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木石略一沉思即道:“先說說這管理機構,大清朝一向叫作學官署,下分教諭署,和訓導署,以嶧縣為例,這兩個署就設在嶧縣文廟明倫堂兩側。每個署也就一兩個人;光緒三十二年,學官署改了個名字,叫作勸學署,設視學一人,兼任學務總董;民國三年,勸學署改為視學公所,所長一名,勸學員二至四人不等;民國一十二年,視學公所,變成了教育局,設局長一人,督學一人,教育委員一或兩個,事務員三人,這三人分司文牘、會計、庶務;民國二十四年,教育局變為教育科,局長成了科長,其他人員大體不變。至今未變,說不定哪一天又變了稱呼。而我的這個教育委員是在民國二十一年九月任職的。”
李燕高:“憑他怎麽變,還不是一個換湯不換藥。不過,這名稱變的確實夠快的。”
朱木石:“因不同人的需要,隨著政局的變化而變,可謂司空見慣。剛才說的是管理機構,再說說這學校。”
“大清朝時候,有官學與私塾之分。官學又有黌學、書院、義學這三類。黌學就是以各地的文廟為依托,學習儒家文化。嶧縣的黌學就在縣城東關,黌學的學生叫癢生或秀才。書院剛才說過了,兩縣共有三個。在光緒二十八年始,實行學堂製。書院一律改為學堂。其中道一書院和嶧陽書院,因身在縣城,改為縣立高等小學堂;蘭陵書院因遠離縣城,與其它地方上的教學場所就成了初等小學堂。”
“到了民國四年,這些小學堂又改名喚作國民學校,但凡設備、教員達到要求的皆稱模範國民學校,嶧縣地區有四個達到此標準:第一模範國民學校設在文廟,也就是原黌學;第二模範國民學校設在齊村;第三模範國民學校設在台兒莊;第四模範國民學校設在田莊。滕縣的第一模範國民學校設在縣立高等小學,也就是在原先的道一書院。滕縣的我也就隻記得這一個了。民國十七年,國民學校又改名為初級小學。這裏有必要單獨說一下蘭陵書院,在民國八年的時候,這個蘭陵書院為兩等小學,稱為台兒莊鎮立高等小學校附設國民學校,分高小班和國民生班。不久,齊村、鄒鄔、韓莊分別建立兩等小學。北伐後改稱為完全小學。嶧、滕二縣的縣立高等小學,也先後增設初級班,改名為縣立第一小學。”
“現在再說說這義學,這義學在我大明朝的時候官辦的叫社學,民辦的叫義學。不過到了大清朝,都叫義學。學生也是都不收學費的。義學同書院基本一樣,有自己的學舍,有自己的學田基金。光緒年間,嶧縣的義學共有四個,嶧縣城、台兒莊、周營、韓莊各有一個,經費是由縣署統一安排。”
“……公辦學校情況大體如此。”朱木石略一沉吟說道。
李燕高:“想不到這一改朝換代,卻換出這麽多名堂。”
王三台:“縱是不改,不也還是變來變去的。真心佩服朱兄。這一會兒變這,一會兒變那,我這聽的人都快暈了。也隻有朱兄能這般條條理理的說一遍。”
李燕高:“這教育委員可不是誰人都能做的,王兄,若是你坐在這個位置上,能不能像朱兄這般不紊不亂的道來?”
王三台忙擺了擺手:“李兄,你就饒了我吧,這教育委員我是堅決不做的。”
李燕高:“是不做呢,還是做不來,這個須得說清楚。”
王三台:“李兄,何必如此窮追不舍?你就給我留點顏麵吧。”
李燕高笑笑不語。
朱木石:“這私塾分四類,其一為門館,大家習慣上叫它攬館。有能力的塾師有自己的院落或房屋,在家裏招幾個學童,就那麽簡單;其二為公延館,幾戶人家,或十家,或八家,共請塾師,一切開銷均攤,這其中自然也包含束脩;這第三類是族館,利用宗族產業,專為同族子弟所設,這個勿須多說;其四為家塾,鄉紳有力者自請,專教自己子女,偶或有個陪讀。”
“這私塾若按授學程度又分為兩種,一為蒙館,授諸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女兒經》、《山西雜字》等;二為經館,授諸如四書、五經,輔以《龍文鞭影》、《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千家詩》等。”
“民國一十九年之後,民國政府實施義務教育,便逐漸取締了私塾,並且鼓勵各區、各鄉、各村等各級地方辦學,都稱為公立初級小學。民國二十一年,還開設了許多短期小學,免費教育,同時也是強迫教育,針對八至十二歲的兒童,要這些學生兩年便達到初小三年的水平。這些學校開設課程因校而異,大體有這些課程:修身、國文、算術、曆史、地理、格致、英語、手工、圖畫、體操、理科等。”
王三台:“開設這麽多課,這得要多少教員?”
