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內心何其深奧複雜。
人們常以宇宙來形容人的心靈。
比山宏偉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心靈。
古往今來,無數智者嚐試探索人類的心靈。
於是留下了許多名言哲理。
但是,再有道理的語言和再溫柔似水的安慰,遇到心靈“頑疾”,似乎都如石沉大海般,被人們浩大的心靈所吞噬。
或許激起一點浪花,給人短暫的些許歡樂與慰藉。
過後又頑固如前。
但是,阿內無意中發現,母親賦予給他的原始記憶。
竟能神奇到化解一切外人描述為“心靈絕症”的痛苦和傷感。
人們的壓力和痛苦似乎無處不有,無時不有。
幾乎完全沒有任何征兆。
阿內好不容易化解在鎮政府左右逢源的偽裝痛苦。
又遇上愛情上的憂傷。
父母因為他年近30依然單身,而陷入恥辱與愁苦之中。
四處托人說媒拉親。
曾經,阿內相親幾十次,仍然沒有逃脫與愛無緣的宿命。
女孩總是在見他一麵後就宿命般地回避他,沒有理由可分析。
如果一定要說理由,那就是——他這種性格的人,天生就不適合任何女人,不會得到任何女孩的愛。
這種宿命似乎注定了他煢煢孑立的悲情一生,甚至他感覺根本是生不逢時,不屬於這個世界。
他曾經懷惴無限美好。
與心愛的人一共浪漫、遊玩。
但是,這種美好竟生生被現實和“宿命”一點點殘食。
以至他現在想起和女生浪漫約會都有一種莫名的心累。
但是,當親戚幫他介紹對象時。
他那枯寂的心,終究還是能跳動一下。
那個女孩就在山的那一邊。
親戚帶他去的時候,他依舊是激動和緊張的。
女孩長得比較小巧清秀,大方得體。
相比之下,阿內就顯得有些木訥和拘謹了。
客套一番後,親戚當著女孩和她的父母,對阿內說:“該說的我都說了,以後要看你們怎麽發展了。”
“那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嘛。”
阿內故作輕鬆、偽裝幽默地說。
接著,親戚和女孩的父母刻意回避了,隻留下阿內和那個女孩在一間房裏。
氣氛一下子變得尷尬起來。
“怎麽稱呼你?”阿內溫柔地問道。
“阿莉。”
“你呢?”
“我叫陳內。”
“你是學會計的嗎?”阿莉問道。
“是的。剛剛聽你媽媽說,你也是學會計的吧。”
“是的。”
“你有會計證嗎?”阿莉問。
“有,剛剛考過。你呢?”
“我正準備考呢,難不難?”
“不難,隻要多看下書,題目都在書上有呢。”阿內討好似地說。
……
二人聊了十來分鍾,不慍不火。
女孩的語氣一直都很平靜。
相比之下,阿內就有點急促了。
他似乎自我感覺良好。
至少還沒有冷場。
臨別時,阿內和女孩一家微笑著道別了。
他這種笑,有點曖昧、諂媚。
偽裝著大方與自然。
女孩一家也不慍不火、禮節性的回以他微笑和道別。
但是,離開她家很遠後,他突然感覺這種微笑式道別是如此的虛偽。
在印象中,他遇到過很多次了。
每次,他與女孩的家人道別時,對方幾乎都回以那種模式化的微笑式道別。
不能說是牽強。
像她們那種在社會上混跡多年的人,不會像阿內那般拘謹。
但更不能說是發自內心。
反正就是一種最普通的、禮節性的回敬。
毫無溫度。
每次女孩和他微笑道別後,幾乎都是定律般的不再回他信息。
這一次,隻怕也不會例外。
人生無常,想要有常都難。
但在阿內身上,在愛情方麵,有常的“無愛”和“孤獨”卻一直伴隨著他。
阿內突然對這種虛假厭惡起來,他厭惡每次都把女孩想像得太完美,自己太主動、太卑微去討好她們。
內心深處,來自母親的原始記憶,似乎把他拉入到一個神奇而似曾相識的“世界”。
那時候,他的世界中隻有母親。
仿佛自己降臨到了一個陌生的星球,對一切都是充滿朦朧和好奇的。
唯一熟悉的隻有母親。
而現實世界中那些鐵定的所謂“共識”、“常識”,全都是因為母親賦予給他生命,他才能夠接觸那些“常識”。
他似乎隻需要對母親負責。
所以,他不必對那些“常識”太過同化。
什麽——癌症是絕症;領導人都是偉大崇高的,所說的話全是真理;明星都是受萬人敬仰的、普通人隻可遠觀、不可近觸;做一門工作一定要有相應的”證件“、否則就是“名不正、言不順”,是“旁門左道”……
如果,當他對這些“共識”太過同化時。
他平時那些莫名而來的痛苦和絕望就有根可尋了。
當他感覺身體或心理不適時,一聽到外人對“抑鬱症”或者“癌症”的描述,就鐵定地認為自己“死定了”、“無藥可救”。
因為,這麽多人都無法逃脫,你有何特殊?
