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時代,時間線:170萬年前-公元前21世紀


    (一)人類登場


    36億年前,地球上最早的細胞形成,孤獨的細胞經過了1億年發展成了微生物,直到15億年前,地球逐步穩定下來後,為後來的生命大爆炸奠定了基礎。地球上的物種經曆了漫長的演化過程,直到距今三百萬年前,繼恐龍滅絕後,地球將來的新霸主人類閃亮登場啦。不過新霸主剛出場的時候還是比較弱小的,彎著腿,隻能蹣跚而行。


    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亞,出土了一具古人類化石,並命名為“露西”,並且是女性,難怪女性地位至高無上。但在中國呢,最早的化石是兩顆牙齒,是在170萬年前,地點在雲南元謀縣,這就是雲南元謀人。之後,陝西省藍田縣,挖出一小塊腦殼和三顆牙齒,存在於70至115萬年前,定義為陝西藍田人。然後是距今3萬年前的山頂洞人,發現於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在遺址裏還發現鯇魚、鯉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說明山頂洞人已經可以去撈魚吃了,標誌了人類生產生活技能的提高。


    其實在“山頂洞人”時代,人類已經發展的還不錯了。穿著方麵,他們已經能將動物的骨頭製成針,動物韌帶和葛麻纖維做線,以動物毛皮為衣料做衣服,100%真皮大衣,這放到現在肯定價值不菲。除了衣服還發現有海貝殼,五顏六色的石頭做成的飾品,愛美之心啊,這麽早就開始了。在生產方麵呢,他們研製出了早期的弓箭和石斧,因為他們還不會種糧食,所以隻能去吃別的動物和采野果生存,生活水平還是比較低下的,由於當時還是吃生肉的,生肉裏細菌多,吃下去對身體可沒好處,所以大部分山頂洞人隻能活到15-20歲。


    到了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掌握了打磨的技術,於是出現了石刀、石斧等石製的生產生活用具,這為之後的生產奠定了基礎。然後人類又慢慢開始學會製作陶器,蓋房子,早期的房子其實就是在黃土坡上挖的窯洞。


    (二)玩火的燧人氏


    接下來先講講三皇五帝,最為一般的說法是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五帝即顓頊、帝嚳、堯、舜、大禹。而我接下去要說明的三皇,燧人、伏羲、神農是《尚書大傳》中提到的三皇,反正都是遠古傳說,誰知道真的假的。


    燧人氏,生卒年不詳,大概公元前1萬年,風姓,老家位於現在的河南商丘,外號“火祖”,後世尊稱“燧皇”,位列三皇之首。


    為何他的地位如此高呢,在前文也提到了,在人類掌握取火技術之前,還是吃生肉的,不要覺得天天吃生魚片很奢侈,當時衛生條件差,生肉中的細菌極多,所以也導致了當時人類壽命短,大腦也發育不完全。但是燧人氏腦洞還是挺大的,居然發明了鑽木取火的技能,後來又發明了燧石(俗稱火石)取火,並且教人吃熟食。除了生火,他還會玩泥巴,做出了完整的陶器,有了陶器,就能燒開生水,就有容器裝熟食。有了容器之後,吃熟食才能真正流行起來。


    再見了,茹毛飲血的野獸年代。人類開始吃熟食後,大腦得到了良好的發育。總之,腦子是個好東西,有了腦子,生產生活水平又上升到了不同的級別,具體就不在贅述。遠古人相信燧,跟隨燧,很快便形成了以燧為首的遠古人類氏族部落,這個氏族部落被後世形象地稱為“燧明國”。


    燧人氏發明人工取火,這使人類徹底從普通動物中分離出來,可以說是為創造文明提供了根本條件。


    (三)人文始祖伏羲


    伏羲,生卒年不詳,大概距今八九千年,據說是燧人氏的後裔,與女媧是親兄妹(伏羲女媧就相當於西方聖經中的亞當夏娃)。其生日傳說是農曆三月十八日,楚帛書記載其為創世神,是中國最早有文獻記載的創世神。


    相傳上古時代,華胥國有個叫“華胥氏”的姑娘,到一個叫雷澤的地方去遊玩,偶爾看到了一個巨大的腳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於是就有了身孕,懷孕十二年後生下一個兒子,這個兒子有蛇的身體人的腦袋,取名為伏羲。踩個腳印就懷孕,一懷就懷十二年,是不是覺得很扯,其實這種說法是晦澀的反映了遠古時代的女子沒有固定丈夫的現象,也就是說,孩子隻有母親,母親根本不知道孩子他爹是誰,所以隻能找個借口,也算是有個交代。


