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體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不妨先請讀者朋友回答另一個既簡單又複雜的問題。
可以說,對於心理疾患者而言,隻要能夠真正回答出這個問題,他的病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這個問題就是:如果一位學生,特別渴望考100分;結果總是考不到;非常痛苦和糾結。
如何才能不讓他痛苦糾結?
我想,最普遍的回答應該是:降低不切實際的目標,把分數定低一點。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完美,這樣渴望考100分,就是苛求完美的表現,是不理智的。
接下來,可能會舉出成百上千種論據和事實,來證明世間本不存在絕對的完美。
接受不完美才是真理。
誠然,這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但是,正如文章開頭說的那樣,這種方式適合本身就健康的人,或者雖說心態不太好,但未至患病的人。
但是,真正把完美主義發展到病態的人格,是否還適用這種說教和開導的方式?
且來看看這位學生的轉變。
當他聽從眾人的意見;放棄完美理想;把分數定低;調整心態,轉移焦點,確實減輕了以往的糾結。
剛開始,放下這個理想還有強迫自己的意願。
但到了後來,他漸漸能自然地放下這個理想,而不再有勉強的感覺。
這就正如了大家常說的“習慣就好”,漸漸達到“接納不完美”的健康心態。
原來放下完美並不是那麽難,隻是剛開始有點不適;隻要以後慢慢轉移自己的精力,多做一些實際的、積極的事;明白“不完美”這個道理;就一定能真正放下。
但是,事情並非就此完結。
且來聽聽這位學生自己內心真實的心聲。
剛開始,他強行說服自己,要求自己放下不切實際的理想,感覺很勉強、不甘,還伴有強烈地失落。
但是,漸漸地,這種不甘和失落慢慢消失。似乎以往的糾結痛苦已經真正消失。
但是,長久以後,他會發現自己漸漸變得不快樂,對很多東西都失去了興趣。
出現這種情況,似乎說明這種通過列舉現實中不完美的例子,言傳身教,教他放下完美的方式並非完全合理。
細想一下,出現這種情況也不無道理:連最大的理想和快樂都可以放下,現實中其他小小的快樂應該更容易放下。
但是除此之外還有別的方法嗎?
如果不放下“考100分”這個不切實際的理想,他會糾結、緊張、焦慮……
如果放下這個理想,即便是走中間路線,考95分,也不一定能讓他快樂。
這就是問題的複雜之處。
必須要找到一種方式來統一這對重要矛盾——既能讓他不放下理想,獲得追求完美理想的那份進取和快樂;又能讓他在理想實現之前,不會太過焦慮;理想受挫的時候不會過分痛苦。
在找到兩全齊美的答案之前,先回過頭來看看前麵所說的案例——j接受了父性的剛烈,消除了強迫;但是抑鬱又隨即而至。
再聯係現在這個學生的例子,是否看出如出一轍?
戰勝父性的粗暴和剛烈,維護母性的柔美,是他最大的快樂和理想。
超越所有人,考100分,是這個學生最大的理想和快樂。
學生放下這個理想,變得不快樂;
j放下維護母性,變得抑鬱。
學生曾經想要戰勝的同學,放下理想後,與之和好了,不會再與他們競爭。
j放下維護母親,與父性的剛烈和好了,不再與之鬥爭。
這兩種情況,都消除了他們的糾結和焦慮,甚至強迫。
但是,抑鬱和不快樂又如期而至。
這種抑鬱和不快樂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
隻能說明,j和學生並沒有真正從內心深處吸納那些道理和理論,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放下”。
而是采取了一種極其隱蔽和極端的方式----“無所謂”的心態。
心理分析教j要接納父性,脫離母性,他卻極端地走向父性的一端。好像變得粗暴和剛烈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這就是一種無所謂。
就如一個性格內向怯弱的人,外界逼迫他變得大膽外向,他可能會走向另一個極端,瘋狂發泄……
也不要指望那個學生會走中間路線,他放下100分理想的方式,也是一種“無所謂”的心態,認為考100分沒什麽大不了,自我否定了這種考100分的快樂。
為什麽如此容易采用這種“無所謂”的心態。
還要引用弗洛伊德的“死亡破壞本能”----一種近乎生理的,客觀的本能。
當一個病態型人格的人,為實現一件重大事萬分緊張,生怕實現不了,萬分痛苦糾結的時候,最好的減壓方法是什麽?
