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山莊大門,長風道長就把李昧拉到一旁,有些擔心地問:“李公子,趙使車隊遇襲真相乃青峰山密令調查之事,除了公子,幕後經過目前尚無人知,方才何以在席間當眾吐露?”
李昧看了道長一眼,反問:“道長以為,要查明此案真相,如何最為便捷?”
“自然是找到那白羽婦人,設法令其告知。”
“沒錯。我找藥王,也是想弄清白羽婦人身份。不過就算知道了她的真實身份,一時之間也未必能找到她。”
“確是如此。難道公子有了別的法子?”
“白羽婦人是認識我的。此種情形下,我在明,她在暗。於我不利。”
說著,李昧已拉開車門,請道長上車。
登車後,李昧並未急著表明自己的想法,而是將此事前後快速思索了一遍。
他曾擔心有人已得知他此行下山的真正目的。怕那白羽婦人半途截道趙使,擺下陷阱,是針對他而來。但在趙使車駕遇襲現場,通過與那隊都城來的軍人一番接觸,這種擔心已經解除。
那不過是一場為獲得口實而精心策劃的表演,是勾心鬥角的朝廷紛爭。
就像當年李授龍潛北原時令他徹底改變態度的寢殿刺案。
根據這個判斷,那白羽婦人應該非常害怕身份暴露,而且她必是料定李昧不識“鬼陣”,加上後方另布置有安全保障,所以當時才果斷逃離現場。
解除擔心後,李昧本不想再牽涉此事。
不料山上一封密信,卻又教他對此事不得不管。
思量清楚之後,李昧決定告知長風道長自己的計劃。
“此案既為對方精心設計,周密計劃,必會格外重視其後續結果。為今之計,最好是讓此案真凶感覺她的計劃有暴露風險。”他說。
“李公子是說那白羽婦人?”
“沒錯。我去尋她,不如讓她來尋我。”
長風道長一聽恍然大悟,驚歎道:“原來李公子是想借今日席上之口,將你所掌握的線索以及欲調查此案的想法公諸於世,引對方來個了斷?”
但他隨即又有些擔心地說:“不過如此一來,公子恐怕就真的惹上了麻煩。”
李昧笑了笑,不以為意。
他這麽做,並非不知會惹上麻煩,甚至可能會影響自己此行要辦的正事。
但他別無選擇。
這是弄清趙使車隊遇襲真相最為便捷的法子。
現在就看哪邊動作快。
回到慈雲觀,李昧將馬車和車夫留下,委托給長風道長代為照顧,準備輕騎而行。
因為此去鷹愁峽,馬車無法通行。
而屆時他們便可從鷹愁峽直接翻越蓮兒山,渡江前往玄都山無明殿,省得來回繞路。
這時,青伶提議,說公子既然趕時間,那辦完事就不必再回來匯合啞巴車夫了。
“也不用麻煩道長。”她說,“我們隻管騎馬走,啞巴可自行返回金山鎮。”
“可這馬車?”長風道長問。
“道長不用擔心,啞巴自會安排。”
臨行前,青伶隻將車裏一應用物悉數裝進褡褳,載上馬匹,別的就說都不用管了。
李昧雖感詫異,但也聽憑這丫頭安排。
三個人,兩個騎馬,一個騎驢,即刻告別長風道長,便出發前往鷹愁峽。
待三人走遠,啞巴車夫也開始收拾幹糧,以及自己的隨身應用物品,收好後打了個包袱。然後他又圍著馬車,前前後後仔細檢查一圈。
長風道長剛想開口詢問,卻見這啞巴就照著車轅某處用力一拍。
“啪。”
響聲如鞭炮炸開,把長風道長嚇了一跳,忙抬手遮擋眼前。
待放下手來再看時,馬車竟不見了。
此時,卻見啞巴俯身去從地上撿起一個約莫酒樽大小的物件。
那物件木質構造,輪子為金屬輻條,小巧玲瓏,正是剛才那架馬車的形狀。
