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夢到一個高大的男人在追趕他。
他緊張地奔跑著,終於擺脫了他的追趕……
逃脫後的感覺,不隻是簡單的如釋重負,還有一種隱秘的竊喜。
大家也許覺得,對這個夢的描述簡單得如此難以置信。
三言兩語就說完了。
不隻是這個夢,前麵諸多夢都是三言兩語的描述。
完全沒有一些解夢資料那術豐富。
但是,我在前麵說過:僅是追求夢中的感受,而拋開繁瑣的分析。
因為分析的內容已經在第一卷詳細闡述了。
所以隻是從夢中找到與分析匹配的記憶。
更重要的是,心理學不同於其他娛樂文學。
根本沒有那麽多口水來描述一件事。
基本上是沒有帶多少感情色彩和主觀評論的客觀描述。
尤其是在分析工作完成後,剩下的就是一些結論性的語言。
毫不誇張地說:即使把所有心理結論加在一起,也不會超過一個章節。
但是,為何又如果費盡心機地詳細闡述這些結論呢?
這有兩點原因。
其一、定位的問題。
如果一開始就是定位的心理書籍,而非論文。那麽在描述方麵必將要極盡詳細。
時常會有這樣一種困惑:很多心理書籍竟能夠達到如小說般豐富的篇幅。
在一般人看來,這本書的論點也許就是三言兩語能夠說清楚的。
但是,對於心理疾患者而言,豐富的描述卻是十分有必要的。
因為他們的心理結構已變得十分複雜,原本很多屬於潛意識的觀念,全部湧入意識之中。
使得一些對常人來說不言而喻的道理,也能夠描述成洋洋灑灑的長篇大論。
籠統的、表麵意識的學說,對他們來說,已不能起到多大作用。
但對於一位心理學者而言。
存在著一個難以調和的矛盾。
一方麵,他們和常人一樣,對待一些觀念或願望,都是埋藏在潛意識中的、不言而喻的。
也就沒什麽要說的。
但是,作為他們的工作職責,又不得不把原本屬於潛意識的,不需要解釋的觀念全部呈現出來,給一些心理有障礙;或者說心態、情緒不好、不穩定的常人看;以邏輯的形式,供他們理解;理清他們的思緒,然後又重歸潛意識。
正如一位醫生或生物學家,本來沒有感染病毒,但又不得不去接觸病毒。
這就要求心理學者有很高的定力,與收放自如的能力。
心理學者不能像寫娛樂文學那樣,用永遠是隔靴搔癢的語言,令讀者獲得快樂。
然後這種快樂又是曇花一現,對讀者本身的創造快樂的能力毫無裨益。
隻能尋求一些外部刺激來維係快樂。
但是,往往是這種隔靴搔癢的語言才是最輕鬆的。
但是,如果隻是呈現人類心靈深處的醜惡和痛苦,也是毫無裨益的。因為這也隻是一種渲泄,而無把痛苦轉換為快樂的作用。
所以,心理學者必須要在詮釋他人的痛苦中,保持自己的常態快樂。
但又不能把發現他人的痛苦當成一種“幸災樂禍”的病態快樂。
否則無異於“引火自焚”。
因為此刻對他人“災難”的喜愛。
實質是對“災難”的培養。
等到以後“災難”降臨到自己頭上,則會是超常的痛苦。
這在前麵的“恐艾”問題中描述過。
上述這些,也不過是一些包含著些許價值的、“濫竽充數”的口水罷。
現在,回到主題。
這個追趕的夢,其實就是在喚起他記憶的一種方式。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他確實有過這種被人追蹤,然後又逃避追蹤的經曆。
