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實在很報歉。
章節的固定性,與靈感的迸發。
總是互相矛盾的。
所以,當我正為心理小說的情節進展殫精竭慮時,思緒卻時空轉移般飛到了 “夢與記憶”上。
如果你覺得這是一種混亂,首尾不相顧,也是不無道理的。
因為人們總是習慣跟隨著情節的遞進,波瀾起伏。
但是,因為無章節調序功能,突如其來的章節插入,總顯得那麽突兀與不倫不類。
這是任何理由都無法粉飾的事實。
但即便如此,我仍然要突破這種固有的秩序,隻為表達認為有價值的東西;而非為追求一種形式上的美,而放棄那種隨心的愉悅。
真實有時就是如此,並不會順從人們心中美好的秩序,而是以一種跳躍的形式前進。
但在小說或電影中,為了刻意追求一種形式上的美,而不得不粉飾真實的不連續性。
如果太過追求這種形式美,則有可能會與現實脫節。
這或許就是人們常說的“入戲太深”,或者“書包子”。
喜歡把事物理想化,秩序化,無法接受現實的不完美。
但如果完全不追求這種形式美,那就根本不能叫小說和電影。
不能期望給人任何美感和快意。
說到底還是一個平衡點的問題。
所幸心理書籍有這種天馬行空、“隨心所欲”、無拘無束的特權。
因為心理學是作為傳統情節小說的一種補充而出現的。
有一類人群,追求秩序的美感已達到一種病態,這就是心理學中常說的“強迫秩序”。
所以,從這一角度說,混亂的章節還算勉強說得過去。
各位以後如果能夠發自內心地認為在深層心理學中吸收了有價值的信息,將是我莫大的欣慰;但如果僅是從文章結構、趣味性、文采……方麵評論,此書和娛樂消遣無異,這並非我的初衷。
我時常也有片刻地懊惱。
為何不惜把一本書寫得如此混亂、如此謹慎艱難,可能還有些枯燥,也要竭力表達自己的觀點。
為何不加入大量帶感情色彩的評判,使得文章更加豐潤多采。
是否我也在竭力證明著什麽?維護著什麽?
我想說的是:證明和維護並沒有錯,而且是很必要的。
不合理之處在於證明太過急切和刻意,而使無意地流露變成不自然、不自信地刻意之作。
一個人的樸實無華、隨心愉悅,才是最重要的;即便他在外人看來平平淡淡、毫無建樹。
但現實的誘惑確實很強大。
尤其是利益和榮譽。
沉淪迷失在其中的並不在少數。
我也不例外,雖然隻是短暫的。
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明白:誘惑的背後是好奇,不能簡單地拒絕誘惑。
這樣隻會自絕快樂與動力。
但更不能屈從於誘惑。
利益和榮譽地驅使,使得太多人不得不強顏歡笑、言不由衷。
這種誘惑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幾乎是無法抗拒的。
即便要冒迷失與墮落地風險。
所以,即使我已深深明白快樂與淡定的所在,也仍不時因榮譽的驅使,竭力把此書寫得更受大眾歡迎,更有美感。
這就必然導致放棄淡定與隨心,不遺餘力地追求文章的內容豐富、字數充足、結構優美……
即便三言兩語就能說完的,也不得不擴展到洋洋灑灑幾千字。
但是,本能的隨心與輕快,不會令我為追求這些而太過急燥。
這樣說,或許有些抽象。
所以,下麵的主題,將探討的是有關“純真”與“喧囂”的夢。
但願能夠喚起大家純真樸實的記憶,抵抗繁華世界的誘惑與喧囂。
……
同一個夢
片斷一
在夢中,他夢到和同學們一起,正在上體育課。
嚴厲地體育老師正在發號施令,指導他們做運動。
在那一刻,他突然有個強烈地願望——請假回家。
家才是自由的,不是此刻這樣束縛。
但是,他沒有任何勇氣提出請假要求,身心仿佛已被嚴厲地老師緊緊桎梏,無法動彈。
最後,隻有當他預感到母親可能麵臨某種傷害時,他才有勇氣提出請假。
片斷二
他正和一群夥伴歡呼雀躍。
但這種歡樂更像是一種妥協。
因為他的內心並非真正愉悅。
隻是沉迷於這種熱鬧的形式。
但又不舍脫離玩伴。
又是當他預感到母親的不測,他才果斷脫離夥伴,向家中跑去。
片斷三
他竟遇上了人生最悲痛的一幕——和病重地母親告別。
忠厚的爸爸正默默守在床邊。
看到他的到來,眼神中似乎有種惺惺相惜的感覺。
媽媽仍是那麽慈祥溫和。
那一刻,他的內心發生了巨大地變化,仿佛連根拔起。
感覺以前如此緊張在意地那些東西,都是如此微不足道,原來母親才是最重要的。
這是一種似曾相識地,最熟悉地感覺。
這是同一個夢的三個片斷。
外行人看來,這三個片斷似乎並無有價值地聯係。
最多隻是表明他媽媽病重,他想回家的願望。
但是,如果大家不是斷章取義,基本上了解了前麵章節的含義。
就會明白:這個夢和s男家中發生變故,媽媽受到生命危脅,是如出一轍的。
因為在媽媽受到生命危脅時,孩子因意外環境,本能反抗受到壓製,導致向危脅麵妥協,而迷失了與媽媽的親切感。
簡言之——他迷失了人生最大的重要性。
到底是適應外界重要?還是媽媽重要?