啞巴將模型小車塞進包袱,背在肩上,便對驚訝得合不攏嘴的長風道長稽首打了個拱,轉身便沿著初時來的那條大道踏步而去。
不多時,高大的背影便消失在道路盡頭。
話分兩頭。
卻說這邊李昧一行輕騎快馬,漸入嶺東山地。此間地勢溝壑,曲折起伏,有的地方甚至連條像樣的小路也沒有,全憑當地人指路,才能在蜿蜒山道中摸索前行。
如此到了第四日,三人方才臨近晉盛分界的峽穀一端。
此時,山路依舊崎嶇,但似乎變寬了些,樹木也稀疏了些。伴著小溪潺潺流淌,前方還隱約出現了一棟青磚飛簷的老舊建築。
不過,時近黃昏,遠遠的卻既沒看見炊煙升起,也聽不見有雞鳴犬吠。
那建築不像是民居,也不像有人的樣子。
不僅如此,隨著慢慢靠近,四周還彌漫著一種不詳的氣氛。
馬踏橫步,鼻息沉沉。
李昧伸手在坐騎脖子上輕輕撫摸兩下,那馬才停止了重重的鼻息,繼續緩步前行。
青伶和丙兒緊跟其後,一邊觀察四周,一邊小心戒備。
丙兒坐騎較矮,看不見前麵情況,但他發現公子是徑直朝著那片形似古廟的老建築去的。
漸漸的,那建築輪廓已經能夠看清。
果真是座廟宇。
前晉時期,戎州民眾多崇天師真人,為其築廟無數。後隨大盛立國,青峰山一枝獨秀,顧太師更是現世活神仙,隨處可見的天師廟遂改為道觀。倒是這深山裏還殘留得有。
不過顯然也荒蕪多時。
凡為天師神廟,大殿屋脊正中必有一位單腿而立的瓷胎彩塑,手持斬邪劍,腳懸五彩雲,金冠熠熠,衣帶飄飄,十分容易辨認。
然而此廟大殿正門兩側,七步梯上,抱鼓石旁,依次還跪坐著六尊真人大小的塑像。
左邊三尊,右邊三尊。
就像迎接香客的接地神。
更為詭異的是,六尊不知何種頭銜的跪像身子彎曲,垂首俯麵,造型甚不體麵。
丙兒自覺孤陋寡聞,竟還是頭一次見有這般設置的神廟。
但沒過片刻,他就改變了自己的判斷。
隨著逐漸靠近,就連騎著矮驢的丙兒也能看得清楚,大殿兩側六個哪是塑像。
是真人。
六個跪立之人個個肢體僵硬,腦袋低垂,顯然已死去多時。
李昧側身下馬。
青伶和丙兒於是也跟著從坐騎上翻身下來。
李昧轉身示意他倆就在殿前等候,然後獨自踏上台階,進了古廟。
大殿裏,十二尊泥塑金剛方口怒目,彩繪依然,卻是撲滿了灰。正中高大聳立的天師神像頭戴金冠,手捧符籙,一派仙風道骨。
李昧畢恭畢敬,朝道師祖神位鞠了個躬。
抬起頭時,卻見道師祖和藹的臉上倏然閃過一道黑影。那影子正劃過塑像眼瞼,看起來就像是道師祖忽然眨了下眼睛。
莫非是道師祖對自己的態度甚感滿意?
可惜李昧從來不是迂腐之人。
他揚手一揮,一道火苗便對著道師祖似笑非笑的臉龐飛了過去。
“吱。”
一聲驚叫。
一道黑影拖著長長的尾巴,從道師祖腦後猛地躥出。
李昧手到火至。
一團離火瞬間照射在黑影身前。
是隻猴子。
尺來長的獼猴目露凶光,咧嘴露出森森白牙,對著李昧呲了一下,隨即落地。然後又是一躥老高,從破了個洞的窗戶飛縱而出,轉眼就不見了。
如此荒蕪破廟,可不會無緣無故鑽出一隻野猴子。
李昧打少年時便雲遊四海,對各種江湖伎倆自然見怪不怪。
但他也絕不大意。
離開大殿,李昧叫上等在外麵的青伶、丙兒,三人各自牽上坐騎,沿小道繼續朝古廟後麵林子裏尋去。
沒走多遠,便見前方樹林深處,隱約有亮光閃爍。
李昧牽馬徐行,一邊走,一邊輕聲咳嗽。
前方大約是一片果林,種得有柚子樹和梨樹,也有別的樹木。
林子並不太密,小道蜿蜒探入林間,延伸至一座八角碑亭,隨即戛然而止。
碑亭旁邊有棵樹幹粗壯的老槐樹,樹下黃土堆就一抔新墳。
此時,一老一少正立於墳前。
