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糧食來了,都讓一讓——都有都有,老的少的,隻要守規矩,都有份額——買活軍的大米,那可是好東西!管夠管夠!”
盛京城門口,伴隨著轆轆的車輪聲,一眼望不到頭的獨輪車長龍,上頭堆疊的都是高高的米袋子:運糧的兵丁五大三粗,眉開眼笑,雖然一張嘴有明顯的南方口音,但官話也還算是好懂,叫很多相攜著在城門口觀望著,已經迫不及待你爭我搶,想要跟著運糧車跑的半大小子們,臉上都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額娘,額娘,有吃的了!你看,好多袋糧食啊!”
“噓!說了多少次了,你是漢人,叫娘!”
這樣的對話,在旁觀人群中是屢見不鮮的,許多婦人已經穿起了漢家服飾——布料很寒酸,臨時改動的痕跡很大,往往是拚的領口,腰身也有明顯的收窄痕跡,而襖裙要比上衣普遍新一些。
這明顯是後改的,因為女金人現在不分男女,都愛穿長袍,高領直溜兒,在百姓們這裏,男女差別不大,隻要身高差不多,甚至可以混著穿,為了方便行走上馬,長袍都是四麵開衩,窄袖圓領,沒有在馬上活動時,不戴皮護袖——也叫馬蹄袖,百姓的袍子沒有鑲邊滾邊的,就連旗主的服飾也很簡單,最多是配飾華麗一些而已。
在盛京的百姓,凡是女金人都是這樣穿著,倒也不分包衣、正丁,便是漢人,也會換上旗裝,因此盛京城這裏,漢式的衣服是很罕見的,甚至還有一些投靠過來比較久的漢人,因為巴結得好,攀上了一兩門女金人的親戚,也學著會說了建州的土話,便從此以老建州自稱了,這些人往往會改掉自己的漢姓,冒稱自己是某佳氏——佟佳氏是常見的,還有何佳氏、馬佳氏等等。
這是因為老建州人彼此之間聯絡有親,難以冒充,但這些某佳氏的來源就很繁雜,也有因為地名而來的正經赫(何)佳氏、馬佳氏,也有後來被同化的包衣,因為漢姓為馬、何,被改了這個姓的,因此漢人改這個姓,再和現在已經過世落寞的皇親國戚之間攀個關係,言談間的底氣就很足了。
就比如說早已去世的老汗長子廣略貝勒吧,他手下就曾經使喚過一個漢人包衣何佳氏,這個何佳氏十七八年前就去世了,去世之後,他在盛京城裏的族譜不斷的發展壯大,現在已有了至少一百多親戚:固然,這是經不起細究的,可百姓居家過日子,隻要發生衝突時能有個說頭,稍微撐撐腰,不至於被欺負太狠了也就行了,又有誰會去較這個真呢?
不過,隨著局勢的轉變,在敏軍、買活軍的使團入城之後,城中的漢人就又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來了,原本被擄掠過來的漢奴,這個不說了,身份是不消質疑的,還有來源原本很繁雜的包衣們,現在也都聲稱自己是漢人出身——
漢語說得流利的也有幾分可信,可不太會說漢話的也能折衷呀,年輕的就說自己的父母是漢人,冒充包衣,不敢教太多漢語,怕露了馬腳,年老的……年老的沒有辦法,那就裝啞巴了。於是這一陣子,城裏的啞巴又呈直線數量上漲,這種荒謬的景象一直持續到了買活軍的軍需船從東江島中轉過來為止。
這批船帶來了大量的軍需,這本來就是按約定包運遼餉的一部分,送到盛京,主要是為了補給大軍,不過,這也有效地緩解了盛京的糧荒——軍需肯定是要有富裕的,要考慮到打仗時期的損耗,在冬季的遼東大地上,攻城軍隊幾乎不能從野外獲得任何補給,因此必然要多運一些糧草。
