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起了各種工具,陳健先拿了一個小銅球,在地上隨意一滾。


    銅球逐漸變慢,最後停了下來。隨後陳健又把這個小球放在了平放在地上的木槽上,這一次銅球滾動的距離遠的很多,速度也變慢了很多。


    “你們看,銅球在地上滾的距離很近、但是在平滑的木槽就能可以滾很遠。同樣,若是結冰,在冰上用爬犁很輕鬆就可以滑行很遠,可要是在沙地上你要是玩爬犁卻會摔個狗啃泥。對吧?”


    “那麽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假設,如果極度光滑、完全沒有任何凹凸和摩擦的平麵上,是不是這個小球就停不下來了呢?”


    眾人都點頭,這個問題很顯然,也是很多人都想過的問題,否則就不會有專門賣鯨油和蓖麻油的了,更不會雪天有雪橇和爬犁了。


    “那麽問題來了。假設這個完全沒有摩擦的平麵存在,小球會一直動下去。那麽這個一直動下去的原因是什麽呢?是有一隻無形的手在推著它走?還是如我猜測的那樣,萬物都有其中趨於當前狀態的趨勢,除非受到外力才會改變?如果是前一種假設,那麽力就是力量;如果是後一種假設,力是力,而力量是力量,力是改變物體當前趨勢的,而非維持當年趨勢的。”


    這是個最難理解的問題,很多人的腦子轉不過來,完全理解不了為什麽一個正在勻速運動的小球會不受力,如果不受力那麽為什麽會動?


    “基於這兩種假設,我們必須通過實驗來證明。因為有時候世界和我們想象的並不一樣,我們想的未必就是真相,這就需要去驗證。在驗證之前,首先我要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說是不是有一種力量存在,可以讓物體從高處落到低處?”


    “這一點我想是不容置疑的。這股力量,你可以想象你躺在地上,有人踩在你身上壓著你。倘若你下麵是個萬丈深淵,那麽就是這股壓到你身上的力量帶著那個人落了下去。”


    “我們首先要明確一個問題,你站在山頂上被踩、站在山底下被踩,所感受的力量是一樣的。但是疑問就出現了,為什麽高處落下的水更有力量,而低處落下的水力量很小呢?這就是整個問題的關鍵,也就是為什麽我把力和力量分開來說的原因。”


    看到眾人已經開始疑惑開始思考,陳健終於墊高了那塊木板,看了一眼操控水滴計時器的師兄,做好了準備。


    “現在已經知道,這個小球放在地上和放在高處,所受到的向下的那個力是相同的。那麽這個小球往下落的時候,速度是一樣的?還是說速度是越來越快的?這是用肉眼無法直觀觀察的,但卻可以用這個小木槽來試驗。”


    連接好了之後,陳健用了不同的高度、不同的長度,重複了二十次實驗。


    最終靠著水滴計時器和斜木板,得出了一個讓這些人都必須認同的結果。不是認同他的嘴皮子,而是認同就在眼前重複了二十次的實驗和水滴計時器以及直尺。


    將每一次測量的結果、距離和時間寫在木板上後,陳健道:“現在,我們可以明確地說,這個小球從斜木板上往下滾落的速度是越來越快的。而且如果我們刨除掉一些摩擦、空氣……你們已經知道,空氣是有質無形的,所以會對小球有阻礙……那麽大致上,可以看出……”


    回身將關於時間的距離的關係整理出來,說道:“可以看出,同樣時間內,小球從上而下滾動的距離和時間的平方有關。為什麽和時間的平方有關?我們假設小球的速度是越來越快的,但是每個極微小的時間內增加的速度是一樣的——請注意,這裏是增加的速度而不是速度本身。”


    拿出石膏筆按照這個推測寫出來後,下麵再一次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根據簡單的勻速增加算法,得出的答案和實驗證明的結論基本相同。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如果力一直加持在一個物體上,如果這個力保持不變,那麽這個物體會持續地加速,而且每個微小的時間內增加的速度是相同的。”


    “那麽,如果這個結論是正確的,也就證明一個在光滑平麵上運動的小球在我們鬆手之後並沒有一種力加持。否則它就會越來越快,而不是保持不動。相反,因為有摩擦的原因,小球還會越來越慢,這正證明了我的那個假設:任何物體都是保持現狀的趨勢,不管這個現狀是運動還是靜止。倘若沒有一個力施加到這個物體上,那麽這個物體會一直保持。同樣,力,是改變這個物體保持現狀的,而非維持現狀的。”


    “咱們可以稱這種維持當前現狀的狀態為慣性,換而言之,力是改變物體慣性的。”


    “那麽我們假設一枚石子不受空氣的阻力,在空中會是個什麽形狀呢?”