朱木石:“這些課程並不是每個學校都能開得起的,畢竟教員不是什麽都懂,所以教員是一個限製,此外薪資也是一種限製。民國四年的時候,教員工薪每月八吊錢……,民國二十一年的時候教員工薪最低每月五元,多的四五十元吧。我於民國一十九年進入齊村小學任教便領的也是五元。不過,錢,對於你王兄來說應當不是個問題。”
王三台:“馬馬虎虎吧,要說開幾個教員的工資,我這點家底以目前情況來看,還給的起。”
朱木石:“這些年辦學的比較多,各式各樣,像鐵路、廠礦這些部門資金雄厚,有實力辦學。中興煤礦、陶莊礦,臨城鐵路、滕縣鐵路等都有自己的學校;大前年春天董一博在嶧縣五區的泥溝辦了個曙光學校,宣傳抗日救國道理,這算得上是第一個抗日學校;此外滕縣有文廟女子小學,嶧縣有縣立女子模範國民學校,棗莊女子學堂,台兒莊私立淑賢女子小學校。還有,就連外國人,也在這兒開了幾個學校。”
王三台:“外國的?他們也來了?”
朱木石:“其實你是知道的,隻是你沒注意,你六區沒有嗎?”
王三台:“六區?我怎麽不記的?”
李燕高:“糊塗!澗頭集,教會辦的。”
王三台:“哎呀,我怎麽把這個給忘了,有,有,有。”
李燕高:“不隻六區的澗頭集,五區的台兒莊也有。”
王三台:“有!”
朱木石:“這兩個是嶧縣差會牧師葉可斯辦的。縣城裏還有一個崇德女校,是基督教北美長老會嶧縣差會美籍教士範珍珠辦的。滕縣基督教辦了個崇道堂女子學校。德國人也來了,六區的賀窯、澗頭集也有他們的天主教學校……,目前這些教會學校在嶧、滕兩縣至少有四五十所了吧!”
王三台驚道:“有這麽多?”
朱木石:“這個數字隻少不多。”
王三台:“這些教會小學都學些什麽?”
朱木石:“課目上大體與其它學校一樣,不過也有不同點,畢竟是教會學校,他們要宣揚他們的一些東西,所以聖經就成了他們的主課;兒童要學唱聖歌;學道學課;每天都要做晨禱;每周都要做禮拜。”
王三台:“洋人的玩意就是麻煩,中國人學它幹什麽,這麽麻煩,規矩那麽多,受那個約束?。”
朱木石:“有些事情也是不得已,教會學校自有他的優勢,否則又怎麽辦得起來?而且又那麽多,自有其道理在內,這其中的原因我們今天就不說了。”
李燕高:“提起私立學校,我們滕縣還是有不少的,我約略還記得幾個。有個叫渠有潤的,當年也曾經是一個留學日本的學生,回國後在尤樓村天齊廟辦了個小學,好像屬於兩等小學;魯寨村有個叫魯景隆的,還有他兒子魯顯序,爺倆辦了一個魯氏私立高等小學校;五所樓有個叫李天倪的,辦了個懋臻小學;還有一個孔……,孔繁……,孔繁……”
朱木石:“孔繁蔚?”
李燕高:“哦,對對對,孔繁蔚,是叫孔繁蔚,建了個東隴崗小學;黃支田辦了個支田初級小學;還有……,還有……,還有不少,我也隻記得這幾個。”
朱木石點頭道:“李兄能記得這麽多已是不易,在私立學校的修建方麵,滕縣較嶧縣還是有較大優勢的。”
王三台歎道:“我王三台是走在後麵了,我還以為能先於別人做點事情。”
朱木石:“王兄也不要氣餒,有心思總是好的。民國以來這些私立學校,大多已被公有化了。”
王三台眼中一亮:“這是怎麽一回事?”