現在,打是打不起來了,就有一部分糧草可以支援存糧不足的盛京,這一點是很好的,這陣子盛京城內的糧價都要漲瘋了,連皇宮都不能保證所有人吃飽,普通百姓們懇求為敏軍做事換糧的事情時有發生。這事還有點棘手——壯年漢子現在還留在盛京城內的,大概就一萬人出頭,這些人很多都還是登上了大妃、四貝勒遞交過來的花名冊的,屬於他們的親兵,餘下的七八萬人都是沒有什麽勞動能力的老人和婦女、孩童。
除了婦女以外,老人孩子都是白吃飯的,而且很多老人孩子沒有家人在身邊,那麽即便敏軍以工代賑,也會有人活活餓死,對於談判來說,這當然是不利因素,而且不管怎麽講,都在一座城裏,大量的人就在城裏餓死,還是在易於流行瘟疫的春季,這總不是什麽美事。
現在好了,買活軍運來了糧草,而且在謝使者的建議下,采取了新的分配製度:婦女們繼續做工得糧,這個沒什麽好說的,老人、孩子並不區分滿漢,一頓飯保證一碗稀粥,兩個雜麵窩窩頭。而且,軍需船帶來的不止是糧草,還有很多掃盲班的教師,接下來將會麵向盛京城所有人掃盲,婦女們受點累,一邊幹活一邊抽時間學漢語、拚音、數學,學得好的,會有饅頭獎勵,當然搗亂的,等待他們的會是很嚴厲的懲罰。
掃盲班會有土話班……這是讓女金人大鬆了一口氣的事情,同時,也有很多會說漢話的女金小頭目,搖身一變受聘來教漢語了,這些人的土話當然是精熟的,漢語也勉強還夠用,這些小頭目的年紀都很輕,幾乎都是建州遷都盛京後長起來的,也就是到了這個時候,建州一些有遠見的家庭,才開始培養自己的孩子學說漢話,讀漢書,在此之前,一整個部落沒有一個會說漢話的,這才是常態。
這會兒,所有人都看明白了——現在的盛京城,正處在一個微妙而短暫的混沌狀態之中,大人物們的精力都放在談判上,在談出個結果之前,沒人能騰得出手來管理盛京的細務,這會兒,你說自己是誰都可以,反正待遇也都是一樣的。
哪怕一句漢話都不會,也可以說自己是漢人,隻要在最後處理他們之前,學會足夠多的漢話,為自己編撰一個可信的出身,到最後說不定你就是漢人了!因此,所有人,尤其是那些弄虛作假的人,都感到自己得了便宜,騙來了一個寶貴的機會,他們是真的抓緊每分每秒學習漢語,多會說一句漢話,就等於是多了一分蒙混過關的機會!
在這個時間節點,能用漢語叫額娘,告知糧食到了的孩子,是特別有底氣,特別讓人羨慕的——這會兒漢話如此流利,那肯定就是漢人了,那就不用擔心前程,在此時的盛京城,光是這點就讓太多人羨慕不已了。
不過,即便是最恐慌的女金百姓,也不敢生出什麽怨言來,他們還是知足的——對於守不住的城池,敏軍、買活軍的表現已經非常仁慈了,按照建州人自己的做派,敢於抵擋,屠城是必然的,而即便是不抵擋的城池,拿下之後,勒索富戶、兵士們作威作福這也是難免的事情。尤其是孩子、婦人,在這樣的動蕩中往往就是最容易出事吃虧的,有時候動手的還不是兵士本身,就是受了秩序動蕩的連累。
但是,這會兒盛京城作為三不管地帶,氣氛居然還很安定,這就不能不讓他們感到慶幸了。這種安定的來源是很多的——買活軍新運來了糧食,讓城裏的百姓安心,而敏軍也不擔心這些日子陸續遠去的建州騎兵是用計埋伏,居然真的相信他們是匆匆逃離……
最難達成的信任,如今卻如此輕而易舉地貫徹了全軍,這讓進城的敏軍也不至於成日裏板著個臉,戒備不停了,不能不說是個小小的奇跡,而其中的理由則簡單得讓人發笑——在敏軍升起日月旗之後,謝向上主張談判完成之前,建州可以不降旗,而買活軍也要把他們的旗幟掛上,直到談判完成,和議生效,敏軍正式拿回盛京城為止。
“這是國事禮儀!”