那就是“無所謂”。
“人反正要一死,還怕什麽?”
我敢說不隻病態人格的人,健康的人也時有這種想法,隻不過比病態人格輕微一些而已。
所以,人一旦長期、過多使用這種“無所謂”來逃避痛苦,他還有何快樂可言?
什麽都“無所謂”,就沒有了追求快樂的動力。
至此,上述的矛盾也就不足為奇了。
可問題該如何統一這一對矛盾呢?
我想,唯一一個答案就是:堅信自己一定能夠考到100分!
為何這以說呢?這難道不又是在苛求完美嗎?
誠然,正如許多人認為:苛求完美是導致疾病的因素,尤其是強迫。
但是,強行放下完美,隻能招至抑鬱。
所以,放下完美隻能是不知不覺,發自內心的。
怎樣才是真正的發自內心?
先來解答“為何要堅信自己一定能考100分。”
細想一下:如果堅信一定能考100分,對於自己完全有把握的事,是不是不會關注?
就像大家走在路上,不會關注一棵草,即便踩死也不會在意。
這樣一來,注意力就轉移了,糾結和焦慮就會消失。
接下來要麵對的問題就是:假如他沒有考到100分,是不是會特別痛苦?
答案就是:痛苦會減輕很多,回複到正常水平。
此話從何說起呢?
再來看一個例子:
如果說,有個人在走一條路之前,就聽說這條路上有十分危險的陷井。
那麽,他在走這條中的時候,一定會小心翼翼,如屢薄冰。心中想像著踩到陷井的不好結果。
這就導致了緊張和焦慮。
如果他真的不幸踩到了陷井,反應會如何呢?
答案一定是非常恐懼和痛苦的。
為何?
這就像是一種共鳴一樣,很突然,程度也會成倍增加。
踩到陷井正好驗證了開始的擔心,痛苦的程度就成倍增加了。
但是,如果要消除這種緊張,該如何做呢?
最好的辦法又是“無所謂”。
反正是一死,來吧!
這樣一來,踩入陷井後的恐懼可能沒那麽強烈了。
但是,人一旦對痛苦無所謂,對快樂也就沒那麽期望了。
這是消除強迫和焦慮的方式,但也是招來抑鬱的方式。
再來看另一種心態——堅信自己不會踩到陷井,或者堅信路上沒有陷井。
假如真的讓他踩到了,反應會如何呢?
答案是:痛苦和恐懼比前一種情況小得多。
為什麽呢?
我想不難回答:因為他堅信沒有陷井,所以注意力會轉移到別的事情上。
當他踩到陷井後的第一反應,我想各位應該都親身經曆過。
那就是當自己遇到一件從來沒想過可能發生的事時,第一反應不是害怕,也不是無所謂,而是懵懂。
然後才可能是害怕和痛苦。
我想,當一個人懵懂的時候,應該是感受不到痛苦的。
所以,他所經曆的痛苦,要比前一種情況要少一些。
前一種情況是從頭到後都痛苦和恐懼;而第二種情況至少第一反應不是痛苦和恐懼。
所以,綜合起來看:當堅信一件事的時候,容易轉移注意,不會糾纏和焦慮;即使失敗後,痛苦也少一些。
兩全其美。
這對於那些承受不了稍多讚美的病態人格來說,也是如此.
他們在麵對稍多的讚美時,和麵對打擊一樣,是難以承受的,異常不安.
但如果像上述那樣:開始無條件自信,沒有過多關注;如果獲得他人的認同,也隻是一份意外而懵懂地驚喜;而不會太過不安和焦慮.
對於疾病來說,同樣遵循這個答案。
這就是統一矛盾的唯一答案。
再比如說患者對心理醫生的態度.
他有時會把心理醫生當成完美的那100分.
如果有人反對心理醫生的理論,就像要他放棄考100分那樣焦慮和強迫.
