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國王法塔赫,手中拿著一杯冰鎮葡萄汁,站在一個空調機前麵,伸手對著風吹了很久。
還不止一次跑到窗戶邊,隔著窗戶看了好幾次室室外機。
也不止一次在喝了葡萄汁之後,跟著房間裏麵的波斯仆人去冰箱旁邊,伸手去探冰箱裏麵的氣溫。
波斯國王始終無法理解這一切是如何運作的:
“這到底是怎麽做到的?為什麽這樣兩個箱子加上幾個扇子,就能讓夏天變成秋天,讓秋天變成冬天?
“這不是單純的扇扇吹風的涼爽,而是真的讓周圍整個房間都真的變冷了下來。
“如果放到這樣的小箱子裏麵,甚至可以直接結冰。
“這真的太不可思議了。”
旁邊的馬衛國笑著說:
“這都是聖上帶著工匠們做出來的,其中的原理比較複雜,不是專業的工匠根本理解不了。
“我也不是很明白,不過大明的學校裏麵都有教。
“科學院下屬的學校,會教導這些機器工作的原理,就是他們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效果,以及如何利用這樣的效果設計機器。
“工程院下屬的學校,會教導學生如何生產、製造、維修這種機器。
“大王如果真的感興趣的話,等到了大明之後,您可以到科學院的學校裏麵聽聽課。”
法塔赫愣了一下:
“這……這種技術不應該是機密嗎,是什麽樣的人都能去學的嗎?”
馬衛國直接擺手:
“這當然不是秘密,包括我們乘坐的汽車和客船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具體是如何生產製造的。
“也包括如何用石油,製造出這麽的東西,也都不是秘密。
“就算是不去學校,其實也能在市麵上的書店裏麵,買到有相應介紹的書籍。
“對於大明朝廷而言,更希望所有百姓都能看懂這些東西。
“那樣學校的工作就更加輕鬆了。”
法塔赫仍然有點難以置信:
“您說的這些,是對大明人而言的吧?我們波斯人……波斯和外國的普通百姓,也能去大明的學校學習嗎?”
馬衛國繼續解釋:
“普通外國百姓不行,但大明的藩屬國百姓,經所屬藩國審核批準之後,就可以去大明學習了。
“如果是波斯的百姓,未來經過大王您的許可後,就可以去學習了。
“當然,他們到了大明之後,就要遵守大明的法律,否則會被依律處罰,然後遣返回到波斯去。
“他們可以自費入學,也可以由藩屬國朝廷提供費用,或者是由合作的廠商提供費用。
“也就是說,大王你可以自己出錢,選拔一批聰明的波斯兒童,送他們去大明的學校學習,學成之後回去為您效力。
“大明以及大明藩國的工廠和商行,如果需要有特定技術的工匠,有特定文化水平的管理人員。
“也可以與特定的學校合作,自己出錢支持一部分學生去學習特定的知識。
“這些學生畢業之後,就到對應的工廠和商行工作。
“普通學生自己,也可以單純為了獲得知識,自費到學校裏麵去學習。”
法塔赫聽完這些介紹,驚訝的同時心態也發生了變化。
本來法塔赫真的已經在考慮,自己要想辦法安排人去大明的學校,學習一下大明是怎麽搞出的這些東西。
特別是學習如何大規模開采火油,如何用火油做出那些神奇的東西。
如果大明不允許,自己就應該花錢去大明本土雇人,雇傭畢業的大明學生去波斯,幫自己搞這些產業。
但是馬衛國這邊說所有人都可以去,藩國更是可以合法公開的安排學生去之後,法塔赫現在反而沒有那麽的積極了,
法塔赫甚至稍微有點失望了。
他本來是探查到了不可言說的秘密,所以本能的迫切的想要弄清楚這些秘密,這些秘密之中肯定隱藏著巨大的利益。
但是現在秘密變成了公開的知識,隨時都可以去了解和學習的知識。
大明已經掌握了這種知識的人非常多,可能不需要付出什麽代價就能直接雇傭到,那自己當然不用專門麻煩了。
法塔赫有些疑惑和糾結的問馬衛國:
“先生,大明聖上為什麽這樣做,這些珍貴的價值連城的知識,怎麽能就這樣直接公開傳播呢?
“還是說……學習這些知識的費用……其實非常的昂貴呢?”
