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
洛璃在鬧鈴的不斷催促中,疲憊地起了床。
昨晚她剛看完那條關於人類起源的視頻不久,李曼還有另外兩個室友梁冰,董瑩便陸續回來了。
四人有一搭沒一搭地聊了幾句後,便開啟了女大宿舍傳統綜藝節目——四排掉分車隊。
在先後經曆了王者掉星,吃雞掉分,蛋仔被虐,永劫被無限振刀後,這個車隊終於分崩離析。
四人也完成了從最開始的義結金蘭,情同姐妹,到中期的呼吸急促,沉默寡言,再到後來的“最熟悉的陌生人”的驚天轉變。
最後幾人在李曼的一句“早點睡吧”後陷入了失眠。
洛璃不知道其他人是什麽時候睡著的,反正她淩晨兩點多了還是氣的睡不著。
她腦海裏隻有一個念頭“傻唄蘭陵王真該死啊!”
就這樣,天都快蒙蒙亮了,她才迷迷糊糊地睡了過去,因此洛璃此時的腦袋就像漿糊一樣整個人都是懵懵的。
匆忙洗漱後,洛璃連早餐都沒吃就直奔教室,盡管如此,她還是遲到了。
今天的授課老師趙老師是個年輕教師,早就習慣了他的愛徒們的懶散,所以隻是笑著瞥了洛璃一眼,並沒有過多追究。
就在洛璃還有幾個後到的學生坐好後,站在講台上的趙老師打開ppt,用激光筆指向大屏幕,慢條斯理地說道:“今天我們講一下秦始皇的功績,以及秦朝為什麽會滅亡。”
“秦朝為何會滅亡?”聽到這個話題,洛璃立刻精神一振。
她可是真能聯係到秦始皇的,若是讓他聽到今天這堂課,豈不是有可能改變曆史?
想到這,洛璃急忙掏出手機,點開了直播,而後小心翼翼地將手機立放在桌麵上,鏡頭對準了教室前方。
古代。
古人們看到天幕亮起熟悉的光芒,本以為會是熟悉的看短視頻時間。
沒想到加載過後竟然是直播。
隻是……為什麽感覺這次的直播,偷感很重呢?
秦朝。
原本正在掄著翅根的嬴政,看到ppt中的標題後,動作瞬間變形了。
隨後他露出了欣喜的神色,大聲呼喚道:“來人,快去傳李斯、蒙恬、淳於越等大臣入宮!”
現實。
趙老師開始緩緩講道:“公元前215年,這一年對整個秦王朝來說很特殊。”
“如果說在這一年,秦始皇駕崩了,曆史對他的評價可能會是‘千古一帝’,甚至‘萬古一帝’。他將成為華夏乃至世界曆史上最偉大的皇帝,無人能出其右。”
“你們肯定會想為什麽對不對?”
“很簡單,因為在皇權時代,他的‘武功’與‘文治’綜合起來是藍星誕生以來獨一檔的存在。”
“公元前221年,嬴政橫掃六國,統一了天下。這種統一所有已知文明的功業,在幾千年的曆史中屈指可數。”
這時,坐在前排的一個戴眼鏡的男生舉手提問:“老師,那北方的遊牧民族呢?”
“好問題。”趙老師對這個問題表示讚許,然後溫和地反問,“那麽,你認為當時的遊牧民族能稱為文明嗎?”
“額,應該不算。”男生推了下眼睛,尷尬地說道。
趙老師輕輕點了點頭,示意男生坐下,而後繼續講道:“武功說完了,咱們再來看看文治。”
“作為曆史上第一個統一華夏的君王,他在統一後的六年裏,做了許多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這裏指的不是修建水壩、架設大橋這樣的工程。”
“而是他在統一後的六年裏,一手奠定了華夏兩千多年的統治基礎和框架。在這六年中,他在做那些前無古人,根本沒有參照的決策時,幾乎全都沒有做錯。”
“他這六年來的隨便哪一件事拎出來,按在任何一個帝王身上,都將是名垂青史的不世出聖君,哪怕是按在司馬睿那樣的皇帝上。”
“老師,你想說的是司馬衷吧。”下邊的學生紛紛提醒道。
“哦,對對,司馬衷,口誤了。”
趙老師不好意思地笑了下,繼續說道:“不過由於嬴政幹的猛事太多了,再加上二世而亡,所以大家提到他的時候,基本都是對他的功績一筆帶過,然後就開始說他是如何敗家的了。”
“這其實並不客觀,嬴政跟華夏曆史上所有的禍國之君都有所不同,他禍亂彌天,但他奠基千年,下麵就講一下他做的那些事,對後世都意味著什麽。”
秦朝,嬴政望著天幕,有些出神。
“禍亂彌天,奠基千年?這是後世學者對他的評價,還是說是這個人對他的看法?”
嬴政不知道天幕中的這個學者對自己的評價是否客觀,但他確實想聽一聽他做的那些事對後世究竟產生了什麽影響。
這時,趙老師將ppt翻到了下一頁,屏幕上顯現出嬴政和李斯的畫像。
他先是用激光筆在嬴政的畫像上點了點。
“首先,我們來看看嬴政麵臨的第一個重大決策:是選擇郡縣製,還是分封製?”
