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根據一些接觸,對於心理疾病、障礙,或者常見的心理問題,我僅有唯一的一個困惑.


    那就是:有部分心理疾患者,動轍就絕望地認為心理疾病無法根治、伴其終生、不斷複發.


    但他們對心理問題成因的理解,卻簡單得令人難以置信.


    他們竟不肯“犧牲”相比於一生十分短暫的一年半載的時間來探索心理,寄希望於他人很快給出一個十分簡單、表麵、通俗到常識化的解釋.


    而沒有繁瑣的分析過程,和對自己經曆的追溯.


    而這種常識化的解釋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大眾化的、他們從小就了解過。


    所以,在進入正題之前,我想先發表一下對心理學的看法,以闡述深層心理的意義所在.


    非得極盡深入地分析,才能與莫名而來的無盡絕望對等;並袪除絕望.也非得探索一些不為人知的獨特隱因,才能擺脫根深蒂固地不良大眾化共識。大眾化有個特點:當大眾的信念是正能量的、積極的。那麽在大眾中的某個個體就是積極樂觀的。當大眾的信念是消極的,個體也無法擺脫消極。比如說:癌症。大眾的認識就是——幾乎等同死亡。絕大多數個體都無法擺脫這種悲觀。於是我可以這樣說:“我不敢妄自宣稱自己的方法有多有效;但我誓死保證是夠獨特的。”即便天天看、人人看,也不會成為大眾化。


    言歸正卷——


    在過去的很長時期內,心理學都給人一種諱莫如深的感覺。


    隻要稍微關注心理學的人,人們自然就聯想到他的心理有問題。


    當然,今時不同往日,隨著人們心理壓力的增大,與心理問題的不斷出現,社會對心理學的關注日益增加,各種心理書籍也層出不窮。


    但是,社會對心理學的態度還不是完全接受的。


    正如企業在招聘人才的時候,總是偏愛外向型人群,而排斥內向人群。


    接觸心理學;或者喜歡思考,不好交際的人,往往被歸於後者一類。


    但是,我想說的是,內向和外向並無好壞之分;內向和外向也不是那麽能夠簡單區分。


    用話多話少區分外向與內向更有失偏頗,因為你並不了解他所說的話是否發自內心。


    那些看似善於溝通和交際的人,他的內心其實從未完全、真正地融入別人的世界.


    這可以從他們離校、離職……中可以看出:與同學、同事分離,並不能讓他們感覺有多惆悵.


    反而那些"不善言辭和交流"的人,在與人分別時,是那麽的惆悵和不舍.


    有很多心理上的問題,往往是因為刻意迎合外界,強行讓自己變得外向,而並非內向本身。


    過分內向的人,往往壓抑自己,顧慮太多,過於善良,攻擊性衝動大多內傾,造成內傷。


    所以人們往往害怕內向的人,害怕他終有一日爆發,讓人猝不及防。


    過分外向的人,全無顧慮,即便犯下凶案,也能吃好睡香,也就不懼犯罪。這種人是社會的隱患。


    所以,隻能尋找一種中間的狀態,不應過分偏好哪一類性格。


    心理分析的最終意義,就是把心理學本身移情為來訪者對父母的感情,尤其是父母的陰暗麵。


    所以,除非心理特別健康的人,一般人都是避談心理學的;就如不敢麵對父母的陰暗麵一般。


    而心理疾患者,更是對父母的陰暗麵抱有深深地自責,對心理學更是極端敏感。


    不是極端依賴,就是極度抗拒。


    人們往往對深入了解自己感到莫名的恐懼,其實就是害怕麵對父母的陰暗麵.


    但事實上,越是正視陰暗麵,越能獲得健康.因為和父母越緊密,自我和自主就越能保持.


    因此,如果有人帶著狐疑地眼光問你:“你為什麽要學心理學?”


    你大可以回答他說:“你的問題就像是在問我,當我的父母感情不和時(或者父母受到外界危脅),為什麽要去麵對,而不是逃避?”


    這絕不是一種比喻,而是一種真切地替換.


    在後麵的分析中可以了解到這二者之間是如何轉換的.


    恐懼隻是因為外界對陰暗的誇大暗示.


