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被滅後,秦王政來到邯鄲,這是他長大的地方,不過他不是來懷舊的,他是來殺人的。當年秦王政和母親寄居在趙國,受了不少氣,秦王政把那些欺負過他和趙姬的人殺了個精光。秦王政在邯鄲時也有過好朋友,就是燕國太子丹,燕王喜的兒子。


    當年嬴政和太子丹同在趙國做人質,嬴政還不到十歲,太子丹稍微年長一些,同病相憐的二人成了好朋友,太子丹還老是照顧年幼的嬴政,就像哥哥一樣。但隨著身份的轉換,一切都變樣了,權力麵前沒有私情。


    公元前232年,秦國正在對中原發動猛烈的進攻,燕王喜為了示好秦國,決定派太子丹到秦國做人質。燕王喜覺得太子丹曾和嬴政是好友,讓太子丹過去可以維護兩國關係,避免戰火波及到燕國。但是嬴政已經不是當年那個落難邯鄲的質子,他現在是決心吞並六國的秦王。秦王政知道太子丹來鹹陽的目的,他並不待見太子丹,或許是想避免統一大業中夾雜私情,或許是看到太子丹就會想起在邯鄲的窩囊事而感到心煩。


    現在秦王政和太子丹不再是朋友,隻是強國君王和弱國太子的關係。秦王政的殘酷和冷漠讓太子丹認清了現實,他不再抱有希望,他知道這樣下去燕國是保不住的。趁著秦國把精力放在戰場上,太子丹找機會跑路了,回到了燕國,秦王政盡管生氣,但暫時沒空管他。太子丹回國後一心想著如何對付秦國,卻也無計可施。


    在秦國攻打趙國的時候,太子丹就開始擔心了,等趙國被吞並,秦國就直接和燕國交界了。眼看秦國的大刀就要砍向自己國家,太子丹萬分著急,便去請教自己的老師,燕國太傅鞠武。太子丹問:“老師,我們該怎麽應對秦國?”鞠武說:“我們和秦國的實力不在一個次元呀”太子丹說:“這我清楚,所以請老師想想辦法。”鞠武說:“讓我想想。”


    過了段時間,秦將樊於(wu)期逃到燕國來避難,太子丹接納了他。在這裏先說一下關於樊於期的疑點,樊於期為何逃亡,史書上沒說。很多人覺得樊於期就秦國大將桓齮,楊寬教授的《戰國史》就是這麽說的,他認為桓齮在肥之戰中被李牧打敗,因而畏罪逃亡。


    論據是關於肥之戰,《戰國策》中的《秦使王翦攻趙》記載:“李牧數破走秦軍,殺秦將桓齮。”《史記》中的《李牧列傳》記載:“大破秦軍,走秦將桓齮。”楊教授將“走”解釋為逃走,認為《戰國策》是誤載了。《史記》記載了秦國曆次出戰將軍的姓名,就是沒有樊於期,樊於期(fánwuji)和桓齮(huányi)音調接近,可能是人家叫錯了。


    我覺得樊於期、桓齮並不是同個人。有兩點原因,一是秦國向來愛惜人才,不會因為一次兵敗就處死一員大將,秦國名將蒙驁、李信都曾大敗過,但後來還是繼續帶兵為秦國建功立業。桓齮兩次攻打趙國立下大功,不至於一次失利就要逃亡。二是不管是《戰國策》還是《史記》,都同時記載了樊於期、桓齮的事情,那說明劉向和司馬遷就認為他們不是同一人。隻是肥之戰後,確實沒有再關於桓齮的記載,因此他兵敗戰死的可能性更高。那樊於期為什麽逃亡呢,秦王政還發出高額懸賞樊於期的腦袋,“金千斤,邑萬戶”。能讓秦王政這麽惱怒,樊於期肯定是犯了大罪,我想總是謀反之類威脅君權的事,具體是啥不得而知。


    對於樊於期的到來,鞠武感到非常擔憂,他向太子丹勸說:“太子啊,您可別火上澆油了,秦國本來就如狼似虎的,要是他們知道我們收留了樊於期,正好有了出兵的借口。這就像把肉送到餓虎的嘴邊,自尋死路啊,就算有管仲、晏嬰在,也沒法給您出主意。我勸您趕緊把樊於期送到匈奴那邊去,西邊和三晉結好,再聯絡齊、楚和匈奴,團結起來對付秦國。”


    合縱抗秦,多少人幹過這事,有誰不知道這是對付秦國的辦法,但合縱有用嗎,六國又不是鐵板一塊,根本合不起來。太子丹知道鞠武的建議相當於就是扯淡,就和他說:“老師啊,您說的計劃需要時間太長了,現在形勢危急,刻不容緩。樊將軍窮途末路之際來投靠我,我怎麽能因為害怕秦國就把我的朋友送走,請老師想想別的辦法。”


    鞠武看出了太子丹的心思,要對付秦國,隻能除掉秦王政了,於是鞠武對太子丹說:“燕國有個智勇雙全的俠士,叫做田光,我可以為太子引薦一下。”太子丹聽過田光的大名,他是燕國有名的劍客。找劍客的目的就很明顯了,一場暗殺計劃正在醞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千古苒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遠止浮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遠止浮遊並收藏千古苒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