你若逃脫了,你就等於脫離了社會,被社會唾棄。
在真實的記憶中,他曾在母親的陪伴下,前往學校進行身體檢查。
結果在檢查中,所有小朋友都全部順利檢查完。
唯有他在檢查中,被一道閃光所驚嚇而倒下。
從此以後,他就不知不覺地被現代醫學所同化。
仿佛不完全聽從現代醫學所描述的定義,就像在眾多小朋友中唯一倒下那般恥辱。
而他隻需要記憶起在倒下之前的記憶,他就會明白——他唯一需要依靠和負責的隻是母親。因為生命都是她賦予給他的。沒有生命,再偉大的醫學在他麵前都是空談。
他隻需要恢複那段隱藏已久的記憶,所有身體和心理上的絕望馬上會煙消雲散,所有外界描述都無法對他形成負麵影響。至於什麽“不正視外界,就是逃避,不等於不存在……”這不過也是一種描述。
他的本能自然會對自己的身體和心理負責。
那段隱藏已久的記憶,有時會通過一種神奇的心靈對話所展現出來。
當他沉浸於外界那些看似“鐵定”的定律或名詞中,他是多麽的深信不疑。
如果這些定律是悲觀的、對他不幸的,他自然會認為自己無法逃脫厄運的桎梏,隻能坐以待斃。
比如說:醫院的ct、病理研究室、放射科……
醫學所描述的dna分子排列結構、無限複製導致病變細胞不斷吞噬正常細胞、直至消亡……
免疫缺陷導致自己的身體根本無所作為、無力回天……
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聊起:某某某檢查出什麽病,已經無藥可救,快要死了……某某某也是得了這種病,死了;又是另一個某某某,也是得了這種病,死了;又一個,又是檢查出這種病,也快要死了……
他極易沉入這些不幸的描述或角色中。如果身體上有些莫名的不適,他更加覺得自己已經難逃厄運、無能為力。
朋友、親戚、同學……都會用極盡恐懼和不解的目光關注他,驚呼:“年紀輕輕,你怎麽得了這種病?”
鄰居或同鄉對他說:“某某也是得了這種病,結果……”
更加專業的人對他說:“你這種病需要住院,靠xx藥物維持,還要用xx儀器治療,就這樣也隻能緩解症狀……”
這是人之常情。
任何人陷入這種描述中,絕望是免不了的。
但是,卻有某種神奇的東西,竟然連這種億萬人都無法逃脫的悲劇,都能神奇地化解。
這種神奇的東西就是——媽媽的呼喚。
當他陷入外人這些悲觀的描述時,心靈深處突然聽到媽媽溫和地召喚:“阿內。”
這是心靈深處而非日常的呼喚。
就是如此簡單和平常的稱呼。
仿佛把他從夢中喚醒——接近真實地從夢中喚醒的感覺。
他終於恍然大悟!
對了!
我為什麽要臣服於這些悲觀的描述和定義呢?
我是什麽時候和這些人這麽熟的?
是什麽時候到這些人群中來的?
是什麽時候開始聽他們說話的?
是媽媽帶我來的呀!
我竟然迷迷糊糊忘記了媽媽的存在。
現在,我要跟媽媽回去了……
那些悲觀和鐵定的描述,重歸朦朧之中。
當他見到一個身材高挑性感、外表靚麗的“女神”時。
他的潛意識似乎不得不去愛她、不得不去對她產生‘性“幻想。
而這種空幻想又是最折磨人的。
但他又不得不去“幻想”。
如果不去幻想,他似乎能想像到,‘女神“的粉絲會群起而攻之:“你算個什麽東西?!敢不崇拜我們的女神?”
