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說過:“把潛意識的衝突帶到意識層麵,疾病就會馬上消失!”
對於憂鬱、膽怯、自卑、遲疑、矛盾……相對正常人的心理,雖然未患病,但同樣遵循這一理論。
可以理解為“把潛意識的衝突帶到意識層麵,不良情緒就會很快消失。”
也就是說,隻要讓患者用記憶意識到了生病的真正原因,病就會痊愈。
很多人也許會懷疑,就像在日常生活中,明白一個理論,並不一定能實踐成功。
但是,隻需要稍作思考就能消除這種懷疑——大多數心理病症的出現,並不一定需要實踐行動,就能在腦海中產生。
患者之所以痛苦,就在於對那些怪異思維的深深不解和困惑,才會產生激烈對抗。
了解了病因,就等於消除了困惑。自然能夠轉移自己的精力。
從心理動力學上講:心理的能量始終守恒。一種記憶被遺忘,就必定會有另一種記憶浮現出來。
患者突然感受到一種陌生可怕的強迫意識產生,就說明他必定遺忘了另一種曾經熟悉、健康的記憶。
潛意識和意識的整合,就等於重新喚起他那份健康的記憶,而把病態意識遺忘。
明白了這一點,就可以以此為基礎,深入分析複雜的抑鬱、強迫等症狀。
抑鬱和強迫是一對結合體,幾乎沒有單純的強迫,也沒有單純的抑鬱。
相比於抑鬱症,強迫症的內容更加具體直觀,不外乎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
強迫思維可以比較具體地描述出來,強迫行為更是顯而易見。比如強迫洗手、關門、檢查……
所以,先從幾例強迫症入手,分析出其病因,更便於讀者理解。
有一位男性強迫症患者h,他的症狀是一種強迫思維。具體內容是:外公死得好!
為什麽說這是一種強迫思維呢?因為在現實中他是很尊敬外公的,從來沒有過這種大不敬的想法。
一旦無緣無故產生這種怪異思維,他的意識就會強烈抵製;可是,這種怪異思維並沒有因為他的抵製而消失,反而更加強烈;從而形成強迫。
這個時候,平常的道理已經無法解釋這種現象。
如果你要他克製這種大不敬的想法,顯然和他自身的強迫抵製無異。
如果要他轉移注意力,多去接觸積極向上的東西,用積極的態度消除這種消極思維,也無關宏旨。
事實上,他本身是一個很善良正派的人;也明白很多積極的道理,但就是無法克製。
或者用更加專業的心理學角度,用“順其自然”的方法來解決,讓他順著這種思維下去,放下抵製;立足當下,做自己該做的事。
這種態度固然沒錯,但要放下抵製這種無故產生的荒誕思維,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
否則患者會深深疑惑,而無法做到。
於是,順其自然的理念可能會告訴他:人的情緒有一個由“產生——高潮——消失”的過程。任何不良情緒都會在高潮之後消失。就像人的悲傷和憤怒,會隨著時間的推延而漸漸消失,不需要人為地去幹預。
也像是大自然的現象:大河奔流,人不能阻擋,讓它流淌,自己走自己的路;天要刮風下雨,人不能阻止,隻能隨它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洪水流過之後,自然會消失;雨下過後,總會停止。
隻有這樣,才會消除阻擋洪水的壓力。
對於病來說,也隻有這樣,才能消除抵抗所帶來的壓力和痛苦。
因為這些都是自然現象,人根本不需要去理會,也沒有辦法抗拒,隻需要關注當下的事。
這固然沒有錯,但是我隻能說有些片麵。
如果人要過河,就必須要克服流水;人要外出,就需要用雨傘阻擋雨水。
也許,有人會說我理解錯了"順其自然"的概念。自然就是要承認它的存在,而不是要消除它。
流水可以阻擋,但不能消除它;雨水可以用傘遮攔,但不能阻止天空下雨。隻有這樣才是真正的“順其自然。”
但是,患者也未必想要從根本上消除人的不良情緒,他隻是想克製這種怪異思維而已。這並沒有錯。
普通人對於一件不適的事,比如嚴重感冒,他會想到要去治療。但並未想過要阻止人根本不生病。
患者也是如此,他隻是想克製那種怪異思維,未必想消除所有不良情緒。
不去阻擋流水,水不會順著人想過河的意誌而消失;不用傘遮攔,雨也不會因人的意願而停止。
心理生病,順其自然的理論,隻是讓他明白不能阻止所有不良情緒的產生(事實上患者未必這樣想過);但沒有給出合理抵製不良情緒的方法。
單純依靠轉移注意力的行動,會讓人感覺力不從心;因為任何行動都需要動機。
人本來想要過河,因為不去克服流水,轉移去做別的事;自然失去了本能的動力,做起來也力不從心。
而要克服,就必須要進一步分析出病因和動機。
回到上麵那個例子。如果要他順著這種大不敬的思維下去,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一定需要強大的動機。
因為即使是普通人,在罵完人之後,也可能會有內疚的情緒,思索到底是誰的錯。
何況這種無緣無故辱人的強迫思維?
