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簡單的嚴格配給製度下,統計和計劃要做的事就很少了。
榆錢兒帶著人花了兩天時間統計出了人數,又花了三天時間分發下了木牌,按照陳健定好的辦法將氏族打散重新組合。
風濯一來榆城就被陳健徹底架空,他失去了城邑的管理體係,一個人什麽都做不了,而榆錢兒隻需要緊抓住自己掌控的衣與食就足夠。
陳健先是送了風濯幾輛戰車駿馬、繳自東夷的精美彎弓、藏數不多的精美鉛器、妓館的配給卷等等,每日讓人設宴款待野外狩獵,爭取讓風城的族人發現其實沒有首領他們一樣可以生活。
這算是夏城體製內想當奢靡的生活方式了,大體來說整個夏城都是一群土鱉,包括陳健在內。
即便夏城的生產水平遠高於其餘城邑,但是在奢華生活上比起其餘城邑的首領貴族大奴隸主還是遠遠不如。工具能做到的,會說話的工具一樣可以做到而且做的更好。
夏城體製內沒有玉匠,金屬也基本用在工具和兵器上,製作的精美器皿大部分都賣到了其餘城邑,整個體製內也很難出現那種精工細作的奢侈品工匠。
貴族首領來說這是一座不適合在體製內生活的城邑,但對於大多數的底層來說卻充滿了吸引力。
但是隨著新的妥協政策和將來的發展,畸形體係內的巨大多數國人將來都可能成為龐大國家的新貴族,因而這座城邑特殊體係的毀滅是遲早的。
所以陳健要趁著體製自我毀滅之前,利用這個體係的凝聚力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做幾件可以確保族群文明優勢的事情,以便於在之後的緩慢曆史進程中不斷發展。
很多東西沒有什麽技術瓶頸,隻是很多時候走了彎路,而且需要不斷嚐試以至於發展的過於緩慢。
但在這之前,首先要要保證榆城三萬人的糧食自給自足,還有發展畜牧業,保證有肉偶爾還可以有酒,一年需要三千萬斤的糧食。
以現在兩年三熟的輪作法,單季畝產二百斤的數額計算,明年至少需要十萬畝左右的土地。
之前的農莊開墾了大約六萬多畝,明年春耕的時候還要再開墾十萬畝,一共十六萬畝的土地。
如果耕牛、耬車、犁鏵等可以保證的話,按照每個輕壯加牛百畝的勞作量,需要至少兩千頭牛,五百匹馬,三千左右的輕壯男性,以及相應的數量更多的女人和老人。
這就要分出去八千人到一萬人,糧食問題絲毫馬虎不得,不但要做到自給自足,還要為今後的戰爭做好充足的準備。
好在如今人口稀少,土地到處都是,每個人可以做大發揮出所能耕種的極限,加上牛馬鐵器的普及以及官吏管理水平的提升,每年的糧食產量應該足夠。
如今一切歸公產,每個人都在體製之內,私有土地也就沒有意義。
因為土地是需要人種的,一個榆城人就算現在有一萬畝土地,沒有人種依舊沒有意義。
如今這樣可以保證了以最少的農業人口供養更多的脫產人口,這和前世封建王朝末期的動員力是不同的,那時候看似人口很多,但是絕大多數都被束縛在狹小的土地之上,每年隻能保證不餓死,政府難以動員出他們的力量——一個人明明可以種一百畝地,但是沒有那麽多,隻能分成最小的小片,不能把人的力量發揮出來。
私有土地極具誘惑力是因為有沒有生產資料的廉價勞動力,讓私有土地可以剝奪一部分勞動成果。而非私有土地本身帶有某種魔性,土地在沒有人類勞作的情況下一文不值。
陳健是堅定了在統一之前走集體勞作農莊的模式,統一之後再放開管控。
一是榆城的識字人口每年都在增多,有足夠的管理力量管轄,而且小國寡民的條件下隨時可以糾正一些錯誤的辦法。
二則是以吏為師的辦法更適合集體農莊,可以做到自上而下的嚴格管控,新技術可以快速傳播,可以把每個人的勞作極限發揮出來。
三則是以集體勞作的方式可以更容易做到興修水利、開墾良田等。這不是單獨一個自耕農家庭可以做到的事。
四則是一旦夏城的內亂平定,整個體係內要開展一係列的變革,首當其衝的就是義務兵役製度。