“當時主流的意見是將燕、齊、楚這些遠離秦都的地方,分封給嬴政的兒子們,以此來達到鎮守地方,安撫舊貴族的效果。”
“嬴政覺得有道理,但是他不喜歡,於是這時候李斯站出來說話了。”
“李斯是這麽說的,當初周文王,周武王分封的時候,基本都是同姓的子弟,最開始確實保持著相親相愛一家人的初中。”
“但幾代人過去之後就不是那麽一回事了,再見麵很不得把狗腦子都打出來,哪裏顧得上什麽同宗之情。”
“春秋戰國爭霸了幾百年了,現在好不容易統一,那就一定不能走周朝的老路,而是要走郡縣製的道路,將天下權力匯聚到中央。”
“即便要恩賜宗室和功臣,可以通過金錢方麵的重賞,分錢不分權,全國沒有能夠和中央抗衡的力量,才是比較安全的方針。”
“嬴政聽後覺得說的真好,還是老李的覺悟高,於是拍板說,天下紛爭不斷就是因為侯爵,王爵們的存在,如今好不容易天下安定,那就不能再走老路了,就按李斯說的辦。”
“李斯在這個曆史的重大轉折點上,幫助華夏的曆史掀開了嶄新的篇章,從此奠定了一條分久必合的道路,”
“從此,‘我小弟的小弟不是我的小弟’這一概念開始淡出曆史舞台,全國各地緊密團結在中央的理念開始深入人心。‘天下一統’的理念從此烙印在華夏人的思想中。”
“從那一天起,哪怕中間出現了好幾次幾百年的大亂世,比如三國,比如五代,可無論打成什麽樣,分裂了多少年,總會有一股最強的力量,最終再一次將這片古老的土地,統一為一個整體。”
“因為在後世子孫的心中,整個華夏大地本就應該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後人深信,前人能做到的,他們同樣能夠做到。而開創這一偉業的,正是秦朝!”
這時一個胖胖的男生舉手站了起來:“老師,我不這麽認為,我覺得秦存在的時間太短了,天下一統這個概念真正在華夏人腦海中成型,應該是漢朝的功勞。”
他剛說完,一名女生站起來反駁道:“不對,如果不是秦首先提出這個概念,那麽漢根本想不到一統天下的概念。
就像秦滅之後,項羽將各路諸侯封王一樣,他就沒想過一統天下,他的思維還停留在上個版本,根本沒更新。”
“那你舉的這個例子,不正好驗證了我的結論了嗎?秦朝就是沒有吧一統天下的觀念深入人心啊,做到這一點的是漢朝。”男生反駁道。
“我反駁的是你說的漢朝的功勞,如果沒有秦的開創,後世根本不會有這個概念。為什麽第一次出太空,第一次登月,第一次潛入深海值得銘記,因為是第一次,所以重要。”
底下的學生哄堂大笑。
這說的是什麽虎狼之詞,這是他們不花錢能聽的?
女生也立馬反應過來了自己說了些什麽,連立刻就紅了,然而惡狠狠地瞪著那些起哄的人。
“好了,好了。”趙老師拍了拍手,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曆史有無數個角度可以解讀,我隻是講述我的觀點,你們自然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存異,也沒必要求同,所以你們堅信自己堅信的就好。
“如果想辯個高下出來,那我哪天專門空出節課來讓你們辯論,現在先聽我講,好不好?”
聽到這話,一男一女立即偃旗息鼓,安靜地坐了下來。
而此刻的古代。
古人們一副不敢置信的模樣。
他們聽到了什麽?
第一次登月?
這個“月”是他們想的那個月亮嗎?
後人連月亮都能上去啦?
那月亮上真的有蟾宮嗎?真的有嫦娥嗎?
這時,趙老師又翻了一篇ppt,屏幕上隻寫了三個字——“書同文”。
“這時,可能有人會問,這建議明明是李斯提出的,和秦始皇有什麽關係?”
看到有同學點頭,趙老師微笑著繼續說道:“實際上,這個建議雖然出自李斯,但真正的功勞確實應該歸功於秦始皇。”
“不過並非因為他是領導的原因,而是這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秦始皇在做這個決定的時候,是頂著極大壓力的,在當時的所有人看來,他是一個巨大的冒險者。”
“我們剛才說,後世無論如何都會追求統一,因為前人已經做到過。但反過來,在秦始皇的時代,統一大業從未有人實現過,沒有人能為他提供先例。”
“在當時的人看來,組織一個疆域廣闊的超級帝國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它太複雜了,複雜到一個茴香豆的茴字有七中乃至十幾種寫法。”
“舉個例子,如果說現在把全世界統一成一個國家,或者說把東楠鴨統一成一個國家,你認為現實嗎?”
