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向來不缺名將,白起之後,王翦逐漸成長起來,成為了秦王政時期軍事領域的領頭人。如果說白起打殘了六國,那王翦就是六國的收割者。除了最早滅亡的韓國,其餘五國都為王翦及其兒子王賁所滅。王翦對秦國的統一大業可謂是居功至偉,他也因此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王翦是秦國本地人,按照《新唐書》的說法,王翦是周靈王兒子太子姬晉的後裔。姬晉後來被貶,家族就慢慢改姓為王氏了。王翦喜歡研究各類兵法,投身軍旅後表現突出,秦王政很欣賞他,逐漸提拔成了將軍。王翦作為主將第一次帶兵是公元前236年,秦國趁燕趙幹架的時候,派王翦攻打趙國的閼與。閼與易守難攻,之前秦國就是在這裏被趙奢給教訓了一番。在王翦的指揮下,這次戰爭很順利,閼與失守,趙國連丟9座城池。
王翦沒有參與後來的秦趙肥之戰、番吾之戰,結果秦軍兩次都敗在李牧的手上,秦王政便把伐趙的重任交給了王翦。公元前230年,就在秦國收拾韓國的時候,趙國的旱災越來越嚴重,老百姓都吃不上飽飯了。“天助我也”,秦王政決定要利用這次天災一舉消滅趙國。公元前229年,秦王政派王翦率領秦軍主力,從北邊向趙國發動攻擊,同時派楊端和從南邊出兵,配合王翦夾擊趙國。趙國這邊還是老陣容,主將李牧、副將司馬尚。
這場戰爭,秦國在兵力和物資上都占據了壓倒性優勢,秦國投入了二三十萬兵力,而趙國舉國上下兵力不過十萬。正麵是肯定打不贏的,李牧隻好下令固守。在李牧的指揮下,趙軍頑強地擊退了秦軍一波波的進攻,兩軍逐漸轉入相持階段。王翦心裏清楚,即使李牧再厲害,這樣耗下去,趙國遲早會撐不住的,但他不想打持久戰,不想強啃李牧這塊硬骨頭,這樣對秦國來說不劃算,萬一打輸了可就丟大臉了,搞不好還要丟命。
麵對李牧,王翦沒有絕對的信心,那就發揮秦國的優良傳統,反間計。找誰來當內奸呢,王翦很快就確定了對象,那就是貪財的郭開,廉頗就是因為他從中作梗而不再受趙國重用,這次又輪到了李牧,趙國兩大名將,都躲不過郭開這種陰險小人。
王翦派人帶上重金收買了郭開,郭開見錢眼開,馬上開始讓人傳播流言,構陷李牧和司馬尚謀反。郭開別的本事沒有,溜須拍馬很在行,趙王遷很喜歡他,二貨君主身邊總是不缺這種奸佞小人。在郭開一頓操作下,趙王遷信息為真,派趙蔥、顏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李牧知道這是敵方的計謀,拒絕交出兵權,他不在了沒人擋得住王翦帶領的秦軍。
趙王遷知道李牧抗命後更加確信李牧要謀反,直接派人處死了李牧,再革了司馬尚的職,讓趙蔥、顏聚上場。李牧多年以來在軍中的威望很高,現在無辜枉死,士兵們都對趙國的統治階級失望透頂,無心再戰。王翦隨即發動總攻,趙蔥、顏聚根本不是對手,趙軍慘敗,沒過多久,邯鄲失守,趙王遷被俘。前太子嘉逃到代地稱王,繼續抗秦,但也翻不起多少波浪,六年後代地被王賁攻克,趙嘉被俘,趙國徹底滅亡。
從公元前403年到公元前222年,趙國經過十一任君主後亡國。戰國中期,趙國在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的帶領下迅速崛起,經過胡服騎射,軍事實力大幅提升,繼魏國之後成了三晉的領頭羊,也是後期抗擊秦國的主力軍。戰國四大名將,秦趙各占兩個,趙國卻屢次敗在了秦國的反間計之下。
有人為趙國錯失良機感到惋惜,也有人奇怪為什麽趙國老中反間計,經驗教訓還不夠嗎。從張儀主導連橫開始,秦國一直在六國鋪設人際網,說白了就是搞間諜工作。到了秦王政時期,尉繚提出花重金收買六國權臣的計劃,秦國在這方麵是下了血本的,也隻有秦國有這麽雄厚的家底。作為隱蔽戰場,秦國的間諜工作非常出色。君臣之間的關係本來就很微妙,就像一場權力的拔河賽,在秦國的離間之下,隔閡與矛盾加劇。隻要統治者感到君位不穩,為了保住王位,啥事幹不出來,君臣不能同心,這就要命了。
所以說趙國滅亡不能全歸咎於趙王的愚蠢,秦國為了統一大業鋪墊了堅實的基礎。從秦孝公開始到秦王政,秦國連續7任君主沒出過草包,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傳統,秦國發展方針得以延續,國力日漸強盛,和關東六國拉開距離。戰爭終究比拚的是國家實力,三晉合一還能和秦國扳扳手腕,單單一個趙國怎麽會是秦國的對手。