強迫症的發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在強迫性人格的基礎上,遇到外界誘因而產生。
比如上例中的強迫,誘因就是外公的過世。
與其把對外公不敬的想法,歸於人的心理中正常的醜惡,強迫去接受,還不如把它當成一種邏輯。
分析其背後的原因與動力。
找到動力,才能引導這種力。
但是,人們對心理疾病的複雜性存在著固有的趁易避難。
不僅普通人對心理症患者的症狀不知所雲;就是連大多數心理醫生都感覺束手無策。
所以,人們經常所熟知的心理學,往往是“順其自然、轉移注意、加強鍛煉……”
又或者是積極的行動、鼓勵之類的……
鮮有單就症狀而來研究的。
精神分析就是眾多心理學中,少數選擇就症狀進行深層分析的心理學。
看似雜亂無章的症狀,卻存在著嚴密的邏輯關係。
這並非標新立異,牽強附會。
但是在很多人看來,精神分析都是在標榜科學。
隻是因為精神分析所堅持的邏輯分析,並不能被科學證實。
所以,寧願相信症狀是無法分析的,本來就是雜亂的,隻能無條件接受。
或者,要等待更先進的科學產生,才能解決這個難題。
這樣固然很嚴謹,但是太過死板。
因為心理的好壞,隻能由患者本身定義,而非科學。
就像一個人快不快樂,隻有自己知道,而不是外人。
症狀分析是否符合患者的內心,也隻能由患者本人的記憶去評判。
所以,姑且把晦澀的症狀當成邏輯來分析吧。
是牽強,還是真實,就由患者本人來判斷。
回到上例:
根據第一章節的推理——心理疾病最表麵、直接的誘因是因為“暗示”。所以,當h產生這種強迫思維時,一定是現實環境對他的隱性暗示——這種環境極像他最初產生強迫時的環境。
至於是什麽環境,因人因症狀而異。在沒有深入分析之前,這種表麵的隱性暗示反而不那麽表麵,不容易察覺。也就是根本不清楚到底是什麽環境暗示他。
但是,患者一般都記得最初產生強迫時的環境。
更貼切地說:他根本沒有把當前的環境和最初產生強迫時的環境聯係起來。
他能清楚地記得,外公過世後,母親很傷心;他最怕見到母親的眼淚,於是刻意選擇逃避喪禮過程中最悲痛的一幕。
但他能夠想像到母親傷心欲絕的情形,並極力壓製這種想像。
就在這之後,這種大不敬的怪異思維就開始產生了。
事實上這種怪異思維對他來說不算太陌生。
如果是一種完全陌生的記憶,人反而容易忘卻,而不會糾纏在心。
這個在以後將會詳述。
他曾經想過:如果在騎車的時候,自己故意把車騎到河裏怎麽辦?如果吃飯的時候,飯全部變成了髒東西怎麽辦……這就是一種強迫性人格。
但是,那個時候,他能夠較快地克服這種怪異思維,成功地回到正常生活中。
隻是這一次,因為外公過世的誘因,大不敬的怪異思維如洪水決堤般不可阻擋。
根據最簡單的因果邏輯,這種思維的產生一定是有原因和理由的,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人的本能是求樂的。
再陰暗、痛苦的生活,背後也有快樂的動機推動。
正如一個助人為樂的人。
他在付出時,看似是犧牲自己,但是他得到的卻是升華的快樂。
回到上麵的問題。
隻需用倒推法便可給患者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外公死得好。那麽你一向尊敬的外公去世,如果是一件好事,對你來說有什麽好處?