他這樣堅持著,而建州方麵對此當然沒有任何意見,敏朝那麵……這對他們來說也是空白領域,摒棄上國的驕傲,和別的政權平等地打交道,這對華夏的任何一個皇帝都是很陌生的事情,因為他們的領土實在太大了,以至於實在很難碰觸到和他們一樣強大的國家。
自然了,此時的孫稚繩,尊重的也隻是買活軍,而不是建州了。這一點,建州上下是心知肚明的,他們也因此很感激買活軍給了這份最後的臉麵,同時對敏朝也有些不屑——在大多數建州軍官看來,建州是輸了,但沒有輸給敏朝,輸給的是買活軍。敏朝大可不必作威作福,那實在是引人發笑的事情,就好比說二貝勒、三貝勒吧,如果不是買活軍的紅底活字旗飄揚在城門上空,他們會頭也不回地跑去通古斯嗎?說不定還真就隻是用計騙人入城,半途要返回把敵人困在城中圍殺呢?
但是,現在紅底活字旗升起來了,事情就不同了,不分種族,軍民都大有底氣,他們不相信有人會來攻打活字旗招搖的城市,尤其是城中還有這麽多無法及時撤退的老弱——假使二貝勒、三貝勒殺了個回馬槍,把使者們都殺死在城裏……然後呢?傳音法螺會在一瞬間把消息傳遞給雲縣的謝六姐,然後……然後盛京就要用整座城,包括大汗、大貝勒等人的人命,來驗證一個猜想了:六姐人在雲縣,神威能否瞬息到達盛京,天罰滅城,為使者複仇?
沒有人有興趣,有膽量來嚐試,大家都還是很惜命的,而且這麽做根本毫無意義,建州是正經的政權,也不是什麽狂徒,大家圖的都是好好過日子。因此,活字旗展開之後,大家就先放了一半的心,這會兒眼看糧食到了,剩下一半心也放下了,大家追到糧庫那裏,看到幾袋糧食不小心跌落在地,嘩啦啦地流出雪白的糧食時,都是欣喜若狂地叫了出來。
“二道磨!居然是二道磨的精米!”
這樣的白米,在相去不遠的東瀛,都可以用作買命的報酬了,在此時的遼東實在是頗為貴重的東西,買活軍是何等富庶,才能把這樣的白米用作賑濟敵方平民,又或者是敏軍的大頭兵?建州被買活軍貿易封鎖了好幾年,用度日蹙,這些百姓哪裏見過這樣好的米!當下都是大呼小叫起來,不敢置信自己居然能吃到這樣的米熬出來的粥——還是不要錢的!
“怪不得大妃、大貝勒要南下!買地的日子實在是太好過了!”
就連很多女金人,眉眼間都禁不住泛起了喜色和期待,“果然,大貝勒才是睿智之人!即便是狡詐的漢人用來籠絡人心,能用這麽多白米做戲,他們的日子也一定富得不得了!”
“你也是要隨大貝勒南下的對吧!”
“那是當然!誰還回老家去挨餓受凍?早受夠了!——還好留下來了,沒去通古斯!”
“就不知道什麽時候動身了!哎,又盼著早,又盼著晚——最好還是等我們學會漢語再走吧!”
新運來的白米,幾乎讓城裏的氣氛稱得上是狂歡了,但這樣的狂熱,並未影響到宮中的談判會議,這裏的氣氛仍然是審慎而冷靜的,此時,大貝勒、黃貝勒、大妃,還有依舊留在盛京的皇親國戚,正在宮室的一端按著秩序盤坐著,仰著脖子,望著上首的謝向上在一塊黑板跟前踱來踱去。
“不行,還有很多問題是不能忽視的,否則,和議壓根就無法成立!”