隻有在夢中,他再次親身體驗母子分離的悲傷時,他才明白敦重敦輕。
或者說是一種記憶的恢複。
由此可見,人們常說的不堪地心理壓力、心理煩惱、憂傷、痛楚……
並非不可避免,逆來順受。
僅僅隻是迷失了重要性的問題。
為何一定要適應這個工作環境?
為何一定要迎合上司和領導?
為何一定要獲得這份工作?
為何一定要獲得老師的滿意?
為何一定要達到老師和上司的要求?
為何一定要依賴他人帶來的熱鬧,才能獲得一種形式上的快樂?而不能在寧靜中獲得最真實的快樂?
人們在社會中所麵臨的各種認為難以緩解地壓力和煩惱,都是因為人物重要性地根本逆轉。
認為自己一定要適應社會上的規則,達到學業和事業上的一些要求,才是生存和快樂之根本。
還有極端依賴於特定的環境,才能獲得一種外在的快樂,比如喜慶的場所;而無法在寧靜的環境下獲得快樂。
但現實是不可能隨你的主觀意願而改變。
這就必然會存在許多難以逾越地現實障礙和困境,漸漸就演變為內心的障礙。
但母親則不同,她愛你,僅是因為你是他的孩子。
不會因為你做過什麽,得到什麽。
這才是唯一的無條件的愛。
真正的快樂隱藏於最初僅和母親最親密時,對外界保持的一種好奇心。
而非日後把快樂交由特定環境和他人左右。
但請不要把這些理解為叛逆和不思進取。
叛逆往往不是真正地反抗,大多是一種變相地妥協,目的隻是引人注意。
隻有重歸母子之愛,人的好奇心和探索心才會最強大,進取能力才最強。
就像每個孩子在兒時總是那麽好奇。
過多刻意地渲染要融入社會,實際反而難以進取。
因為如果一個人連基礎都放棄了,再多地追求和進取都是空中樓閣。
這個基礎就是母愛。(未完待續。)
章節的固定性,與靈感的迸發。
總是互相矛盾的。
所以,當我正為心理小說的情節進展殫精竭慮時,思緒卻時空轉移般飛到了 “夢與記憶”上。
如果你覺得這是一種混亂,首尾不相顧,也是不無道理的。
因為人們總是習慣跟隨著情節的遞進,波瀾起伏。
但是,因為無章節調序功能,突如其來的章節插入,總顯得那麽突兀與不倫不類。
這是任何理由都無法粉飾的事實。
但即便如此,我仍然要突破這種固有的秩序,隻為表達認為有價值的東西;而非為追求一種形式上的美,而放棄那種隨心的愉悅。
真實有時就是如此,並不會順從人們心中美好的秩序,而是以一種跳躍的形式前進。
但在小說或電影中,為了刻意追求一種形式上的美,而不得不粉飾真實的不連續性。
如果太過追求這種形式美,則有可能會與現實脫節。
這或許就是人們常說的“入戲太深”,或者“書包子”。
喜歡把事物理想化,秩序化,無法接受現實的不完美。
但如果完全不追求這種形式美,那就根本不能叫小說和電影。
不能期望給人任何美感和快意。
說到底還是一個平衡點的問題。
所幸心理書籍有這種天馬行空、“隨心所欲”、無拘無束的特權。
因為心理學是作為傳統情節小說的一種補充而出現的。
有一類人群,追求秩序的美感已達到一種病態,這就是心理學中常說的“強迫秩序”。
所以,從這一角度說,混亂的章節還算勉強說得過去。
各位以後如果能夠發自內心地認為在深層心理學中吸收了有價值的信息,將是我莫大的欣慰;但如果僅是從文章結構、趣味性、文采……方麵評論,此書和娛樂消遣無異,這並非我的初衷。
我時常也有片刻地懊惱。
為何不惜把一本書寫得如此混亂、如此謹慎艱難,可能還有些枯燥,也要竭力表達自己的觀點。
為何不加入大量帶感情色彩的評判,使得文章更加豐潤多采。
是否我也在竭力證明著什麽?維護著什麽?