“那麽多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曆史的國家,是沒辦法統一到一塊去的。”
“這東西不是你把他們打趴下,然後占領了就叫一個國家了,能打下來和能統治是兩碼事,武力上的征服隻是第一步。”
“而文化認同與政治製度的征服,才是你能不能坐穩天下的保障。為了把這個天下坐穩,秦始皇接下來幹了好幾件極其偉大的事情。”
“第一件事,就是解決了文化認同和政治征服,而這兩個關鍵點應該從什麽地方入手?”趙老師用激光筆照了照大屏幕上的那三個字。
底下的學生們異口同聲的說道:“文字。”
“沒錯,就是文字,咱們先來看一下地圖。”
趙老師翻到了下一頁ppt,展示了秦國和秦朝時期的版圖對比圖。
“左邊這張就是秦始皇繼位時的版圖,而右邊這一張是他統一天下後的版圖,基本上版圖擴大了近一倍。”
“而最重要的是,這是在短短十多年間完成的,吞並速度快,就意味著大量的楚國人,齊國人,趙國人等原七國人全都在短時間內迅速失去了祖國。”
“如果說秦再用一百年的時間去吞並六國,那麽可以潛移默化的完成整合,畢竟時間是最好的健胃消食片。”
“但曆史最有魅力的就是沒有如果,秦始皇作為擁有著華夏大地眾多,嗯……眾多第一次的男人,他那時麵臨的困難是無法想象的。”
“由於他吞並太快,消化跟不上,這就導致秦朝的政令無法暢通無阻的傳達四方。”
“因為他麵臨著兩座極其沉重的大山——聽不懂和看不懂。”
“我國幅員遼闊,山川縱橫,因此,各地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方言,咱們班裏的同學應該是來自五湖四海,那麽問一下,如果都使用各自的家鄉話,你們能夠進行溝通嗎?”
“顯然是不行的,但是排除語言,你們真的無法進行交流嗎?”
“是可以的,對吧,因為你們使用著共同的文字,說不明白,咱們可以寫嘛,實在不行就打字,反正總歸是能交流的。”
“可秦國當時麵臨的情況就比現在複雜的多了,不僅各地的話聽不懂,寫的字也全都不認識。”
“一個茴字孔乙己能寫出四種寫法,當時卻能寫成七種,甚至更多寫法。”
“所以六國人要去其他國家,要麽就得帶翻譯,要麽就得表演相聲傳統劇目《學聾啞》。”
“因此這時候一個統一的文字,就顯得極為重要。”
這時,最開始的那名戴眼鏡的男生又舉手問道:“老師,為什麽不能統一語言呢?”
“因為當時做不到,別看現在影視劇中都是普通話,但實際上你去祖國的大好河山溜達一圈就知道了,百姓們日常使用的還是當地的方言。”
聽到這話,洛璃十分讚同地點了點頭,她想到了長安麵館的那對中年夫妻,也想到了首都的那些出租車司機。
在日常生活中,貌似確實是方言使用的更多一點。
這一點,身在清朝的乾隆也是深有體會。
他大清已經推及官話許多年了,可成果一直不明顯。
比如前些日子地方官員入京述職。
一位湖-南的官員,每每提到湖-南的時候,他就說成呼-蘭。
這給乾隆聽的一臉懵逼,他實在是不理解,他一個湖-南的官員是怎麽跟黑-龍-江扯上關係的。
這些地區還算好一點的。
閩地還有粵地的官員說話,那才是真的一點都聽不懂。
因為路程太遠的關係,其實這些地方的官員很少有機會入京麵見他,所以都很緊張。
眾所周知人一緊張就會結巴,而這些人本來鄉音就重,再加上結巴,他是一個字也聽不明白。
想要發作吧,偏偏這些人還挺照顧他感受的,往往嘰裏咕嚕說完了,還會來上一句“房桑,逆叮咚了嗎?”
他娘的,若是讓不知情的聽到,還以為他是小日子人呢。
可他能怎麽辦,糾正他們顯然不現實,隻好點頭回道:“房桑叮咚了,泥萌咻西八。”
所以他還是很認同後世的這個學者的觀點的,統一語言不現實,統一文字才是正解。
現實。
趙老師接著講解道:“在古代,語言是沒辦法大規模規範的,因為它根本無法量化。”
“哪怕你派人去地方推廣官話,用不了幾天你的口音就會被當地人帶偏。比如我大學是在東北讀的。”
“結果大學畢業回來的時候,我發現我口音完全變了,膝蓋清一色說成波棱蓋,馬路邊一律說成馬路牙子,到現在我都工作四年了還沒板過來。”
“所以大家明白了嗎,在當時統一語言是完全行不通的,所以文字就顯得十分重要。”
“嬴政力主拍板進行了文字改革工作,而這個項目的執行人還是李斯。”
“他參照六國的文字,創造出了一種形體勻稱、筆畫簡略的新文字——‘秦篆’,也稱‘小篆’,作為官方文字,並廢除了其他六國的文字。”
“同時,秦始皇不僅采納了李斯的小篆,還采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作為兩套並行的文字方案。”
“隸書比小篆更簡潔,更便於書寫,因此逐漸受到了全國各地人民的歡迎,成為了日常使用的文字。”
趙老師又翻到下一頁ppt,上麵展示了小篆和隸書的碑文。
“就這樣,小篆作為秦國的標準文字,隸書作為日用文字,皇帝詔書和朝廷正式文件用小篆書寫,非官方文件基本都是用隸書來抄寫,自此,官方和民間的表達雙軌製也基本確立了。”
“而統一且簡化後的文字,不僅從日常交流等文化層麵上,幫助秦國完成了消化六國的第一步,它還衍生出了一項影響千年的另一製度——官-僚製度。”
“現在我們一聽到這兩個字,就感覺不是好詞,認為這代表著高高在上,代表著推諉扯皮,代表著效率低下。”
“但實際上這個詞的原本含義,以及整個的官-僚體係,幾乎是華夏幾千年來最重要的發明之一。”
“當文字被統一後,官-僚係統的根本也就被夯實了,這個根本就是能熟練使用標準文字,作為有效的交流方式,執行國家法律和軍國大事部署的專職群體形成了,也就是官和吏。”
“而官吏的形成,使得頂層的決策能有效傳達到社會的最底層,最底層的聲音也能通過渠道傳遞到中央,龐大的國家機器才能有效運轉。”
“文字的統一,後來被曆任的統治者高度重視,民間是不允許私自篡改文字的,字典也隻能官方出版。”
“因為如果對文字不重視,用不了多少年,民間就會因為麻煩,而自己造出很多簡化的字,這一點經常在網上衝浪的你們,肯定是深有體會。”
“所以這要是不管控,用不了多少年,民間就會出現一堆亂七八糟的字,那大家就都不認識了,到那時文化和政策也就輸出不過去了。”
“再過些年,這些地方的文化和溝通就有了壁壘,就更別提什麽統一了,一旦文字亂成嘔州那樣,那肯定也會變成一村一國。”
“所以說秦始皇統一文字,這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影響極其深遠!”