除了一部分脫產的、昂貴的脫產士兵外:如計劃中的馬鐙衝擊騎兵、衝陣重步兵、火藥部隊外,維持陣線的戈矛兵將全部以三年義務製的方式征召。
集體農莊的形式可以保證十個人征召一個而不會影響這個家庭的生活,如果是單獨的自耕農製度,動員力將會下降很多,如今大部分家庭都是三兩人,孩子還未長大,也沒有什麽大家族可以以家族形式耕種。
一切順利的話,陳健計劃在三年內訓練出八百人左右的純脫產職業士兵,同時要保證整個夏城體係內有三千左右的常備方陣義務兵。
並且一旦需要,可以憑借上下一體的管理模式展開總動員,巔峰的話可以動員超過一萬的軍隊。
現在的動員體製太影響榆城的正常生產,這一次是靠著剛剛解放為人的強大士氣激起的勞動積極性保持了正常運轉,但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高昂的士氣上。
一旦體係完備,用三年休養生息時間弄出的兵役製度將可以保證夏城再也沒有敵手,並且能夠保證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很多兵役製度都有其優勢,不管是前世曆史的中的募兵製、府兵製、還是國人一體的奴隸主自發兵役製度種種。
但製度需要保證不腐朽才能迸發出力量,任何製度隻要管理跟得上其實在這個比爛的世界裏都是可以一戰的,問題就在於製度的執行者是人,這是最難掌控的。
這一世或許可以保證高效,但之後可能就會腐朽以至於讓族群陷入深淵。
而唯一和人不一樣的東西就是技術,這是不會隨著人而發生變化的,沒有什麽是絕對的技術碾壓做不到的。
既然陳健準備弄出馬鐙騎兵,就不能不考慮可能造成的遊牧民崛起,靠製度優勢的壓製是一方麵,在臨死前弄出技術壓製也是必須的。
大祭司事件後的反思帶給了陳健新的感悟,他不再擔心族群變得自己都認不出來,也不再刻意去追求這個族群朝著自己前世的牽絆而行,所以膽子更大。
青銅、熟鐵、火藥、鉛,是該將這些東西組合到一起的時候了。
管狀火器沒有那麽神秘,也沒有那麽恐怖的技術瓶頸,隻要路子走對了,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弄出來。
即便當時的殺傷力不大,但卻可以流傳下來,用數百年的時間發展,等到遊牧民學會馬鐙統一草原的時候也不用擔心族群承受類似五胡亂華的命運。
前世火藥西傳到阿拉伯是一二五二年,而銅火門手槍在一三三零年便已出現,一百年後的君士坦丁堡城牆更是讓大炮成為了攻城利器。
青銅的、火繩點火的火門槍就現在的生產力水平可以做出來,而且毫不費力——一個短的青銅管,後部是封死的,留出個小孔塞火繩點火。威力雖然可笑,但卻不能否認這是一支槍,符合火槍的宏觀定義。
倘若前世的族群在夏商周就有了火藥和絕對正確經過後世檢驗的思路,以那時候的冶銅水平做出來更是輕而易舉。
熟鐵皮卷的火繩槍也不是不能做,效果可能不太好,但卻很適合夏城的體係,為夏城增加遠程投射的能力。
火繩槍和燧發槍,在槍械史上是沒有代差的,都是前裝滑膛槍都沒有膛線,但在夏城卻是有代差的。
因為燧發槍需要簧片,這需要數千次的淬火和熱處理試驗才能積累出來可用的簧片,竹片雖然能夠代替但是使用壽命太短,暫時做不出來。
而火繩槍是靠外麵藥室中的火藥引燃內部的火藥,點燃火藥的是火繩不是簧片和燧石摩擦出的火星。
笨重、效率低、兩分鍾一發的射速、可能的炸膛、雨天無法用等等,這都是他的缺點。
但是直射瞄準而非拋射、生產速度比弓快、不需要弓手那樣漫長的訓練、可以批量生產則是他的優點。
如果現在全心全意投入其中,集中整個城邑的力量也能做出來。一柄合格的反曲弓也需要兩三年的製作時間,訓練弓手花費的時間更長。花時間去學東夷人的弓再去訓練弓手,為什麽不一步到位直接琢磨火槍呢?