朱木石:“在民國一十九年的時候,國民政府曾經一紙公文,把這些私立學校名義上取消了,改由各級政府來辦,故而在嶧滕兩地,私立學校其實沒有多少了。當然,教會學校是個例外,部分已為地方改辦成地方小學,不過依然有一部分並沒有按照國民政府的要求來辦,他們的後台還是很強硬的,國民政府一時拿他們也是沒有辦法。”
“此外嶧縣有縣立女子模範國民學校,嶧縣城霍全淑創辦;棗莊女子學堂,李鑒榮創辦;台兒莊私立淑賢女子小學校,李淑賢創辦;滕縣有文廟女子小學,黃荊淑創辦;前年春天董一博在滕縣沙溝鎮辦了個曙光學校,宣傳抗日救國道理,據我所知,這算得上是嶧滕二縣的第一個抗日學校。”
李燕高:“咦,抗日學校?我沒聽錯吧,朱兄?”
朱木石:“沒錯,是抗日學校。”
李燕高與王三台相互對視了一眼,竟然齊聲道:“好,這個好!”
李燕高:“這個董一博,果然有些見地,在抗日教育上他是走在頭裏了。抵禦外侮,須明其理,這就要從娃娃抓起,他們才是民族的後續力量。好!董一博!好樣的!”
朱木石:“這才是有眼光,不隻要辦學,而且要考慮要辦什麽樣的學校,考慮培養什麽人的問題,更要考慮長久的問題。自九·一八事變,至今日,已是八個年頭了。嶧滕二縣,在此期間辦學的不少,但是從理論上宣傳抗日思想的獨此一家,別無分號。董先生用行動表明他在抗倭方麵已是站在了最前沿。”
李燕高:“打擊倭鬼子的方法和形式是各種各樣的,不一定說非得站在火線最前端。後勤保障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方麵,未來數年,尋常人家也自可從方方麵對抗倭行動予以不同方麵的支持。”
朱木石:“李兄這話說的明白,各行各業可以不同的方式表達他們的抗倭心意。董一博先生就以他的方式表達出來,而且是在辦學方麵。”
李燕高轉頭向王三台:“王兄,你隻想到要辦學,卻沒有想到獨出心裁,在這方麵,你已輸給董一博先生了。”
王三台一時無話可答。
朱木石:“有一個這樣的學校就會有第二個,在打擊倭鬼方麵,永遠不晚。尤其如今倭鬼對我中華全麵入侵,我想這樣的學校會愈來愈多。王兄,你隻要有心,又何愁辦不到。另外……”
“另外……,”朱木石話鋒一轉,道:“自入民國以來,也有不少回民辦學。”
王三台:“回民?嗯,嗯,對了,台兒莊鎮有不少回民的……,噢!六區也有,不過不是太多,棗莊鎮呢?”
朱木石:“棗莊鎮一帶回民也是不少的。民國二年,回民士紳李朝相和金明建立棗莊小學堂;民國六年,國民李鑒榮創建棗莊女子學堂。”
“適才所說學校皆為小學類,嶧滕二地尚有幾所中學。嶧縣城南關本有一個實業中學,於民國一十八年改名為自助修道院,由基督教北美長老會嶧縣差會主辦;靈光修道院,美籍人士範珍珠所創立;新民學校,美籍人士狄樂播創辦,這個是在滕縣,現在叫華北弘道院。”
“民國一十五年,嶧縣武章創立嶧陽中學;滕縣的楊士元於民國二十一年創立滕文中學,朱銀山任校長,名謄校長頗有來頭,那是大名鼎鼎的梁漱溟先生;還有一個中興中學,那是中學煤礦所辦,那是創立於民國二十二年,這可是專為其職工子弟辦的。說起來中學也就這幾所吧。”
王三台驚道:“這中學也太少了吧!”
朱木石:“誰說不是呢?怎麽王兄,你發發善心,把小學中學一塊兒給辦了吧。而且要多收幾個班,到時候你若是能信得過我,那麽在教員方麵我給你把把關,我負責給你篩選,你看如何?”說話之時,朱木石看著王三台,眼中盡是笑意,也不知是鼓勵還是揶揄。
王三台聽後一驚,忙的直把一個頭搖的像個貨郎鼓:“哦……,不,不,不,朱兄笑我,我何曾有這等財力?漫說是我,縱是那崔翰林不也隻辦了個齊村義學,人家可是要才華有才華,要物力有物力,別的不說,就是那地又何止十倍於我?”