“文字說完,我們再來看看秦始皇的第二步——車同軌。”
“這一點,很多人都會詫異,為什麽這能算是大功績呢。”
“前邊提到的書同文,這事就算我不細講,其實在座的各位多少也能理解。”
“可車同軌這東西,不就是把每輛車車輪間的距離固定嗎,這也能算是功績?也好意思吹牛?”
“現在的車從qq到suv,我愛什麽樣就什麽樣,不高興我騎獨輪車,高興了我整輛三輪開開,反正你管不了我。”
“這麽一想,車輪間的距離都要管,這實在是管的太寬了,這怎麽能算功績呢?對吧。”
有的學生又下意識地點了點頭。
“其實這項製度還真沒那麽簡單,這個改革無異於一項跨時代意義的運輸革命。”
“我問你們,當年的路是什麽路?”
有個男生回道:“奔向美好生活的希望之路。”
趙老師:“……”
“你聽聽你說的這是人話?”趙老師指著那男生笑罵道。
“土路。”這時第一排的一個女生說道。
“對嘍,就是土路!”
“其實我們現在去鄉下,很多道路依舊是土路,我們也會發現很多土路被大車壓的不成樣子。”
“那問題又來了,為什麽會把路壓成這樣呢?或者說什麽時候大車會留下深深滴車轍印呢?”
這次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道:“下雨天。”
“沒錯,就是下雨天,下雨的時候,土就變成了泥,走起來就費勁了,還會產生深深地印記,這就造成了我們看到很多土路基本都有深深的輪胎印記的原因。”
“但即便是這樣,那路其實還是能將就用的,無論是大車還是小車基本都能將就過去。”
“但在過去這路就過不去了,因為現在我們用的是橡膠輪胎,而古代是木頭做的輪胎。”
“即便是現在的橡膠輪胎也有崴泥的時候,更何況當年的木頭輪子呢。”
這時,趙老師翻到下一頁ppt,展示了一張深深的車轍印記照片。
洛璃估計,這車轍印至少有三十厘米深。
她看了一眼手機,看到許多認同的彈幕,便知道這圖片上的景象應該是真實的。
“在當時,車輪反複碾壓過後,會形成和車輪寬度相同的兩條硬地車轍,這兩輪之間的距離便被叫做‘軌’。”
“長途運輸時,如果能讓車輪始終沿著硬地車轍行駛,就會非常平穩,顯著減少畜力消耗和車軸磨損,就像大雁南飛時,後麵的大雁比較省力一樣。”
“不是沒有車轍的路不能走,而是如果不沿著成千上萬人幾十年來形成的車轍走,你將走得慢,車輛也容易損壞。”
“我們在看兵書的時候,常常看見書中形容一個地方道路狹小叫做‘車不方軌’,就是說這條道路狹窄到隻有一輛車能走的車軌,基本相當於今天的單行道。”
“如果這時候兩輛車碰頭了,那可就費了勁了,因為就要論論誰該把誰的車轍讓出來。”
“這基本相當於今天單行車道,兩車碰頭的場麵。”
“古往今來,因為這個可沒少起衝突,你們可能會想,這有啥的,大不了就讓一讓唄。”
“這還真沒那麽簡單,當年讓車轍一件很費勁的事,你們看一看這麽深的車轍,你把車從中拉出來得有多費勁?”