那就是在他讀書的時候,因為學校製度過於嚴厲,禁止學生外出。
所以,在唯一的有半天時間休息的星期天,他都會如時出現在校外的遊戲廳裏。
但是,當時的老師總會在這休息的半天中,走遍大街小巷的遊戲廳,看是否有學生在玩遊戲。
如若被抓到,則是召見家長的後果。
如果沒有被抓到,他則會十分慶幸和得意,並以此為樂。
這其實就是一種很典型的“退行滿足”。
就像在前麵說的那樣——s男以讀者為痛苦,以放假為快樂。
而要獲得放假的快樂,前提是接受讀書的痛苦。
他卻意外事件而忘記了,最初抗拒讀書時那種水平較高的的正常快樂。
這裏說的“抗拒”,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不讀書”。
而是一種正常水平地對“讀書”的抵抗力。
不會妥協到把“讀書”當成生命的全部。
這種妥協也許也是多數常人共有的。
就像一個人總是渴望被人認同,被讚美,如果得不到,就會很低落。
或者在工作中,渴望得到賞識。
家庭中渴望父母感情和諧。
這本無可厚非。
但如果依賴過高,就會失去自主的快樂。
這種依賴也是心理疾患者最難克服的障礙。
即使為他們竭盡全力,層層深入分析,有部分人還是沉迷在這種依賴中。
而無法找到那種與父母身心交融的本源快樂。
過度依賴實際就是一種與父母的分離。
因為他們沒有把父母的愛植根於心中。
換句話說,沒有把自己的身體和心靈當成是父母的存在。
而過度依賴於形式上的感情和諧。
這些就是上述這個“追趕夢”的含義所在。
但是,正如在前麵所說,夢是具有動態平衡性的。
有這個“追趕夢”,就可能有與之相反的夢存在。
這種“動態平衡性”,也可以理解為心理機製的自我修複功能。
這種與“追趕夢”相反的夢,相信多數人應該做過。
那就是一種可稱之為“禁錮夢”的夢。
在夢中,做夢者處在一種很危險的環境中,很想逃離這種環境。
但是,越是想逃離,身體就越被禁錮,仿佛被灌入鉛一般,無法提腿。
如果僅是從表麵分析。
根本無法與“夢是願望的達成”相符合。
因為既然想逃,逃就是做夢者的願望,可為什麽偏偏又逃不了?
隻有與“追趕夢”相結合才會明白:禁錮夢,僅僅是在恢複他本能的勇氣與自信——根本不需要逃離,自己一定能夠戰勝那些危險!
回到現實中,他就不會依賴於“退行滿足”,而追求自己原本正常的快樂。(未完待續。)
他緊張地奔跑著,終於擺脫了他的追趕……
逃脫後的感覺,不隻是簡單的如釋重負,還有一種隱秘的竊喜。
大家也許覺得,對這個夢的描述簡單得如此難以置信。
三言兩語就說完了。
不隻是這個夢,前麵諸多夢都是三言兩語的描述。
完全沒有一些解夢資料那術豐富。
但是,我在前麵說過:僅是追求夢中的感受,而拋開繁瑣的分析。
因為分析的內容已經在第一卷詳細闡述了。
所以隻是從夢中找到與分析匹配的記憶。
更重要的是,心理學不同於其他娛樂文學。
根本沒有那麽多口水來描述一件事。
基本上是沒有帶多少感情色彩和主觀評論的客觀描述。
尤其是在分析工作完成後,剩下的就是一些結論性的語言。
毫不誇張地說:即使把所有心理結論加在一起,也不會超過一個章節。
但是,為何又如果費盡心機地詳細闡述這些結論呢?