以夏城現在的力量,不做任何變革也是可以統一的,但統一是為了族群更好的發展,不是為了單純的統一而統一,所以耗費精力去做這些看起來沒有意義甚至是浪費力量的事情在長遠來看是值得的。
更重要的是為後世鋪路,等到燧發槍、刺刀出現後,一個農耕國家可以在短時間內征召大量的士兵,三個月的訓練就能扔到戰場上,靠堆人也能堆贏遊牧民——三個月訓練的弓手狗屁不是,而十個燧發槍士兵排隊槍斃一個遊牧民都是值得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時代的優勢:現在其餘城邑是沒有重甲的。
所以夏城的火繩槍不需要槍管太長、不需要口徑太大、甚至威力也不需要多麽驚人,這就減少了製造的難度。
等到技術積累到足夠後再加長槍管、追求精度。
沒有什麽事非要等到一切都準備好了再去做,不去做永遠不會。
與火繩槍相應一體的是大炮,不過這就不能用熟鐵或是鑄鐵了,隻能用昂貴的青銅或者黃銅。
攻城的炮現在做不出來,數千斤甚至上萬斤的炮此時也毫無意義。
但是小口徑的野戰用火炮是可以做出來的,數量不需要太多,質量不需要太好,技術不過關就靠加厚炮身,反正青銅的炸了還能重新熔鑄,慢慢折騰就是。
三年時間弄出來樣品,培養一批工匠,就算效果不好也可以給這個族群留下一個思路,數百年的時間總可以發展出來。
既然製度不能保證不腐朽,那就用技術碾壓周邊的族群。
一個擁有燧發槍和火炮、擁有與之對應新式戰術的、統一的帝國。即便這個帝國貪腐成風、即便這個帝國的統治階層寡廉鮮恥、即便這個帝國的士兵毫無榮譽感隻是被棍棒教育出來的,但它仍舊不會被遊牧民打敗,這是事實證明過的。
肉爛在鍋裏就好,管他張王李趙誰是正統。
榆錢兒帶著人花了兩天時間統計出了人數,又花了三天時間分發下了木牌,按照陳健定好的辦法將氏族打散重新組合。
風濯一來榆城就被陳健徹底架空,他失去了城邑的管理體係,一個人什麽都做不了,而榆錢兒隻需要緊抓住自己掌控的衣與食就足夠。
陳健先是送了風濯幾輛戰車駿馬、繳自東夷的精美彎弓、藏數不多的精美鉛器、妓館的配給卷等等,每日讓人設宴款待野外狩獵,爭取讓風城的族人發現其實沒有首領他們一樣可以生活。
這算是夏城體製內想當奢靡的生活方式了,大體來說整個夏城都是一群土鱉,包括陳健在內。
即便夏城的生產水平遠高於其餘城邑,但是在奢華生活上比起其餘城邑的首領貴族大奴隸主還是遠遠不如。工具能做到的,會說話的工具一樣可以做到而且做的更好。
夏城體製內沒有玉匠,金屬也基本用在工具和兵器上,製作的精美器皿大部分都賣到了其餘城邑,整個體製內也很難出現那種精工細作的奢侈品工匠。
貴族首領來說這是一座不適合在體製內生活的城邑,但對於大多數的底層來說卻充滿了吸引力。
但是隨著新的妥協政策和將來的發展,畸形體係內的巨大多數國人將來都可能成為龐大國家的新貴族,因而這座城邑特殊體係的毀滅是遲早的。
所以陳健要趁著體製自我毀滅之前,利用這個體係的凝聚力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做幾件可以確保族群文明優勢的事情,以便於在之後的緩慢曆史進程中不斷發展。
很多東西沒有什麽技術瓶頸,隻是很多時候走了彎路,而且需要不斷嚐試以至於發展的過於緩慢。
但在這之前,首先要要保證榆城三萬人的糧食自給自足,還有發展畜牧業,保證有肉偶爾還可以有酒,一年需要三千萬斤的糧食。
以現在兩年三熟的輪作法,單季畝產二百斤的數額計算,明年至少需要十萬畝左右的土地。
之前的農莊開墾了大約六萬多畝,明年春耕的時候還要再開墾十萬畝,一共十六萬畝的土地。