王三台於不經意間說出崔翰林,就連自己也是一驚,心道這老大一會子功夫本是要說那崔家,怎麽就在這書院學堂上轉了這麽大一個圈子,這學校建成建不成且不說,反教他取笑於我,想到此處,急忙拿出話來:“朱兄,那翰林家族可曾還什麽厲害人物?”
朱木石見他急急的樣子,早已知他心意,當下緩緩答道:“有,崔氏一族,自有能人在啊。”
王三台:“還請朱兄不吝口舌。”
李燕高:“憑他怎麽變,還不是一個換湯不換藥。不過,這名稱變的確實夠快的。”
朱木石:“因不同人的需要,隨著政局的變化而變,可謂司空見慣。剛才說的是管理機構,再說說這學校。”
“大清朝時候,有官學與私塾之分。官學又有黌學、書院、義學這三類。黌學就是以各地的文廟為依托,學習儒家文化。嶧縣的黌學就在縣城東關,黌學的學生叫癢生或秀才。書院剛才說過了,兩縣共有三個。在光緒二十八年始,實行學堂製。書院一律改為學堂。其中道一書院和嶧陽書院,因身在縣城,改為縣立高等小學堂;蘭陵書院因遠離縣城,與其它地方上的教學場所就成了初等小學堂。”
“到了民國四年,這些小學堂又改名喚作國民學校,但凡設備、教員達到要求的皆稱模範國民學校,嶧縣地區有四個達到此標準:第一模範國民學校設在文廟,也就是原黌學;第二模範國民學校設在齊村;第三模範國民學校設在台兒莊;第四模範國民學校設在田莊。滕縣的第一模範國民學校設在縣立高等小學,也就是在原先的道一書院。滕縣的我也就隻記得這一個了。民國十七年,國民學校又改名為初級小學。這裏有必要單獨說一下蘭陵書院,在民國八年的時候,這個蘭陵書院為兩等小學,稱為台兒莊鎮立高等小學校附設國民學校,分高小班和國民生班。不久,齊村、鄒鄔、韓莊分別建立兩等小學。北伐後改稱為完全小學。嶧、滕二縣的縣立高等小學,也先後增設初級班,改名為縣立第一小學。”
“現在再說說這義學,這義學在我大明朝的時候官辦的叫社學,民辦的叫義學。不過到了大清朝,都叫義學。學生也是都不收學費的。義學同書院基本一樣,有自己的學舍,有自己的學田基金。光緒年間,嶧縣的義學共有四個,嶧縣城、台兒莊、周營、韓莊各有一個,經費是由縣署統一安排。”
“……公辦學校情況大體如此。”朱木石略一沉吟說道。
李燕高:“想不到這一改朝換代,卻換出這麽多名堂。”
王三台:“縱是不改,不也還是變來變去的。真心佩服朱兄。這一會兒變這,一會兒變那,我這聽的人都快暈了。也隻有朱兄能這般條條理理的說一遍。”
李燕高:“這教育委員可不是誰人都能做的,王兄,若是你坐在這個位置上,能不能像朱兄這般不紊不亂的道來?”
王三台忙擺了擺手:“李兄,你就饒了我吧,這教育委員我是堅決不做的。”
李燕高:“是不做呢,還是做不來,這個須得說清楚。”
王三台:“李兄,何必如此窮追不舍?你就給我留點顏麵吧。”
李燕高笑笑不語。
朱木石:“這私塾分四類,其一為門館,大家習慣上叫它攬館。有能力的塾師有自己的院落或房屋,在家裏招幾個學童,就那麽簡單;其二為公延館,幾戶人家,或十家,或八家,共請塾師,一切開銷均攤,這其中自然也包含束脩;這第三類是族館,利用宗族產業,專為同族子弟所設,這個勿須多說;其四為家塾,鄉紳有力者自請,專教自己子女,偶或有個陪讀。”
“這私塾若按授學程度又分為兩種,一為蒙館,授諸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女兒經》、《山西雜字》等;二為經館,授諸如四書、五經,輔以《龍文鞭影》、《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千家詩》等。”
“民國一十九年之後,民國政府實施義務教育,便逐漸取締了私塾,並且鼓勵各區、各鄉、各村等各級地方辦學,都稱為公立初級小學。民國二十一年,還開設了許多短期小學,免費教育,同時也是強迫教育,針對八至十二歲的兒童,要這些學生兩年便達到初小三年的水平。這些學校開設課程因校而異,大體有這些課程:修身、國文、算術、曆史、地理、格致、英語、手工、圖畫、體操、理科等。”
王三台:“開設這麽多課,這得要多少教員?”