馬衛國聽到這個問題就樂了:
“聖上說過,知識是無價的。
“聖上和大工匠們創造的技術和知識,按照以前的說法確實都是價值連城的絕門秘籍。
“我們現在生活和使用的東西,都是這些知識的造物。
“但聖上同樣說過,無價同時也意味著他們沒有價格,意味著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知識可以免費提供。
“所以,大明的學校雖然收費,但收的不是知識本身的售價,而是在傳授過程中所花費的成本。
“比如說一本書,我們隻要這本書的編撰、裝訂、印刷、運輸費用,書的內容沒有售價。
“現在大明本土的所有州縣城內,以及所有設立了下屬鄉鎮的州縣的鄉鎮所在地,都有朝廷出資建設的小學。
“小學的學費是每年二十到三十金票。
“大明官營工廠工人的每月收入起步就是二十金票,民間廠商的普通工人月收入已經提高到了每月十五金票了。
“一個月的工錢就能供一個孩子上一年的學,一個普通工人就能供兩到三個孩子上學。
“中學根據學習內容的不同,每年學費在五十到一百金票之間,大學學費在一百到五百金票之間。
“對於最底層的普通家庭而言,中學和大學的學費就比較貴了。
“所以朝廷鼓勵地方衙門、官營廠商、民間廠商與學校合作,為學生提供資助協議或者免息貸款。
“用工作年限協議,或者是畢業後的工錢分期抵學費的方式,支持學生繼續上學。
“中學畢業生的收入,至少在每月三十金票以上,大學生畢業有機會直接進衙門工作,到廠商工作有每月五十金票。
“他們畢業三到五年之內就能償還所有的欠款了,所以其實也沒有什麽壓力。
“哦對了,也不能說沒有壓力,因為越是複雜的知識,越是難以理解和掌握,所以學生要由淺入深的學習。
“要通過了結業和入學考試,才能進入更高的學校學習。
“考試成績不夠,腦子不夠聰明,想要到更高級的學校去學習,也是進不去的。
“反過來,對於考試成績特別好的學生,大明地方各級衙門以及中央朝廷,都會額外發放一筆獎學金。
“成績最好的學生,可以優先到衙門裏工作。
“最近好像又有新的聖旨了,每個縣統考排名前十的學生,學費和上學所需的書本材料費用,將由當地衙門提供全額補貼。
“不過領過這種補貼的學生,畢業之後必須返回領取補貼的地方工作一段時間。
“工作的時間長度,根據具體的領取時間計算,領了一年就至少工作一年,領過十年那就需要回去工作十年。
“當然,如果學生想要到外地工作,可以將補貼名額讓給排名靠後的學生。
“藩國可以自己選擇是否這樣做。
“還有,所有屯田衛所係統內,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免費上學。
“所有孩子必須上完小學,成績優秀的可以繼續免費上完中學甚至大學。
“大明所有宗室子弟,由皇家財團出資,全部強製必須去上學,至少要上完中學。
“畢業之後根據成績,可以去皇室財團工作。
“按照宗人府的說法,這種模式被聖上稱為義務教育,現在是在皇室內部測試,以後會考慮要不要對平民實施。”
朱簡烜目前隻在宗室和衛所實施義務教育。
沒有在全大明範圍搞全民義務教育和免費教育,不過也沒有將教育當做盈利的工具。
絕大部分公立學校,都是處於勉強自負盈虧的狀態,幾乎沒有任何盈利結餘,偶爾需要朝廷補貼一下,但也不會太多。
朱簡烜對教育體係考核標準,就是收多少花多少為最佳。
相比朱簡烜前世二十一世紀的義務教育,現在大明在教育上的投入當然是差了很遠的。
但相比以往的曆代王朝,以及此時的其他國家,都是非常優秀的。
最起碼已經能讓所有平民都上得起小學了。
這種小學生,按照古代的標準,已經是有學問的人了。
法塔赫聽著聽著,眼睛就慢慢的瞪大了,總覺得這一切都非常的不可思議。
法塔赫知道在大明上學不算特別困難了。
也確定自己此前了解的那些神奇的技術和知識,真的都是完全公開的了。
大明也真的不把那些技術當做是秘密和條件,而是真的願意讓所有人都能能將對簡單的了解和掌握。
但最讓法塔赫驚愕的事情,實際上還不是這些:
“不是……馬先生您剛才說了什麽?
“大明普通工人的工錢,每個月都有十幾金票到二十金票,這相當於二十甚至三十塊銀元?”
“這大明百姓也太富了吧!
“大明有五六億人,算能幹活的工人也有兩億吧?
“每個人每個月二十到三十銀元,那每個月就能收到三十到四十億銀元的工錢?