如果耕牛、耬車、犁鏵等可以保證的話,按照每個輕壯加牛百畝的勞作量,需要至少兩千頭牛,五百匹馬,三千左右的輕壯男性,以及相應的數量更多的女人和老人。
這就要分出去八千人到一萬人,糧食問題絲毫馬虎不得,不但要做到自給自足,還要為今後的戰爭做好充足的準備。
好在如今人口稀少,土地到處都是,每個人可以做大發揮出所能耕種的極限,加上牛馬鐵器的普及以及官吏管理水平的提升,每年的糧食產量應該足夠。
如今一切歸公產,每個人都在體製之內,私有土地也就沒有意義。
因為土地是需要人種的,一個榆城人就算現在有一萬畝土地,沒有人種依舊沒有意義。
如今這樣可以保證了以最少的農業人口供養更多的脫產人口,這和前世封建王朝末期的動員力是不同的,那時候看似人口很多,但是絕大多數都被束縛在狹小的土地之上,每年隻能保證不餓死,政府難以動員出他們的力量——一個人明明可以種一百畝地,但是沒有那麽多,隻能分成最小的小片,不能把人的力量發揮出來。
私有土地極具誘惑力是因為有沒有生產資料的廉價勞動力,讓私有土地可以剝奪一部分勞動成果。而非私有土地本身帶有某種魔性,土地在沒有人類勞作的情況下一文不值。
陳健是堅定了在統一之前走集體勞作農莊的模式,統一之後再放開管控。
一是榆城的識字人口每年都在增多,有足夠的管理力量管轄,而且小國寡民的條件下隨時可以糾正一些錯誤的辦法。
二則是以吏為師的辦法更適合集體農莊,可以做到自上而下的嚴格管控,新技術可以快速傳播,可以把每個人的勞作極限發揮出來。
三則是以集體勞作的方式可以更容易做到興修水利、開墾良田等。這不是單獨一個自耕農家庭可以做到的事。
四則是一旦夏城的內亂平定,整個體係內要開展一係列的變革,首當其衝的就是義務兵役製度。
除了一部分脫產的、昂貴的脫產士兵外:如計劃中的馬鐙衝擊騎兵、衝陣重步兵、火藥部隊外,維持陣線的戈矛兵將全部以三年義務製的方式征召。
集體農莊的形式可以保證十個人征召一個而不會影響這個家庭的生活,如果是單獨的自耕農製度,動員力將會下降很多,如今大部分家庭都是三兩人,孩子還未長大,也沒有什麽大家族可以以家族形式耕種。
一切順利的話,陳健計劃在三年內訓練出八百人左右的純脫產職業士兵,同時要保證整個夏城體係內有三千左右的常備方陣義務兵。
並且一旦需要,可以憑借上下一體的管理模式展開總動員,巔峰的話可以動員超過一萬的軍隊。
現在的動員體製太影響榆城的正常生產,這一次是靠著剛剛解放為人的強大士氣激起的勞動積極性保持了正常運轉,但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高昂的士氣上。
一旦體係完備,用三年休養生息時間弄出的兵役製度將可以保證夏城再也沒有敵手,並且能夠保證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很多兵役製度都有其優勢,不管是前世曆史的中的募兵製、府兵製、還是國人一體的奴隸主自發兵役製度種種。
但製度需要保證不腐朽才能迸發出力量,任何製度隻要管理跟得上其實在這個比爛的世界裏都是可以一戰的,問題就在於製度的執行者是人,這是最難掌控的。
這一世或許可以保證高效,但之後可能就會腐朽以至於讓族群陷入深淵。
而唯一和人不一樣的東西就是技術,這是不會隨著人而發生變化的,沒有什麽是絕對的技術碾壓做不到的。
既然陳健準備弄出馬鐙騎兵,就不能不考慮可能造成的遊牧民崛起,靠製度優勢的壓製是一方麵,在臨死前弄出技術壓製也是必須的。
大祭司事件後的反思帶給了陳健新的感悟,他不再擔心族群變得自己都認不出來,也不再刻意去追求這個族群朝著自己前世的牽絆而行,所以膽子更大。