這有兩點原因。
其一、定位的問題。
如果一開始就是定位的心理書籍,而非論文。那麽在描述方麵必將要極盡詳細。
時常會有這樣一種困惑:很多心理書籍竟能夠達到如小說般豐富的篇幅。
在一般人看來,這本書的論點也許就是三言兩語能夠說清楚的。
但是,對於心理疾患者而言,豐富的描述卻是十分有必要的。
因為他們的心理結構已變得十分複雜,原本很多屬於潛意識的觀念,全部湧入意識之中。
使得一些對常人來說不言而喻的道理,也能夠描述成洋洋灑灑的長篇大論。
籠統的、表麵意識的學說,對他們來說,已不能起到多大作用。
但對於一位心理學者而言。
存在著一個難以調和的矛盾。
一方麵,他們和常人一樣,對待一些觀念或願望,都是埋藏在潛意識中的、不言而喻的。
也就沒什麽要說的。
但是,作為他們的工作職責,又不得不把原本屬於潛意識的,不需要解釋的觀念全部呈現出來,給一些心理有障礙;或者說心態、情緒不好、不穩定的常人看;以邏輯的形式,供他們理解;理清他們的思緒,然後又重歸潛意識。
正如一位醫生或生物學家,本來沒有感染病毒,但又不得不去接觸病毒。
這就要求心理學者有很高的定力,與收放自如的能力。
心理學者不能像寫娛樂文學那樣,用永遠是隔靴搔癢的語言,令讀者獲得快樂。
然後這種快樂又是曇花一現,對讀者本身的創造快樂的能力毫無裨益。
隻能尋求一些外部刺激來維係快樂。
但是,往往是這種隔靴搔癢的語言才是最輕鬆的。
但是,如果隻是呈現人類心靈深處的醜惡和痛苦,也是毫無裨益的。因為這也隻是一種渲泄,而無把痛苦轉換為快樂的作用。
所以,心理學者必須要在詮釋他人的痛苦中,保持自己的常態快樂。
但又不能把發現他人的痛苦當成一種“幸災樂禍”的病態快樂。
否則無異於“引火自焚”。
因為此刻對他人“災難”的喜愛。
實質是對“災難”的培養。
等到以後“災難”降臨到自己頭上,則會是超常的痛苦。
這在前麵的“恐艾”問題中描述過。
上述這些,也不過是一些包含著些許價值的、“濫竽充數”的口水罷。
現在,回到主題。
這個追趕的夢,其實就是在喚起他記憶的一種方式。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他確實有過這種被人追蹤,然後又逃避追蹤的經曆。
那就是在他讀書的時候,因為學校製度過於嚴厲,禁止學生外出。
所以,在唯一的有半天時間休息的星期天,他都會如時出現在校外的遊戲廳裏。
但是,當時的老師總會在這休息的半天中,走遍大街小巷的遊戲廳,看是否有學生在玩遊戲。
如若被抓到,則是召見家長的後果。
如果沒有被抓到,他則會十分慶幸和得意,並以此為樂。
這其實就是一種很典型的“退行滿足”。
就像在前麵說的那樣——s男以讀者為痛苦,以放假為快樂。
而要獲得放假的快樂,前提是接受讀書的痛苦。
他卻意外事件而忘記了,最初抗拒讀書時那種水平較高的的正常快樂。
這裏說的“抗拒”,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不讀書”。
而是一種正常水平地對“讀書”的抵抗力。
不會妥協到把“讀書”當成生命的全部。
這種妥協也許也是多數常人共有的。
就像一個人總是渴望被人認同,被讚美,如果得不到,就會很低落。
或者在工作中,渴望得到賞識。
家庭中渴望父母感情和諧。
這本無可厚非。
但如果依賴過高,就會失去自主的快樂。
這種依賴也是心理疾患者最難克服的障礙。
即使為他們竭盡全力,層層深入分析,有部分人還是沉迷在這種依賴中。
而無法找到那種與父母身心交融的本源快樂。
過度依賴實際就是一種與父母的分離。
因為他們沒有把父母的愛植根於心中。
換句話說,沒有把自己的身體和心靈當成是父母的存在。
而過度依賴於形式上的感情和諧。
這些就是上述這個“追趕夢”的含義所在。
但是,正如在前麵所說,夢是具有動態平衡性的。
有這個“追趕夢”,就可能有與之相反的夢存在。
這種“動態平衡性”,也可以理解為心理機製的自我修複功能。
這種與“追趕夢”相反的夢,相信多數人應該做過。
那就是一種可稱之為“禁錮夢”的夢。
在夢中,做夢者處在一種很危險的環境中,很想逃離這種環境。
但是,越是想逃離,身體就越被禁錮,仿佛被灌入鉛一般,無法提腿。
如果僅是從表麵分析。
根本無法與“夢是願望的達成”相符合。
因為既然想逃,逃就是做夢者的願望,可為什麽偏偏又逃不了?
隻有與“追趕夢”相結合才會明白:禁錮夢,僅僅是在恢複他本能的勇氣與自信——根本不需要逃離,自己一定能夠戰勝那些危險!
回到現實中,他就不會依賴於“退行滿足”,而追求自己原本正常的快樂。(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