老者拄著青竹杖,長袍曳地,白發盤髻,是個佝僂老嫗。小的手裏提著燈籠,麻衣草鞋,個子不高,是個敦實少年。
那隻剛從廟裏逃出的猴子,此刻正蹲坐少年肩頭,衝李昧發出“吱吱”威脅。
白發老嫗臉上爬滿皺紋,皮膚焦黃如蠟,就像枯死的樹皮。麻衣少年外表看上去還很年幼,不過十二三歲的樣子,可眼神裏卻全沒一點稚氣,惡狠狠,冷冰冰,儼然露出兩道凶光。
夜半莫遇老,荒郊莫欺少。
白紙燈籠映照墓前,尤顯陰森森一片鬼氣。
李昧一手掩在嘴邊,忽然又是一陣咳嗽。
伴隨著他持續的咳嗽聲,四周忽然也起了陣陣動靜。
那動靜起初不大,但似乎受到咳嗽聲吸引,正從四周朝這邊聚攏過來。
是笑聲。
嘻嘻哈哈的笑聲,有的遠,有的近。笑聲好似頑童嬉戲,打打鬧鬧,吵吵嚷嚷,在柚子樹和梨樹的樹梢間起起落落,飄忽不定。
忽然,少年手中那盞白紙燈籠裏的火苗好像也開始閃爍起來。閃著閃著,燈籠竟從一個變成兩個,兩個變成四個。不過一轉眼間,墳前便漂浮著無數白紙燈籠。
燈籠自行向四周飄蕩,逐漸擴散到整個樹林,好像是為了追尋那些笑聲而去。
不一會兒,樹林裏每一盞飄蕩著的白紙燈籠似乎都找到了主人,竟變得規矩起來,正按照某種順序,或高或低,或遠或近開始排列。宛如正有一大隊人,每人手裏提著一隻似的。
很快,透著熒熒之光的白紙燈籠便團團圍攏到李昧身邊。
每一盞燈籠裏似乎都藏著一名小童。
小童不斷發笑,笑聲隨著燈籠飄來飄去,像是變成了會出聲的風燈一般。
李昧不再咳嗽,卻也不為所動。
他一隻手背在身後,一隻手緩緩抬起,掌心向上,伸出一肘開外。
一朵火苗瞬間躍出掌心,若蓮花盛開。
火苗約莫高於手掌三寸,無根無芯,懸而不滅。
隨著這朵火苗的出現,剛才還天真爛漫的笑聲似乎一下子亂了方寸,燈籠也開始繞著李昧快速旋轉。刹那間,笑聲變成了哭號,聲聲刺耳,淒苦哀怨。
整齊旋轉的隊列隨即土崩瓦解。
一時間,高高低低,遠遠近近,所有燈籠一起怪笑著,簇擁著朝李昧撞來。
離火燭似有生命一般,剛剛感受到危險,便迅疾飛轉起來。小小火苗,竟像一把掄圈飛舞的火蛇圍著李昧繞行,將每一盞意欲靠近的燈籠瞬間擊碎,焚燃。
火焰紛飛,照亮夜空。
待焰塵散去,林子裏一時陷入沉寂黑暗,唯有紙灰自空中飄落。
重返掌心的離火閃爍著橘紅光芒,微微照亮四周。
此時,老嫗和少年已不知去向。
昏暗中,一陣猶如細雨打葉的沙沙聲卻悄然響起。
李昧收起離火,讓自己融入晦暗,也讓自己在夜色中能更看得清。
沙沙聲正越來越密,越來越清晰,幾乎已籠罩在他周圍。
但黑暗中卻看不見有任何東西靠近。
除了聲音。
不過一瞬間,如同二月雪掛枝,寒露草尖霜。
四周一枝一葉都變得晶晶閃亮。
是細絲。
不知不覺,縷縷不知何來的細絲已織成彌天囚籠,將李昧困於千絲萬縷之中。
緊跟著,透過朦朧絲籠,不知從何處忽然又傳來一陣淒美幽怨,催人生悲的歌聲——
“君披鐵甲衣,辭鄉為王征,妾且弄杼機,日日待君歸。君死臥沙場,妾遠渾不知。蠶絲萬千縷,猶在當戶織。待到襦衣成,斑斑淚痕濕。”
歌謠句句悲切,字字錐心,卻是一個妙齡女子的聲音。
李昧眉心本已漸漸聚攏,一隻手也微微下垂,兩根指頭業已豎直。聽聞此曲,那兩根指頭複而放鬆,漸漸又恢複了微曲自如的狀態。
接著,赤炎出手。
“轟。”
熊熊烈焰,瞬間便將一個已然成型的巨大蠶繭一把火燒了個幹淨。
李昧看了道長一眼,反問:“道長以為,要查明此案真相,如何最為便捷?”