青銅、熟鐵、火藥、鉛,是該將這些東西組合到一起的時候了。
管狀火器沒有那麽神秘,也沒有那麽恐怖的技術瓶頸,隻要路子走對了,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弄出來。
即便當時的殺傷力不大,但卻可以流傳下來,用數百年的時間發展,等到遊牧民學會馬鐙統一草原的時候也不用擔心族群承受類似五胡亂華的命運。
前世火藥西傳到阿拉伯是一二五二年,而銅火門手槍在一三三零年便已出現,一百年後的君士坦丁堡城牆更是讓大炮成為了攻城利器。
青銅的、火繩點火的火門槍就現在的生產力水平可以做出來,而且毫不費力——一個短的青銅管,後部是封死的,留出個小孔塞火繩點火。威力雖然可笑,但卻不能否認這是一支槍,符合火槍的宏觀定義。
倘若前世的族群在夏商周就有了火藥和絕對正確經過後世檢驗的思路,以那時候的冶銅水平做出來更是輕而易舉。
熟鐵皮卷的火繩槍也不是不能做,效果可能不太好,但卻很適合夏城的體係,為夏城增加遠程投射的能力。
火繩槍和燧發槍,在槍械史上是沒有代差的,都是前裝滑膛槍都沒有膛線,但在夏城卻是有代差的。
因為燧發槍需要簧片,這需要數千次的淬火和熱處理試驗才能積累出來可用的簧片,竹片雖然能夠代替但是使用壽命太短,暫時做不出來。
而火繩槍是靠外麵藥室中的火藥引燃內部的火藥,點燃火藥的是火繩不是簧片和燧石摩擦出的火星。
笨重、效率低、兩分鍾一發的射速、可能的炸膛、雨天無法用等等,這都是他的缺點。
但是直射瞄準而非拋射、生產速度比弓快、不需要弓手那樣漫長的訓練、可以批量生產則是他的優點。
如果現在全心全意投入其中,集中整個城邑的力量也能做出來。一柄合格的反曲弓也需要兩三年的製作時間,訓練弓手花費的時間更長。花時間去學東夷人的弓再去訓練弓手,為什麽不一步到位直接琢磨火槍呢?
以夏城現在的力量,不做任何變革也是可以統一的,但統一是為了族群更好的發展,不是為了單純的統一而統一,所以耗費精力去做這些看起來沒有意義甚至是浪費力量的事情在長遠來看是值得的。
更重要的是為後世鋪路,等到燧發槍、刺刀出現後,一個農耕國家可以在短時間內征召大量的士兵,三個月的訓練就能扔到戰場上,靠堆人也能堆贏遊牧民——三個月訓練的弓手狗屁不是,而十個燧發槍士兵排隊槍斃一個遊牧民都是值得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時代的優勢:現在其餘城邑是沒有重甲的。
所以夏城的火繩槍不需要槍管太長、不需要口徑太大、甚至威力也不需要多麽驚人,這就減少了製造的難度。
等到技術積累到足夠後再加長槍管、追求精度。
沒有什麽事非要等到一切都準備好了再去做,不去做永遠不會。
與火繩槍相應一體的是大炮,不過這就不能用熟鐵或是鑄鐵了,隻能用昂貴的青銅或者黃銅。
攻城的炮現在做不出來,數千斤甚至上萬斤的炮此時也毫無意義。
但是小口徑的野戰用火炮是可以做出來的,數量不需要太多,質量不需要太好,技術不過關就靠加厚炮身,反正青銅的炸了還能重新熔鑄,慢慢折騰就是。
三年時間弄出來樣品,培養一批工匠,就算效果不好也可以給這個族群留下一個思路,數百年的時間總可以發展出來。
既然製度不能保證不腐朽,那就用技術碾壓周邊的族群。
一個擁有燧發槍和火炮、擁有與之對應新式戰術的、統一的帝國。即便這個帝國貪腐成風、即便這個帝國的統治階層寡廉鮮恥、即便這個帝國的士兵毫無榮譽感隻是被棍棒教育出來的,但它仍舊不會被遊牧民打敗,這是事實證明過的。
肉爛在鍋裏就好,管他張王李趙誰是正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