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至此,似乎再也找不出任何要繼續深入的理由。


    也看不出還有什麽不明因素能夠讓疾病有繼續存在的理由。


    隻要恢複這種”無條件的自信“,就會使患者不會因不自信,而過度維護母性,與父性對抗,從而從人格漸趁平衡;也就讓“退行滿足”失去了基礎,沒有“退行滿足”,疾病自然不複存在。


    但是,這隻是理想的狀態。心理分析最後還是要回歸到患者的實踐生活經驗中。


    由於患者已經經曆了幾年、十幾年甚至更久的心理疾病。他會感覺在生病的這些年裏,他失去了許多健康人應該擁有的東西。


    即便他感覺現在已經深刻醒悟,理清了複雜的病理,也能掌控自己的人格,偏離病態,趁向健康;但是對於他來說,失去的已經失去了,再也無法找回。


    而且事過境遷,現在的生活已與過去相去甚遠,分析了過去的病因,可以不再迷茫。但是現實的生活條件已經升級,比過去更加難以應付,需要更加健全的人格。


    心理人格的恢複似乎隻能應付以往的疾病,麵對新的生活,人格健全又是不穩定的,沒有底氣的。


    他們甚至會發出這樣的感慨:“要是早一點分析出病因就好了!不至於耽誤這麽多寶貴的時間!”


    現在雖然病好了,但麵對新的情況,又無力應對。


    似乎總是比別人慢一拍,無法與現實對接。


    他們甚至還會想沉醉到以前的疾病中,至少不會有那種落差感。


    就比如一位離群獨居的“野人”,與2000年的生活觀念相差50年。通過心理分析,令這位野人從1950年的觀念上升到60、70、80、90、95年。生活漸趁正常化。


    但是,他還是感覺跟現實有距離,相差5年的距離。


    如果強行要他過2000年的生活,他會有5年的空缺感。


    不要小看這5年的空缺感,這足以令他想回到1995年,甚至更早的狀態。


    至少回到那時不會有這5年的落差。


    又比如:如果爬梯爬到20米算成功。一個人恐高,經過各種手段,給他腳下塞填充物,祛除他的恐懼,讓他爬到了15米。但是最後那5米已經沒有填充物可塞,如果強行要他爬到20米,他還是會恐懼,就隻能退回到15米。甚至想要回到地麵。


    更貼切地說:一個人失去自我的人,極易受外界的不良暗示。聽到外界對他的不好評價,產生嚴重不適。


    當正麵的爭取無法起效,別人仍然否定他時,他會選擇“退行滿足”,索性變成外界形容他不好一麵的那種人。


    以此假裝“無所謂”,引起他人自省,然後迂回滿足他渴望好評的願望。


    心理分析一步步把他從“退行滿足”恢複為“正常滿足”。


    從“無所謂”到“有所謂”;為了自己的願望,正常去爭取。不會因為外界的負麵評價,而放棄對美好的追求。


    這是一種客觀的好轉。


    但是,當最關鍵的時刻出現時,他竟會希望重新回到“無所謂”。


    何謂最關鍵的時刻?


    那就是當那個曾經批評他的人表揚他時。他完全不知道該如何麵對,似乎失去了這種記憶。形成巨大的空缺感和不安感,隻能重新退回到那種熟悉的“無所謂”狀態。


    具體說來:他的人格恢複,能夠正視外界的批評,繼續追求自己美好的一麵。


    但是,他無法接受更進一步——那個曾經批評他的人反過來讚揚他。


    一言概之:他從假裝無視批評,恢複為正視批評,但無法達到正視表揚的那一步。


    換句話說:他對那種表揚懷有深深的愧疚,承受不起.其實是他刻意逃避了別人對他"美中不足"的一種負麵評價,過早地"見好就收",陶醉於自我限製的滿足之內.


    也就是說,他所恢複獲得的快樂,自己感覺仍然帶有別人施舍的成份.


    所以,如果再給他施加一種滿足,他自然是無法承受的.


    更深一層來說,他恢複了享受快樂的能力和記憶,但還沒有恢複創造快樂的能力和記憶。


    所以他必須對現有的快樂成果嚴格保護.


    他所堅信的:在人前妙語應答、巧化尷尬,看似是如此的美妙.似乎他的快樂人格已完全恢複.但他無法覺知的是——這仍然是一種妥協的、被動的快樂.


    因為他所謂的妙語,都是在迎合別人的前提下產生的,而非創造性地發表自己的看法.


    所以,當他的享受達到飽和,他的記憶就中止了,產生空白;不能繼續向前推進。


    這種“創造性快樂”的作用將在後麵詳述。


    回到心理問題上,也是如此。雖然經過深層分析,患者已走出大部分陰影,但對他來說隻局限於過去,回到現實中,患者總是感覺與現實還慢一拍。永遠追不上現實的腳步。


    比如,他以前恐懼戀愛,害怕被拒絕,於是遇到一個兩相情悅的女孩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草,急於結婚生子。


    心理人格漸趁健康後,終於明白自己過去太缺乏自信,結婚的想法是多麽盲目。可現實已是要結婚了。


    這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種脫節和空缺。對疾病的領悟,固然可以恢複自信,但是盲目已經鑄就,難以更改。疾病消除後,恢複的自信,可以去勇敢戀愛,但還不足以為人丈夫和為人父親。


    這種落差不容小視,會讓他重新想回到不自信的狀態。至少那樣的話,才能消除自信恢複與盲目結婚的矛盾和落差。


    這似乎說明心理分析隻能分析出他病因的95%,恢複他健康的95%。


    如果洞析與邏輯能力比較強的人,還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患者對父母的無條件信任還不夠,可能隻相差一點。


    但就是這一點點的不信任,就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無條件。也就不能完全恢複患者的健康。為疾病複發提供了條件。


    也許有人會質疑:即使是健康的人也難免會不自信,那種無條件自信對患者來說難道不太過苛刻嗎?根本不可能實現!


    但是請相信:即使讓患者的無條件自信恢複到100%,也隻是剛剛邁進一般健康人的行列。這是一個數量級的問題。


    那麽接下來的問題應該是要弄清楚:與現實經驗相差的那一點致病因素該如果填充?


    那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一點致病因素到底是什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深層心理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蓮花九天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蓮花九天落並收藏深層心理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