    再一次回身,在直角坐標係上用了一個二次方程寫了出來。


    “很顯然,假使不受空氣的阻力,這枚石子飛行的軌跡是一條曲線,換成算式就是一道簡單的一元二次方程。隻要知道石子的速度、知道向下拽的那個力的大小,我們可以知道任何時間、時間距離、任何條件下這枚石子的位置。”


    “換成炮彈,也是一樣,這可以讓我們的炮兵技術比起齊國進步一大圈。”


    “那麽,這個向下拽的力量大約是多少?大約能夠提供多少加速度?這個我們如今沒有精確的鍾表,很難測量,但卻可以用幾何學的辦法大致算出來。”


    “隻是在算之前,我們還需要提前準備、提前確定一個概念。這個概念就像是定義圓、直線一樣,是不能證明的但卻是整個幾何學的基礎。還是那句話,或許還有其餘的解釋,但這個體係需要這個基礎。”


    這一次眾人默不作聲地點點頭,陳健深吸一口氣,開始了最為難的一步。


    拿出三根彈簧,演示了一下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這是個眾人之前已經接受的理論,雖然模糊於力這個哲學概念,但卻明白平行四邊形法則的存在。


    隨後又通俗地解釋了一番力與反作用力的關係,這個解釋起來沒有用太多數學推理,而是用了一些常見的現象,加之整個族群的二元哲學觀很容易接受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概念,這也算是一個數百年前的善緣。


    最後,則是最為重要的一個問題。


    陳健拿起來一杆秤,秤盤上放著一塊鐵,讀出數之後,陳健道:“這塊鐵重兩斤。”


    隨後拿出了一塊磁石放在了地上,而將秤盤放在了磁鐵上稱重。


    “現在呢,這塊鐵重三斤。那麽,諸位,這是為什麽?”


    “因為你在下麵放了塊磁石,磁石對鐵有吸力。”


    一人直接給出了答案,陳健笑道:“那麽問題來了,假設我們生活在一個巨大的磁鐵上,是不是在我們看來鐵就比現在重了?可是這塊鐵並沒有變化,輕重是不是鐵本質固有的屬性?如果是,那麽鐵放在滿是磁鐵的地方它就變了,就證明鐵不是剛才的鐵了。可是我們都知道,鐵還是剛才的鐵,那麽是不是可以說,輕重並非是鐵的固有不變的屬性?”


    “再比如,為什麽人一定要往下落?會不會是有一種類似的磁石的力量,但這種磁石不止吸鐵,而是可以對任何物體都有一種吸力,所以人才會往下落。那麽假設在這種情況下,那種吸力增加了或是減少了,我們變了嗎?如果我們沒變,那麽是不是說我們的本質也沒變?”


    “既然我們還是我們,我們還在這,我們本質並沒有變,那麽輕重是不是隻是一種力施加在我們身上的外在體現,而非我們所擁有的本質呢?”


    “在換而言之,這種本質是我們自身的一部分。把我們剁碎了、壓黏了、烤熟了、冰凍了……這種本質是不會發生變化的。這種本質就是我所說的微粒的聚合形成的物。隻要不通過微粒的重新組合或是拆分,這種本質就不會變。哪怕是組成我們身體的最小的微粒一個個單獨拿出來,隻要不是微粒本身碎了或是重新組合了,那麽我們的這個本質就沒有變。”


    說到這,陳健拿起那個準備好的碗,砸了個粉碎,說道:“你看,碗的本質沒變,碗從我們眼中不再是碗,但從微粒的角度上它仍是碗。如果我們能夠把這些碎渣重新黏合起來,這還是碗但卻不是原本的碗了。外觀變了,但有一些沒變,那麽如果把外觀看成碗的一種本質,可以說外觀這種本質變了;但碗的本質並非隻有外觀,還有微粒,所以從微粒這個本質上講,這個碗沒變。”


    “為什麽,因為碗有很多種本質。我現在說的,就是其中的一種本質。比如我我死了,被燒成了灰,有人指著我的骨灰說這是陳健,那麽……”


    “所以,我說的這個本質,稱之為質量。是微粒的總數集合且沒有發生過重新組合和微粒拆分的。”


    “質量可以用重量表達出來,但卻不是重量,這個問題大家一定要想清楚。就像是我剛才的假設一樣,假設我們所在的地球有一種特殊的磁力,可以吸萬物不隻是鐵,那麽我們受到這個力,又通過稱來表達出來。”


    “再假設我重一百六十斤,但如果我去了另一個地方,這個地方的吸力是這裏的兩倍,稱重的話我還是沒變……”


    “這不難理解,因為秤就是一個杠杆,所以我變重了,秤砣也一樣變重了。但是……換一種秤就會完全不同,比如彈簧。如果用彈簧,我在這裏是一百六十斤,到了那裏卻變成三百二十斤了,可我還是我,我的本質我的質量沒有變,變得是外部環境。”


    “所以說,質量與重量有關,但質量不是重量,隻是質量受到了力之後的一種表達。如果沒有力,就沒有重量,但是還有質量。”


    “這個和力與能量一樣,是最難繞過去的一個圈,如果大家不能夠接受這個概念,之後的種種我也無法解釋。正如,假設你不認同一加一等於二,那麽你就無法算出之後的所有算數問題。沒有為什麽,隻是一個定義,一個概念,一個基礎。你問我一加一為什麽等於二?我解釋不了,但卻不代表我不能用來算出很難的問題。”


    “當然,我這隻是一種假說,所以大家請先不要反駁,而是在認同我這個假說的前提下,去看我後麵的推論。”


    陳健擦了擦汗,玄學和哲學隻有一步之差,一開始的蒸汽機模型那就個真的不重要,相反這兩個定義卻是最難也最重要的。


    分不清力和能量、分不清質量和力以及重量,後續的一切問題都無從解釋。


    而恰恰,這兩個東西是哲學範疇,某種意義上和神學差不多,給出一個定義然後從這個定義為基礎做出推理。


    數學不是科學、質量也不是科學。


    所謂問題就麻煩在這。蒸汽機其實沒有科學家靠工匠也能造出來,但是陳健卻又不得不從這裏開始先定義出基礎。


    術簡單,道太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酋長到球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茅屋秋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茅屋秋雨並收藏從酋長到球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