粉絲的憤怒,似乎會讓他理虧,而不得不陷入對漂亮女孩的空想之中。
被“女神”漠視後,又會是粉絲的嘲諷和指點。
所以,當他在被女孩拒絕後,總有一種莫名而強大的羞恥感,而且是在貌似毫不相幹的人麵前羞恥。
這是個充斥著各種“粉絲”的世界,不融入“粉絲”大潮中,不就是與社會為敵嗎?
但是,當他把記憶追溯到與母親最初相處的原始記憶時,他才會明白——他需要依靠和負責的唯有母親。
至於社交,本能自然會教他如何與人相處。探索性、說服性地和人交流,而不是妥協性、迎合性地去“合群”。
真實記憶中,他模糊記得母親曾經在家中,似乎因為違反了社會上某條非法律性規則,而被許多人圍攻。
也就是在此之後,他的潛意識又不知不覺地過度融入到“社會”這個大潮中,陷入到“粉絲”心理中。
那些圍攻母親的人,正是“粉絲”的象征,而他和母親,才是“粉絲”之外的獨特。
他終於憤怒了!
這種憤怒來自最原始的“保護母親”的本能,再多的“粉絲”也無法阻擋他保護母親!也無法逼迫他接受各種毒品似的誘惑。
憤怒之後,又是無盡的美妙。
無論是對待怎樣的女孩,不過是暫別母親後,和鄰家女孩玩耍時的心態。
即便在外麵受到任何恥辱。
隻要想到回家見母親,所有的恥辱都會歸零。
周圍都會是如此的恬靜、安祥,不再有任何的喧囂。
他和媽媽的距離,仿佛近在咫尺,周圍是如此的朦朧,他正毫無障礙地呼喊著奔向媽媽……
他終於明白,愛就是和媽媽最親密時,看待鄰家女孩時的心態。
是母愛的隱秘轉移。
當他為失戀而萬念俱灰時,他的記憶告訴他——戀愛就是一個找“媽媽”的過程或感覺。
失戀——就是把某個女孩錯當成“媽媽”。
這是不會有任何傷感的,而會馬上轉移注意力,繼續尋找“媽媽”。
愛是親切感,而不是外人所描述的緊張和心動。(未完待續。)
人們常以宇宙來形容人的心靈。
比山宏偉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心靈。
古往今來,無數智者嚐試探索人類的心靈。
於是留下了許多名言哲理。
但是,再有道理的語言和再溫柔似水的安慰,遇到心靈“頑疾”,似乎都如石沉大海般,被人們浩大的心靈所吞噬。
或許激起一點浪花,給人短暫的些許歡樂與慰藉。
過後又頑固如前。
但是,阿內無意中發現,母親賦予給他的原始記憶。
竟能神奇到化解一切外人描述為“心靈絕症”的痛苦和傷感。
人們的壓力和痛苦似乎無處不有,無時不有。
幾乎完全沒有任何征兆。
阿內好不容易化解在鎮政府左右逢源的偽裝痛苦。
又遇上愛情上的憂傷。
父母因為他年近30依然單身,而陷入恥辱與愁苦之中。
四處托人說媒拉親。
曾經,阿內相親幾十次,仍然沒有逃脫與愛無緣的宿命。
女孩總是在見他一麵後就宿命般地回避他,沒有理由可分析。
如果一定要說理由,那就是——他這種性格的人,天生就不適合任何女人,不會得到任何女孩的愛。
這種宿命似乎注定了他煢煢孑立的悲情一生,甚至他感覺根本是生不逢時,不屬於這個世界。
他曾經懷惴無限美好。
與心愛的人一共浪漫、遊玩。
但是,這種美好竟生生被現實和“宿命”一點點殘食。
以至他現在想起和女生浪漫約會都有一種莫名的心累。
但是,當親戚幫他介紹對象時。
他那枯寂的心,終究還是能跳動一下。
那個女孩就在山的那一邊。
親戚帶他去的時候,他依舊是激動和緊張的。
女孩長得比較小巧清秀,大方得體。
相比之下,阿內就顯得有些木訥和拘謹了。
客套一番後,親戚當著女孩和她的父母,對阿內說:“該說的我都說了,以後要看你們怎麽發展了。”
“那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嘛。”
阿內故作輕鬆、偽裝幽默地說。
接著,親戚和女孩的父母刻意回避了,隻留下阿內和那個女孩在一間房裏。
氣氛一下子變得尷尬起來。
“怎麽稱呼你?”阿內溫柔地問道。
“阿莉。”
“你呢?”