    伏羲的功績還是比較多的,團結統一了華夏大地的許多部落,建立了早起的政權。都說伏羲是華夏人文始祖,是因為他創立了“伏羲八卦”,發源了中華文化,開啟了初步的社會管理。並且從他開始創造最早期的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就是用不同粗細的繩子打不一樣的結來表示不同的意思)的時代。當然光有文化是不夠的,伏羲的另一大功績是將畜牧業發展壯大,這極大豐富了人類的生產能力和食物儲備。


    伏羲被後世稱為人文始祖、華夏先驅,他對中華民族的文明進步和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神農嚐百草


    神農氏,生卒年不詳,即炎帝,別號赤帝,農皇,關於神農和炎帝是不是同一個人,其實是有爭論的,不過不關我的事,前言都說了純粹主觀臆測,那我就認定他們是同個人吧,雖然年代真的很難對上,不過這樣寫方便呀。


    神農氏的出生也帶著傳奇色彩,他的母親叫女登,某天她到渭水遊玩,突然看到一條巨龍浮現在空中,但是轉眼又不見了。十個月後,女登收到了一個意外的驚喜,一個“牛首人身”的小孩在她懷裏呱呱墜地,同樣的套路,不知道孩子他爹是誰。


    伏羲時代人們雖然掌握了畜牧技能,但是食物大部分以肉食為主,這樣缺少維生素可是不行的,會口腔潰瘍的。神農氏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並親嚐百草,發明醫藥。膽子是真的大,什麽都敢往嘴裏塞,傳說他曾經完成一天中毒70次的吉尼斯世界記錄。


    除了發明醫藥和刀耕火種,神農對於華夏文明的形成也起到了基石的作用。華夏是對古代中國中原及其以東地區各部族的聯合稱謂,華夏形成之前有兩場關鍵的戰役。


    一是阪泉之戰,為了搶更好的地盤以及奪權,黃帝和炎帝(即神農)pk,炎帝技不如人,歡聲笑語中打出gg(投降),雖然最後是黃帝取代了炎帝在黃河流域各部落中盟主的地位,但是結局還算圓滿,炎黃二帝組成了聯盟。


    二是涿鹿之戰,在阪泉之戰以後,《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在此我希望各位記住一點,大部分史書都還是存在著作者的主觀情感的,比如司馬遷寫的史記,正統思想還是比較重的,他描述的蚩尤統治殘暴,導致民不聊生,所以炎黃替天行道,最後常規套路,正義戰勝了邪惡。蚩尤如果知道後世對他的主流印象,肯定心裏也是有一萬句mmp的。在我認為,絕大多數的戰爭隻有輸贏,沒有正邪。涿鹿之戰的目的也是為了爭奪肥沃的地盤,隻不過最後的輸家是蚩尤。


    順便提一提,神農的子孫也有很多名人,例如“祝融、共工、誇父、精衛”。


    神農嚐百草,製醫藥,教人耕耘,極大促進了社會發展水平,是奠定華夏文明的關鍵人物。


    (五)兵主蚩尤


    上一章提到了《史記》中對蚩尤的描述,除了正統史書,對古代神話傳說略有了解的話,一聽到蚩尤,印象當中是怎麽樣的?漢代緯書《龍魚河圖》記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兄弟你玩魔獸的嗎?獸人族都出來了。反正關於蚩尤,總體印象就是蠻族異端,不過這也正常,蚩尤本身就是東夷人,東夷是當時對中原以東各部落的統稱。雖然現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都是比較發達的,但在遠古時期,這片區對於中原來說,就是落後的蠻荒之地。


    蚩尤是東夷部落聯盟九黎氏族的首領,驍勇善戰,別號“兵主”。蚩尤雖未列入三皇五帝,但對於形成華夏文明也是作出了巨大貢獻的。蚩尤首創法律法規,並嚴格執行相關刑罰,關於蚩尤殘暴凶虐的說法可能也有這方麵的原因。但我並不認同這種說法,蚩尤是為了管理好自己的部落而探索法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正體現出了蚩尤的管理有方。因為當時東夷部落的生存條件是較差的,能讓這麽一個部落發展壯大起來,說明蚩尤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


    同時,蚩尤為物質文明的發展也作出了重要貢獻,一是在農業上的發展,合理利用水源,發明穀物種植;二是開始冶煉金屬和製造金屬兵器,大幅提升了軍事實力,這也是九黎氏族能夠發展壯大的根本原因。


