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恐懼的環境下,會屏住呼吸。


    在上廁所時,因為害怕聞到臭氣,也會屏住呼吸。


    所以,自然就把二者聯係起來。


    由此可以推測,s男孩當時在麵對家中突然出現的雜亂人群時,和上廁所時是同一種心境。


    都是因為鼻子的堵塞,而導致呼吸急促。


    不能深吸入,然後深呼出。


    也就不能大聲吼出來,驅散心中的恐懼,來勇敢保護母親。


    這似乎可以印證前麵所做的大膽推測:一個人麵對髒水的時候,突破閉眼逃避;結果反而被弄髒;可能是因為一次“暈厥”經曆。


    s麵對外界的威脅,由於鼻塞(心因性或是外界阻礙),頭可能因缺氧而暈厥,不能發揮本能驅散恐懼;而導致這些恐懼殘留在他腦海中揮之不去。


    所以,他的勇氣隻能在夢中表達出來。


    就是前麵所說的,在睡夢中突然彈起來,指著空中怒吼。


    這種心因性呼吸嚴重堵塞導致的暈厥或幻覺,會讓他的記憶產生一個盲點或脫節。


    那就是——害怕明天。


    因為在他暈厥蘇醒後,可能又是新的一天了,他暈厥之前的恐懼印象卻留在他腦海中。


    這種害怕明天的心境,成為他對未來焦慮不安的根源。


    所以隻能急於提前享樂;反複思考,試圖抓住一切;因為害怕明天就會失去.而失去了持續的、創造性的前進動力。


    抑鬱症患者之所以有時突然感覺快樂中斷,再無前進的動力,也是因為這種害怕明天的心境.


    因為無法突破"明天"的桎梏,快樂無法連續化;所有快樂都集中在一點,無法令他消受;所以有時候他在無意中壓製甚至否定自己的快樂.


    從另一個角度講,害怕明天還有一種含義:在該睡覺的時候,他睡不著,或者說不敢睡.


    當他思維混亂或因混亂而頭痛的時候,總是在不該睡覺的時候,刻意想睡一覺,然後想像醒來後,思維就通順了.


    就是一種"呼吸"的幾近中斷.如果大家有足夠地串聯能力,應該能夠推測出:這就是我在前麵所說的5%的致病因素.


    他應該保持這種頭痛,把"呼吸"變成連續的,慢慢消除頭痛,這才是常態.


    即使他睡一覺醒來,頭不痛了,也是一種病態.因為那變成了"呼吸"的中斷.再進一步說就是記憶的中斷,造成一種空洞.


    在這裏,請不要把"呼吸中斷"絕對化.


    大家如果能夠把所有分析環節串聯起來,就可以發現:這裏幾乎就是所有問題的全部:


    他試圖用"睡覺"來逃避曾經發生在他家中的變故,尋求一種妥協的寧靜.


    就像心理疾患者總是以症狀發生的時刻為恥辱,總是刻意想要抹去.


    其實他隻需正視,記憶起自己當時本能的反抗到底隱藏在哪,問題就不複存在.


    我甚至還可以做進一步地大膽推測:s的強迫秩序症,來源於殘留在他腦海中的"雜亂步伐"的印象.所以,必須誇張地維護秩序.試圖修複雜亂人群闖入他家中後,被破壞的安全感.


    還有一種後果:外界人群突然闖入s家中,危脅到他母親,並被某種意外阻止了他本能的反抗能力,會極其隱秘地分散他對母親的愛與安全感.


    無形中轉移到那些"入侵者"身上.


    造成他以後分散的愛與安全感,必須不斷被人證明和認同,他才能得到.


    這個機製其實不難理解。


    就好比一個本來很勇敢的人,卻因某個意外,天生的勇氣受到阻礙。


    於是對侵犯他母親的人產生了妥協。


    好像在求饒說:“請你們不要傷害我母親了,我們這麽可憐……”


    這種妥協在日常生活中,弱者遇到強者時,似乎再正常不過。


    但患者的妥協程度遠超常人,而且這次妥協對他來說是最初最原始的妥協。


    所以,本來是懷著對母親深深的愛,和保護她的勇氣。


    突然之間變成了妥協。


    人格在無形中偏向了“侵犯者”,而不是對抗“侵犯者”。


    所以,他的愛與勇氣,也會從母親轉向"侵犯者".從無意轉向有意.


    以後要不斷被人證明和認同,才能夠得到愛與安全感.


    如果在以後要他去對抗強者,那是異常緊張和恐懼的.


    因為他的一部分人格早已經妥協粘附到對方身上.