謝向上的眉頭也深深地聚攏到了一起,似乎很是煩擾,“即便三方的意向已經初步達成一致,現在要解決的困難,還有很多啊!”:,,
盛京城門口,伴隨著轆轆的車輪聲,一眼望不到頭的獨輪車長龍,上頭堆疊的都是高高的米袋子:運糧的兵丁五大三粗,眉開眼笑,雖然一張嘴有明顯的南方口音,但官話也還算是好懂,叫很多相攜著在城門口觀望著,已經迫不及待你爭我搶,想要跟著運糧車跑的半大小子們,臉上都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額娘,額娘,有吃的了!你看,好多袋糧食啊!”
“噓!說了多少次了,你是漢人,叫娘!”
這樣的對話,在旁觀人群中是屢見不鮮的,許多婦人已經穿起了漢家服飾——布料很寒酸,臨時改動的痕跡很大,往往是拚的領口,腰身也有明顯的收窄痕跡,而襖裙要比上衣普遍新一些。
這明顯是後改的,因為女金人現在不分男女,都愛穿長袍,高領直溜兒,在百姓們這裏,男女差別不大,隻要身高差不多,甚至可以混著穿,為了方便行走上馬,長袍都是四麵開衩,窄袖圓領,沒有在馬上活動時,不戴皮護袖——也叫馬蹄袖,百姓的袍子沒有鑲邊滾邊的,就連旗主的服飾也很簡單,最多是配飾華麗一些而已。
在盛京的百姓,凡是女金人都是這樣穿著,倒也不分包衣、正丁,便是漢人,也會換上旗裝,因此盛京城這裏,漢式的衣服是很罕見的,甚至還有一些投靠過來比較久的漢人,因為巴結得好,攀上了一兩門女金人的親戚,也學著會說了建州的土話,便從此以老建州自稱了,這些人往往會改掉自己的漢姓,冒稱自己是某佳氏——佟佳氏是常見的,還有何佳氏、馬佳氏等等。
這是因為老建州人彼此之間聯絡有親,難以冒充,但這些某佳氏的來源就很繁雜,也有因為地名而來的正經赫(何)佳氏、馬佳氏,也有後來被同化的包衣,因為漢姓為馬、何,被改了這個姓的,因此漢人改這個姓,再和現在已經過世落寞的皇親國戚之間攀個關係,言談間的底氣就很足了。
就比如說早已去世的老汗長子廣略貝勒吧,他手下就曾經使喚過一個漢人包衣何佳氏,這個何佳氏十七八年前就去世了,去世之後,他在盛京城裏的族譜不斷的發展壯大,現在已有了至少一百多親戚:固然,這是經不起細究的,可百姓居家過日子,隻要發生衝突時能有個說頭,稍微撐撐腰,不至於被欺負太狠了也就行了,又有誰會去較這個真呢?
不過,隨著局勢的轉變,在敏軍、買活軍的使團入城之後,城中的漢人就又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來了,原本被擄掠過來的漢奴,這個不說了,身份是不消質疑的,還有來源原本很繁雜的包衣們,現在也都聲稱自己是漢人出身——
漢語說得流利的也有幾分可信,可不太會說漢話的也能折衷呀,年輕的就說自己的父母是漢人,冒充包衣,不敢教太多漢語,怕露了馬腳,年老的……年老的沒有辦法,那就裝啞巴了。於是這一陣子,城裏的啞巴又呈直線數量上漲,這種荒謬的景象一直持續到了買活軍的軍需船從東江島中轉過來為止。
這批船帶來了大量的軍需,這本來就是按約定包運遼餉的一部分,送到盛京,主要是為了補給大軍,不過,這也有效地緩解了盛京的糧荒——軍需肯定是要有富裕的,要考慮到打仗時期的損耗,在冬季的遼東大地上,攻城軍隊幾乎不能從野外獲得任何補給,因此必然要多運一些糧草。