“有個成語叫做‘改弦易轍’,意思是改變不適宜的方向或方法,這個詞多通常是用來形容改革的風險和困難的。”
“改弦,弓有斷的風險,易轍,要使出牛馬力氣才能突破困難。”
“所以知道車轍對古代運輸的意義了吧,那麽我們也就知道了,秦始皇為什麽要將全國的車軌進行統一。”
就在底下的學生們期待趙老師繼續講下去的時候,他抬手看了看表,笑著說道:“先休息十分鍾,十分鍾後我們再講。”
洛璃在鬧鈴的不斷催促中,疲憊地起了床。
昨晚她剛看完那條關於人類起源的視頻不久,李曼還有另外兩個室友梁冰,董瑩便陸續回來了。
四人有一搭沒一搭地聊了幾句後,便開啟了女大宿舍傳統綜藝節目——四排掉分車隊。
在先後經曆了王者掉星,吃雞掉分,蛋仔被虐,永劫被無限振刀後,這個車隊終於分崩離析。
四人也完成了從最開始的義結金蘭,情同姐妹,到中期的呼吸急促,沉默寡言,再到後來的“最熟悉的陌生人”的驚天轉變。
最後幾人在李曼的一句“早點睡吧”後陷入了失眠。
洛璃不知道其他人是什麽時候睡著的,反正她淩晨兩點多了還是氣的睡不著。
她腦海裏隻有一個念頭“傻唄蘭陵王真該死啊!”
就這樣,天都快蒙蒙亮了,她才迷迷糊糊地睡了過去,因此洛璃此時的腦袋就像漿糊一樣整個人都是懵懵的。
匆忙洗漱後,洛璃連早餐都沒吃就直奔教室,盡管如此,她還是遲到了。
今天的授課老師趙老師是個年輕教師,早就習慣了他的愛徒們的懶散,所以隻是笑著瞥了洛璃一眼,並沒有過多追究。
就在洛璃還有幾個後到的學生坐好後,站在講台上的趙老師打開ppt,用激光筆指向大屏幕,慢條斯理地說道:“今天我們講一下秦始皇的功績,以及秦朝為什麽會滅亡。”
“秦朝為何會滅亡?”聽到這個話題,洛璃立刻精神一振。
她可是真能聯係到秦始皇的,若是讓他聽到今天這堂課,豈不是有可能改變曆史?
想到這,洛璃急忙掏出手機,點開了直播,而後小心翼翼地將手機立放在桌麵上,鏡頭對準了教室前方。
古代。
古人們看到天幕亮起熟悉的光芒,本以為會是熟悉的看短視頻時間。
沒想到加載過後竟然是直播。
隻是……為什麽感覺這次的直播,偷感很重呢?
秦朝。
原本正在掄著翅根的嬴政,看到ppt中的標題後,動作瞬間變形了。
隨後他露出了欣喜的神色,大聲呼喚道:“來人,快去傳李斯、蒙恬、淳於越等大臣入宮!”
現實。
趙老師開始緩緩講道:“公元前215年,這一年對整個秦王朝來說很特殊。”
“如果說在這一年,秦始皇駕崩了,曆史對他的評價可能會是‘千古一帝’,甚至‘萬古一帝’。他將成為華夏乃至世界曆史上最偉大的皇帝,無人能出其右。”
“你們肯定會想為什麽對不對?”
“很簡單,因為在皇權時代,他的‘武功’與‘文治’綜合起來是藍星誕生以來獨一檔的存在。”
“公元前221年,嬴政橫掃六國,統一了天下。這種統一所有已知文明的功業,在幾千年的曆史中屈指可數。”
這時,坐在前排的一個戴眼鏡的男生舉手提問:“老師,那北方的遊牧民族呢?”
“好問題。”趙老師對這個問題表示讚許,然後溫和地反問,“那麽,你認為當時的遊牧民族能稱為文明嗎?”
“額,應該不算。”男生推了下眼睛,尷尬地說道。
趙老師輕輕點了點頭,示意男生坐下,而後繼續講道:“武功說完了,咱們再來看看文治。”
“作為曆史上第一個統一華夏的君王,他在統一後的六年裏,做了許多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這裏指的不是修建水壩、架設大橋這樣的工程。”
“而是他在統一後的六年裏,一手奠定了華夏兩千多年的統治基礎和框架。在這六年中,他在做那些前無古人,根本沒有參照的決策時,幾乎全都沒有做錯。”
“他這六年來的隨便哪一件事拎出來,按在任何一個帝王身上,都將是名垂青史的不世出聖君,哪怕是按在司馬睿那樣的皇帝上。”
“老師,你想說的是司馬衷吧。”下邊的學生紛紛提醒道。
“哦,對對,司馬衷,口誤了。”
趙老師不好意思地笑了下,繼續說道:“不過由於嬴政幹的猛事太多了,再加上二世而亡,所以大家提到他的時候,基本都是對他的功績一筆帶過,然後就開始說他是如何敗家的了。”
“這其實並不客觀,嬴政跟華夏曆史上所有的禍國之君都有所不同,他禍亂彌天,但他奠基千年,下麵就講一下他做的那些事,對後世都意味著什麽。”
秦朝,嬴政望著天幕,有些出神。
“禍亂彌天,奠基千年?這是後世學者對他的評價,還是說是這個人對他的看法?”
嬴政不知道天幕中的這個學者對自己的評價是否客觀,但他確實想聽一聽他做的那些事對後世究竟產生了什麽影響。
這時,趙老師將ppt翻到了下一頁,屏幕上顯現出嬴政和李斯的畫像。
他先是用激光筆在嬴政的畫像上點了點。
“首先,我們來看看嬴政麵臨的第一個重大決策:是選擇郡縣製,還是分封製?”
