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驚恐著、憤怒著……


    他的周圍圍了一群粗壯的男人。


    可他還是個孩子。


    他感覺正在保護一位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卻又看不到她在哪,似乎隻有一個朦朧的印象。


    那些男人大聲嗬斥著他,他奮力反抗,怎耐勢單力薄,隻能逃跑。


    那群男人在後麵追趕他。


    他翻過一堵圍牆,準備從圍牆旁邊的樹幹上滑下去,卻因腳踩的那根樹枝斷裂而摔了下來……


    阿j從睡夢中驚醒過來。


    奇怪地是:他並沒有因為夢中的恐懼而嚇出一身冷汗。


    反而有一種酣暢淋漓的快感。


    這是某份睡夢資料中的一個夢例。


    實際上,完整的夢要複雜得多,也要混亂得多。


    如果要用邏輯方法去分析這個夢,工作量是較大。


    因為夢是由很多記憶片斷組成的。


    而且這些片斷並不一定是發生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


    先要從一個一個細節之處分析,然後把這些片斷按照時間和地點的動態性串聯起來,


    才能夠得出一個比較完整和滿意的答案。


    但即便如此繁瑣地分析,也不一定能夠得到做夢者的認同。


    或者說,做夢者雖然認同你對夢的含義的解釋,但並非發自內心。


    可能是出於對你如此費心費力地幫助他而產生的感激,或者說是一種依賴,不忍心否定你。


    更有可能是做夢者自己無法判斷你說的到底對不對。


    這是很正常且合理的。


    如果做夢中自己知道夢的含義,解夢者也就沒有介入的必要。


    但是如果你僅用自己分析得出的答案機械地灌輸給他,又是收效甚微的。


    因為這難以引起他的共鳴,也就無法激起他的本能記憶。


    到底該如何呢?


    不如暫時先拋開那些繁瑣的邏輯分析,僅是從做夢者夢醒後的感覺入手。


    這樣一來,問題就簡單明朗得多了。


    從資料中可以輕易得知:j夢醒後的感受是一種酣暢淋漓的快感。


    那麽這種感覺到底意味著什麽呢?


    或者說有何含義?與j的人格和個性又有何聯係?


    首先就要j自我判斷,這種夢醒後的感覺到底類似於他記憶中的哪種感覺呢?


    這一點相信是大多數做夢者都未曾想過的。


    他們也許會想:夢就是夢,即使夢中和夢醒後有悲有喜,也是很正常的;因為夢太過虛幻,不真實;也就無需去深入了解;過後也許就慢慢淡忘了。


    但是,這種夢醒後的感受,並非天外來客,也不是憑空產生。


    而是做夢者曾經真實的記憶,隻是被現實的塵囂所蒙蔽,慢慢淡忘了,存在於潛意識深處。


    在睡眠中,意識的審查機製減弱,潛意識才開始顯露出來。


    所以,做夢中可以通過回憶,找到與夢醒後的感受相匹配的記憶。


    但是這樣是否有必要呢?


    這或許是大多數人的疑問。


    一般人做夢或多或少都會有情緒和感受,夢醒後還是繼續生活,並沒有因為沒有了解這種感受的原形而影響生活。


    如果每個夢都要去回憶並找出原型,那生活不是太累太消耗精力了嗎?生活中還有太多事要做。


    當然,如果這樣想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人的心理總是在竭力保持一種平衡性。


    普通大眾在遇到挫折和打擊的時候,不也曾困惑和思索嗎?


    在痛失某樣重要的東西的時候,不也曾後悔而不可自拔嗎?