    對抗強者,首先就是在對抗自己.


    正印證一句俗語: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


    他會過多地考慮對方的強大,吸收成為自我的一部分.


    結果就是:對方幾乎是宿命般的不可戰勝;自己的抵抗力太過渺小;幾乎注定會失敗;對抗別人已經沒有意義.


    所以,一個人如果要想有力量對抗強者,最好就是要完全讓自己靜下來,恢複到最初和母親相識的那一刻,不受任何的外界暗示,不管是憐憫、讚美還是恐嚇的暗示.


    在此有一個題外之話:人在麵對外界的死亡危脅時,有三種結果:一是發揮本能正常反抗;二是本能意外受阻導致心理疾病;三是最嚴重的——發瘋.


    本能嚴重受阻,導致潛意識的愛與勇氣的本能完全壓抑;完全妥協並吸收了對方那一瞬間的死亡破壞行為,驟然湧入意識之中.


    於是可以這樣理解:那些瘋人的怪誕症狀皆是抵抗死亡危脅的一種變形意願.


    就像一個人麵對一支槍,如果他過早過多地意識到危險,忘記了本能的抵抗,思維就會嚴重錯亂.這種錯亂就是減輕過度恐懼的一種途徑.


    因為他在無形中已經完全向對方妥協,把對方那一瞬間的死亡破壞行為吸收為自我的一部分,自我破壞.


    換句話說:仿佛隻有把人格完全交給對方,自我與對方的嚴重破壞攻擊行為合體,他才看不見令他無比恐懼的對方,對方才不會危脅他.但實際已變成了自我破壞.


    也因這種自我破壞,來代替對方的危脅.


    所以,瘋人一般會不認得人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瘋人的瘋有其存在合理性.


    因為他過早地規避危險的心理,避免了一些死亡的可能性.("被害妄想症"也類似如此.)


    否則,就是要敢於麵對並對抗死亡危脅.


    (這就必須要把他曾經"合體"的死亡危脅印象"抽離"出來,重新麵對一次.但必須要用本能力量去對抗這種危脅,而不是過早規避.)


    作個類似地比喻:一個開車的正常人,隻要自己遵守交通規則,就相信不會出事故,


    但有些人,不隻考慮到自己是否遵守規則,還過多地考慮到了別人是否遵守規則,而危脅到自己的生命安全.


    正因為如此,瘋人這種過早地猜測危險的病態心理,甚至引發了正常人的迷信.


    這可以從那些把瘋人當成先知的社會現象中可以看出.


    又如一個退縮型病態人格的人,看電視裏的戰爭場麵.


    他常常會把自己想像成被人虐殺的那一方,而過分關注強勢那一方的凶悍攻擊行為,仿佛那些有可能就發生在自己身上,自己的抵抗太過渺小了.


    隻有先是一種懵懂,思維才能不至太過混亂.


    他隻會集中調動自己本能的防衛動力,而不是去深入了解對方的凶悍.


    也許您有所不知,這種對對手的過度緊張和恐懼,竟隻是對描述對手有多強大的人的微妙妥協。


    這種描述就是在前麵所說的“偶然提醒”。


    就像在前麵s男那個例子中,表哥意味深長的笑第一次讓s意識到父親的暴戾。


    這種過早的妥協,還會導致患者的言語錯亂.


    他們有時會莫名想到一個邏輯不通的奇特詞語或句子.


    原因是他們的正常思維因過早向對手妥協而打斷,與對手當時的言語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邏輯混亂的詞句.


    還有一種細微的心理,也是人格融合的產物。


    有一位心理障礙者a,當某次他想要去做一件事的時候,正好有另一個人b也在做。


    他當時自言自語似地脫口而出:“等一會。”


    這個“等一會”,大家很容易看出:根本不適合由他本人說出口,而應由另一個人b說出口。


    正是因為他的人格妥協並融合了對方的人格,才會形成過早地自我克製。


    回到主題:


    上述這種妥協機製與從前麵所舉的"閉眼躲髒水"的例子類似.


    還有兩種症狀也與呼吸有關。


    在年少的時候,當他受到打擊與傷害時,總習慣把自己蒙在被子裏,讓自己接近窒息,然後突然打開被子,一口氣吐出來。


    然後才有勇氣去麵對生活中的困難。


    在遊泳潛水的時候,他總是不敢憋盡氣息,總要留一口氣上來。


    因為他在最後一刻聯想到了死亡。


    這就是他以後“死亡強迫”和“抑鬱”的一種原形。


    從上例大家應不難看出:症狀與“呼吸”是密不可分的。


    呼吸中隱藏著最原始的本能勇氣。


    勇氣是否受阻,與快樂與否又是不可分離的。


    在上廁所時,他因為不敢深入呼吸,所以腦海中會出現一些熱血的打鬥場麵,以此來表達自己的勇氣。


    這種勇氣就是一種男性的特征。


    也是"正視排泄"的一種變形替代.


