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關於夢的解釋工作,到此將告一段落。


    如果再冗長地描述夢的含義,對我來說也是一項艱難的工作。


    因為夢何其之多,如果一一闡述,足以出一本書。


    而且關於夢的解析已有弗洛伊德的經典著作《夢的解析》。


    我隻是作為從另一角度補充的形式,來探索夢的含義。


    這個角度就是——追求夢中的感動,觸發並恢複做夢者最本初的美好記憶。


    然後,這種感動的夢實在是難能可貴,可遇而不可求。


    就像人們去回憶兒時那種無憂無慮的記憶時,隻能抓住一些朦朧的片斷。


    這是很正常且合理的。


    因為無條件的快樂,往往是容易被真正遺忘的。


    隻能記憶起本源無條件快樂的零星片斷,這是難能可貴的;也是足夠的;不需要刻意追求更多。


    因為無條件快樂的含義就是——不需要刻意尋求解釋。隻需要完全沉靜下來,獨自品味。


    而有條件的快樂,則是容易銘記在心的。


    就像條件反射一樣。


    除了夢的經典著作《夢的解析》之外。


    解夢的學說可謂是五花八門。


    但是,人們往往對五花八門的東西感覺本能地厭倦。


    更渴望一些統一的、和諧簡單的答案。


    因為五花八門總是象征著不穩定、不本質;因而使人感覺疲憊。


    仿佛什麽都在斷斷續續地變化,今天這個對,明天那個錯……沒有回歸到最初的本源連續狀態。


    隻有那時候,記憶才是在穩定中前進。


    才是最有安全感的。


    就像心理學的分類。


    有:管理心理學、交際心理學、市場心理學、行為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婚姻心理學、心理操控、趣味心理學……


    分門別類太過精細,各成一家。


    看上去百花齊放。


    但對於許多心理疾患者而言,這無異於給他們施展“迷魂陣”,心神疲憊。


    依我看來,這更像是一種娛樂,而非理論。


    可以這麽說:任何小說、藝術,都可以五彩繽紛,唯獨心理學不可以。


    小說的種類繁多,可以豐富讀者的想像,滿足不同讀者的口味。


    因為這些都是表麵意識的,輕鬆愉悅的,不會從根源上影響一個讀者。


    就像春風拂柳一般,給人帶來一陣愉悅,又或是一陣傷感,然後轉瞬即逝。


    但是,心理學的本質就是父母。


    父母是唯一的,不能是“花紅葉綠”、“琳琅滿目”。


    而是樸素的,獨有的。


    當然,如果上述這些心理學類別能夠共同指向一個本質,又是另當別論了。


    就像夢的解釋工作。


    上述諸多夢的含義,最終都指向s男家中發生的突然變故,與他反抗本能的意外壓製。


    這看起來或許像一種陳詞濫調、沒有創意。


    但這恰恰是唯一的答案。


    就像不管大千世界有多繁雜,父母總是唯一不變的、最愛的。


    這才不會讓人在繁華世界中迷失。


    精力得到回歸,不再疲憊。


    回到夢的主題。


    深層心理分析有一個明顯的特征。


    那就是——能夠把心理分析的內容轉換為心理疾患者的潛意識願望。


    通俗點說就是:把心理分析中有價值的因素真正令心理疾患者吸收。


    此話怎說?


    比如說,人們在現實中有一些強烈的願望。


    比如說想中500萬大獎、想找一個漂亮的女朋友……


    但如果真正在夢中,卻很難夢到這些。


    即使能夠夢到,也匪儀所思地夢到了反麵。


    這就說明:這些願望並非他們潛意識的本能願望,而隻是一些受表麵暗示得到的變形願望。


    但是,根據一些經過深層分析的人描述:他們往往在白天經過分析,晚上就夢到了分析的內容。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這些分析內容在夢中還不夠令他們感動。


    但即便如此也是難能可貴的。


    因為要控製自己的夢,幾乎是沒有可能的。


    雖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但真正要夢到白天所思,並非如此簡單和清晰。


    感動隻是時間的問題。


    還有一種描述:夢中的感受,在一些偶然情況下,竟和分析的結論完全吻合。


    比如說:在前麵的心理分析中,有一個結論——呼吸的心因性“中斷”,會導致頭腦中產生一些虛幻膨脹的想像。這種幻想是心理疾患者強迫、完美意念的根源。


    有位朋友在一次睡夢中,夢到一個空白的畫麵在不斷膨脹,充斥於他的視野。


    與此同時,他感覺頭腦也在膨脹。


    突然,他從夢中微微驚醒,感覺自己的鼻子正處於一種閉塞的狀態。


    這種頭腦的膨脹,演化到後來,就是他對痛苦、危害、快樂的過分誇大,導致情緒極不穩定;


    容易走極端。


    所以,追溯到此,才能夠發現“病態完美主義者”病態的真正根源。


    竟隻是簡單的呼吸“中斷”。


    但這個推理過程絕不簡單。


    也並非人人能夠理解。


    引申到更廣的範疇來說:人們往往為現實中那些極盡渲染的快樂萬分著迷,而沒有沉下心來發現——所有不快樂的根源就在於一個非常簡單的本能壓製。


    當然,上述這種吻合並非先入為主、對號入座。


    因為人幾乎不可能控製自己的夢。


    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種巧合。


    因為在前麵說過:追尋無條件快樂的蹤跡實在太過難能可貴。


    它們隻能以一種極其偶然的情況出現。


    但即便如此也已足夠。


    因為無條件快樂本來就是不需要刻意去解釋的;也不需要過多去渲染;隻需記住便可。


    還有一個偶然:一位做夢者夢到自己懸在半空中。從夢中驚醒後他正看到自己的手按在腹部。


    在前麵的分析中說過:一個人因錯過一件事,萬分後悔,心中有一種空洞感。


    在夢中,他們夢到自己懸空,也是這種空洞感。


    分析結論是:因為他們沒有深入吸氣,因而沒有使腹部正常膨脹,而導致的一種空洞。


    ……


    各位,夢的章節到此告一段落,接下來是有關“心理與軀體”之卷。


    請不要理解為這又是一種新的見解,不過是延續前麵分析所得的結論。(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深層心理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蓮花九天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蓮花九天落並收藏深層心理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