“我叫陳內。”
“你是學會計的嗎?”阿莉問道。
“是的。剛剛聽你媽媽說,你也是學會計的吧。”
“是的。”
“你有會計證嗎?”阿莉問。
“有,剛剛考過。你呢?”
“我正準備考呢,難不難?”
“不難,隻要多看下書,題目都在書上有呢。”阿內討好似地說。
……
二人聊了十來分鍾,不慍不火。
女孩的語氣一直都很平靜。
相比之下,阿內就有點急促了。
他似乎自我感覺良好。
至少還沒有冷場。
臨別時,阿內和女孩一家微笑著道別了。
他這種笑,有點曖昧、諂媚。
偽裝著大方與自然。
女孩一家也不慍不火、禮節性的回以他微笑和道別。
但是,離開她家很遠後,他突然感覺這種微笑式道別是如此的虛偽。
在印象中,他遇到過很多次了。
每次,他與女孩的家人道別時,對方幾乎都回以那種模式化的微笑式道別。
不能說是牽強。
像她們那種在社會上混跡多年的人,不會像阿內那般拘謹。
但更不能說是發自內心。
反正就是一種最普通的、禮節性的回敬。
毫無溫度。
每次女孩和他微笑道別後,幾乎都是定律般的不再回他信息。
這一次,隻怕也不會例外。
人生無常,想要有常都難。
但在阿內身上,在愛情方麵,有常的“無愛”和“孤獨”卻一直伴隨著他。
阿內突然對這種虛假厭惡起來,他厭惡每次都把女孩想像得太完美,自己太主動、太卑微去討好她們。
內心深處,來自母親的原始記憶,似乎把他拉入到一個神奇而似曾相識的“世界”。
那時候,他的世界中隻有母親。
仿佛自己降臨到了一個陌生的星球,對一切都是充滿朦朧和好奇的。
唯一熟悉的隻有母親。
而現實世界中那些鐵定的所謂“共識”、“常識”,全都是因為母親賦予給他生命,他才能夠接觸那些“常識”。
他似乎隻需要對母親負責。
所以,他不必對那些“常識”太過同化。
什麽——癌症是絕症;領導人都是偉大崇高的,所說的話全是真理;明星都是受萬人敬仰的、普通人隻可遠觀、不可近觸;做一門工作一定要有相應的”證件“、否則就是“名不正、言不順”,是“旁門左道”……
如果,當他對這些“共識”太過同化時。
他平時那些莫名而來的痛苦和絕望就有根可尋了。
當他感覺身體或心理不適時,一聽到外人對“抑鬱症”或者“癌症”的描述,就鐵定地認為自己“死定了”、“無藥可救”。
因為,這麽多人都無法逃脫,你有何特殊?
你若逃脫了,你就等於脫離了社會,被社會唾棄。
在真實的記憶中,他曾在母親的陪伴下,前往學校進行身體檢查。
結果在檢查中,所有小朋友都全部順利檢查完。
唯有他在檢查中,被一道閃光所驚嚇而倒下。
從此以後,他就不知不覺地被現代醫學所同化。
仿佛不完全聽從現代醫學所描述的定義,就像在眾多小朋友中唯一倒下那般恥辱。
而他隻需要記憶起在倒下之前的記憶,他就會明白——他唯一需要依靠和負責的隻是母親。因為生命都是她賦予給他的。沒有生命,再偉大的醫學在他麵前都是空談。
他隻需要恢複那段隱藏已久的記憶,所有身體和心理上的絕望馬上會煙消雲散,所有外界描述都無法對他形成負麵影響。至於什麽“不正視外界,就是逃避,不等於不存在……”這不過也是一種描述。
他的本能自然會對自己的身體和心理負責。
那段隱藏已久的記憶,有時會通過一種神奇的心靈對話所展現出來。
當他沉浸於外界那些看似“鐵定”的定律或名詞中,他是多麽的深信不疑。
如果這些定律是悲觀的、對他不幸的,他自然會認為自己無法逃脫厄運的桎梏,隻能坐以待斃。
比如說:醫院的ct、病理研究室、放射科……
醫學所描述的dna分子排列結構、無限複製導致病變細胞不斷吞噬正常細胞、直至消亡……
免疫缺陷導致自己的身體根本無所作為、無力回天……
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聊起:某某某檢查出什麽病,已經無藥可救,快要死了……某某某也是得了這種病,死了;又是另一個某某某,也是得了這種病,死了;又一個,又是檢查出這種病,也快要死了……
他極易沉入這些不幸的描述或角色中。如果身體上有些莫名的不適,他更加覺得自己已經難逃厄運、無能為力。
朋友、親戚、同學……都會用極盡恐懼和不解的目光關注他,驚呼:“年紀輕輕,你怎麽得了這種病?”