    正視排泄,並非強行而為,而是要從中感受那份快樂和勇氣.


    有了這種原始的特征,前麵所述的退行滿足、人格偏離也就不複存在,疾病也不複存在。


    當然前提是要他恢複這些陽剛的記憶。


    還有一個很隱秘的情緒,也許可以更便於了解"肮髒"與"恐懼",更進一步,與"抑鬱"之間的聯係.


    那就是:當天氣晴朗的時候,突然下起雨,雨水浸入泥土時,散發的那種氣味


    會令他感覺莫名地低落和抑鬱.


    這種記憶是他在分析之後突然想起並關注的.在此之前,這對他來說就是一個無法解開的謎.


    如果拋開上麵的分析,單就這一情緒而言,是根本無從分析其原因的.


    因為這種低落地情緒和泥土的氣味簡直毫無關聯可尋的.


    人們最多可以模糊地推理:也許他曾經聞到這種氣味的時候,正好發生了一件令他悲傷的事.所以觸景生情.


    但此推理也許永遠找不到與之匹配的事實.即使找到,也並非唯一.


    但如果把"泥土"和"排泄物"聯係起來,大家自然應該想到:這兩種物體是如此地相似.


    那麽,上例中,s麵對排泄物,和麵對母親被人侵犯一樣,都是害怕大口呼吸,大聲呼出.導致自己男性的陽剛特質喪失,產生抑鬱.


    如果把這句話中的"排泄物"更換成"泥土",也會是同樣一個結果.


    歸根到底,就是一個"呼吸"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呼吸"與腹部的收縮與擴張是緊密相連的.


    這或許是心理學中最接近生理的本能快樂.


    恐高症者,從高處往下看,會有一種懸空的恐懼感.


    其實就是沒有深入吸氣,導致腹部沒有正常膨脹,造成的一種空洞感.


    這個結論是從某患者兒時的一種奇特遊戲推導而出.


    那時候,他喜歡從高處跳下,感受在空中漸漸吸氣,腹部漸漸膨脹;落地後,呼氣,腹部收縮的快感.


    也就是一種呼吸的快感.隻不過他的呼吸發生了延遲,成為了病態,隻能借助墜落來助呼吸.


    還可以這樣理解:強迫症發生時那種突然爆發性,一個人心血來潮時那種理想的瘋狂膨脹,都是因為他在此之前的呼吸處於一種極不自然的“微窒息”狀態,最終化成一股強大的氣流爆發出來。


    也是因為這種“呼吸”,才能了解為何患者對有些道理,怎麽解釋都有理,或者都無理,造成思維混亂。


    原因是因為“呼吸”的過於急促,根本無法形成對道理的評判。


    因為根本沒有深吸入,就沒辦法深呼出,道理就如那股氣,還沒有充分“吸入”、認識,怎能評判?


    要深吸入、深呼出才能有一個完整的答案。


    還有,強迫檢查患者,之所以對一件事反複檢查,總不放心.


    是因為他的"呼吸"處在一個進退兩難的地步.沒有深吸入,然後深呼出,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所以無法一次性完成一件事.


    也因為"呼吸"不暢的原因,導致他瞳孔的散亂和遊離,致使他無法集中注意在一件事上.


    所以,對待強迫檢查症者的謹小慎微,不應報以不屑的態度.


    因為他們雖反複檢查,但並未真正集中視線.


    越小的事,他們越在意;但恰恰是那個細微之處,追溯到遙遠的過去,就是危及到他和母親的重大事件.


    也因為那一瞬間的反抗本能地壓抑,導致他內心地巨大變化.


    極其重要和微不足道隻在一念之差.


    就像普通人的潛意識中:母親是最重要的人物,所以從不會害怕離開母親.因為他無條件信任母子在身心上永遠不可分離.


    不怕離開就是一種"微不足道".


    又比如說:一隻貓抓一隻老鼠,他有時會故意放走再去抓.


    因為抓老鼠對他來說是最重要的本能,所以它不會害怕這種本能會消失;也就不會害怕失去老鼠.


    所以,強迫檢查症者對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地東西如此在意,原因是他最重要的本能被壓製.


