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年間,江南小鎮上有這麽兩個讀書人,一個叫孫山,一個叫張伍。有一年夏天天氣熱,孫山就下河遊泳,不料想腿肚子抽筋,眼看就要沉底了,幸虧張伍一個猛子撲上去把孫山救了上來。這是救命之恩啊,孫山對張伍感激不盡。後來他們在同一個私塾上學,兩人的關係就像親兄弟一樣好。


    孫山和張伍學習都比較努力,而且成績都不錯,還不到二十歲就都成了秀才。


    少年得誌,孫山還好,張伍就有點飄飄然找不著北了,經常跟別人吹噓:“就我跟孫山哥的學問,那是才高八鬥、學富五車,來年鄉試榜上一定是他老大我老二。”


    這裏先解釋一下古代的科舉製度:剛讀書的人叫童生,考上童試的叫秀才,秀才考上鄉試的呢,叫舉人,舉人再考會試、殿試。


    鄉試是一年一次,在省城開考。張伍和孫山一商議,兩人也去趕考吧。孫山家裏比較富裕,帶足路費就可以上路,可是張伍家裏隻有五十多歲一位老母,還患有心疼病,平時靠種幾畝薄田度日,這個盤纏路費還真有點難辦。這時孫山就說了:“張伍老弟,這個路費我替你出了,咱們反正是結伴而行嘛。”想不到張伍還挺硬氣:“沒事,這點錢我拿得出,你就放心吧。”


    張伍家有兩隻祖上傳下來的玉鐲,能值幾十兩銀子,他跟老母要其中一隻玉鐲,去當鋪當了作路費。他是這麽跟娘說的:“孩兒的學問您是知道的,去鄉試不拿第一也是第二,中了舉人國家給供養,這鐲子不難贖回來。”張伍娘鬥大的字不識一籮筐,隻知道兒子整天之乎者也,一副很有學問的樣子,結果就很痛快地拿出了一隻鐲子。


    兩人結伴趕考,最後的結果是,孫山考上了鄉試最後一名,張伍呢?他瞪圓了兩個大眼珠子,把個榜文翻來覆去地看,沒有!其實這也很正常,他雖然在當地算是學問不錯,可參加考試的是全省精英,他這點學問就有點不夠看了。


    孫山中了舉,別看是最後一名,可也是貨真價實的舉人老爺啊,自然是興高采烈。張伍哭喪著一張臉,孫山就勸他,咱們還是先回去吧,明年再來考也不遲。沒想到張伍的倔脾氣上來了:“我這樣子怎麽回去見老娘啊,我連她的鐲子都當了,就這麽回去,她的心疼病一旦發作就麻煩了。反正明年還會開考,我就住在這裏苦讀一年,考中了再見她老人家。”


    孫山見他這麽說,隻好一個人回去了。回了家,孫山家中自然又是一番熱鬧,本地不少親朋好友上門賀喜。可熱鬧還沒過去,張伍的老娘就上門了,張嘴就問孫山:“我家張伍考得怎麽樣?”孫山一下子就頭大如鬥,這該怎麽說呢?這要實話實說,張伍娘有心疼病,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心絞痛啊,一著急上火就可能休克。可是就這麽編假話,騙老人也不忍心不是?


    也虧了是孫山,腦子好使啊,想了想就吟出兩句詩:“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意思就是說,我孫山就是榜上最後一名了,您家張伍還在我後頭,就是沒中。可張伍娘一天書都沒念過,聽不懂啊,就問孫山是什麽意思,孫山哪肯多說,借口要接待賀喜的客人,躲開了。


    張伍娘看這情景,就轉臉問旁邊一個本地讀過書的賓客。這位賓客酒喝了不少,剛才孫山的那兩句詩他都聽見了,見張伍娘問就要來個實話實說,幸虧不遠的孫山又使眼色又打手勢,他就明白了:“這個、這個嘛,剛才舉人老爺的兩句詩做得很好啊,簡單來講就是你兒子——中了!”