唯一的答案就是:這樣母親就不會太傷心了。
這正與他刻意逃避見到母親最傷心一幕的舉動吻合。
唯一能夠讓他拋棄對外公的尊敬的理由,就是讓母親不再傷心。
也就是說,他對母親傷心哭泣的不忍,已經達到了病態的程度。
這樣,很簡單地就把他的強迫焦點轉移到了“不忍母親傷心“這個柔和地問題上。
強迫症狀自然會消失,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
要從根本上解決,就要明白他為什麽如此不忍母親傷心。這就要追溯到他更遠時期所形成的強迫性人格。
一個男人不願意看到母親或者自己的愛人流淚。這本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不能算是病態。
但是,如果發展到為了不看到自己在乎的人流淚傷心,竟然把令她傷心的對象貶低到極端,就是一種病態了。
就好比弗洛伊德《夢的解析》中曾提到過一個年輕女子的夢:她夢見自己平時疼愛的侄兒躺在棺材中。
根據“夢是願望的達成”,夢見小侄兒去世,正是她潛意識的願望。
這樣一來,又可以聯想到上述的強迫病例中。情況如出一轍。
她明明是疼愛小侄兒的,怎麽可能希望他死去呢?
唯一的原因,就是小侄兒的去世,能給她帶來一種莫大的好處,超越了她對小侄兒的疼愛。
這種好處就是:她曾經在大侄兒的喪禮上,看到過一個令她萬分心儀的男子,之後再無音訊。
為了急於再次見到他,她就隻能寄希望於自己的小侄兒去世,重現一次類似的喪禮,再次見到那個男子。
由次可見,男女之間的愛,母子之間的感情,足以讓人產生極端的思維。
當然,前提是這類人群失去了麵對現實的進取心,隻能在黑暗和迂回中滿足愛的願望。
所以,內向型的人更容易產生強迫症。可以稱之為一種“退行滿足”。
何謂“退行滿足”?
從上麵的例子,大致可以看出:一個人如果通過正麵積極的方式,不能滿足自己的願望。
就隻能妥協,把自己置於弱勢,尋求他人的同情與施舍。
這是對“退行滿足”最通俗的解釋。
在現實中,這種“退行滿足”也是十分常見的,隻要不過度,也並無不妥。最多隻能形容此人沒有骨氣。
這是很顯而易見的“退行滿足”。
其實,最早的退行滿足,是很隱秘且朦朧的,正如患者的症狀一般。
最早可以追溯到童年。
所以,症狀可以解釋為一種“退化”。
如果細心留意一下,我們不難發現:有些人在童年時很頑皮,長大後卻很內向沉默,甚至產生心理疾病。
少為人知的是,兒童的頑皮也有真假之分。
有些兒童的頑皮,目的隻在於引起大人注意,來教導他,以此滿足一種安全感。
因為在正常情況下,他的父母也許對他比較冷淡。
隻有他犯錯了,才會來關注他。
所以,有的兒童故意去“招惹”大人,引起大人來“教訓”他。
他們甚至很樂意接受這種“教訓”。
這可以從他們調皮而滿足的笑聲中看去。
還有一種情況:
有的人在童年時性情剛烈。
當他在與人爭鬥,被人欺負後,常被人誤解為老實。
他當時會強烈反駁,甚至動怒。
但在後來,他卻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別人稱他“老實”的評價。
幹脆把自己置於“老實”的弱勢,享受別人的憐憫,放棄了自己的抗爭。
幾乎所有複雜多變的外界暗示所導致強迫形式,都可以用“退行滿足”來解釋。
再次回到第一個例子:男孩不忍母親的傷心,已經達到一個病態的程度。這就是他強迫貶低外公的原因。但還不是根本原因。
同樣是人,都有追求愛與快樂的本能。
不會無緣無故選擇“退行“來滿足願望。
一定是在“退行“之前,心理就已產生了異於常人的變化。
對於憂鬱、膽怯、自卑、遲疑、矛盾……相對正常人的心理,雖然未患病,但同樣遵循這一理論。
可以理解為“把潛意識的衝突帶到意識層麵,不良情緒就會很快消失。”
也就是說,隻要讓患者用記憶意識到了生病的真正原因,病就會痊愈。
很多人也許會懷疑,就像在日常生活中,明白一個理論,並不一定能實踐成功。
但是,隻需要稍作思考就能消除這種懷疑——大多數心理病症的出現,並不一定需要實踐行動,就能在腦海中產生。
患者之所以痛苦,就在於對那些怪異思維的深深不解和困惑,才會產生激烈對抗。