    具體來說:是一種外界的過度保護所致。


    就好像你的親朋好友對你說:“千萬別信這個,千萬不要去看那個,千萬不要去那裏……否則你會上當受騙、‘走火入魔’,不可自拔。”


    這種極盡誇大暗示之詞,在現實中並不少見。


    也不管當事人本人對待陌生事物的看法和防衛機製如何。


    但是,人們往往又會聽到另一種與之截然相反的論調:“千萬不要溺愛孩子,這樣會毀了他,以後會失去自主性。”


    我們本不應該對這些變化多端的論調太過在意,因為這不過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意識釋放的“情感垃圾”而已。


    就如人們常常能夠聽到一些驚世駭俗之語:"心理問題跟意識沒有任何關係,隻和行為有關."……


    常人聽來沒有感覺,但對於一直相信意識心理學的心理患者則會感覺不知所措.


    其實這也隻是一種情感的宣泄.


    就像有人說:"地球是圓的."


    但一部分人偏偏愛說:"地球不是圓的."


    因為這種常識太過普遍,人們往往不需要太過常識的東西,而喜歡製造一些新意.


    弗洛伊德曾說過:"被壓抑的往往是滿足的."


    意思是說:人們對於一種毫無疑義的事或者無條件的快樂,往往容易真正遺忘.而繼續追求未知的東西.


    這就是為何人們在回憶童年那些無憂無慮的時光時,總是無法想起,因為完全滿足而被成功壓抑住了.(成功的壓抑與壓抑概念完全不同,真正遺忘和遺忘也不相同,一般的遺忘會以另一種形式出現)


    而對那些有條件的快樂,則會記憶猶新;比如說因獎勵獲得的快樂.


    如果你刻意強調"地球是圓的"這種毫無疑義和無條件事實.


    人們反而在記憶中找不到與之匹配的言語,所以說出與之相反的無意之詞.


    但不幸的是,本來已經失去自主的心理患者,可能會吸入這些“情感垃圾”,成為自我的一部分。


    在後麵的推論中,心理疾病就是因人格妥協,拿別人的“無理”懲罰自己,歸咎於自己,導致自己思維的“無理”。


    所以說,現在的心理谘詢大多提倡說教和積極的建議。


    但是,這些隻是表麵的情感流露,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因滿足壓製已成潛意識,連指導者本人也難以感知;更別說來訪者。


    所以,一味的聽從積極地教化和模仿健康者的言行,並非看起來那麽合理。


    因為你吸收的,可能隻是他人無意釋放的,“詞不達意”地情感宣泄。


    所以,深層地意義在於挖掘那部分深藏地有價值的潛意識。


    這個很難用說教和模仿獲得,隻能是來訪者本人的遙遠記憶。


    ……


    如果一個人想了解自己,卻又害怕外界的警告和暗示.


    可以理解為一種"舍本逐末"


    甚至可以理解為:貶低自己的判斷能力,向外界妥協.


    這在心理疾患者身上是普遍的.


    在失去自主性的相對健康人身上也是比較常見的.


    除此偏見之外,人們對於心理學還有一種不太真實的期待。


    這一點可以從大多數熱衷於“勵誌講座”的人群中看出。


    他們往往為找不到成功與快樂之路而迷惘。


    但未必達到疾病的程度。


    一旦偶然聽到某些勵誌與成功學大師的教誨與激勵,會突然變得群情激昂,仿佛醍醐灌頂,堅信自己找到了光明大道。


    誠然,很多大師的心理講座無疑是充滿趣味性與感染力的。


    聽課者往往被大師們那種閃耀著無窮光輝與魅力的人格所感染。


    內心的激情被極大調動。


    也因此堅信大師們確實具有扭轉人格的能力。


    而對於一些死板的心理學,則是感覺十分枯燥乏味。


    這本無可厚非,有什麽理論能夠比給人帶來快樂更偉大呢?


    我們本不應該對這種激情加以質疑。


    但是,事實卻不得不令人重新思考。


    因為這種激情與快樂可能有如曇花一現。


    回到常態生活後,很多人又不可避免地回歸到惰性與彷徨狀態。


    人大多數的時候是常態與平凡的。


    死板的心理學雖然不夠激情與趣味,但是請相信:


    這是一種滲透的、寧靜的快樂。


    等到一切撥雲見日,心理困惑與障礙慢慢掃清後,剩下的會是久違的、回味無窮的本源快樂——這會更加真實。


    趣味的學說,快樂的感染性較強;依賴性也較強;但對於受教者自我創造快樂的能力沒有多大作用.


