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之所以出現上例中男子通過分析克服強迫,試圖接納父性後,卻又染上抑鬱;原因是他走了另一個極端——完全拋棄母性,而接受父性。


    也就是說,他在潛意識中從過分依賴母親,到完全拋棄這種依賴,偏向父性。


    弗洛伊德說過:人類的焦慮和抑鬱,原形來自於母體與嬰兒分離的那一刻。


    這就說明了,事實和他的理論是相互印證的。


    那麽又有一個疑問:既然前麵有個例子中的男子,本來很愛一個女孩,後來因為追求失敗,反而變得把自己想像得很暴戾,以傷害女孩來獲得他人關注、自省,迂回滿足自己愛的需求。


    這難道不就是一種從母性走向父性的一個極端嗎?


    這個例子可以用“退行滿足”來解釋。


    可是後麵分析那麽多有必要嗎?不還是回到“退行滿足”上來了嗎?


    如果有這種質疑,也是合理的。


    但是有一定可以肯定,男子轉向暴戾是無意識的,被動的。


    後麵那個例子是主動的。


    這有何區別呢?


    如果不仔細分辨,實在難以看出區別。甚至會引起混亂。


    但是同,隻需要稍微仔細一些,也不難發現,後例中的男子經過心理分析後,主動說服自己接受男性的剛烈。比前前例更加清晰。


    因為前例由善良轉向暴戾,是被動的無意識的;經過分析還原為主動的,有意識的。


    就像是把一個極快不易捕捉的瞬間還原來慢狀態、慢動作,以至更清晰地還原病症的形成過程,並及時阻止病症的繼續發展。


    可以說,心理分析已經把所有問題分析清楚,使得他再無任何理由不恢複男性的陽剛。


    但是,問題的複雜性卻大大出乎常人和心理醫生的意料。


    明顯是人格從過度依賴母親,恢複到父性人格,使人格趁之平衡。


    可是,實際經曆起來,患者卻總是極容易走另一個極端,從過度依賴、維護母親的地位,到過度偏向父親的剛烈。使得他對母親的依賴崩潰,連證明和維護的方式都失去了。從而造成抑鬱。


    可以說,經過深層心理分析後,和心理分析前,竟無本質區別;唯一的價值在於把生病前的病理過程還原為慢動作,以便有效幹預。


    通俗點說:生病前,他對母親的依賴已經無法充分相信,隻能不斷維護和證明母親的地位,與危脅母親地位的父性作激烈抗爭,形成——強迫性人格。


    後來,他把母親的感情轉移到別的女孩身上後,又屢次遭受失戀打擊,連與父性抗爭的條件都沒有了,因為女孩都不愛他,不需要他來為之維護。


    所以他無可遏製地把人格完全轉向父性的暴戾,以此求得女孩的自責和自省。迂回滿足他愛的渴求。


    經過深層心理分析後,他明白了自己生病的機製,認為是過度維護母親的地位所致,而忘記身為男性的本性。


    如果必得男性的陽剛,他根本無需為維護母性作那麽多努力和抗爭,也就不會形成強迫。


    於是,他有意地去接納男性的剛烈。以此擺脫強烈地抗爭導致的強迫。


    因為經過前麵的分析,他明白了強迫和抑鬱是共生的。強迫消失了就不存在抑鬱。


    因為人格已經恢複平衡。


    但是,在實際經曆中,由於以往那種迂回退行滿足的經驗,又不可避免地重新使他走極端。


    他會認為要接納男性的剛烈,就必須有意去脫離、否定、排斥母性的依賴。


    因為他這種做法是依據心理醫生的理論。


    但實質還是一種退行滿足。


    極其隱秘的潛意識好像在說:“你看,我要恢複男性的陽剛了,這是心理醫生教我的。如果失敗了,也是他的錯。”以此迂回要求得到心理醫生的依賴。


    因為心理醫生早為成了他母親依賴的替代。所愛的女孩也曾是他母親依賴的替代。


    此話與前例中的那句:“你看,我從善良變得罪惡,都是女孩教我的,因為她喜歡壞壞的男生。如果我有罪,都是她的錯。”


    以此迂回要求女孩自省,獲得她的愛。


    如出一轍,如果不深入細微地分析,根本無從發現。


    隻會為心理分析如此深入,卻和沒分析的效果相似而困惑無比。


    由此可見,分析前和分析後並無本質區別,都是走極端,當母性依賴消失後,他會完全偏向父性。


    唯一的區別是,前者是無可遏製的衝動,無意識的走向父性極端,後者是有意的、可控的。


    就像把一個無法捉摸的快動作還原為慢動作,並沒有解決問題,隻是為解決問題提供了莫大的方便。


    也由此可見,那種極端的人格偏離竟是如此的根深蒂固。傷痛的記憶是如此深刻,以致他如此頑固地堅持極端地做法,而無法保持平衡狀態。


    深層的心理分析隻能放慢這種偏離,讓無意變成有意,並沒有阻止。


    但從客觀上講,這已是一個莫大的進步。


    因為心理分析把無意識的、無可遏製、捉摸不透的疾病,轉換為有意識的、可控的,讓患者掌控了主動權。


    這就類似於一個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浮水”過程,也就是後麵所說的“自然生長”。


    曾經患病時的失魂落魄已不複存在,他至少已經找回了一部分自我,恢複了對現實的熟悉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深層心理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蓮花九天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蓮花九天落並收藏深層心理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