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我在前麵說的:心理分析者並不能完全等同父母。


    細微的區別就在此處——朦朧的安全感。


    一種與生俱來的;受之父母的;無需解釋的;抵抗所有悲傷與不良暗示的神奇力量。


    誠然,心理分析者的邏輯分析也能幫患者理清所有錯亂的思維。


    患者也對這種嚴密的邏輯十分迷戀。


    這與吹噓無關,隻是患者的真實感受。


    正是對這種嚴密而美妙的邏輯的強烈迷戀與依賴,患者才始終放不下那些心理分析理論。


    一旦心中出現困惑,馬上就要搬出心理理論。


    分析通順後,又獲得前所未有的快樂和釋懷。


    如果一時理不順,則又會產生不安與焦躁。


    他也明白:自己遲早要脫離心理分析者,回歸本性。


    所以如果暫時做不到,他就會很懊惱與急躁。


    其實,他隻需要明白一點:朦朧的安全感和嚴密美妙的邏輯,同樣能夠令他獲得健康和快樂。


    這是健康與病態的最初臨界點.


    但朦朧的安全感更加有價值和意義、更加無懈可擊。


    因為那是與生俱來的,不需要解釋的。


    所以,他隻需要記住並享受這種感覺就好了,而不需要特定的形式。


    當他內心的困惑時,隻要記得這種朦朧的感覺能夠為他解惑就足夠了。


    不需要太多的邏輯和原因。


    心理分析者,其實是融合了母親與提醒者。


    所以,患者能夠從心理分析者感受前所未有的快樂和釋懷——這是母性的安全感。


    但也暫時不能脫離這種邏輯解釋,凡事要問個原因——這就是最初把他對母親無意識、無理由的安全感,轉換為有意識、有原因的、安全感的那個提醒者。


    他雖然有一種不可言傳的本能力量,可以消除所有症狀。


    但是,他仍然迷戀那種邏輯式的力量,來消除症狀。


    哪個才是本質,不難看出。


    就是無意識的母性安全感。


    所以,隻需要記得那種感覺和“呼吸”就行了。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有些人在基本被治愈之後,特別急於想成為心理分析者,為別人排憂解難。


    似乎馬上要把這種嚴密而美妙的邏輯呈現給別人看,以顯示自己的力量。遲了還怕別人看不到。


    就像有些人急於想功成名就,急於表現自己,害怕自己被埋沒,怕被人誤解。


    這也是合理的。


    潛在的台詞就是:他不再害怕帶著“母親”呈現在外人麵前。


    這要在以前,他是特別抗拒的。


    隻是這種呈現過於有意和焦急,不夠隨心。


    因為他還沒有最後做到隻信無意識感覺的程度。


    一不小心又忘記了“呼吸”就是母親的存在,根本不需要急於呈現,每時每刻就呈現在別人眼前。


    誠然,初次被分析到這一步的患者,常常感覺這種"呼吸"的無力.他們認為這種"呼吸"的快感沒有那些美好夢想和榮譽來得強烈.


    這也是正常的.


    因為他們還沒有恢複到那一步——每時每刻的安全感就是最大的快樂.


    因為感覺安全,所以不必為了實現那些誘惑的夢想急躁萬分.


    因為不急躁,才會發現:身邊的一草一木都有可能蘊藏著快樂.


    這種安全感正是暢快的呼吸帶來的.


    正因為這種“呼吸”的生理連結性,所以,如果孩子的心靈恢複了健康快樂,就會在無形中影響父母,使他們隨之改變。


    在後麵的“心理與軀體”分卷中,大家會了解到:父母的身體與孩子也有一定程度的相通性。


    有心理隱疾或多愁善感的孩子,當他看到父母佝僂、虛弱、漸漸老去的身體時,會莫名地無比自責,甚至引發絕望與抑鬱。


    仿佛父母即將要與自己“生離死別”。


    這種感覺幾乎是無人可安慰的,在普通大眾中也會或多或少引起一陣傷感。


    人們隻能尋找刺激或麻醉,來轉移這種傷感。


    即便是“沒心沒肺”的人,麵對父母的老去,似乎能很自然輕鬆地接受。


    但是,他們卻把這種“傷痛”無形地轉移到別人身上。


    所以,在現實中,“沒心沒肺”的人總要或多或少“傷害”一下別人。


    大家應該極少能見到:既能輕鬆麵對父母的老去,又能保持淡定,待人友好和善的人。


    當然,心理特別健康的人還是可以做到的。


    從“身心相融”的角度看:心理疾患者的身體疾病,如白發、虛弱、頭暈、頭痛……應是“吸納”或“模仿”了父母的身體症狀,潛意識想以此為他們承擔。


    但如果不明白這一點,他隻能徒增痛苦。


    明白了這一點,他就能知道:自己的健康,一定能帶來父母的健康。


    尤其是一個身心虛弱的男孩,麵對父親的衰老,他的潛意識會認為自己吸收了父親的痛苦,不用再背上父親責罰的包袱與良心的拷問,自己已經對得起父親了,不用再為保護母性而向父性妥協和委曲求全。


    這樣看起來很玄,但是,不得不說,人們有時的一些身體症狀都是源於心理的憂傷和壓抑。


    所以,僅靠心靈治愈某些身體疾病也並非“玄玄乎乎”。


    所以,當某個有心理隱疾的男孩明白這個心理機製後,他就能以“勇往直前、不怕死”的勇氣與陽剛,克服對父親衰老地傷感,無所畏懼地追求應得的快樂。


    似乎自己的陽剛與勇氣,也能給父親帶來活力……


    而這種陽剛與勇氣,竟是源於父親曾經對他的“勇氣訓練”的記憶。


    這種“勇氣訓練”的記憶,正好取代了他對父親衰老的罪責。


    請原諒如此繁瑣的分析。


    但正因為人們對心理症狀的本質了解太少,隻能停留於千篇一律的解釋中。


    才會鐵定地認為自己無法克服心靈的某些痛苦。


    晦澀的分析或許會給您帶來一時的頭昏腦脹,但或許對症狀的緩解、消失會更持久些。


    回到主題。


    即便暫時不能做到完全回歸無意識,也是無甚妨礙的。


    他暫時還需要從心理分析者那裏獲得有意識、有邏輯的安全感,就要承認這種安全感。


    因為他還隻是用邏輯思維意識到這種本源安全感的重要性和隱藏的快樂.


    但並非完全、真正地享受這種本源安全感所帶來的輕鬆和愉悅.


    遲早一日總會回歸無意識的。


    否定了這種安全感,雖然可以排除心理分析者(提醒者)的影響,但同時也否定了母親賦予他的天生安全感。


    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有些人對弗洛伊德那些性欲期的理論總是抱排斥態度。


    原因就是不夠精確,不能被科學嚴格證明。


    但對於“患者”,以至所有人來說,最重要的隻是那種朦朧的、無意識的感覺,有意地精確證明都是無關宏旨的。


    也可以這麽理解:母親給予孩子的先天安全感與快樂。是世上獨一無二且最高的快樂。


    這種安全感和快樂本來是潛意識的,不言而喻的。


    但一旦變成了有意識的,最高的安全感和快樂就會變得教條化,邏輯化、嚴密的秩序化。


    因為意識大多是來自外界的教育所得。


    所以,邏輯化就會變得異常快樂和有成就感,使患者無法割舍。


    所以,要讓本來屬於潛意識的安全感和快樂重歸潛意識,而讓潛意識中晦澀的症狀意識化。


    這就是潛意識和意識的整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深層心理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蓮花九天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蓮花九天落並收藏深層心理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