同理,他也隻要堅信心理醫生是完美和正確的,就足夠了.
再深入一層,心理醫生就是他父母的替代.
他隻要堅信父母永遠是愛自己,自己永遠是父母獨一無二的孩子便可.
這是無可厚非的.
由此可見:患者看到某些模仿自己心理醫生的現象和人,或者說了他根據心理醫生的指導,領悟出來的東西,會深惡痛絕.
其實就是:他害怕那些人模仿自己,搶走自己的父母.(根源來自兄弟姐妹之間,對母愛的分享;更深一層是因兄弟姐妹的出現,意外暴露了原本隻最寧靜、最朦朧美妙的母子之情,意外地導致“外來侵擾”。母愛隱秘地轉移到外界。從此極為關注兄弟姐妹對母愛的分享,嫉妒與攀比之心由此產生。)
隻需堅信便可,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
但如果不知道這層心理含義,常人甚至包括大多數心理醫生可能就會教導他:"你太小氣了!自己領悟的東西,別人就不能領悟了嗎?"
但事實上,自己的父母,能夠為別人所有嗎?
肯定是不能的.
患者的執著沒有錯,問題隻在於對這份執著不夠自信,一定要尋求證明.
但是,卻不要以為問題就到此結束了。
我所說的堅信,絕不是普通的那種信心,而是一種近乎無條件的信心。
對於過度思索一些細微事件的強迫症患者,過度思索人生意義的抑鬱症患者,這種無條件信心尤其重要。
可是,到底什麽是普通的信心?什麽是無條件的信心?
有何區別?該如何恢複?
堅信考100分,這隻是我舉的一個過渡例子而已。
大家可能極易理解成:以後在生活中遇到各種挑戰和考驗,隻需堅信一定成功便可既不焦慮、也不會失落。
但現實可能並非如此,那些考驗你的人,一般都是外人,你再堅信,也不能達到無條件。
如果僅是停留在字麵意思“堅信”,而不是依靠記憶,不可避免會是生硬的。
而應把這種“堅信”從外界轉化到一個真正“無條件”的地方——血緣——一種確曾有過、與生俱來的記憶。
可以說,對於心理疾患者而言,隻要能夠真正回答出這個問題,他的病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這個問題就是:如果一位學生,特別渴望考100分;結果總是考不到;非常痛苦和糾結。
如何才能不讓他痛苦糾結?
我想,最普遍的回答應該是:降低不切實際的目標,把分數定低一點。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完美,這樣渴望考100分,就是苛求完美的表現,是不理智的。
接下來,可能會舉出成百上千種論據和事實,來證明世間本不存在絕對的完美。
接受不完美才是真理。
誠然,這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但是,正如文章開頭說的那樣,這種方式適合本身就健康的人,或者雖說心態不太好,但未至患病的人。
但是,真正把完美主義發展到病態的人格,是否還適用這種說教和開導的方式?
且來看看這位學生的轉變。
當他聽從眾人的意見;放棄完美理想;把分數定低;調整心態,轉移焦點,確實減輕了以往的糾結。
剛開始,放下這個理想還有強迫自己的意願。
但到了後來,他漸漸能自然地放下這個理想,而不再有勉強的感覺。
這就正如了大家常說的“習慣就好”,漸漸達到“接納不完美”的健康心態。
原來放下完美並不是那麽難,隻是剛開始有點不適;隻要以後慢慢轉移自己的精力,多做一些實際的、積極的事;明白“不完美”這個道理;就一定能真正放下。
但是,事情並非就此完結。
且來聽聽這位學生自己內心真實的心聲。
剛開始,他強行說服自己,要求自己放下不切實際的理想,感覺很勉強、不甘,還伴有強烈地失落。
但是,漸漸地,這種不甘和失落慢慢消失。似乎以往的糾結痛苦已經真正消失。
但是,長久以後,他會發現自己漸漸變得不快樂,對很多東西都失去了興趣。
出現這種情況,似乎說明這種通過列舉現實中不完美的例子,言傳身教,教他放下完美的方式並非完全合理。
細想一下,出現這種情況也不無道理:連最大的理想和快樂都可以放下,現實中其他小小的快樂應該更容易放下。
但是除此之外還有別的方法嗎?