“當時主流的意見是將燕、齊、楚這些遠離秦都的地方,分封給嬴政的兒子們,以此來達到鎮守地方,安撫舊貴族的效果。”
“嬴政覺得有道理,但是他不喜歡,於是這時候李斯站出來說話了。”
“李斯是這麽說的,當初周文王,周武王分封的時候,基本都是同姓的子弟,最開始確實保持著相親相愛一家人的初中。”
“但幾代人過去之後就不是那麽一回事了,再見麵很不得把狗腦子都打出來,哪裏顧得上什麽同宗之情。”
“春秋戰國爭霸了幾百年了,現在好不容易統一,那就一定不能走周朝的老路,而是要走郡縣製的道路,將天下權力匯聚到中央。”
“即便要恩賜宗室和功臣,可以通過金錢方麵的重賞,分錢不分權,全國沒有能夠和中央抗衡的力量,才是比較安全的方針。”
“嬴政聽後覺得說的真好,還是老李的覺悟高,於是拍板說,天下紛爭不斷就是因為侯爵,王爵們的存在,如今好不容易天下安定,那就不能再走老路了,就按李斯說的辦。”
“李斯在這個曆史的重大轉折點上,幫助華夏的曆史掀開了嶄新的篇章,從此奠定了一條分久必合的道路,”
“從此,‘我小弟的小弟不是我的小弟’這一概念開始淡出曆史舞台,全國各地緊密團結在中央的理念開始深入人心。‘天下一統’的理念從此烙印在華夏人的思想中。”
“從那一天起,哪怕中間出現了好幾次幾百年的大亂世,比如三國,比如五代,可無論打成什麽樣,分裂了多少年,總會有一股最強的力量,最終再一次將這片古老的土地,統一為一個整體。”
“因為在後世子孫的心中,整個華夏大地本就應該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後人深信,前人能做到的,他們同樣能夠做到。而開創這一偉業的,正是秦朝!”
這時一個胖胖的男生舉手站了起來:“老師,我不這麽認為,我覺得秦存在的時間太短了,天下一統這個概念真正在華夏人腦海中成型,應該是漢朝的功勞。”
他剛說完,一名女生站起來反駁道:“不對,如果不是秦首先提出這個概念,那麽漢根本想不到一統天下的概念。
就像秦滅之後,項羽將各路諸侯封王一樣,他就沒想過一統天下,他的思維還停留在上個版本,根本沒更新。”
“那你舉的這個例子,不正好驗證了我的結論了嗎?秦朝就是沒有吧一統天下的觀念深入人心啊,做到這一點的是漢朝。”男生反駁道。
“我反駁的是你說的漢朝的功勞,如果沒有秦的開創,後世根本不會有這個概念。為什麽第一次出太空,第一次登月,第一次潛入深海值得銘記,因為是第一次,所以重要。”
底下的學生哄堂大笑。
這說的是什麽虎狼之詞,這是他們不花錢能聽的?
女生也立馬反應過來了自己說了些什麽,連立刻就紅了,然而惡狠狠地瞪著那些起哄的人。
“好了,好了。”趙老師拍了拍手,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曆史有無數個角度可以解讀,我隻是講述我的觀點,你們自然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存異,也沒必要求同,所以你們堅信自己堅信的就好。
“如果想辯個高下出來,那我哪天專門空出節課來讓你們辯論,現在先聽我講,好不好?”
聽到這話,一男一女立即偃旗息鼓,安靜地坐了下來。
而此刻的古代。
古人們一副不敢置信的模樣。
他們聽到了什麽?
第一次登月?
這個“月”是他們想的那個月亮嗎?
後人連月亮都能上去啦?
那月亮上真的有蟾宮嗎?真的有嫦娥嗎?
這時,趙老師又翻了一篇ppt,屏幕上隻寫了三個字——“書同文”。
“這時,可能有人會問,這建議明明是李斯提出的,和秦始皇有什麽關係?”
看到有同學點頭,趙老師微笑著繼續說道:“實際上,這個建議雖然出自李斯,但真正的功勞確實應該歸功於秦始皇。”
“不過並非因為他是領導的原因,而是這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秦始皇在做這個決定的時候,是頂著極大壓力的,在當時的所有人看來,他是一個巨大的冒險者。”
“我們剛才說,後世無論如何都會追求統一,因為前人已經做到過。但反過來,在秦始皇的時代,統一大業從未有人實現過,沒有人能為他提供先例。”
“在當時的人看來,組織一個疆域廣闊的超級帝國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它太複雜了,複雜到一個茴香豆的茴字有七中乃至十幾種寫法。”
“舉個例子,如果說現在把全世界統一成一個國家,或者說把東楠鴨統一成一個國家,你認為現實嗎?”