現在,打是打不起來了,就有一部分糧草可以支援存糧不足的盛京,這一點是很好的,這陣子盛京城內的糧價都要漲瘋了,連皇宮都不能保證所有人吃飽,普通百姓們懇求為敏軍做事換糧的事情時有發生。這事還有點棘手——壯年漢子現在還留在盛京城內的,大概就一萬人出頭,這些人很多都還是登上了大妃、四貝勒遞交過來的花名冊的,屬於他們的親兵,餘下的七八萬人都是沒有什麽勞動能力的老人和婦女、孩童。
除了婦女以外,老人孩子都是白吃飯的,而且很多老人孩子沒有家人在身邊,那麽即便敏軍以工代賑,也會有人活活餓死,對於談判來說,這當然是不利因素,而且不管怎麽講,都在一座城裏,大量的人就在城裏餓死,還是在易於流行瘟疫的春季,這總不是什麽美事。
現在好了,買活軍運來了糧草,而且在謝使者的建議下,采取了新的分配製度:婦女們繼續做工得糧,這個沒什麽好說的,老人、孩子並不區分滿漢,一頓飯保證一碗稀粥,兩個雜麵窩窩頭。而且,軍需船帶來的不止是糧草,還有很多掃盲班的教師,接下來將會麵向盛京城所有人掃盲,婦女們受點累,一邊幹活一邊抽時間學漢語、拚音、數學,學得好的,會有饅頭獎勵,當然搗亂的,等待他們的會是很嚴厲的懲罰。
掃盲班會有土話班……這是讓女金人大鬆了一口氣的事情,同時,也有很多會說漢話的女金小頭目,搖身一變受聘來教漢語了,這些人的土話當然是精熟的,漢語也勉強還夠用,這些小頭目的年紀都很輕,幾乎都是建州遷都盛京後長起來的,也就是到了這個時候,建州一些有遠見的家庭,才開始培養自己的孩子學說漢話,讀漢書,在此之前,一整個部落沒有一個會說漢話的,這才是常態。
這會兒,所有人都看明白了——現在的盛京城,正處在一個微妙而短暫的混沌狀態之中,大人物們的精力都放在談判上,在談出個結果之前,沒人能騰得出手來管理盛京的細務,這會兒,你說自己是誰都可以,反正待遇也都是一樣的。
哪怕一句漢話都不會,也可以說自己是漢人,隻要在最後處理他們之前,學會足夠多的漢話,為自己編撰一個可信的出身,到最後說不定你就是漢人了!因此,所有人,尤其是那些弄虛作假的人,都感到自己得了便宜,騙來了一個寶貴的機會,他們是真的抓緊每分每秒學習漢語,多會說一句漢話,就等於是多了一分蒙混過關的機會!
在這個時間節點,能用漢語叫額娘,告知糧食到了的孩子,是特別有底氣,特別讓人羨慕的——這會兒漢話如此流利,那肯定就是漢人了,那就不用擔心前程,在此時的盛京城,光是這點就讓太多人羨慕不已了。
不過,即便是最恐慌的女金百姓,也不敢生出什麽怨言來,他們還是知足的——對於守不住的城池,敏軍、買活軍的表現已經非常仁慈了,按照建州人自己的做派,敢於抵擋,屠城是必然的,而即便是不抵擋的城池,拿下之後,勒索富戶、兵士們作威作福這也是難免的事情。尤其是孩子、婦人,在這樣的動蕩中往往就是最容易出事吃虧的,有時候動手的還不是兵士本身,就是受了秩序動蕩的連累。
但是,這會兒盛京城作為三不管地帶,氣氛居然還很安定,這就不能不讓他們感到慶幸了。這種安定的來源是很多的——買活軍新運來了糧食,讓城裏的百姓安心,而敏軍也不擔心這些日子陸續遠去的建州騎兵是用計埋伏,居然真的相信他們是匆匆逃離……
最難達成的信任,如今卻如此輕而易舉地貫徹了全軍,這讓進城的敏軍也不至於成日裏板著個臉,戒備不停了,不能不說是個小小的奇跡,而其中的理由則簡單得讓人發笑——在敏軍升起日月旗之後,謝向上主張談判完成之前,建州可以不降旗,而買活軍也要把他們的旗幟掛上,直到談判完成,和議生效,敏軍正式拿回盛京城為止。
“這是國事禮儀!”