如果不放下“考100分”這個不切實際的理想,他會糾結、緊張、焦慮……
如果放下這個理想,即便是走中間路線,考95分,也不一定能讓他快樂。
這就是問題的複雜之處。
必須要找到一種方式來統一這對重要矛盾——既能讓他不放下理想,獲得追求完美理想的那份進取和快樂;又能讓他在理想實現之前,不會太過焦慮;理想受挫的時候不會過分痛苦。
在找到兩全齊美的答案之前,先回過頭來看看前麵所說的案例——j接受了父性的剛烈,消除了強迫;但是抑鬱又隨即而至。
再聯係現在這個學生的例子,是否看出如出一轍?
戰勝父性的粗暴和剛烈,維護母性的柔美,是他最大的快樂和理想。
超越所有人,考100分,是這個學生最大的理想和快樂。
學生放下這個理想,變得不快樂;
j放下維護母性,變得抑鬱。
學生曾經想要戰勝的同學,放下理想後,與之和好了,不會再與他們競爭。
j放下維護母親,與父性的剛烈和好了,不再與之鬥爭。
這兩種情況,都消除了他們的糾結和焦慮,甚至強迫。
但是,抑鬱和不快樂又如期而至。
這種抑鬱和不快樂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
隻能說明,j和學生並沒有真正從內心深處吸納那些道理和理論,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放下”。
而是采取了一種極其隱蔽和極端的方式----“無所謂”的心態。
心理分析教j要接納父性,脫離母性,他卻極端地走向父性的一端。好像變得粗暴和剛烈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這就是一種無所謂。
就如一個性格內向怯弱的人,外界逼迫他變得大膽外向,他可能會走向另一個極端,瘋狂發泄……
也不要指望那個學生會走中間路線,他放下100分理想的方式,也是一種“無所謂”的心態,認為考100分沒什麽大不了,自我否定了這種考100分的快樂。
為什麽如此容易采用這種“無所謂”的心態。
還要引用弗洛伊德的“死亡破壞本能”----一種近乎生理的,客觀的本能。
當一個病態型人格的人,為實現一件重大事萬分緊張,生怕實現不了,萬分痛苦糾結的時候,最好的減壓方法是什麽?
那就是“無所謂”。
“人反正要一死,還怕什麽?”
我敢說不隻病態人格的人,健康的人也時有這種想法,隻不過比病態人格輕微一些而已。
所以,人一旦長期、過多使用這種“無所謂”來逃避痛苦,他還有何快樂可言?
什麽都“無所謂”,就沒有了追求快樂的動力。
至此,上述的矛盾也就不足為奇了。
可問題該如何統一這一對矛盾呢?
我想,唯一一個答案就是:堅信自己一定能夠考到100分!
為何這以說呢?這難道不又是在苛求完美嗎?
誠然,正如許多人認為:苛求完美是導致疾病的因素,尤其是強迫。
但是,強行放下完美,隻能招至抑鬱。
所以,放下完美隻能是不知不覺,發自內心的。
怎樣才是真正的發自內心?
先來解答“為何要堅信自己一定能考100分。”
細想一下:如果堅信一定能考100分,對於自己完全有把握的事,是不是不會關注?
就像大家走在路上,不會關注一棵草,即便踩死也不會在意。
這樣一來,注意力就轉移了,糾結和焦慮就會消失。
接下來要麵對的問題就是:假如他沒有考到100分,是不是會特別痛苦?
答案就是:痛苦會減輕很多,回複到正常水平。
此話從何說起呢?
再來看一個例子:
如果說,有個人在走一條路之前,就聽說這條路上有十分危險的陷井。
那麽,他在走這條中的時候,一定會小心翼翼,如屢薄冰。心中想像著踩到陷井的不好結果。
這就導致了緊張和焦慮。
如果他真的不幸踩到了陷井,反應會如何呢?
答案一定是非常恐懼和痛苦的。
為何?
這就像是一種共鳴一樣,很突然,程度也會成倍增加。
踩到陷井正好驗證了開始的擔心,痛苦的程度就成倍增加了。
但是,如果要消除這種緊張,該如何做呢?