“自然是找到那白羽婦人,設法令其告知。”
“沒錯。我找藥王,也是想弄清白羽婦人身份。不過就算知道了她的真實身份,一時之間也未必能找到她。”
“確是如此。難道公子有了別的法子?”
“白羽婦人是認識我的。此種情形下,我在明,她在暗。於我不利。”
說著,李昧已拉開車門,請道長上車。
登車後,李昧並未急著表明自己的想法,而是將此事前後快速思索了一遍。
他曾擔心有人已得知他此行下山的真正目的。怕那白羽婦人半途截道趙使,擺下陷阱,是針對他而來。但在趙使車駕遇襲現場,通過與那隊都城來的軍人一番接觸,這種擔心已經解除。
那不過是一場為獲得口實而精心策劃的表演,是勾心鬥角的朝廷紛爭。
就像當年李授龍潛北原時令他徹底改變態度的寢殿刺案。
根據這個判斷,那白羽婦人應該非常害怕身份暴露,而且她必是料定李昧不識“鬼陣”,加上後方另布置有安全保障,所以當時才果斷逃離現場。
解除擔心後,李昧本不想再牽涉此事。
不料山上一封密信,卻又教他對此事不得不管。
思量清楚之後,李昧決定告知長風道長自己的計劃。
“此案既為對方精心設計,周密計劃,必會格外重視其後續結果。為今之計,最好是讓此案真凶感覺她的計劃有暴露風險。”他說。
“李公子是說那白羽婦人?”
“沒錯。我去尋她,不如讓她來尋我。”
長風道長一聽恍然大悟,驚歎道:“原來李公子是想借今日席上之口,將你所掌握的線索以及欲調查此案的想法公諸於世,引對方來個了斷?”
但他隨即又有些擔心地說:“不過如此一來,公子恐怕就真的惹上了麻煩。”
李昧笑了笑,不以為意。
他這麽做,並非不知會惹上麻煩,甚至可能會影響自己此行要辦的正事。
但他別無選擇。
這是弄清趙使車隊遇襲真相最為便捷的法子。
現在就看哪邊動作快。
回到慈雲觀,李昧將馬車和車夫留下,委托給長風道長代為照顧,準備輕騎而行。
因為此去鷹愁峽,馬車無法通行。
而屆時他們便可從鷹愁峽直接翻越蓮兒山,渡江前往玄都山無明殿,省得來回繞路。
這時,青伶提議,說公子既然趕時間,那辦完事就不必再回來匯合啞巴車夫了。
“也不用麻煩道長。”她說,“我們隻管騎馬走,啞巴可自行返回金山鎮。”
“可這馬車?”長風道長問。
“道長不用擔心,啞巴自會安排。”
臨行前,青伶隻將車裏一應用物悉數裝進褡褳,載上馬匹,別的就說都不用管了。
李昧雖感詫異,但也聽憑這丫頭安排。
三個人,兩個騎馬,一個騎驢,即刻告別長風道長,便出發前往鷹愁峽。
待三人走遠,啞巴車夫也開始收拾幹糧,以及自己的隨身應用物品,收好後打了個包袱。然後他又圍著馬車,前前後後仔細檢查一圈。
長風道長剛想開口詢問,卻見這啞巴就照著車轅某處用力一拍。
“啪。”
響聲如鞭炮炸開,把長風道長嚇了一跳,忙抬手遮擋眼前。
待放下手來再看時,馬車竟不見了。
此時,卻見啞巴俯身去從地上撿起一個約莫酒樽大小的物件。
那物件木質構造,輪子為金屬輻條,小巧玲瓏,正是剛才那架馬車的形狀。
啞巴將模型小車塞進包袱,背在肩上,便對驚訝得合不攏嘴的長風道長稽首打了個拱,轉身便沿著初時來的那條大道踏步而去。
不多時,高大的背影便消失在道路盡頭。
話分兩頭。
卻說這邊李昧一行輕騎快馬,漸入嶺東山地。此間地勢溝壑,曲折起伏,有的地方甚至連條像樣的小路也沒有,全憑當地人指路,才能在蜿蜒山道中摸索前行。