    這就是為何那些明星動轍能引來萬人空巷的效應;而心理學者從未有過這樣的待遇.


    ……


    了解這些,隻為表明一種對心理學的態度。


    言歸正傳,回到心理分析本身上來。


    以抑鬱和強迫為例。


    抑鬱和強迫已成為現代社會比較常見的心理病症。患者經常生活在莫名其妙的絕望空虛與怪誕思維中,不可自拔。


    抑鬱和強迫都有各自顯著的特點。


    抑鬱發作的時候,人幾乎完全喪失了抵抗力,仿佛陷入無盡的黑暗深淵;


    強迫發作的時候,對抗特別強烈,但越是對抗越是強迫。


    和抑鬱強迫症相類似的負麵情緒,就是普通人共有的憂傷、自卑、焦慮、壓抑、恐懼、自責、矛盾、疑沮……


    這些正常的負麵情緒和抑鬱強迫症沒有本質的區別,隻是量的不同。


    就像弗洛伊德說的:"我不認為心理疾患者會自行創造一些離奇的思維,隻不過是對正常人所擁有的負麵情緒的變形和放大."


    針對這些症狀,各種心理書籍層出不窮。諸如:接納自我、活在當下、順其自然、放下完美、放下我執、行為改變性格……


    書中不乏鼓勵與樂觀積極的態度、行動建議,轉移注意的辦法,但是鮮有對病因的深層分析。


    正如弗洛伊德所說:人們對待心理疾病的康複與治療,總是習慣於一種美好的願望;而非麵對疾病本身。


    而這種美好願望怡怡又可能是心理疾病的一部分。


    即便有分析,也大多是從社會交際、經濟、文化、教育……大的方向著手。


    或者是患者的錯誤認知。


    在我看來,心理問題既然已成病,就不能單純依靠簡單和表層的安慰和鼓勵來解決。


    也不能單純強調大的環境對心理病症的形成作用,而忽視人作為生物的本能機製;以及偶然的、刺激本能的事件。


    否則,同一環境下,產生常態與病態兩種人格的現象無法解釋。


    患者的認知也很難用意識層麵的說教去改變,否則高學曆者應是心理病症低發人群,但事實未必如此。


    行為固然重要,以積極行動的結果,獲得獎勵來刺激患者的良性條件反射,也是合理的。


    但是,行為主義者可能會忽略一個重要要素:患者越是接近快樂,越是想壓抑這種快樂。生怕這種快樂的成果會前功盡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見好就收”。隻不過患者比常人收得早很多。


    所以行為主義提倡強化行為。想以不斷重複的強化反射,來徹底改變患者的病態行為。


    但是,這種強化的效果如何?


    難以下定論。


    我曾見過試圖用長久的軍營生活改變拖遝個性的人,一段時間的改善後,結果還是回到原型。


    一些一味崇尚行動至上者,還常常認為:患者之所以焦慮和恐懼,是思考得太多,行動太少,沒有嚐試到行動所帶來的成就.隻要真正嚐試到了,他們就會改變對事物的看法.


    就像人們常常激勵那些猶豫不決者:"你沒做過,怎麽會知道呢?"


    如果他們真正按照指導者的話去嚐試了,也許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


    人們也會很欣慰地認為行動果然是第一重要的.


    於是,很多人可能置患者曾經的恐懼和擔憂於不顧,認為那種擔憂是毫無必要的.


    但他們往往忽視了這種擔憂的存在必要性.


    所以,當患者嚐試了100次甚至更多的積極行動結果,到下一次仍然還擔憂,或者轉移到對另一些事的擔憂時,人們就會很困惑且無力了.


    這當中是否有更深的潛意識作用?


