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頭附近的一家茶館中,幾個人正在那裏閑聊。


    這幾個人顯然是剛剛下船,臉上有些長久坐船後的疲憊,卻掩飾不住對周圍食客所談之事的興趣。


    聽了一陣,一人便笑道:“李芸,你這小師弟在閩城好大的名頭啊,怎麽一來就聽眾人都在談論他?”


    李芸笑道:“我也不知道啊,之前來的時候隻聽說他會寫戲,卻不想這才數月,竟然做起了玻璃的行當,竟然也鬧得滿城風雨。看起來做的不小啊。”


    “嗯,聽這意思是不小。想來也是有趣,一個如你所說整天忙著實驗的人,竟然還有時間做這個?”


    “我也不知道,的確古怪,說不清楚。這一次先生讓我問師弟一些事,順便邀他盡快前往都城,也不知道他能不能脫身。上次說要做一番大事,現在看來已經開始做了。”


    旁邊一人笑吟吟地聽著李芸的話,又聽著旁邊桌上的人在那談論,笑道:“你聽聽這話,你這小師弟說的可有意思,什麽知識就是金錢……嘖,就是不知道你們這一學科竟然還會燒玻璃?”


    李芸也笑道:“總歸還是有些聯係的。按他的文章上推測,萬物都是由小微粒而又重新組合的,要這麽說別說是燒玻璃,就是燒出來水晶我也不足為奇。”


    “是啊,你們運氣好,有這樣一個小師弟,木老先生又不圖虛名,倒是鈉的發現這樣青史留名的事都落到你們頭上了。我本以為那些小冊子還沒傳到閩城,在閩城你這小師弟名頭不會太大,沒想到不亞於在都城啊。”


    聽到這話,李芸笑的前仰後合,擺手道:“在都城,這名頭反倒不是因為我們學科,隻能說那些人借了小師弟的那篇文章罷了,我們哪是琢磨什麽是國家什麽是人的?”


    眾人想到都城中正在風靡的一些討論,也都忍俊不禁。


    …………


    都城的消息總是比別處要早許多,學宮刊行的小冊子還在前往閩城的路上時,在都城已經引起了一波風潮。


    這波風潮是年後的第一本小冊子引起的,除了化學博物之外,其餘好幾門學科的刊物上第一篇也是那篇關於“歸納和演繹的方法”的文章。


    很多人買到小冊子後全都驚住了,既是對歸納和演繹邏輯總結的欣賞,也是驚訝於這篇文章竟然得到了好幾個學科的認可,全都刊行了出來並且作為開年第一篇。


    後麵還有很多知名人物的點評,點評的人許多都是這些愛好或者研究這些學科的人常常聽到的人物。


    隻是這一篇聽起來極為有哲理的文章的作者,卻是個無名小卒,無名到很多人絞盡腦汁回憶這個陳健到底在哪裏聽過,可惜想了半天重名的卻有但肯定都不是。


    更為可怕的是化學博物這一科的開年第一本小冊子是加厚的,而整個小冊子裏大部分都是這個沒聽過的年輕人寫的東西,第一篇是,最後一篇也是,隨意翻看一頁很大幾率是……


    這就有些可怕,更可怕的是學宮裏化學這一科新年之後傳出了兩個爆炸性的消息,兩種新的不可再分之物被發現,而這一切都和小冊子上的種種推測聯係到起一起。


    對真正學習博物化學這一學科的人來說,那兩種不可再分之物的發現反倒是其次,重要的是陳健的看似合理的推測構造了一個體係、一種規矩、一種妄圖解釋世界的宏浩。


    幾乎是一夜之間,這個話題成為了某個圈子中繞不過去的問題,每天都有人傳播著裏麵的內容。


    然而這裏麵的內容並非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於是最為古怪的事情發生了。


    這本小冊子在化學博物科中引發了軒然大波之後,竟然在一些喜好討論人、自由、權利、國家之類的圈子中迸發出更為強大的生命力和輝煌。


    僅僅兩個月的時間,由這本小冊子的世界觀所引發的爭論不下幾十次,而由此引發的聲勢浩大的爭吵也在都城正式拉開的帷幕。


    一種有別於之前的、新境界的撕逼開始了。


    最開始借由這本小冊子引發轟動的,是一篇不知道作者是誰的文章,可這篇文章很快引發了許多人的爭論。


    或是共鳴、或是反對、或是恐懼、或是歡喜。


    內容大致是這樣的:


    “世間的萬物都是由微粒構成的。山川河流如此、草木竹石依然。”


    “所以世界的本質是人所不能改變的,世界的一切變化都不過是微粒的重新組合、運動。所以物質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永恒的。”


    “所謂的喜好、怨怒,不過是對物質組合或是某種運動的接近或是遠離的外在反應。”


    “既然萬物都是由微粒構成的,那麽人也一樣。所以人本質上就是一種嚴密的、受到天地之道所操控的機器,一切的活動都不過是機器的運轉。就像是一台織布機,因為腳踏所以動了起來……”


    開篇借用了陳健的微粒世界觀,用了新學到的歸納和演繹邏輯,在開篇之後的數千字中闡述出一個道理,一個機械唯物的道理:人的一切其實都可以用物質來解釋,而不需要訴諸於一個超脫了物質的靈魂。