了解了病因,就等於消除了困惑。自然能夠轉移自己的精力。
從心理動力學上講:心理的能量始終守恒。一種記憶被遺忘,就必定會有另一種記憶浮現出來。
患者突然感受到一種陌生可怕的強迫意識產生,就說明他必定遺忘了另一種曾經熟悉、健康的記憶。
潛意識和意識的整合,就等於重新喚起他那份健康的記憶,而把病態意識遺忘。
明白了這一點,就可以以此為基礎,深入分析複雜的抑鬱、強迫等症狀。
抑鬱和強迫是一對結合體,幾乎沒有單純的強迫,也沒有單純的抑鬱。
相比於抑鬱症,強迫症的內容更加具體直觀,不外乎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
強迫思維可以比較具體地描述出來,強迫行為更是顯而易見。比如強迫洗手、關門、檢查……
所以,先從幾例強迫症入手,分析出其病因,更便於讀者理解。
有一位男性強迫症患者h,他的症狀是一種強迫思維。具體內容是:外公死得好!
為什麽說這是一種強迫思維呢?因為在現實中他是很尊敬外公的,從來沒有過這種大不敬的想法。
一旦無緣無故產生這種怪異思維,他的意識就會強烈抵製;可是,這種怪異思維並沒有因為他的抵製而消失,反而更加強烈;從而形成強迫。
這個時候,平常的道理已經無法解釋這種現象。
如果你要他克製這種大不敬的想法,顯然和他自身的強迫抵製無異。
如果要他轉移注意力,多去接觸積極向上的東西,用積極的態度消除這種消極思維,也無關宏旨。
事實上,他本身是一個很善良正派的人;也明白很多積極的道理,但就是無法克製。
或者用更加專業的心理學角度,用“順其自然”的方法來解決,讓他順著這種思維下去,放下抵製;立足當下,做自己該做的事。
這種態度固然沒錯,但要放下抵製這種無故產生的荒誕思維,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
否則患者會深深疑惑,而無法做到。
於是,順其自然的理念可能會告訴他:人的情緒有一個由“產生——高潮——消失”的過程。任何不良情緒都會在高潮之後消失。就像人的悲傷和憤怒,會隨著時間的推延而漸漸消失,不需要人為地去幹預。
也像是大自然的現象:大河奔流,人不能阻擋,讓它流淌,自己走自己的路;天要刮風下雨,人不能阻止,隻能隨它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洪水流過之後,自然會消失;雨下過後,總會停止。
隻有這樣,才會消除阻擋洪水的壓力。
對於病來說,也隻有這樣,才能消除抵抗所帶來的壓力和痛苦。
因為這些都是自然現象,人根本不需要去理會,也沒有辦法抗拒,隻需要關注當下的事。
這固然沒有錯,但是我隻能說有些片麵。
如果人要過河,就必須要克服流水;人要外出,就需要用雨傘阻擋雨水。
也許,有人會說我理解錯了"順其自然"的概念。自然就是要承認它的存在,而不是要消除它。
流水可以阻擋,但不能消除它;雨水可以用傘遮攔,但不能阻止天空下雨。隻有這樣才是真正的“順其自然。”
但是,患者也未必想要從根本上消除人的不良情緒,他隻是想克製這種怪異思維而已。這並沒有錯。
普通人對於一件不適的事,比如嚴重感冒,他會想到要去治療。但並未想過要阻止人根本不生病。
患者也是如此,他隻是想克製那種怪異思維,未必想消除所有不良情緒。
不去阻擋流水,水不會順著人想過河的意誌而消失;不用傘遮攔,雨也不會因人的意願而停止。
心理生病,順其自然的理論,隻是讓他明白不能阻止所有不良情緒的產生(事實上患者未必這樣想過);但沒有給出合理抵製不良情緒的方法。
單純依靠轉移注意力的行動,會讓人感覺力不從心;因為任何行動都需要動機。
人本來想要過河,因為不去克服流水,轉移去做別的事;自然失去了本能的動力,做起來也力不從心。
而要克服,就必須要進一步分析出病因和動機。
回到上麵那個例子。如果要他順著這種大不敬的思維下去,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一定需要強大的動機。
因為即使是普通人,在罵完人之後,也可能會有內疚的情緒,思索到底是誰的錯。
何況這種無緣無故辱人的強迫思維?