    應該是不容忽視的。


    有很多道理和方法,無疑都是正確積極的。


    但是,道理和方法的灌輸並不太容易糾正患者的病態思維。


    因為患者在潛意識中認同的隻是傳授他道理的人,把他當成一種極端的依賴;而並沒有把道理融會貫通,納為己用。


    人們也許會見到他的症狀和心態有所改變,變得積極樂觀,但並不一定說明他內心真正發生了變化。


    有的時候,這種轉變皆是因為一種過分依賴和暗示而存在;或者是一種假“無所謂”(病態意誌力)的狀態,認為自己已經完全想開和放下,實際是以此引人關注,迂回滿足他堅持的那個願望。而並非發自內心深處。


    因為,突如其來的變化,往往更容易引人關注。


    心理健康是一個非常微妙的東西,要恰到好處。過猶不及。


    即便是相對健康的人說:“你費這麽大力氣才想開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對我來說根本不是問題。”以此證明自己有多優越。什麽長篇大論的心理分析費這麽大力,也不如他一個沒來由的“想得開”。


    有的人很容易想開一個問題,並不一定說明他非常健康。也許是他在這方麵想得開,但在另一方麵卻極易鑽牛角尖。


    也許他的“想得開”,也隻是一種隱秘的“假無所謂”。


    正如書上常說的:接納自我,接納症狀.


    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無奈之舉,暫時做的妥協.


    因為他們並未對症狀做深入了解,隻是感覺越抵抗症狀越痛苦,而作出這個結論.


    等到現實條件變得優越,能夠大大滿足他時,他又對當初的"無所謂"感到內疚和自責,甚至後悔.以至連當下的快樂都覺得難以承受.


    所以,當人們見到在人前陽光快樂的人,在某些時候卻愛走極端,也不必太過困惑。


    真正的接納,是要用最深處的本能記憶過程,而不是簡單的說教。


    隻有本能記憶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不需要過多解釋的,也就不會陷入諸多道理和理論的對錯糾結中。


    從而不會容易受不同人、不同道理的暗示,而導致內心的激烈衝突。


    心理分析的目的,就是要消除所有不良暗示,讓患者對生活做出自己的判斷。


    用本能的求樂原則去生活,而不受外界的暗示左右。


    但是,誘因隻是表麵,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內心深處的潛意識衝突和願望。


    這個在以後的篇幅中將會詳述。


    到時候,你們就會明白:恐懼受"人格分離"、“精神分離"……字眼暗示的人,竟隻是因為害怕"父母離婚".


    更進一步說是害怕自己與母親“永遠分離”。


    不可思議吧,但結論就是如此簡單.隻要您有耐心探索迂回繁雜地分析過程.


    回到主題.


    不可否認,接納自我、活在當下、順其自然、放下完美、相信自己……是一種明智積極的生活方式。


    但是這些好比是一種自然現象:電、風、光、火、磁、慣性、引力……自然現象普遍存在在大自然中。人們並不需要深入了解其本質,也可以很好地利用它們。


    但是,如果這些自然力量出現了問題,不能再科學合理地利用,人們就不得不思索它們的本質。找出其出現問題的本質原因,然後才能解決並舉一反三。


    心理病症也是如此。


    健康的人,能夠很好地接納自我、活在當下。


    但是,當人們患上心理疾病,不再能夠接納自我,放下完美,就不能再強行要求他們按照這種標準生活。


    簡單的模仿非但難以奏效,甚至還有一定的危險性。


    可能還會更讓人失去自我,因為模仿就是一種外界暗示。


    他們會認為這樣生活與自己的病並無必然聯係。或者說並無決定作用。


    會認為病太過複雜,太過晦澀,絕不是簡單的生活能改變的。


    也就沒有動力去麵對生活。


    勉強去生活,是一種意誌力的作用.


    而意誌力又是短暫和費力的,不及本能持久和自然.


    就像一個人,勉強去讚美一個女孩漂亮,會感覺很吃力.


    如果他完全發自內心去讚美她,不管對方的回應態度如何,他都不會太過勉強和失落,而沉浸在自己的欣喜中。


    所以,應該分析出其病因在哪,把對所有問題的疑惑集中於一點,然後突破,才能找到根本的出路。


    說上述這麽多,目的隻在於強調深層分析病因的必要性。


    我會盡量深入分析,把複雜的病症還原成最簡單的原因,不至於讀者陷入過分的深思和困惑中。


    也盡量讓心理有陰霾和障礙的朋友,不會強行要求自己按照理論改變自己。


    而是發自內心的一種自然推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深層心理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蓮花九天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蓮花九天落並收藏深層心理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