    隻需保持呼吸的連貫性,集中視線,把那件"微不足道"地事做好.


    在這裏,呼吸就是他最重要的本能.


    而不是受外界暗示,認為此事如此"微不足道",根本無需如此細致.


    如果這樣,他會連同最重要的本能一同忽略.


    更為隱秘的是:"呼吸"和手也是相連的.


    根據某些心理疾患者描述:在某些情況下,無意中把手按在腹部,跟隨著呼吸的頻率一起一伏,會感受到一種似曾相識,至高無上的快感.


    似乎如春風化雨,化解一切複雜的痛苦.


    這種由口及手的本能欲望,在嬰兒期可以反應出來.


    (母體腹部的收縮與擴張,通過臍帶傳遞給嬰兒的快感)


    恢複這種本能後,患者終於開始關注自己的身體,尤其是手.


    開始重新重視手的能力,感受到一種久違的親切感.


    這種親切感有著非常隱秘的來源:就是小時候媽媽對孩子說的:“寶寶,你的手在哪裏呢?腳在哪裏呢?”


    身體連心開始整合.在此之前,身心是處在一種病態的、趨於分裂的狀態.(這在下一章節"母親的呼吸"中將會闡述:母子身心相連,代表著心理健康;反之,則是病態.)


    某些強迫症者難以抑製的行為,大多和手相關.


    比如較為常見的男性“sy”,就是因為把自己的手象征成為女性的的生殖器。


    在自己身上實現了男女的病態“分化”,自我滿足。


    正是因為對手欲的遺忘,導致他極端地敏感,不敢用手觸碰很多常態的東西.


    演化到後麵,手欲就代表著一種創造快樂的能力;勞動的能力;一種取代過度深思的生理機能.


    “呼吸”甚至與皮膚的感觸是相通的。


    在後麵有關皮膚的章節中,您會了解到“呼吸”的“呼”與“吸”,與皮膚遇熱膨脹,遇冷收縮有一種隱秘的聯係。


    而有時天氣的冷暖又與心理症狀是相關的。


    分析到此,我終於可以負責任的說一句:“所有的心理分析,皆集中於此了。”


    而再也不會有“分析到此,根源似乎已經找到”,而到後來問題又以另一種形式出現。


    當然,那並不是故弄玄虛,也不是自相矛盾,而隻是一種自然生長。


    隻是這種自然生長現在已經和人的身心融合得更加具體、明朗。


    隻要人還活著,呼吸是永存的,而且是每時每刻的。


    而心理的健康僅僅是一個深入呼吸的問題。


    所以,常有人指導他人用深呼吸解除緊張和壓力。


    但從未有人認為簡單的深呼吸竟能夠治愈所有異常複雜的心理病症。


    這簡直不可思議。


    隻有把所有複雜晦澀的症狀解構、集中於呼吸這一點,才能夠明白這個概念。


    如果不這樣做,"深呼吸"僅僅是"深呼吸"而已.隻是人們道聽途說,或者無奈之下采取的一種臨時措施,過後就忘得煙消雲散.而無任何含義.


    又比如心理醫生常說的"內觀療法":認為隻要靜靜地關注著症狀的演化過程,就可以使症狀消失.


    如果心理疾患者照做,可能會達到這種神奇地效果.


    於是指導者可能會感到萬分欣慰,認為"內觀"能夠解決所有心理問題.


    這是一種美好的願望.


    但是,對於心理疾患者來說,卻遠遠沒有這麽簡單.


    因為他們雖然消除了症狀,但感覺是如此的不可思議,疑惑甚至勝於症狀消失後的輕鬆.


    而且感覺毫無份量和踏實感,沒有必然性;認為這種好轉永遠隻是暫時的、巧合地;那種對疾病的記憶仍舊是根深蒂固的.


    就像他們有時聽聽音樂、下下棋,也可以使症狀緩解一樣.


    認為這隻是一種暫時的轉移,從未想過疾病會永遠消失.


    歸根到底就是缺少一種記憶的匹配。


    不明白靜靜地"內觀"到底是記憶中哪一個熟悉地時刻;也就隻能把"內觀"當成一種表麵的方法而已;就像是一根拐杖,可以隨便更換.


    而且未必會經常有效.


    回到主題:所有心理問題雖然已集中到"呼吸"這一點上來。但也必須要找到與之匹配的記憶,才能讓患者有親切感和熟悉感,真正發自內心地去接受.


    所以,接下來的工作,隻是更深入一點、更本質地了解“呼吸”的含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深層心理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蓮花九天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蓮花九天落並收藏深層心理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