朱木石:“這些課程並不是每個學校都能開得起的,畢竟教員不是什麽都懂,所以教員是一個限製,此外薪資也是一種限製。民國四年的時候,教員工薪每月八吊錢……,民國二十一年的時候教員工薪最低每月五元,多的四五十元吧。我於民國一十九年進入齊村小學任教便領的也是五元。不過,錢,對於你王兄來說應當不是個問題。”
王三台:“馬馬虎虎吧,要說開幾個教員的工資,我這點家底以目前情況來看,還給的起。”
朱木石:“這些年辦學的比較多,各式各樣,像鐵路、廠礦這些部門資金雄厚,有實力辦學。中興煤礦、陶莊礦,臨城鐵路、滕縣鐵路等都有自己的學校;大前年春天董一博在嶧縣五區的泥溝辦了個曙光學校,宣傳抗日救國道理,這算得上是第一個抗日學校;此外滕縣有文廟女子小學,嶧縣有縣立女子模範國民學校,棗莊女子學堂,台兒莊私立淑賢女子小學校。還有,就連外國人,也在這兒開了幾個學校。”
王三台:“外國的?他們也來了?”
朱木石:“其實你是知道的,隻是你沒注意,你六區沒有嗎?”
王三台:“六區?我怎麽不記的?”
李燕高:“糊塗!澗頭集,教會辦的。”
王三台:“哎呀,我怎麽把這個給忘了,有,有,有。”
李燕高:“不隻六區的澗頭集,五區的台兒莊也有。”
王三台:“有!”
朱木石:“這兩個是嶧縣差會牧師葉可斯辦的。縣城裏還有一個崇德女校,是基督教北美長老會嶧縣差會美籍教士範珍珠辦的。滕縣基督教辦了個崇道堂女子學校。德國人也來了,六區的賀窯、澗頭集也有他們的天主教學校……,目前這些教會學校在嶧、滕兩縣至少有四五十所了吧!”
王三台驚道:“有這麽多?”
朱木石:“這個數字隻少不多。”
王三台:“這些教會小學都學些什麽?”
朱木石:“課目上大體與其它學校一樣,不過也有不同點,畢竟是教會學校,他們要宣揚他們的一些東西,所以聖經就成了他們的主課;兒童要學唱聖歌;學道學課;每天都要做晨禱;每周都要做禮拜。”
王三台:“洋人的玩意就是麻煩,中國人學它幹什麽,這麽麻煩,規矩那麽多,受那個約束?。”
朱木石:“有些事情也是不得已,教會學校自有他的優勢,否則又怎麽辦得起來?而且又那麽多,自有其道理在內,這其中的原因我們今天就不說了。”
李燕高:“提起私立學校,我們滕縣還是有不少的,我約略還記得幾個。有個叫渠有潤的,當年也曾經是一個留學日本的學生,回國後在尤樓村天齊廟辦了個小學,好像屬於兩等小學;魯寨村有個叫魯景隆的,還有他兒子魯顯序,爺倆辦了一個魯氏私立高等小學校;五所樓有個叫李天倪的,辦了個懋臻小學;還有一個孔……,孔繁……,孔繁……”
朱木石:“孔繁蔚?”
李燕高:“哦,對對對,孔繁蔚,是叫孔繁蔚,建了個東隴崗小學;黃支田辦了個支田初級小學;還有……,還有……,還有不少,我也隻記得這幾個。”
朱木石點頭道:“李兄能記得這麽多已是不易,在私立學校的修建方麵,滕縣較嶧縣還是有較大優勢的。”
王三台歎道:“我王三台是走在後麵了,我還以為能先於別人做點事情。”
朱木石:“王兄也不要氣餒,有心思總是好的。民國以來這些私立學校,大多已被公有化了。”
王三台眼中一亮:“這是怎麽一回事?”
朱木石:“在民國一十九年的時候,國民政府曾經一紙公文,把這些私立學校名義上取消了,改由各級政府來辦,故而在嶧滕兩地,私立學校其實沒有多少了。當然,教會學校是個例外,部分已為地方改辦成地方小學,不過依然有一部分並沒有按照國民政府的要求來辦,他們的後台還是很強硬的,國民政府一時拿他們也是沒有辦法。”
“此外嶧縣有縣立女子模範國民學校,嶧縣城霍全淑創辦;棗莊女子學堂,李鑒榮創辦;台兒莊私立淑賢女子小學校,李淑賢創辦;滕縣有文廟女子小學,黃荊淑創辦;前年春天董一博在滕縣沙溝鎮辦了個曙光學校,宣傳抗日救國道理,據我所知,這算得上是嶧滕二縣的第一個抗日學校。”
李燕高:“咦,抗日學校?我沒聽錯吧,朱兄?”