    這些時候,他也無力再做其他事了。


    那也何妨事先拿出點時間了解一下自己的夢,找尋自己的本源記憶。


    當本源的記憶找到了,人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也就增強,而不會輕易因為打擊而一蹶不振。


    人的痛苦,很多時候都是自我的迷失,而受外界因素左右得太多。


    如果大家讚同這種看法,或許能夠願意花費一點時間來幹一件看似無聊的事——找到與夢醒後的感受相匹配的記憶。


    但是,要這樣做的話,解夢者就暫時無能為力了。


    隻能由做夢者自己去找尋。


    因為記憶隻屬於每個人專有,解夢者無法最真切地獲知,隻是一個參謀的角色。


    我不知道這種把夢和記憶相聯想的工作是否艱難。


    結果應該是因人而異。


    根據上例中j的回憶,他竟用出乎意料的速度找到了答案。


    那就是——這種夢醒後的感覺就是他在兒時捍衛母親的那種感覺。


    這是一種久違而似曾相識地感覺。


    他甚至能夠比較清晰地回憶到童年時一些短暫片斷:那時候,有個大人跟他開玩笑說:“你媽媽跟誰誰在一起……”當時他憤怒地用手揪著那個大人的衣角,並未感覺到一絲恐懼。


    如果大家基本了解了第一卷的內容,就可以得知:這是一種原始的捍衛母愛的勇氣。


    也正因為這種勇氣,人們才能夠勇於捍衛本能地無條件快樂——母愛。


    如果這種原始勇氣被意外遺忘,人的快樂就隻能依存於外界的證明和認同。


    正如在上一卷所說的:s男家中突然闖入一群人,他開始感覺是一種喜慶的環境,並未緊張,後來突然轉變為恐懼,感覺那些人危脅到他母親。


    於是可以這樣理解:由懵懂突然到恐懼,當中一定發生了意外。


    而當意外發生後,s的本能抵抗能力受到意外壓製,無形中向那些人妥協。


    就像一個人,本來是條件反射似地要打敗他的對手。


    但卻因為一個意外,無形中向那個人妥協了。


    他所堅持的信念就在無形中動搖,轉向那個本來要打敗的人。


    如果那個人在打架前說他不是他媽媽親生的,信念妥協到對手身上後,他就會吸收這種質疑。


    以後需要不斷證明才能獲得母親賦予給他的安全感和愛。


    而不是在最開始的那種無條件相信。


    所以,他在睡夢中重現了當時的願望——戰勝侵犯他和母親的對手,而不是向他們妥協。


    這是最原始的“英雄主義”。


    每個男孩都渴望成為保護母親的英雄。


    而母親也同樣具有這種渴望被保護的心理。


    就像一位滿懷母愛的女人,故意在小孩麵前作傷痛狀,還假裝哭泣。


    以求得小孩的安慰。


    表麵上是一種逗樂。


    實際上是潛意識的母子相連。


    所以,如果一個高明的人善於利用這種“英雄主義”心理來宣傳他的作品。


    一定會引起無數男孩甚至男人的群情激昂。


    這樣固然很美好。


    但是,人們也許忘了,“英雄主義”是本能地,與生俱來的,而無需要外界太過渲染。


    否則會是一種對自卑和妥協的掩飾。


    一旦短暫地激情消卻,就會很失落。


    因為他的“勇氣”已無人幫他證明。


    回到上例,也許大家會有一個疑惑:為何j在夢中對抗那些男人時是恐懼的心理,回到現實中卻變成了酣暢淋漓呢?


    原因就是:他在夢中表達了自己的願望,沒有過早地退縮和妥協,勇敢地與那些強自己好多倍的男人對抗了。而在那個勇氣十足的幼年,也同樣是無憂無慮的時光。


    所以,他體會到了兒時那種天真爛漫的無條件快樂,而不是成年後那些依賴刺激和奉承得來的快樂。


    這也是為何有些心理疾患者總是認為自己已經回憶得夠遙遠了,可還是那些父母不和的記憶。


    於是責怪父母的感情陰影導致了自己的心理疾病,已無法挽回。


    實際是他們回憶得還不夠遙遠。


    應該要回憶到無條件維護母親的時候。


    也由此可見:不管對手有多強大,隻要勇敢對抗了,結果總會比妥協而求一時平安要好得多。(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深層心理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蓮花九天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蓮花九天落並收藏深層心理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