“那他們要交多少稅金?
“按照十分之一的比例交稅,每年就有四十億到五十億?
“關鍵是,我聽馬先生您的意思,好像大明朝廷和工廠以及商行,好像都特別缺乏工匠和管理人員?
“竟然都要主動花錢跟學校配合,要批量化的去培養學生?
“為什麽各級衙門和衛所,也都專門花錢去辦學,甚至強製要求一部分人去學習。
“大明本土不是有五六億人嗎,朝廷、衙門、工廠、商行,需要什麽樣的人,直接招募不就行了嗎?”
馬衛國聽到這一連串的話,甚至有點不知從何說起了。
馬衛國甚至都沒想到,法塔赫聽了自己的介紹之後,腦子竟然會直接轉到這個角度來。
法塔赫的小家子氣和土鱉氣息,在這段話裏麵完全暴露出來了。
大明朝廷的財政收入遠不止他算的這點,也完全不是按照法塔赫的方式收的。
法塔赫說的那是固定的人頭稅,通常存在於人少地多,人作為勞動力的社會價值極高,而土地的相對價值極低的時候。
同時總體社會生產力水平極低,普通人不會擁有什麽有價值的資產,自然也沒有太大的貧富差距的時候。
神洲之外的絕大部分地方,在古代時代的絕大部分時候,都始終處於人少地多的狀態。
神洲的人口在北宋中期和明代中期,增長到了需要開墾梯田耕作的程度。
也就是開始人多地少了,人頭稅自然開始逐步向土地稅轉移。
明朝中後期的張居正改革,清代的攤丁入畝和盛世滋丁永不加賦,都是這種轉變的體現。
現在的大明更是逐步進入了工業時代,大明朝廷對普通百姓直接收的稅金,主要是收所得稅、消費稅、土地稅。
土地稅針對鄉村,擁有土地越多,交的越多。
所得稅和消費稅針對所有人,普通人收入越多,消費越多,也交的越多。
在這種情況下,二十金票的數字,隻是大明百姓收入的低位數,中位數和平均數都要高很多。
就算是直接從百姓身上收到的稅,也遠高於法塔赫的粗暴估算。
更何況,大明的主要稅收來源是經營稅,是針對工廠和商行直接征收的稅金。
馬衛國覺得這些事情很難跟法塔赫解釋清楚。
自己說了的話,他可能還會產生新的誤解,幹脆把這件事情直接跳過去。
稍微回答一下他後麵的疑惑算了:
“大王說的不錯,現在的大明真的是哪兒都缺人,現在朝廷、衙門和工廠、商行確實都特別缺人,
“你不知道,大明本土兩百多個府城,現在哪個府城沒有幾十甚至幾百個工廠?
“本土的將近兩千個州縣,哪個城外沒有幾個工廠和一堆商行?
“一個工廠和商行,就算是規模再小,也至少得有個賬房吧?就算是東家自己管賬,那東家自己也得學啊?
“每個工廠至少得有幾個大師傅吧?這些人是哪兒來的啊?
“這些地方都要人啊,大明對工匠和管理人員的要求,是數以十萬計甚至數以百萬計了。
“這還隻是本土的情況,算上大明邊沿省份,海外省份,用人的地方太多了。
“所以朝廷才不得動用了各種手段,想方設法的去主動培養。
“現在直接在民間招募工匠是真的不行,民間自學成才的學生也是不夠用的。
“不光是數量不夠,質量同樣不行。
“按照現在的朝廷標準,以前的私塾教出來的學生隻能算是識字,最多是小學生水平。
“到了衙門和工廠裏麵還得專門再去學習。”
法塔赫聽著這話再次愣神,大明那麽多的城市有那麽多的工廠商行?這大明每年都得收多少稅啊?
這怕不是比百姓的人頭稅還要多,難怪大明皇帝和朝廷這麽有錢。
隻是仍然想不明白,大明這麽多工廠和商行,他們製造和銷售的東西都賣給誰?
大明的普通百姓?
好像……確實可以,大明百姓每個月三十個銀元,確實能買很多的好東西了。
法塔赫對於大明缺少人才的情況,也是同樣的驚訝。
同時還有了幾分不解的反問:
“大明民間的私人學校,無法滿足現在的朝廷、工廠、商行的需求的話,那就沒有人想辦法改變嗎?
“就算是現在沒有相應的人,而朝廷、工廠、商行確實有需要的話,百姓自己也會去學習的吧?