    蚩尤一生當中最大的事件就是與黃帝的那場大戰了。關於這場戰役,古籍描述不一,眾說紛紜。上一章已經介紹過《史記》的說法了,在《山海經》和《逸周書》中還有不同的版本,具體我就不列舉了,有興趣可以自己翻翻看。反正不管怎麽說,蚩尤和黃帝之間是發生過戰爭的,最終蚩尤敗北,這場戰爭也直接影響著華夏文明的走向。


    蚩尤本身的身份也一直是個謎,他和炎帝之間有著莫大的關聯。上古時代沒有文字直接記錄,後世整理起來的基本都是口口相傳的故事,有點偏向神話和傳說,要說明蚩尤的身份,就先說一下炎帝,再重新理一下上古時代的世係。之前我是從燧人氏開始寫三皇時代的,不過要是真追溯起來,燧人氏之前還有天地人三皇及有巢氏,現在我按順序列明一下。


    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有熊氏->神農氏,天地人三皇為開天辟地以來三位遠古部落首領,相傳都是直係血親的關係,有巢氏則是他們的後代,燧人氏的祖先。伏羲之後是有熊氏,後來的神農氏和軒轅氏都是有熊氏的一個分支。注意,古籍中寫的什麽氏什麽氏,並不一定是指某個人,更可能是指代一個部落、一個氏族乃至一個政權。《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指的就是神農氏政權開始衰敗,後來又寫“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其實表明了炎帝與嚐百草的神農氏並非同一人。


    至於蚩尤,原本和炎帝同屬神農氏政權,後因神農氏政權衰落,內部也開始分裂,蚩尤和炎帝就各自發展,成為不同部落,黃帝的部落也是在這個時代發展起來的,大有三足鼎立之勢。之後就發生了兩場著名的戰役,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有趣的是,根據古代地理名著《水經注》卷十三對涿水的描述,阪泉位於涿鹿城東一裏,也就是在涿鹿城的野外。而涿鹿之戰,也發生於涿鹿之野。之前提到過,阪泉之戰,交戰雙方為黃帝和炎帝,涿鹿之戰交戰雙方為黃帝和蚩尤,交戰方不同,戰場卻相同,是巧合嗎?


    呂思勉在其著作《先秦史》中給出了大膽的觀點,他認為炎帝就是蚩尤,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實際上是同一場戰役,他還引用了《賈誼新書》中的描述“炎帝無道,黃帝伐之涿鹿之野”,而《大戴禮記》中也僅提到阪泉之戰,沒有關於蚩尤涿鹿之戰的說法。雖然呂思勉是我最崇敬的曆史學家,但是這個觀點我覺得他是斷章取義了。我認為蚩尤和炎帝並非同一人,隻是之前同屬一個部落,甚至是血脈相親的關係,後來二人各自發展,但最終都被黃帝打敗,至於最終為什麽是炎黃聯盟而沒有蚩尤的份,相信中間存在著更多疑點,我就不陰謀論了。


    總之蚩尤並非是一位殘暴君主,而是非常具有領導能力的人,他發明穀物種植、金屬冶煉,對於華夏文明的發展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六)軒轅大帝


    軒轅氏,生卒年不詳,即黃帝,又稱軒轅大帝,五帝之首,有熊氏後裔。黃帝的出生也是同個套路,他媽附寶,有一個晚上在外麵散步,突然間,有一束光照到了附寶的身上,然後她就懷孕了!


    順便提一提,當時的社會仍然是母係社會,男性的地位還是比較低下的,而從黃帝開始,母係社會開始慢慢向父係社會轉換。黃帝的妻子是嫘祖,她發明了種桑養蠶,而她除了是一位賢妻聖母,同時也是一位善用心計的軍事家(平定過西陵境內多次小部落叛亂)。


    在神農氏政權的晚期,中原各部族為了搶地盤打來打去,黃帝聰明人啊,開始趁火打劫,趁機偷家,迅速打敗了很多部族,其他的很多部族一看黃帝勢頭很猛,也就紛紛歸順,然後就形成了炎帝、黃帝、蚩尤三足鼎立的局麵。當時黃帝居中原,炎帝在太行山以西,蚩尤則在東方。後來經過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最終的大贏家是黃帝,華夏首領的地位也自此確定,具體戰爭經過前麵寫過了,不再描述。


    黃帝統一天下後,製定國家的職官製度,推算和製定了曆法,開始種植“黍、稷、菽、麥、稻”五種穀物。而神農氏就會黍和稷兩種,可以看出來黃帝在農業方麵的造詣更深。


    黃帝在位期間,農業飛快發展,人文慢慢形成,黃帝本人也成為了奠定華夏文明的決定性人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千古苒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遠止浮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遠止浮遊並收藏千古苒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