“那麽多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曆史的國家,是沒辦法統一到一塊去的。”
“這東西不是你把他們打趴下,然後占領了就叫一個國家了,能打下來和能統治是兩碼事,武力上的征服隻是第一步。”
“而文化認同與政治製度的征服,才是你能不能坐穩天下的保障。為了把這個天下坐穩,秦始皇接下來幹了好幾件極其偉大的事情。”
“第一件事,就是解決了文化認同和政治征服,而這兩個關鍵點應該從什麽地方入手?”趙老師用激光筆照了照大屏幕上的那三個字。
底下的學生們異口同聲的說道:“文字。”
“沒錯,就是文字,咱們先來看一下地圖。”
趙老師翻到了下一頁ppt,展示了秦國和秦朝時期的版圖對比圖。
“左邊這張就是秦始皇繼位時的版圖,而右邊這一張是他統一天下後的版圖,基本上版圖擴大了近一倍。”
“而最重要的是,這是在短短十多年間完成的,吞並速度快,就意味著大量的楚國人,齊國人,趙國人等原七國人全都在短時間內迅速失去了祖國。”
“如果說秦再用一百年的時間去吞並六國,那麽可以潛移默化的完成整合,畢竟時間是最好的健胃消食片。”
“但曆史最有魅力的就是沒有如果,秦始皇作為擁有著華夏大地眾多,嗯……眾多第一次的男人,他那時麵臨的困難是無法想象的。”
“由於他吞並太快,消化跟不上,這就導致秦朝的政令無法暢通無阻的傳達四方。”
“因為他麵臨著兩座極其沉重的大山——聽不懂和看不懂。”
“我國幅員遼闊,山川縱橫,因此,各地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方言,咱們班裏的同學應該是來自五湖四海,那麽問一下,如果都使用各自的家鄉話,你們能夠進行溝通嗎?”
“顯然是不行的,但是排除語言,你們真的無法進行交流嗎?”
“是可以的,對吧,因為你們使用著共同的文字,說不明白,咱們可以寫嘛,實在不行就打字,反正總歸是能交流的。”
“可秦國當時麵臨的情況就比現在複雜的多了,不僅各地的話聽不懂,寫的字也全都不認識。”
“一個茴字孔乙己能寫出四種寫法,當時卻能寫成七種,甚至更多寫法。”
“所以六國人要去其他國家,要麽就得帶翻譯,要麽就得表演相聲傳統劇目《學聾啞》。”
“因此這時候一個統一的文字,就顯得極為重要。”
這時,最開始的那名戴眼鏡的男生又舉手問道:“老師,為什麽不能統一語言呢?”
“因為當時做不到,別看現在影視劇中都是普通話,但實際上你去祖國的大好河山溜達一圈就知道了,百姓們日常使用的還是當地的方言。”
聽到這話,洛璃十分讚同地點了點頭,她想到了長安麵館的那對中年夫妻,也想到了首都的那些出租車司機。
在日常生活中,貌似確實是方言使用的更多一點。
這一點,身在清朝的乾隆也是深有體會。
他大清已經推及官話許多年了,可成果一直不明顯。
比如前些日子地方官員入京述職。
一位湖-南的官員,每每提到湖-南的時候,他就說成呼-蘭。
這給乾隆聽的一臉懵逼,他實在是不理解,他一個湖-南的官員是怎麽跟黑-龍-江扯上關係的。
這些地區還算好一點的。
閩地還有粵地的官員說話,那才是真的一點都聽不懂。
因為路程太遠的關係,其實這些地方的官員很少有機會入京麵見他,所以都很緊張。
眾所周知人一緊張就會結巴,而這些人本來鄉音就重,再加上結巴,他是一個字也聽不明白。
想要發作吧,偏偏這些人還挺照顧他感受的,往往嘰裏咕嚕說完了,還會來上一句“房桑,逆叮咚了嗎?”
他娘的,若是讓不知情的聽到,還以為他是小日子人呢。
可他能怎麽辦,糾正他們顯然不現實,隻好點頭回道:“房桑叮咚了,泥萌咻西八。”
所以他還是很認同後世的這個學者的觀點的,統一語言不現實,統一文字才是正解。
現實。
趙老師接著講解道:“在古代,語言是沒辦法大規模規範的,因為它根本無法量化。”
“哪怕你派人去地方推廣官話,用不了幾天你的口音就會被當地人帶偏。比如我大學是在東北讀的。”
“結果大學畢業回來的時候,我發現我口音完全變了,膝蓋清一色說成波棱蓋,馬路邊一律說成馬路牙子,到現在我都工作四年了還沒板過來。”
“所以大家明白了嗎,在當時統一語言是完全行不通的,所以文字就顯得十分重要。”
“嬴政力主拍板進行了文字改革工作,而這個項目的執行人還是李斯。”
“他參照六國的文字,創造出了一種形體勻稱、筆畫簡略的新文字——‘秦篆’,也稱‘小篆’,作為官方文字,並廢除了其他六國的文字。”
“同時,秦始皇不僅采納了李斯的小篆,還采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作為兩套並行的文字方案。”
“隸書比小篆更簡潔,更便於書寫,因此逐漸受到了全國各地人民的歡迎,成為了日常使用的文字。”
趙老師又翻到下一頁ppt,上麵展示了小篆和隸書的碑文。
“就這樣,小篆作為秦國的標準文字,隸書作為日用文字,皇帝詔書和朝廷正式文件用小篆書寫,非官方文件基本都是用隸書來抄寫,自此,官方和民間的表達雙軌製也基本確立了。”
“而統一且簡化後的文字,不僅從日常交流等文化層麵上,幫助秦國完成了消化六國的第一步,它還衍生出了一項影響千年的另一製度——官-僚製度。”
“現在我們一聽到這兩個字,就感覺不是好詞,認為這代表著高高在上,代表著推諉扯皮,代表著效率低下。”
“但實際上這個詞的原本含義,以及整個的官-僚體係,幾乎是華夏幾千年來最重要的發明之一。”
“當文字被統一後,官-僚係統的根本也就被夯實了,這個根本就是能熟練使用標準文字,作為有效的交流方式,執行國家法律和軍國大事部署的專職群體形成了,也就是官和吏。”
“而官吏的形成,使得頂層的決策能有效傳達到社會的最底層,最底層的聲音也能通過渠道傳遞到中央,龐大的國家機器才能有效運轉。”
“文字的統一,後來被曆任的統治者高度重視,民間是不允許私自篡改文字的,字典也隻能官方出版。”
“因為如果對文字不重視,用不了多少年,民間就會因為麻煩,而自己造出很多簡化的字,這一點經常在網上衝浪的你們,肯定是深有體會。”
“所以這要是不管控,用不了多少年,民間就會出現一堆亂七八糟的字,那大家就都不認識了,到那時文化和政策也就輸出不過去了。”
“再過些年,這些地方的文化和溝通就有了壁壘,就更別提什麽統一了,一旦文字亂成嘔州那樣,那肯定也會變成一村一國。”
“所以說秦始皇統一文字,這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影響極其深遠!”