“他們已經有每個月二十金票的工錢了,足夠他們去另外主動學習更多的技術和知識了。”
還不止一次跑到窗戶邊,隔著窗戶看了好幾次室室外機。
也不止一次在喝了葡萄汁之後,跟著房間裏麵的波斯仆人去冰箱旁邊,伸手去探冰箱裏麵的氣溫。
波斯國王始終無法理解這一切是如何運作的:
“這到底是怎麽做到的?為什麽這樣兩個箱子加上幾個扇子,就能讓夏天變成秋天,讓秋天變成冬天?
“這不是單純的扇扇吹風的涼爽,而是真的讓周圍整個房間都真的變冷了下來。
“如果放到這樣的小箱子裏麵,甚至可以直接結冰。
“這真的太不可思議了。”
旁邊的馬衛國笑著說:
“這都是聖上帶著工匠們做出來的,其中的原理比較複雜,不是專業的工匠根本理解不了。
“我也不是很明白,不過大明的學校裏麵都有教。
“科學院下屬的學校,會教導這些機器工作的原理,就是他們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效果,以及如何利用這樣的效果設計機器。
“工程院下屬的學校,會教導學生如何生產、製造、維修這種機器。
“大王如果真的感興趣的話,等到了大明之後,您可以到科學院的學校裏麵聽聽課。”
法塔赫愣了一下:
“這……這種技術不應該是機密嗎,是什麽樣的人都能去學的嗎?”
馬衛國直接擺手:
“這當然不是秘密,包括我們乘坐的汽車和客船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具體是如何生產製造的。
“也包括如何用石油,製造出這麽的東西,也都不是秘密。
“就算是不去學校,其實也能在市麵上的書店裏麵,買到有相應介紹的書籍。
“對於大明朝廷而言,更希望所有百姓都能看懂這些東西。
“那樣學校的工作就更加輕鬆了。”
法塔赫仍然有點難以置信:
“您說的這些,是對大明人而言的吧?我們波斯人……波斯和外國的普通百姓,也能去大明的學校學習嗎?”
馬衛國繼續解釋:
“普通外國百姓不行,但大明的藩屬國百姓,經所屬藩國審核批準之後,就可以去大明學習了。
“如果是波斯的百姓,未來經過大王您的許可後,就可以去學習了。
“當然,他們到了大明之後,就要遵守大明的法律,否則會被依律處罰,然後遣返回到波斯去。
“他們可以自費入學,也可以由藩屬國朝廷提供費用,或者是由合作的廠商提供費用。
“也就是說,大王你可以自己出錢,選拔一批聰明的波斯兒童,送他們去大明的學校學習,學成之後回去為您效力。
“大明以及大明藩國的工廠和商行,如果需要有特定技術的工匠,有特定文化水平的管理人員。
“也可以與特定的學校合作,自己出錢支持一部分學生去學習特定的知識。
“這些學生畢業之後,就到對應的工廠和商行工作。
“普通學生自己,也可以單純為了獲得知識,自費到學校裏麵去學習。”
法塔赫聽完這些介紹,驚訝的同時心態也發生了變化。
本來法塔赫真的已經在考慮,自己要想辦法安排人去大明的學校,學習一下大明是怎麽搞出的這些東西。
特別是學習如何大規模開采火油,如何用火油做出那些神奇的東西。
如果大明不允許,自己就應該花錢去大明本土雇人,雇傭畢業的大明學生去波斯,幫自己搞這些產業。
但是馬衛國這邊說所有人都可以去,藩國更是可以合法公開的安排學生去之後,法塔赫現在反而沒有那麽的積極了,
法塔赫甚至稍微有點失望了。
他本來是探查到了不可言說的秘密,所以本能的迫切的想要弄清楚這些秘密,這些秘密之中肯定隱藏著巨大的利益。
但是現在秘密變成了公開的知識,隨時都可以去了解和學習的知識。
大明已經掌握了這種知識的人非常多,可能不需要付出什麽代價就能直接雇傭到,那自己當然不用專門麻煩了。
法塔赫有些疑惑和糾結的問馬衛國:
“先生,大明聖上為什麽這樣做,這些珍貴的價值連城的知識,怎麽能就這樣直接公開傳播呢?
“還是說……學習這些知識的費用……其實非常的昂貴呢?”