王翦是秦國本地人,按照《新唐書》的說法,王翦是周靈王兒子太子姬晉的後裔。姬晉後來被貶,家族就慢慢改姓為王氏了。王翦喜歡研究各類兵法,投身軍旅後表現突出,秦王政很欣賞他,逐漸提拔成了將軍。王翦作為主將第一次帶兵是公元前236年,秦國趁燕趙幹架的時候,派王翦攻打趙國的閼與。閼與易守難攻,之前秦國就是在這裏被趙奢給教訓了一番。在王翦的指揮下,這次戰爭很順利,閼與失守,趙國連丟9座城池。
王翦沒有參與後來的秦趙肥之戰、番吾之戰,結果秦軍兩次都敗在李牧的手上,秦王政便把伐趙的重任交給了王翦。公元前230年,就在秦國收拾韓國的時候,趙國的旱災越來越嚴重,老百姓都吃不上飽飯了。“天助我也”,秦王政決定要利用這次天災一舉消滅趙國。公元前229年,秦王政派王翦率領秦軍主力,從北邊向趙國發動攻擊,同時派楊端和從南邊出兵,配合王翦夾擊趙國。趙國這邊還是老陣容,主將李牧、副將司馬尚。
這場戰爭,秦國在兵力和物資上都占據了壓倒性優勢,秦國投入了二三十萬兵力,而趙國舉國上下兵力不過十萬。正麵是肯定打不贏的,李牧隻好下令固守。在李牧的指揮下,趙軍頑強地擊退了秦軍一波波的進攻,兩軍逐漸轉入相持階段。王翦心裏清楚,即使李牧再厲害,這樣耗下去,趙國遲早會撐不住的,但他不想打持久戰,不想強啃李牧這塊硬骨頭,這樣對秦國來說不劃算,萬一打輸了可就丟大臉了,搞不好還要丟命。
麵對李牧,王翦沒有絕對的信心,那就發揮秦國的優良傳統,反間計。找誰來當內奸呢,王翦很快就確定了對象,那就是貪財的郭開,廉頗就是因為他從中作梗而不再受趙國重用,這次又輪到了李牧,趙國兩大名將,都躲不過郭開這種陰險小人。
王翦派人帶上重金收買了郭開,郭開見錢眼開,馬上開始讓人傳播流言,構陷李牧和司馬尚謀反。郭開別的本事沒有,溜須拍馬很在行,趙王遷很喜歡他,二貨君主身邊總是不缺這種奸佞小人。在郭開一頓操作下,趙王遷信息為真,派趙蔥、顏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李牧知道這是敵方的計謀,拒絕交出兵權,他不在了沒人擋得住王翦帶領的秦軍。
趙王遷知道李牧抗命後更加確信李牧要謀反,直接派人處死了李牧,再革了司馬尚的職,讓趙蔥、顏聚上場。李牧多年以來在軍中的威望很高,現在無辜枉死,士兵們都對趙國的統治階級失望透頂,無心再戰。王翦隨即發動總攻,趙蔥、顏聚根本不是對手,趙軍慘敗,沒過多久,邯鄲失守,趙王遷被俘。前太子嘉逃到代地稱王,繼續抗秦,但也翻不起多少波浪,六年後代地被王賁攻克,趙嘉被俘,趙國徹底滅亡。
從公元前403年到公元前222年,趙國經過十一任君主後亡國。戰國中期,趙國在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的帶領下迅速崛起,經過胡服騎射,軍事實力大幅提升,繼魏國之後成了三晉的領頭羊,也是後期抗擊秦國的主力軍。戰國四大名將,秦趙各占兩個,趙國卻屢次敗在了秦國的反間計之下。
有人為趙國錯失良機感到惋惜,也有人奇怪為什麽趙國老中反間計,經驗教訓還不夠嗎。從張儀主導連橫開始,秦國一直在六國鋪設人際網,說白了就是搞間諜工作。到了秦王政時期,尉繚提出花重金收買六國權臣的計劃,秦國在這方麵是下了血本的,也隻有秦國有這麽雄厚的家底。作為隱蔽戰場,秦國的間諜工作非常出色。君臣之間的關係本來就很微妙,就像一場權力的拔河賽,在秦國的離間之下,隔閡與矛盾加劇。隻要統治者感到君位不穩,為了保住王位,啥事幹不出來,君臣不能同心,這就要命了。
所以說趙國滅亡不能全歸咎於趙王的愚蠢,秦國為了統一大業鋪墊了堅實的基礎。從秦孝公開始到秦王政,秦國連續7任君主沒出過草包,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傳統,秦國發展方針得以延續,國力日漸強盛,和關東六國拉開距離。戰爭終究比拚的是國家實力,三晉合一還能和秦國扳扳手腕,單單一個趙國怎麽會是秦國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