強迫症的發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在強迫性人格的基礎上,遇到外界誘因而產生。
比如上例中的強迫,誘因就是外公的過世。
與其把對外公不敬的想法,歸於人的心理中正常的醜惡,強迫去接受,還不如把它當成一種邏輯。
分析其背後的原因與動力。
找到動力,才能引導這種力。
但是,人們對心理疾病的複雜性存在著固有的趁易避難。
不僅普通人對心理症患者的症狀不知所雲;就是連大多數心理醫生都感覺束手無策。
所以,人們經常所熟知的心理學,往往是“順其自然、轉移注意、加強鍛煉……”
又或者是積極的行動、鼓勵之類的……
鮮有單就症狀而來研究的。
精神分析就是眾多心理學中,少數選擇就症狀進行深層分析的心理學。
看似雜亂無章的症狀,卻存在著嚴密的邏輯關係。
這並非標新立異,牽強附會。
但是在很多人看來,精神分析都是在標榜科學。
隻是因為精神分析所堅持的邏輯分析,並不能被科學證實。
所以,寧願相信症狀是無法分析的,本來就是雜亂的,隻能無條件接受。
或者,要等待更先進的科學產生,才能解決這個難題。
這樣固然很嚴謹,但是太過死板。
因為心理的好壞,隻能由患者本身定義,而非科學。
就像一個人快不快樂,隻有自己知道,而不是外人。
症狀分析是否符合患者的內心,也隻能由患者本人的記憶去評判。
所以,姑且把晦澀的症狀當成邏輯來分析吧。
是牽強,還是真實,就由患者本人來判斷。
回到上例:
根據第一章節的推理——心理疾病最表麵、直接的誘因是因為“暗示”。所以,當h產生這種強迫思維時,一定是現實環境對他的隱性暗示——這種環境極像他最初產生強迫時的環境。
至於是什麽環境,因人因症狀而異。在沒有深入分析之前,這種表麵的隱性暗示反而不那麽表麵,不容易察覺。也就是根本不清楚到底是什麽環境暗示他。
但是,患者一般都記得最初產生強迫時的環境。
更貼切地說:他根本沒有把當前的環境和最初產生強迫時的環境聯係起來。
他能清楚地記得,外公過世後,母親很傷心;他最怕見到母親的眼淚,於是刻意選擇逃避喪禮過程中最悲痛的一幕。
但他能夠想像到母親傷心欲絕的情形,並極力壓製這種想像。
就在這之後,這種大不敬的怪異思維就開始產生了。
事實上這種怪異思維對他來說不算太陌生。
如果是一種完全陌生的記憶,人反而容易忘卻,而不會糾纏在心。
這個在以後將會詳述。
他曾經想過:如果在騎車的時候,自己故意把車騎到河裏怎麽辦?如果吃飯的時候,飯全部變成了髒東西怎麽辦……這就是一種強迫性人格。
但是,那個時候,他能夠較快地克服這種怪異思維,成功地回到正常生活中。
隻是這一次,因為外公過世的誘因,大不敬的怪異思維如洪水決堤般不可阻擋。
根據最簡單的因果邏輯,這種思維的產生一定是有原因和理由的,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人的本能是求樂的。
再陰暗、痛苦的生活,背後也有快樂的動機推動。
正如一個助人為樂的人。
他在付出時,看似是犧牲自己,但是他得到的卻是升華的快樂。
回到上麵的問題。
隻需用倒推法便可給患者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外公死得好。那麽你一向尊敬的外公去世,如果是一件好事,對你來說有什麽好處?