    隨後提出的一個讓人易於接受的觀點:世界的萬物隻有兩種,一種是自然的,一種是人工的。


    而人本身就是自然的產物,但又和社會不可脫節,所以人有兩種性質:自然性和人工性。


    隨後用利用陳健那篇關於微粒的文章,言之鑿鑿地解釋道:“微粒是宇宙的根本,物質是不滅的,人也是一種物,那麽可以把天地之道看為自然之理。微粒之間的趨勢,是趨向於此時此刻的穩定:即石灰隻有焚燒才能變為碳酸氣和生石灰,但碳酸氣卻隻需要接觸到生石灰就可以變為石灰。”


    “此時此刻如此,但若此時此刻的世界是一個高溫的世界,那麽組成石灰的微粒更趨向於變為碳酸氣和生石灰……”


    從微粒的趨向性開始,引出了人。


    “此時此刻的世界,人既然也是屬於自然的,那麽人的本性就是順從天地之道的,是有一種趨向的。正如老虎撲殺牛羊、狐狸叼走雞鴨一樣,人想要順從天地之道就能也隻能是邪惡的,這是自然性。”


    “人的自然性,是趨利避害、去苦求樂、追逐名利、交配、金錢、無休止的個人利益。”


    “人原本是自然生活的,這種生活狀態之下就是完全的自然性而沒有人工性——這裏的人工性極為自然的人所創立的公共權威和武力——人的本性是天賦的自然權利,所以在自然狀態之下,人擁有且本能地想要實現自己的自然權利。”


    “基於人的本性,自然狀態下的人采取一切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也就成了必然,你爭我奪、人人自危、互相殘殺。這就是絕對的自由下的自然狀態,所有人反對所有人的戰爭,每個人是每個另外的人的敵人,這就是人絕對自然性的體現。”


    “然而這一切諸如趨利避害、追逐個人利益的自然性,其根本的天地之道是為了自我生存。即自我生存是人類一切自然性的基礎,當這個基礎受到了自然狀態下所有人反對所有人的混亂威脅時,占有一切的自然權利和欲望不得不讓位於人類自然性的根本——即自我生存。”


    “於是基於理性的自然規則在此時出現,這種理性的規則是人工的產物,但其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的保護人的自然性。自然狀態下是沒有絕對正義的存在的,超越自然狀態也就成為了對所有人的自我生存都有利的考量。”


    “在沒有暴力、刑法來保證這種這種最大限度保護人的自然性的條件下,又必然會陷入絕對的自然狀態的混亂廝殺和戰爭。”


    從這裏開始又是一段論證,證明出下一個問題,即國家產生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不是天然的,而是人趨利避害的自然性的最終選擇。


    “……人們生活在國家中,受到各種各樣的束縛。而受到這種束縛的根本目的,則是為了保全自己——即人自然性的生存權,免使自己受到他人的傷害。”


    “國家是在所有人都同意以下方式所成立的:每個人都向每一個其他的人說:我承認這個人或這個集體,並放棄我管理自己的權利,把這種自我管理的權利授與這個集體,但同樣,這個集體中其餘人也把自己的權利拿出來。這是一種契約。”


    這本小冊子到這裏戛然而止,顯然意猶未盡。


    據說剛剛傳出來的時候,是個女人的筆跡,至少看上去是女人的。很纖細,但隨後原件就被印刷了,大多數人看到的隻是印刷體。


    這種戛然而止和意猶未盡引發了都城許多中上層年輕人和一些思考這些問題的人的思索。


    從邏輯上來看,以如今的知識水平和思考深度這是可以自洽的,並且很完美地解釋了許多問題,用機械的、微粒構成的宇宙本質上亙古不變為基礎組成了世界觀。


    但這戛然而止之後的問題卻是可怕的。


    既然是契約,那麽這契約是和誰簽訂的?這是一個虛擬的人格還是特定的人?


    這又陷入了一個悖論:不論任何人承當國家與人民的人格、或是成為承當人民人格的議事會中的成員時,這個人本身也具有其自然人身份,而自然人的身份又必然讓他追求自己的自然權利,也就可能損害了他所承擔的人民的自然權利。


    即便他在政治身份方麵謀求公共福利和所有人的利益,但他會同樣謀求自己的利益,當公私利益衝突的時候,他就會先顧個人的利益。


    這隻是一篇引子,許多道理看起來甚至是可笑的,然而卻是不可或缺的,沒有這種可笑妄想一步走到所有人都幸福的境界,那就如同這個悖論一樣:假使有一個完全擁有國家和絕對權利的理性的毫無自然性的人,一切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可是並不存在。


    說到底,這不過是這個族群經曆了數百年的發展之後遇到了瓶頸,人的自然性到底是善還是惡的一次爭論的開始。


    這不是炸藥,不是火炮,甚至很多東西都是可笑而可能被後人嘲弄的,可是不是毫無意義呢?


    討論這件事的人不會想那麽遠,陳健不會想到一篇物質微粒說會掀起這樣的軒然大波,更不會想到那篇文章脫離了本身的學科意義。


    由這篇關於人與國家和權利思考的、戛然而止沒有下文的篇章,引發了都城太多的震動,很多人抓住機會由此開始,蠢蠢欲動。


    有批判、有不屑、有讚揚、也有理性的反對,善惡、自然、絕對理性、機械唯物、靈魂二元、道德天國種種古怪的想法都隨著這一聲春雷,開始在都城的角落廳堂中交匯。


    這不是陳健寫的,但之後引發的種種後果卻要不可避免地和陳健扯上關係,那篇微粒物質不變學說支撐起了這裏麵的邏輯,於是有人開始攻擊這篇猜測,以便徹底在邏輯上解決掉那篇關於人的文章以及引發的種種討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酋長到球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茅屋秋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茅屋秋雨並收藏從酋長到球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