馬衛國聽到這個問題就樂了:
“聖上說過,知識是無價的。
“聖上和大工匠們創造的技術和知識,按照以前的說法確實都是價值連城的絕門秘籍。
“我們現在生活和使用的東西,都是這些知識的造物。
“但聖上同樣說過,無價同時也意味著他們沒有價格,意味著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知識可以免費提供。
“所以,大明的學校雖然收費,但收的不是知識本身的售價,而是在傳授過程中所花費的成本。
“比如說一本書,我們隻要這本書的編撰、裝訂、印刷、運輸費用,書的內容沒有售價。
“現在大明本土的所有州縣城內,以及所有設立了下屬鄉鎮的州縣的鄉鎮所在地,都有朝廷出資建設的小學。
“小學的學費是每年二十到三十金票。
“大明官營工廠工人的每月收入起步就是二十金票,民間廠商的普通工人月收入已經提高到了每月十五金票了。
“一個月的工錢就能供一個孩子上一年的學,一個普通工人就能供兩到三個孩子上學。
“中學根據學習內容的不同,每年學費在五十到一百金票之間,大學學費在一百到五百金票之間。
“對於最底層的普通家庭而言,中學和大學的學費就比較貴了。
“所以朝廷鼓勵地方衙門、官營廠商、民間廠商與學校合作,為學生提供資助協議或者免息貸款。
“用工作年限協議,或者是畢業後的工錢分期抵學費的方式,支持學生繼續上學。
“中學畢業生的收入,至少在每月三十金票以上,大學生畢業有機會直接進衙門工作,到廠商工作有每月五十金票。
“他們畢業三到五年之內就能償還所有的欠款了,所以其實也沒有什麽壓力。
“哦對了,也不能說沒有壓力,因為越是複雜的知識,越是難以理解和掌握,所以學生要由淺入深的學習。
“要通過了結業和入學考試,才能進入更高的學校學習。
“考試成績不夠,腦子不夠聰明,想要到更高級的學校去學習,也是進不去的。
“反過來,對於考試成績特別好的學生,大明地方各級衙門以及中央朝廷,都會額外發放一筆獎學金。
“成績最好的學生,可以優先到衙門裏工作。
“最近好像又有新的聖旨了,每個縣統考排名前十的學生,學費和上學所需的書本材料費用,將由當地衙門提供全額補貼。
“不過領過這種補貼的學生,畢業之後必須返回領取補貼的地方工作一段時間。
“工作的時間長度,根據具體的領取時間計算,領了一年就至少工作一年,領過十年那就需要回去工作十年。
“當然,如果學生想要到外地工作,可以將補貼名額讓給排名靠後的學生。
“藩國可以自己選擇是否這樣做。
“還有,所有屯田衛所係統內,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免費上學。
“所有孩子必須上完小學,成績優秀的可以繼續免費上完中學甚至大學。
“大明所有宗室子弟,由皇家財團出資,全部強製必須去上學,至少要上完中學。
“畢業之後根據成績,可以去皇室財團工作。
“按照宗人府的說法,這種模式被聖上稱為義務教育,現在是在皇室內部測試,以後會考慮要不要對平民實施。”
朱簡烜目前隻在宗室和衛所實施義務教育。
沒有在全大明範圍搞全民義務教育和免費教育,不過也沒有將教育當做盈利的工具。
絕大部分公立學校,都是處於勉強自負盈虧的狀態,幾乎沒有任何盈利結餘,偶爾需要朝廷補貼一下,但也不會太多。
朱簡烜對教育體係考核標準,就是收多少花多少為最佳。
相比朱簡烜前世二十一世紀的義務教育,現在大明在教育上的投入當然是差了很遠的。
但相比以往的曆代王朝,以及此時的其他國家,都是非常優秀的。
最起碼已經能讓所有平民都上得起小學了。
這種小學生,按照古代的標準,已經是有學問的人了。
法塔赫聽著聽著,眼睛就慢慢的瞪大了,總覺得這一切都非常的不可思議。
法塔赫知道在大明上學不算特別困難了。
也確定自己此前了解的那些神奇的技術和知識,真的都是完全公開的了。
大明也真的不把那些技術當做是秘密和條件,而是真的願意讓所有人都能能將對簡單的了解和掌握。
但最讓法塔赫驚愕的事情,實際上還不是這些:
“不是……馬先生您剛才說了什麽?
“大明普通工人的工錢,每個月都有十幾金票到二十金票,這相當於二十甚至三十塊銀元?”
“這大明百姓也太富了吧!
“大明有五六億人,算能幹活的工人也有兩億吧?
“每個人每個月二十到三十銀元,那每個月就能收到三十到四十億銀元的工錢?
“那他們要交多少稅金?