最好的辦法又是“無所謂”。
反正是一死,來吧!
這樣一來,踩入陷井後的恐懼可能沒那麽強烈了。
但是,人一旦對痛苦無所謂,對快樂也就沒那麽期望了。
這是消除強迫和焦慮的方式,但也是招來抑鬱的方式。
再來看另一種心態——堅信自己不會踩到陷井,或者堅信路上沒有陷井。
假如真的讓他踩到了,反應會如何呢?
答案是:痛苦和恐懼比前一種情況小得多。
為什麽呢?
我想不難回答:因為他堅信沒有陷井,所以注意力會轉移到別的事情上。
當他踩到陷井後的第一反應,我想各位應該都親身經曆過。
那就是當自己遇到一件從來沒想過可能發生的事時,第一反應不是害怕,也不是無所謂,而是懵懂。
然後才可能是害怕和痛苦。
我想,當一個人懵懂的時候,應該是感受不到痛苦的。
所以,他所經曆的痛苦,要比前一種情況要少一些。
前一種情況是從頭到後都痛苦和恐懼;而第二種情況至少第一反應不是痛苦和恐懼。
所以,綜合起來看:當堅信一件事的時候,容易轉移注意,不會糾纏和焦慮;即使失敗後,痛苦也少一些。
兩全其美。
這對於那些承受不了稍多讚美的病態人格來說,也是如此.
他們在麵對稍多的讚美時,和麵對打擊一樣,是難以承受的,異常不安.
但如果像上述那樣:開始無條件自信,沒有過多關注;如果獲得他人的認同,也隻是一份意外而懵懂地驚喜;而不會太過不安和焦慮.
對於疾病來說,同樣遵循這個答案。
這就是統一矛盾的唯一答案。
再比如說患者對心理醫生的態度.
他有時會把心理醫生當成完美的那100分.
如果有人反對心理醫生的理論,就像要他放棄考100分那樣焦慮和強迫.
同理,他也隻要堅信心理醫生是完美和正確的,就足夠了.
再深入一層,心理醫生就是他父母的替代.
他隻要堅信父母永遠是愛自己,自己永遠是父母獨一無二的孩子便可.
這是無可厚非的.
由此可見:患者看到某些模仿自己心理醫生的現象和人,或者說了他根據心理醫生的指導,領悟出來的東西,會深惡痛絕.
其實就是:他害怕那些人模仿自己,搶走自己的父母.(根源來自兄弟姐妹之間,對母愛的分享;更深一層是因兄弟姐妹的出現,意外暴露了原本隻最寧靜、最朦朧美妙的母子之情,意外地導致“外來侵擾”。母愛隱秘地轉移到外界。從此極為關注兄弟姐妹對母愛的分享,嫉妒與攀比之心由此產生。)
隻需堅信便可,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
但如果不知道這層心理含義,常人甚至包括大多數心理醫生可能就會教導他:"你太小氣了!自己領悟的東西,別人就不能領悟了嗎?"
但事實上,自己的父母,能夠為別人所有嗎?
肯定是不能的.
患者的執著沒有錯,問題隻在於對這份執著不夠自信,一定要尋求證明.
但是,卻不要以為問題就到此結束了。
我所說的堅信,絕不是普通的那種信心,而是一種近乎無條件的信心。
對於過度思索一些細微事件的強迫症患者,過度思索人生意義的抑鬱症患者,這種無條件信心尤其重要。
可是,到底什麽是普通的信心?什麽是無條件的信心?
有何區別?該如何恢複?
堅信考100分,這隻是我舉的一個過渡例子而已。
大家可能極易理解成:以後在生活中遇到各種挑戰和考驗,隻需堅信一定成功便可既不焦慮、也不會失落。
但現實可能並非如此,那些考驗你的人,一般都是外人,你再堅信,也不能達到無條件。
如果僅是停留在字麵意思“堅信”,而不是依靠記憶,不可避免會是生硬的。
而應把這種“堅信”從外界轉化到一個真正“無條件”的地方——血緣——一種確曾有過、與生俱來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