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如果您一直追隨著本書的步伐到此。我會覺得很欣慰,因為大家並未固步自封,而是跟隨“自然生長”的進程,不斷探索遙遠的本源記憶。


    我可以很有把握地說:追溯到此的記憶,一定是被諸位深深所遺忘的。


    社會對心理疾病是否能徹底治愈,似乎早就形成一種共識和契約;又或者是一些不良的事例,總是出現在人們的視聽中。


    這種無形的契約或悲劇,也許曾一度令心理疾患者絕望。


    但是,我至少可以這樣肯定:這種看似鐵的共識,隻是因為人們對更深層的東西缺乏了解。


    甚至可以說是一無所知。


    言歸正傳。


    在本章節,我將繼續延續上一章節——“最朦朧的夢”的含義。.


    各位,人們在社會上所麵臨的壓力,可以說是與日俱增。


    不隻是心理疾患者,普通人每天所麵臨的緊張、失落、沮喪、壓抑……都不會太少。


    考駕駛證時的緊張,擔心自己會發生碰撞,導致巨額賠償甚至蒙上車禍陰影;


    考公務員時的緊張,擔心自己前途黯淡,疲於奔命;


    麵試時的緊張,擔心找不到好工作,讓全家人果不食腹;


    麵對惡人時的緊張,擔心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危;


    麵對上司斥責,眾人圍觀時那種恥辱;


    麵對災難時的絕望,認為自己會大禍臨頭、在劫難逃……


    這些日常的壓力,甚至有時在還沒有發生,隻是耳聞目睹時,也會久久不能平複。


    心理疾患者的社交恐懼症、害怕成為視線焦點,也是一種典型地緊張。


    緊張到一定程度,呼吸困難,有如休克。


    人們對待這些緊張感最通俗的做法就是——多鍛煉、多熟悉,慢慢去適應。


    誠然,這樣做確實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更像是一種短暫地麻痹。


    因為在適應舊的挑戰不再緊張後,麵對新的挑戰時,緊張又可能會降臨。


    因為他擁有地隻是麵對舊挑戰的經驗;麵對新挑戰,必須重新去積累經驗。


    而這個積累的過程並非每次都是順利和成功的。


    一旦失敗,有可能是一蹶不振。


    但是,大家有所不知的是,這些緊張並非一定要通過漫長和艱難地經驗積累去消除。


    而在大家遙遠的童年,一種與生俱來、綿綿不斷的本能記憶,就能橫掃這些緊張感。


    這就是——朦朧感。


    一種在前麵多次強調過的,在最初和母親最親密無間時,對外界的朦朧感。


    如果大家的記憶不足以回憶出這種朦朧感,那麽,在此,有一個形象地比喻也許會幫助大家。


    朦朧感====兒童看動畫世界的那種感覺。


    這也是為何兒童都偏愛動畫的原因。


    因為那時的朦朧感最強。


    成人後,健康心態的人,保留地這種朦朧感較心態較差者,也更多。


    這是一種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


    用言語描述這些,實在有些生硬,也費盡了我最大的表達能力。


    所以,接下來,隻能由諸位自己去回憶並體會。(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深層心理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蓮花九天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蓮花九天落並收藏深層心理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