朱木石:“沒錯,是抗日學校。”
李燕高與王三台相互對視了一眼,竟然齊聲道:“好,這個好!”
李燕高:“這個董一博,果然有些見地,在抗日教育上他是走在頭裏了。抵禦外侮,須明其理,這就要從娃娃抓起,他們才是民族的後續力量。好!董一博!好樣的!”
朱木石:“這才是有眼光,不隻要辦學,而且要考慮要辦什麽樣的學校,考慮培養什麽人的問題,更要考慮長久的問題。自九·一八事變,至今日,已是八個年頭了。嶧滕二縣,在此期間辦學的不少,但是從理論上宣傳抗日思想的獨此一家,別無分號。董先生用行動表明他在抗倭方麵已是站在了最前沿。”
李燕高:“打擊倭鬼子的方法和形式是各種各樣的,不一定說非得站在火線最前端。後勤保障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方麵,未來數年,尋常人家也自可從方方麵對抗倭行動予以不同方麵的支持。”
朱木石:“李兄這話說的明白,各行各業可以不同的方式表達他們的抗倭心意。董一博先生就以他的方式表達出來,而且是在辦學方麵。”
李燕高轉頭向王三台:“王兄,你隻想到要辦學,卻沒有想到獨出心裁,在這方麵,你已輸給董一博先生了。”
王三台一時無話可答。
朱木石:“有一個這樣的學校就會有第二個,在打擊倭鬼方麵,永遠不晚。尤其如今倭鬼對我中華全麵入侵,我想這樣的學校會愈來愈多。王兄,你隻要有心,又何愁辦不到。另外……”
“另外……,”朱木石話鋒一轉,道:“自入民國以來,也有不少回民辦學。”
王三台:“回民?嗯,嗯,對了,台兒莊鎮有不少回民的……,噢!六區也有,不過不是太多,棗莊鎮呢?”
朱木石:“棗莊鎮一帶回民也是不少的。民國二年,回民士紳李朝相和金明建立棗莊小學堂;民國六年,國民李鑒榮創建棗莊女子學堂。”
“適才所說學校皆為小學類,嶧滕二地尚有幾所中學。嶧縣城南關本有一個實業中學,於民國一十八年改名為自助修道院,由基督教北美長老會嶧縣差會主辦;靈光修道院,美籍人士範珍珠所創立;新民學校,美籍人士狄樂播創辦,這個是在滕縣,現在叫華北弘道院。”
“民國一十五年,嶧縣武章創立嶧陽中學;滕縣的楊士元於民國二十一年創立滕文中學,朱銀山任校長,名謄校長頗有來頭,那是大名鼎鼎的梁漱溟先生;還有一個中興中學,那是中學煤礦所辦,那是創立於民國二十二年,這可是專為其職工子弟辦的。說起來中學也就這幾所吧。”
王三台驚道:“這中學也太少了吧!”
朱木石:“誰說不是呢?怎麽王兄,你發發善心,把小學中學一塊兒給辦了吧。而且要多收幾個班,到時候你若是能信得過我,那麽在教員方麵我給你把把關,我負責給你篩選,你看如何?”說話之時,朱木石看著王三台,眼中盡是笑意,也不知是鼓勵還是揶揄。
王三台聽後一驚,忙的直把一個頭搖的像個貨郎鼓:“哦……,不,不,不,朱兄笑我,我何曾有這等財力?漫說是我,縱是那崔翰林不也隻辦了個齊村義學,人家可是要才華有才華,要物力有物力,別的不說,就是那地又何止十倍於我?”
王三台於不經意間說出崔翰林,就連自己也是一驚,心道這老大一會子功夫本是要說那崔家,怎麽就在這書院學堂上轉了這麽大一個圈子,這學校建成建不成且不說,反教他取笑於我,想到此處,急忙拿出話來:“朱兄,那翰林家族可曾還什麽厲害人物?”
朱木石見他急急的樣子,早已知他心意,當下緩緩答道:“有,崔氏一族,自有能人在啊。”
王三台:“還請朱兄不吝口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