唯一的答案就是:這樣母親就不會太傷心了。
這正與他刻意逃避見到母親最傷心一幕的舉動吻合。
唯一能夠讓他拋棄對外公的尊敬的理由,就是讓母親不再傷心。
也就是說,他對母親傷心哭泣的不忍,已經達到了病態的程度。
這樣,很簡單地就把他的強迫焦點轉移到了“不忍母親傷心“這個柔和地問題上。
強迫症狀自然會消失,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
要從根本上解決,就要明白他為什麽如此不忍母親傷心。這就要追溯到他更遠時期所形成的強迫性人格。
一個男人不願意看到母親或者自己的愛人流淚。這本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不能算是病態。
但是,如果發展到為了不看到自己在乎的人流淚傷心,竟然把令她傷心的對象貶低到極端,就是一種病態了。
就好比弗洛伊德《夢的解析》中曾提到過一個年輕女子的夢:她夢見自己平時疼愛的侄兒躺在棺材中。
根據“夢是願望的達成”,夢見小侄兒去世,正是她潛意識的願望。
這樣一來,又可以聯想到上述的強迫病例中。情況如出一轍。
她明明是疼愛小侄兒的,怎麽可能希望他死去呢?
唯一的原因,就是小侄兒的去世,能給她帶來一種莫大的好處,超越了她對小侄兒的疼愛。
這種好處就是:她曾經在大侄兒的喪禮上,看到過一個令她萬分心儀的男子,之後再無音訊。
為了急於再次見到他,她就隻能寄希望於自己的小侄兒去世,重現一次類似的喪禮,再次見到那個男子。
由次可見,男女之間的愛,母子之間的感情,足以讓人產生極端的思維。
當然,前提是這類人群失去了麵對現實的進取心,隻能在黑暗和迂回中滿足愛的願望。
所以,內向型的人更容易產生強迫症。可以稱之為一種“退行滿足”。
何謂“退行滿足”?
從上麵的例子,大致可以看出:一個人如果通過正麵積極的方式,不能滿足自己的願望。
就隻能妥協,把自己置於弱勢,尋求他人的同情與施舍。
這是對“退行滿足”最通俗的解釋。
在現實中,這種“退行滿足”也是十分常見的,隻要不過度,也並無不妥。最多隻能形容此人沒有骨氣。
這是很顯而易見的“退行滿足”。
其實,最早的退行滿足,是很隱秘且朦朧的,正如患者的症狀一般。
最早可以追溯到童年。
所以,症狀可以解釋為一種“退化”。
如果細心留意一下,我們不難發現:有些人在童年時很頑皮,長大後卻很內向沉默,甚至產生心理疾病。
少為人知的是,兒童的頑皮也有真假之分。
有些兒童的頑皮,目的隻在於引起大人注意,來教導他,以此滿足一種安全感。
因為在正常情況下,他的父母也許對他比較冷淡。
隻有他犯錯了,才會來關注他。
所以,有的兒童故意去“招惹”大人,引起大人來“教訓”他。
他們甚至很樂意接受這種“教訓”。
這可以從他們調皮而滿足的笑聲中看去。
還有一種情況:
有的人在童年時性情剛烈。
當他在與人爭鬥,被人欺負後,常被人誤解為老實。
他當時會強烈反駁,甚至動怒。
但在後來,他卻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別人稱他“老實”的評價。
幹脆把自己置於“老實”的弱勢,享受別人的憐憫,放棄了自己的抗爭。
幾乎所有複雜多變的外界暗示所導致強迫形式,都可以用“退行滿足”來解釋。
再次回到第一個例子:男孩不忍母親的傷心,已經達到一個病態的程度。這就是他強迫貶低外公的原因。但還不是根本原因。
同樣是人,都有追求愛與快樂的本能。
不會無緣無故選擇“退行“來滿足願望。
一定是在“退行“之前,心理就已產生了異於常人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