他這樣堅持著,而建州方麵對此當然沒有任何意見,敏朝那麵……這對他們來說也是空白領域,摒棄上國的驕傲,和別的政權平等地打交道,這對華夏的任何一個皇帝都是很陌生的事情,因為他們的領土實在太大了,以至於實在很難碰觸到和他們一樣強大的國家。
自然了,此時的孫稚繩,尊重的也隻是買活軍,而不是建州了。這一點,建州上下是心知肚明的,他們也因此很感激買活軍給了這份最後的臉麵,同時對敏朝也有些不屑——在大多數建州軍官看來,建州是輸了,但沒有輸給敏朝,輸給的是買活軍。敏朝大可不必作威作福,那實在是引人發笑的事情,就好比說二貝勒、三貝勒吧,如果不是買活軍的紅底活字旗飄揚在城門上空,他們會頭也不回地跑去通古斯嗎?說不定還真就隻是用計騙人入城,半途要返回把敵人困在城中圍殺呢?
但是,現在紅底活字旗升起來了,事情就不同了,不分種族,軍民都大有底氣,他們不相信有人會來攻打活字旗招搖的城市,尤其是城中還有這麽多無法及時撤退的老弱——假使二貝勒、三貝勒殺了個回馬槍,把使者們都殺死在城裏……然後呢?傳音法螺會在一瞬間把消息傳遞給雲縣的謝六姐,然後……然後盛京就要用整座城,包括大汗、大貝勒等人的人命,來驗證一個猜想了:六姐人在雲縣,神威能否瞬息到達盛京,天罰滅城,為使者複仇?
沒有人有興趣,有膽量來嚐試,大家都還是很惜命的,而且這麽做根本毫無意義,建州是正經的政權,也不是什麽狂徒,大家圖的都是好好過日子。因此,活字旗展開之後,大家就先放了一半的心,這會兒眼看糧食到了,剩下一半心也放下了,大家追到糧庫那裏,看到幾袋糧食不小心跌落在地,嘩啦啦地流出雪白的糧食時,都是欣喜若狂地叫了出來。
“二道磨!居然是二道磨的精米!”
這樣的白米,在相去不遠的東瀛,都可以用作買命的報酬了,在此時的遼東實在是頗為貴重的東西,買活軍是何等富庶,才能把這樣的白米用作賑濟敵方平民,又或者是敏軍的大頭兵?建州被買活軍貿易封鎖了好幾年,用度日蹙,這些百姓哪裏見過這樣好的米!當下都是大呼小叫起來,不敢置信自己居然能吃到這樣的米熬出來的粥——還是不要錢的!
“怪不得大妃、大貝勒要南下!買地的日子實在是太好過了!”
就連很多女金人,眉眼間都禁不住泛起了喜色和期待,“果然,大貝勒才是睿智之人!即便是狡詐的漢人用來籠絡人心,能用這麽多白米做戲,他們的日子也一定富得不得了!”
“你也是要隨大貝勒南下的對吧!”
“那是當然!誰還回老家去挨餓受凍?早受夠了!——還好留下來了,沒去通古斯!”
“就不知道什麽時候動身了!哎,又盼著早,又盼著晚——最好還是等我們學會漢語再走吧!”
新運來的白米,幾乎讓城裏的氣氛稱得上是狂歡了,但這樣的狂熱,並未影響到宮中的談判會議,這裏的氣氛仍然是審慎而冷靜的,此時,大貝勒、黃貝勒、大妃,還有依舊留在盛京的皇親國戚,正在宮室的一端按著秩序盤坐著,仰著脖子,望著上首的謝向上在一塊黑板跟前踱來踱去。
“不行,還有很多問題是不能忽視的,否則,和議壓根就無法成立!”
謝向上的眉頭也深深地聚攏到了一起,似乎很是煩擾,“即便三方的意向已經初步達成一致,現在要解決的困難,還有很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