    中了?張伍娘這個高興勁就甭提了,可轉念一想,兒子中了幹嗎不回來?她回頭又找上孫山了:“孫山哪,你跟我說實話,張伍中了舉是天大的好事,他為啥不回來?”孫山心裏直埋怨剛才那個賓客,使眼色是讓你含混過去的,慢慢的老太太不就明白了嗎?你這一說假話不要緊,現在我得給你圓謊,不然我再說沒中,老太太還是受打擊啊。想了想,孫山說:“張伍兄在省城忙啊,很多朋友請他吃飯、賀喜啥的,過些天就會回來的。”</p>


    張伍娘覺得也對,現在兒子是舉人了,應酬多一點很正常。接著她又問供養的事:“我家張伍中了舉,那我就可以吃皇上給的供養糧了吧,可這糧食在哪呢?” </p>


    南宋的科舉製度有規定,中了舉人國家是給供養的,大多時候是穀米糧食。這供養糧還真有,不過是孫山的,張伍沒中舉哪有糧呢?孫山一想,得,自己反正不缺這幾石糧食,幹脆給了她吧。張伍娘糧食在手,心滿意足地回去了,孫山心裏說:張伍啊張伍,你躲在省城倒省事,把這個燙手山芋交給我,什麽時候才是個頭啊。 </p>


    沒想到才安穩了一個多月,張伍娘又來了。這一回她背著個小包,對孫山說,張伍在省城應酬再多,現在這麽久了也該回來了吧?她就這麽一個兒子,在外麵實在是放心不下,她要獨自去省城找兒子,要孫山說出張伍究竟在哪兒! </p>


    孫山這個急啊,心說您老連路費都沒有,怎麽去省城?再說了,您到地方一看,張伍還是秀才一個,多半會犯病。不行,這個謊得繼續往下編!想到這裏,孫山就說了:“您來得正好,張伍雖然沒回來,但他托人捎來一封信,知道您不識字,就直接交到我這裏,由我轉交。” </p>


    既然有信來,張伍娘就踏實多了,她急忙說:“那你快念念信,我聽著。” </p>


    好一個孫山,肚子裏是真有學問,當下拿出一張寫滿自己詩文的紙,裝模作樣放在眼前就念開了。詞兒都是現編的,什麽注意身體、早睡早起,孩兒在外,不勞掛心等等。最後又說,張伍在省城拜了一個老師研究學問,一年半載還回不來。 </p>


    這一番話編出來,連個磕巴都沒有,不由張伍娘不信。她要過這張“家信”歡歡喜喜地回去了。孫山擦擦腦門子上的汗,心說張伍你還是快點回來吧,就這麽騙下去遲早要穿幫啊。 </p>


    一晃就是大半年,孫山正在家裏讀書呢,忽然有家人來報,說張伍娘找不到剩下的那隻玉鐲,竟然前往縣城報官去了!孫山一聽就急了,因為本地所有中舉的人都在縣衙有備案,而且照官場辨矩,舉人的父母到了縣衙都要設座位的。張伍娘到了縣衙一旦擺起舉人老娘的譜,知道張伍沒中舉的真相還罷了,搞不好還要挨板子! </p>


    孫山匆匆忙忙趕往縣衙,到地方一看,隻見大堂下邊跪著張伍娘的鄰居,旁邊放著所偷玉鐲,看樣子這案子審完了。但讓他吃驚的是,張伍娘竟然坐在大堂一側,還真有個座! </p>


    這是怎麽回事?正在疑惑,縣太爺看見他了,打招呼讓孫山進府詳談,同時派人送張伍娘回家。 </p>


    在府內,縣太爺笑嗬嗬寫下十四個字: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然後說明原委。 </p>


    原來縣太爺前天微服私訪,偶然在街上見到了張伍娘。張伍娘愛顯擺,拿著孫山給她的“家信”給別人看,說兒子中舉雲雲。街坊大多不識字,但縣太爺一看就知道有蹊蹺,就詳細問了張伍娘來龍去脈。張伍娘記性不錯,不但講出了前後經過,還依葫蘆畫瓢說出了孫山的那兩句詩。縣太爺聽了暗自感歎。故此,張伍娘來打官司,他就給張伍娘設了座,沒有說穿這件事。 </p>


    “名落孫山”的故事到這裏就算結束了。其實張伍後來還是中了舉,張伍娘也成了名副其實的舉人老媽,這是後話就不提啦。</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間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民間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