難熬的?
名士死忠,就如同婦女死節一樣,看似鐵板一塊,不可能撬動的局麵,實則仔細區分下來,隻有那些完全是為了捍衛道德而死的婦女,其命運是無法更改的,但人數也是最少,萬萬分之一而已,其餘人都可以通過一定的手段,將他們的觀念轉換過來。
歸根結底,需要認識到的道理唯有一句話——道德的成形,必定是因為遵守道德能達到利益最大化,才會促成第一批衛道士的成形。觀念陳舊的長輩,放不下的不是道德,而是自身利益隨著道德最大化的思維體係!因為遵從道德,自己的利益能夠被維護,於是滿口不離道德,甚至反過來被老式的道德養成了一種思維定勢,最後反過來被道德束縛了自己!
想要轉化這樣的長輩,從根子上來說,就是要開闊其見識,豐富其思路,改變其思維體係,讓他在舊的利益結構之外,見到新的利益結構!與其和死硬份子談道德,倒不如和他們談利益!倘若他們不肯和你談利益,還是要和你談道德,那不過是因為你提出的利益,沒有打動他們,沒有讓他們看到比舊體係更高的盈利點!”
“妙啊!”
方密之也不由得輕呼了起來,“真有振聾發聵之感!”
饒是他一向自負聰明,此時也不由得是雙眼灼灼發亮,口中也換上了對張宗子的尊稱,“張師真乃神人也,一語道盡了長輩所謂泥古不化,內中一切緣由!也難怪他妙筆天成,一絲煙火氣也無,便將全家引入正途!”
“是吧!此書真乃屠龍術、登天梯是也!”黃超也是不住向方密之賣弄人情,笑道,“我把秘籍傳你,你當如何謝我?”
方密之笑道,“若是你肯把這書讓給我,我就為你補習一番物理又有何妨?”
兩人一邊說笑,他一邊也是往下看去,隻見之後的問答,便是圍繞著如何讓長輩接受新的思路,其實核心的點,不過是對症下藥而已——先要設身處地,見到長輩在舊體係中的利益所在,而不是一味從自身出發,隻看到自己。
就譬如說,倘若方家沒有分家,方密之還生活在江南老家的話,可以想見,即便他本人展現出極強的理科天賦,也未必就代表族中所有長輩都會隨之轉向買地,因為要看到,方密之的理科天賦很大可能隻能惠及自己和近親,但其餘人要損失的東西可就太多了。
甚至就是方密之的父母,倘若還活著,都未必會讚成,因為方密之天性聰穎,就算不讀買學,去考科舉,一樣能有很好的成就,而他停留在老式科舉八股體係之中,所受的道德束縛肯定要比去買地更強,那麽,在宗法之中,凡是他的長輩,都能從這樣強烈的道德束縛中得到好處,尤其以他的父母為甚,方密之自然是必須對父母言聽計從,甚至不能擁有半點私產,這才符合一個合格文人對自己的道德要求。
一旦離開去了買地,進入了買地的道德體係之中,很顯然,長輩的好處就完全落空了,買地的新道統,半點沒有這樣強烈的孝道要求,這也讓大量有才華而無子女的年輕人,就猶如黃超、方密之、‘宗’先生一般,非常地受到新學的吸引,而長輩們則往往表現出強烈的抗拒,這種預期利益的落空,也是說服長輩的過程中不得不考量的一環,年輕人卻往往有些疏忽,有必要引以為戒,小心注意才是。
自然了,方密之父母已去,不過姑母和他的關係,還更勝父母,這未生而養的恩情,百世難還,他也不免常常感受到其中的重量。而天下間擁有理科天賦的年輕人,又何止他一個呢?所麵對的困局,想必也十分類似。
就連黃超,他們家雖然已經被定為敘州的良善人家,但要說完全向買地靠攏,卻也是未必,家族內部隻怕也有觀望,甚至是積蓄力量暗中敵對的聲音——對於敵對者來說,最現成的當然就是道德方麵的借口,但若是從道德方麵去駁斥,卻又是落了下乘,今日這本《子曰》,角度獨特,卻是一下就把其中的道理給說得再透徹不過了。
設身處地,想明白了長輩的利益所在之後,接下來便是三十六計一般的說服過程了,不論是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誘之以利、懾之以威、懼之以怖,又或者是先斬後奏、暗度陳倉、偷天換日……
這些手段,都佐以一兩個例子進行說明——從文中來看,這些詳實的故事,很可能都是江南家族的實例,有心者甚至能對號入座,隻是方密之等人不是之江道、福建道人士,因此無法對上人頭而已,方密之隻勉強辨別出了吳江沈氏的一個例子——說是沈氏女郎,就是用偷天換日的手法,把家族眾人全都騙到買地,完成華麗轉身的,他猜測這個沈氏女郎極有可能是現在沈氏名震天下的才女,《周報》編輯沈曼君,不過自然了,書裏沒提到姓名,也不能認定了就是她。
便連沈家的才女,也要騙家裏人啊……不,不對,應該這麽說,真因為雅識時務、善擇手段,才成就了如今名震天下的才女,方密之和黃超一路走到培訓班時,已經把這不厚的冊子,來回看了三四遍,越看越是有會於心,隻覺得不止對長輩,甚至對這人世間其餘道理,都仿佛看得更深了一層。眼看教室在望,他這才將這書還給黃超,雙眼閃閃發亮,口中換了稱呼,親熱地道,“超然兄,你將此書借給賢弟一觀,真乃大恩也!張子灼見,對賢弟啟發極大!來日在物理學上,若能有一二建樹,此功當有超然兄三分!”
說到此處,儼然已是念頭通達,腦海中冒出無數念頭,全是對付姑母行之有效的狡獪辦法,雖說有些並不太光明正大,但此刻方密之已是念頭通達,絲毫不以為忤,更有許多新鮮的念頭冒出:
“姑母今年也不過才四十出頭,在敏朝算是老了,可於買地,簡直就是正當盛年,依我說,這個年紀,何止是不必青燈古佛,稀粥裹腹,正該詩酒趁當時,如同那沈曼君一般,合該也有一番作為!她少年守寡,吃足了苦頭,若是能打開心扉,為我再找一個甚至幾個姑父,又有什麽不妥呢?”
思及此處,對張宗子更是換了稱呼,拍著書本封麵,愛不釋手,不顧旁人眼光,情不自禁地朗聲讚道,“此書,真當得上是新時代的《子曰》了,隻恨不能公然發行,其中的道理,我看不止應對這些書香門第的長輩,甚至大可放大開來,用以解讀改朝換代、革新鼎時之中,所有反對派的心聲!張子,大才!張子大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