我想說的是:證明和維護並沒有錯,而且是很必要的。
不合理之處在於證明太過急切和刻意,而使無意地流露變成不自然、不自信地刻意之作。
一個人的樸實無華、隨心愉悅,才是最重要的;即便他在外人看來平平淡淡、毫無建樹。
但現實的誘惑確實很強大。
尤其是利益和榮譽。
沉淪迷失在其中的並不在少數。
我也不例外,雖然隻是短暫的。
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明白:誘惑的背後是好奇,不能簡單地拒絕誘惑。
這樣隻會自絕快樂與動力。
但更不能屈從於誘惑。
利益和榮譽地驅使,使得太多人不得不強顏歡笑、言不由衷。
這種誘惑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幾乎是無法抗拒的。
即便要冒迷失與墮落地風險。
所以,即使我已深深明白快樂與淡定的所在,也仍不時因榮譽的驅使,竭力把此書寫得更受大眾歡迎,更有美感。
這就必然導致放棄淡定與隨心,不遺餘力地追求文章的內容豐富、字數充足、結構優美……
即便三言兩語就能說完的,也不得不擴展到洋洋灑灑幾千字。
但是,本能的隨心與輕快,不會令我為追求這些而太過急燥。
這樣說,或許有些抽象。
所以,下麵的主題,將探討的是有關“純真”與“喧囂”的夢。
但願能夠喚起大家純真樸實的記憶,抵抗繁華世界的誘惑與喧囂。
……
同一個夢
片斷一
在夢中,他夢到和同學們一起,正在上體育課。
嚴厲地體育老師正在發號施令,指導他們做運動。
在那一刻,他突然有個強烈地願望——請假回家。
家才是自由的,不是此刻這樣束縛。
但是,他沒有任何勇氣提出請假要求,身心仿佛已被嚴厲地老師緊緊桎梏,無法動彈。
最後,隻有當他預感到母親可能麵臨某種傷害時,他才有勇氣提出請假。
片斷二
他正和一群夥伴歡呼雀躍。
但這種歡樂更像是一種妥協。
因為他的內心並非真正愉悅。
隻是沉迷於這種熱鬧的形式。
但又不舍脫離玩伴。
又是當他預感到母親的不測,他才果斷脫離夥伴,向家中跑去。
片斷三
他竟遇上了人生最悲痛的一幕——和病重地母親告別。
忠厚的爸爸正默默守在床邊。
看到他的到來,眼神中似乎有種惺惺相惜的感覺。
媽媽仍是那麽慈祥溫和。
那一刻,他的內心發生了巨大地變化,仿佛連根拔起。
感覺以前如此緊張在意地那些東西,都是如此微不足道,原來母親才是最重要的。
這是一種似曾相識地,最熟悉地感覺。
這是同一個夢的三個片斷。
外行人看來,這三個片斷似乎並無有價值地聯係。
最多隻是表明他媽媽病重,他想回家的願望。
但是,如果大家不是斷章取義,基本上了解了前麵章節的含義。
就會明白:這個夢和s男家中發生變故,媽媽受到生命危脅,是如出一轍的。
因為在媽媽受到生命危脅時,孩子因意外環境,本能反抗受到壓製,導致向危脅麵妥協,而迷失了與媽媽的親切感。
簡言之——他迷失了人生最大的重要性。
到底是適應外界重要?還是媽媽重要?
隻有在夢中,他再次親身體驗母子分離的悲傷時,他才明白敦重敦輕。
或者說是一種記憶的恢複。
由此可見,人們常說的不堪地心理壓力、心理煩惱、憂傷、痛楚……
並非不可避免,逆來順受。
僅僅隻是迷失了重要性的問題。
為何一定要適應這個工作環境?
為何一定要迎合上司和領導?
為何一定要獲得這份工作?
為何一定要獲得老師的滿意?
為何一定要達到老師和上司的要求?
為何一定要依賴他人帶來的熱鬧,才能獲得一種形式上的快樂?而不能在寧靜中獲得最真實的快樂?
人們在社會中所麵臨的各種認為難以緩解地壓力和煩惱,都是因為人物重要性地根本逆轉。
認為自己一定要適應社會上的規則,達到學業和事業上的一些要求,才是生存和快樂之根本。
還有極端依賴於特定的環境,才能獲得一種外在的快樂,比如喜慶的場所;而無法在寧靜的環境下獲得快樂。
但現實是不可能隨你的主觀意願而改變。
這就必然會存在許多難以逾越地現實障礙和困境,漸漸就演變為內心的障礙。
但母親則不同,她愛你,僅是因為你是他的孩子。
不會因為你做過什麽,得到什麽。
這才是唯一的無條件的愛。
真正的快樂隱藏於最初僅和母親最親密時,對外界保持的一種好奇心。
而非日後把快樂交由特定環境和他人左右。
但請不要把這些理解為叛逆和不思進取。
叛逆往往不是真正地反抗,大多是一種變相地妥協,目的隻是引人注意。
隻有重歸母子之愛,人的好奇心和探索心才會最強大,進取能力才最強。
就像每個孩子在兒時總是那麽好奇。
過多刻意地渲染要融入社會,實際反而難以進取。
因為如果一個人連基礎都放棄了,再多地追求和進取都是空中樓閣。
這個基礎就是母愛。(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