如此到了第四日,三人方才臨近晉盛分界的峽穀一端。
此時,山路依舊崎嶇,但似乎變寬了些,樹木也稀疏了些。伴著小溪潺潺流淌,前方還隱約出現了一棟青磚飛簷的老舊建築。
不過,時近黃昏,遠遠的卻既沒看見炊煙升起,也聽不見有雞鳴犬吠。
那建築不像是民居,也不像有人的樣子。
不僅如此,隨著慢慢靠近,四周還彌漫著一種不詳的氣氛。
馬踏橫步,鼻息沉沉。
李昧伸手在坐騎脖子上輕輕撫摸兩下,那馬才停止了重重的鼻息,繼續緩步前行。
青伶和丙兒緊跟其後,一邊觀察四周,一邊小心戒備。
丙兒坐騎較矮,看不見前麵情況,但他發現公子是徑直朝著那片形似古廟的老建築去的。
漸漸的,那建築輪廓已經能夠看清。
果真是座廟宇。
前晉時期,戎州民眾多崇天師真人,為其築廟無數。後隨大盛立國,青峰山一枝獨秀,顧太師更是現世活神仙,隨處可見的天師廟遂改為道觀。倒是這深山裏還殘留得有。
不過顯然也荒蕪多時。
凡為天師神廟,大殿屋脊正中必有一位單腿而立的瓷胎彩塑,手持斬邪劍,腳懸五彩雲,金冠熠熠,衣帶飄飄,十分容易辨認。
然而此廟大殿正門兩側,七步梯上,抱鼓石旁,依次還跪坐著六尊真人大小的塑像。
左邊三尊,右邊三尊。
就像迎接香客的接地神。
更為詭異的是,六尊不知何種頭銜的跪像身子彎曲,垂首俯麵,造型甚不體麵。
丙兒自覺孤陋寡聞,竟還是頭一次見有這般設置的神廟。
但沒過片刻,他就改變了自己的判斷。
隨著逐漸靠近,就連騎著矮驢的丙兒也能看得清楚,大殿兩側六個哪是塑像。
是真人。
六個跪立之人個個肢體僵硬,腦袋低垂,顯然已死去多時。
李昧側身下馬。
青伶和丙兒於是也跟著從坐騎上翻身下來。
李昧轉身示意他倆就在殿前等候,然後獨自踏上台階,進了古廟。
大殿裏,十二尊泥塑金剛方口怒目,彩繪依然,卻是撲滿了灰。正中高大聳立的天師神像頭戴金冠,手捧符籙,一派仙風道骨。
李昧畢恭畢敬,朝道師祖神位鞠了個躬。
抬起頭時,卻見道師祖和藹的臉上倏然閃過一道黑影。那影子正劃過塑像眼瞼,看起來就像是道師祖忽然眨了下眼睛。
莫非是道師祖對自己的態度甚感滿意?
可惜李昧從來不是迂腐之人。
他揚手一揮,一道火苗便對著道師祖似笑非笑的臉龐飛了過去。
“吱。”
一聲驚叫。
一道黑影拖著長長的尾巴,從道師祖腦後猛地躥出。
李昧手到火至。
一團離火瞬間照射在黑影身前。
是隻猴子。
尺來長的獼猴目露凶光,咧嘴露出森森白牙,對著李昧呲了一下,隨即落地。然後又是一躥老高,從破了個洞的窗戶飛縱而出,轉眼就不見了。
如此荒蕪破廟,可不會無緣無故鑽出一隻野猴子。
李昧打少年時便雲遊四海,對各種江湖伎倆自然見怪不怪。
但他也絕不大意。
離開大殿,李昧叫上等在外麵的青伶、丙兒,三人各自牽上坐騎,沿小道繼續朝古廟後麵林子裏尋去。
沒走多遠,便見前方樹林深處,隱約有亮光閃爍。
李昧牽馬徐行,一邊走,一邊輕聲咳嗽。
前方大約是一片果林,種得有柚子樹和梨樹,也有別的樹木。
林子並不太密,小道蜿蜒探入林間,延伸至一座八角碑亭,隨即戛然而止。
碑亭旁邊有棵樹幹粗壯的老槐樹,樹下黃土堆就一抔新墳。
此時,一老一少正立於墳前。
老者拄著青竹杖,長袍曳地,白發盤髻,是個佝僂老嫗。小的手裏提著燈籠,麻衣草鞋,個子不高,是個敦實少年。