“文字說完,我們再來看看秦始皇的第二步——車同軌。”
“這一點,很多人都會詫異,為什麽這能算是大功績呢。”
“前邊提到的書同文,這事就算我不細講,其實在座的各位多少也能理解。”
“可車同軌這東西,不就是把每輛車車輪間的距離固定嗎,這也能算是功績?也好意思吹牛?”
“現在的車從qq到suv,我愛什麽樣就什麽樣,不高興我騎獨輪車,高興了我整輛三輪開開,反正你管不了我。”
“這麽一想,車輪間的距離都要管,這實在是管的太寬了,這怎麽能算功績呢?對吧。”
有的學生又下意識地點了點頭。
“其實這項製度還真沒那麽簡單,這個改革無異於一項跨時代意義的運輸革命。”
“我問你們,當年的路是什麽路?”
有個男生回道:“奔向美好生活的希望之路。”
趙老師:“……”
“你聽聽你說的這是人話?”趙老師指著那男生笑罵道。
“土路。”這時第一排的一個女生說道。
“對嘍,就是土路!”
“其實我們現在去鄉下,很多道路依舊是土路,我們也會發現很多土路被大車壓的不成樣子。”
“那問題又來了,為什麽會把路壓成這樣呢?或者說什麽時候大車會留下深深滴車轍印呢?”
這次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道:“下雨天。”
“沒錯,就是下雨天,下雨的時候,土就變成了泥,走起來就費勁了,還會產生深深地印記,這就造成了我們看到很多土路基本都有深深的輪胎印記的原因。”
“但即便是這樣,那路其實還是能將就用的,無論是大車還是小車基本都能將就過去。”
“但在過去這路就過不去了,因為現在我們用的是橡膠輪胎,而古代是木頭做的輪胎。”
“即便是現在的橡膠輪胎也有崴泥的時候,更何況當年的木頭輪子呢。”
這時,趙老師翻到下一頁ppt,展示了一張深深的車轍印記照片。
洛璃估計,這車轍印至少有三十厘米深。
她看了一眼手機,看到許多認同的彈幕,便知道這圖片上的景象應該是真實的。
“在當時,車輪反複碾壓過後,會形成和車輪寬度相同的兩條硬地車轍,這兩輪之間的距離便被叫做‘軌’。”
“長途運輸時,如果能讓車輪始終沿著硬地車轍行駛,就會非常平穩,顯著減少畜力消耗和車軸磨損,就像大雁南飛時,後麵的大雁比較省力一樣。”
“不是沒有車轍的路不能走,而是如果不沿著成千上萬人幾十年來形成的車轍走,你將走得慢,車輛也容易損壞。”
“我們在看兵書的時候,常常看見書中形容一個地方道路狹小叫做‘車不方軌’,就是說這條道路狹窄到隻有一輛車能走的車軌,基本相當於今天的單行道。”
“如果這時候兩輛車碰頭了,那可就費了勁了,因為就要論論誰該把誰的車轍讓出來。”
“這基本相當於今天單行車道,兩車碰頭的場麵。”
“古往今來,因為這個可沒少起衝突,你們可能會想,這有啥的,大不了就讓一讓唄。”
“這還真沒那麽簡單,當年讓車轍一件很費勁的事,你們看一看這麽深的車轍,你把車從中拉出來得有多費勁?”
“有個成語叫做‘改弦易轍’,意思是改變不適宜的方向或方法,這個詞多通常是用來形容改革的風險和困難的。”
“改弦,弓有斷的風險,易轍,要使出牛馬力氣才能突破困難。”
“所以知道車轍對古代運輸的意義了吧,那麽我們也就知道了,秦始皇為什麽要將全國的車軌進行統一。”
就在底下的學生們期待趙老師繼續講下去的時候,他抬手看了看表,笑著說道:“先休息十分鍾,十分鍾後我們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