“按照十分之一的比例交稅,每年就有四十億到五十億?
“關鍵是,我聽馬先生您的意思,好像大明朝廷和工廠以及商行,好像都特別缺乏工匠和管理人員?
“竟然都要主動花錢跟學校配合,要批量化的去培養學生?
“為什麽各級衙門和衛所,也都專門花錢去辦學,甚至強製要求一部分人去學習。
“大明本土不是有五六億人嗎,朝廷、衙門、工廠、商行,需要什麽樣的人,直接招募不就行了嗎?”
馬衛國聽到這一連串的話,甚至有點不知從何說起了。
馬衛國甚至都沒想到,法塔赫聽了自己的介紹之後,腦子竟然會直接轉到這個角度來。
法塔赫的小家子氣和土鱉氣息,在這段話裏麵完全暴露出來了。
大明朝廷的財政收入遠不止他算的這點,也完全不是按照法塔赫的方式收的。
法塔赫說的那是固定的人頭稅,通常存在於人少地多,人作為勞動力的社會價值極高,而土地的相對價值極低的時候。
同時總體社會生產力水平極低,普通人不會擁有什麽有價值的資產,自然也沒有太大的貧富差距的時候。
神洲之外的絕大部分地方,在古代時代的絕大部分時候,都始終處於人少地多的狀態。
神洲的人口在北宋中期和明代中期,增長到了需要開墾梯田耕作的程度。
也就是開始人多地少了,人頭稅自然開始逐步向土地稅轉移。
明朝中後期的張居正改革,清代的攤丁入畝和盛世滋丁永不加賦,都是這種轉變的體現。
現在的大明更是逐步進入了工業時代,大明朝廷對普通百姓直接收的稅金,主要是收所得稅、消費稅、土地稅。
土地稅針對鄉村,擁有土地越多,交的越多。
所得稅和消費稅針對所有人,普通人收入越多,消費越多,也交的越多。
在這種情況下,二十金票的數字,隻是大明百姓收入的低位數,中位數和平均數都要高很多。
就算是直接從百姓身上收到的稅,也遠高於法塔赫的粗暴估算。
更何況,大明的主要稅收來源是經營稅,是針對工廠和商行直接征收的稅金。
馬衛國覺得這些事情很難跟法塔赫解釋清楚。
自己說了的話,他可能還會產生新的誤解,幹脆把這件事情直接跳過去。
稍微回答一下他後麵的疑惑算了:
“大王說的不錯,現在的大明真的是哪兒都缺人,現在朝廷、衙門和工廠、商行確實都特別缺人,
“你不知道,大明本土兩百多個府城,現在哪個府城沒有幾十甚至幾百個工廠?
“本土的將近兩千個州縣,哪個城外沒有幾個工廠和一堆商行?
“一個工廠和商行,就算是規模再小,也至少得有個賬房吧?就算是東家自己管賬,那東家自己也得學啊?
“每個工廠至少得有幾個大師傅吧?這些人是哪兒來的啊?
“這些地方都要人啊,大明對工匠和管理人員的要求,是數以十萬計甚至數以百萬計了。
“這還隻是本土的情況,算上大明邊沿省份,海外省份,用人的地方太多了。
“所以朝廷才不得動用了各種手段,想方設法的去主動培養。
“現在直接在民間招募工匠是真的不行,民間自學成才的學生也是不夠用的。
“不光是數量不夠,質量同樣不行。
“按照現在的朝廷標準,以前的私塾教出來的學生隻能算是識字,最多是小學生水平。
“到了衙門和工廠裏麵還得專門再去學習。”
法塔赫聽著這話再次愣神,大明那麽多的城市有那麽多的工廠商行?這大明每年都得收多少稅啊?
這怕不是比百姓的人頭稅還要多,難怪大明皇帝和朝廷這麽有錢。
隻是仍然想不明白,大明這麽多工廠和商行,他們製造和銷售的東西都賣給誰?
大明的普通百姓?
好像……確實可以,大明百姓每個月三十個銀元,確實能買很多的好東西了。
法塔赫對於大明缺少人才的情況,也是同樣的驚訝。
同時還有了幾分不解的反問:
“大明民間的私人學校,無法滿足現在的朝廷、工廠、商行的需求的話,那就沒有人想辦法改變嗎?
“就算是現在沒有相應的人,而朝廷、工廠、商行確實有需要的話,百姓自己也會去學習的吧?
“他們已經有每個月二十金票的工錢了,足夠他們去另外主動學習更多的技術和知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