那隻剛從廟裏逃出的猴子,此刻正蹲坐少年肩頭,衝李昧發出“吱吱”威脅。
白發老嫗臉上爬滿皺紋,皮膚焦黃如蠟,就像枯死的樹皮。麻衣少年外表看上去還很年幼,不過十二三歲的樣子,可眼神裏卻全沒一點稚氣,惡狠狠,冷冰冰,儼然露出兩道凶光。
夜半莫遇老,荒郊莫欺少。
白紙燈籠映照墓前,尤顯陰森森一片鬼氣。
李昧一手掩在嘴邊,忽然又是一陣咳嗽。
伴隨著他持續的咳嗽聲,四周忽然也起了陣陣動靜。
那動靜起初不大,但似乎受到咳嗽聲吸引,正從四周朝這邊聚攏過來。
是笑聲。
嘻嘻哈哈的笑聲,有的遠,有的近。笑聲好似頑童嬉戲,打打鬧鬧,吵吵嚷嚷,在柚子樹和梨樹的樹梢間起起落落,飄忽不定。
忽然,少年手中那盞白紙燈籠裏的火苗好像也開始閃爍起來。閃著閃著,燈籠竟從一個變成兩個,兩個變成四個。不過一轉眼間,墳前便漂浮著無數白紙燈籠。
燈籠自行向四周飄蕩,逐漸擴散到整個樹林,好像是為了追尋那些笑聲而去。
不一會兒,樹林裏每一盞飄蕩著的白紙燈籠似乎都找到了主人,竟變得規矩起來,正按照某種順序,或高或低,或遠或近開始排列。宛如正有一大隊人,每人手裏提著一隻似的。
很快,透著熒熒之光的白紙燈籠便團團圍攏到李昧身邊。
每一盞燈籠裏似乎都藏著一名小童。
小童不斷發笑,笑聲隨著燈籠飄來飄去,像是變成了會出聲的風燈一般。
李昧不再咳嗽,卻也不為所動。
他一隻手背在身後,一隻手緩緩抬起,掌心向上,伸出一肘開外。
一朵火苗瞬間躍出掌心,若蓮花盛開。
火苗約莫高於手掌三寸,無根無芯,懸而不滅。
隨著這朵火苗的出現,剛才還天真爛漫的笑聲似乎一下子亂了方寸,燈籠也開始繞著李昧快速旋轉。刹那間,笑聲變成了哭號,聲聲刺耳,淒苦哀怨。
整齊旋轉的隊列隨即土崩瓦解。
一時間,高高低低,遠遠近近,所有燈籠一起怪笑著,簇擁著朝李昧撞來。
離火燭似有生命一般,剛剛感受到危險,便迅疾飛轉起來。小小火苗,竟像一把掄圈飛舞的火蛇圍著李昧繞行,將每一盞意欲靠近的燈籠瞬間擊碎,焚燃。
火焰紛飛,照亮夜空。
待焰塵散去,林子裏一時陷入沉寂黑暗,唯有紙灰自空中飄落。
重返掌心的離火閃爍著橘紅光芒,微微照亮四周。
此時,老嫗和少年已不知去向。
昏暗中,一陣猶如細雨打葉的沙沙聲卻悄然響起。
李昧收起離火,讓自己融入晦暗,也讓自己在夜色中能更看得清。
沙沙聲正越來越密,越來越清晰,幾乎已籠罩在他周圍。
但黑暗中卻看不見有任何東西靠近。
除了聲音。
不過一瞬間,如同二月雪掛枝,寒露草尖霜。
四周一枝一葉都變得晶晶閃亮。
是細絲。
不知不覺,縷縷不知何來的細絲已織成彌天囚籠,將李昧困於千絲萬縷之中。
緊跟著,透過朦朧絲籠,不知從何處忽然又傳來一陣淒美幽怨,催人生悲的歌聲——
“君披鐵甲衣,辭鄉為王征,妾且弄杼機,日日待君歸。君死臥沙場,妾遠渾不知。蠶絲萬千縷,猶在當戶織。待到襦衣成,斑斑淚痕濕。”
歌謠句句悲切,字字錐心,卻是一個妙齡女子的聲音。
李昧眉心本已漸漸聚攏,一隻手也微微下垂,兩根指頭業已豎直。聽聞此曲,那兩根指頭複而放鬆,漸漸又恢複了微曲自如的狀態。
接著,赤炎出手。
“轟。”
熊熊烈焰,瞬間便將一個已然成型的巨大蠶繭一把火燒了個幹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