鄰居或同鄉對他說:“某某也是得了這種病,結果……”
更加專業的人對他說:“你這種病需要住院,靠xx藥物維持,還要用xx儀器治療,就這樣也隻能緩解症狀……”
這是人之常情。
任何人陷入這種描述中,絕望是免不了的。
但是,卻有某種神奇的東西,竟然連這種億萬人都無法逃脫的悲劇,都能神奇地化解。
這種神奇的東西就是——媽媽的呼喚。
當他陷入外人這些悲觀的描述時,心靈深處突然聽到媽媽溫和地召喚:“阿內。”
這是心靈深處而非日常的呼喚。
就是如此簡單和平常的稱呼。
仿佛把他從夢中喚醒——接近真實地從夢中喚醒的感覺。
他終於恍然大悟!
對了!
我為什麽要臣服於這些悲觀的描述和定義呢?
我是什麽時候和這些人這麽熟的?
是什麽時候到這些人群中來的?
是什麽時候開始聽他們說話的?
是媽媽帶我來的呀!
我竟然迷迷糊糊忘記了媽媽的存在。
現在,我要跟媽媽回去了……
那些悲觀和鐵定的描述,重歸朦朧之中。
當他見到一個身材高挑性感、外表靚麗的“女神”時。
他的潛意識似乎不得不去愛她、不得不去對她產生‘性“幻想。
而這種空幻想又是最折磨人的。
但他又不得不去“幻想”。
如果不去幻想,他似乎能想像到,‘女神“的粉絲會群起而攻之:“你算個什麽東西?!敢不崇拜我們的女神?”
粉絲的憤怒,似乎會讓他理虧,而不得不陷入對漂亮女孩的空想之中。
被“女神”漠視後,又會是粉絲的嘲諷和指點。
所以,當他在被女孩拒絕後,總有一種莫名而強大的羞恥感,而且是在貌似毫不相幹的人麵前羞恥。
這是個充斥著各種“粉絲”的世界,不融入“粉絲”大潮中,不就是與社會為敵嗎?
但是,當他把記憶追溯到與母親最初相處的原始記憶時,他才會明白——他需要依靠和負責的唯有母親。
至於社交,本能自然會教他如何與人相處。探索性、說服性地和人交流,而不是妥協性、迎合性地去“合群”。
真實記憶中,他模糊記得母親曾經在家中,似乎因為違反了社會上某條非法律性規則,而被許多人圍攻。
也就是在此之後,他的潛意識又不知不覺地過度融入到“社會”這個大潮中,陷入到“粉絲”心理中。
那些圍攻母親的人,正是“粉絲”的象征,而他和母親,才是“粉絲”之外的獨特。
他終於憤怒了!
這種憤怒來自最原始的“保護母親”的本能,再多的“粉絲”也無法阻擋他保護母親!也無法逼迫他接受各種毒品似的誘惑。
憤怒之後,又是無盡的美妙。
無論是對待怎樣的女孩,不過是暫別母親後,和鄰家女孩玩耍時的心態。
即便在外麵受到任何恥辱。
隻要想到回家見母親,所有的恥辱都會歸零。
周圍都會是如此的恬靜、安祥,不再有任何的喧囂。
他和媽媽的距離,仿佛近在咫尺,周圍是如此的朦朧,他正毫無障礙地呼喊著奔向媽媽……
他終於明白,愛就是和媽媽最親密時,看待鄰家女孩時的心態。
是母愛的隱秘轉移。
當他為失戀而萬念俱灰時,他的記憶告訴他——戀愛就是一個找“媽媽”的過程或感覺。
失戀——就是把某個女孩錯當成“媽媽”。
這是不會有任何傷感的,而會馬上轉移注意力,繼續尋找“媽媽”。
愛是親切感,而不是外人所描述的緊張和心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