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堅也並非沒有支持者,前燕的降將慕容垂、羌族首領姚萇等就極力鼓勵他出兵,並為他打氣。於是,苻堅便將這些好不容易找來的支持者都予以領兵的重任。
公元383年,46歲的苻堅一意孤行,親率大軍南下,卻敗給了東晉謝安、謝玄指揮的北府兵,創下了以90萬大軍敗於8萬北府兵的恐怖戰績。這便是曆史上大名鼎鼎的淝水之戰。
慘敗後,苻堅負傷,狼狽逃回長安。前燕降將慕容垂率先發難,其鮮卑族人皆擁兵呼應,一時間亂如潮湧。先前那些部落酋豪、親信舊臣紛紛反叛自立。北方再度陷入分裂,關中飽受戰禍之苦。
慕容垂趁機回到燕國故地稱王,而慕容衝、慕容泓等人則在長安城下挑戰失勢的苻堅。這時苻堅才恍然大悟,在利益麵前,得誌感化的力量居然如此脆弱。正如他怒斥造反的慕容垂所說的:“卿之宗族,可謂人麵獸心,不可以國士期也。”
一年之後,慕容衝攻占阿房城,進逼長安。四年後,慕容衝攻入長安城。苻堅由於缺乏足夠的兵力,無奈之下隻好留下太子苻宏守城,自己則攜帶家眷出逃,準備收集兵力回救長安。
但不久之後就被羌族首領姚萇包圍,並身陷姚萇軍隊之中。苻堅拒絕讓位給姚萇,最終被姚萇派人縊死於新平的一座佛寺之中,時年48歲。
苻堅雖死,但前秦仍掌握著多地的實權。在河北、山西、關隴的勢力仍延續了10年之久。苻堅死後的第九年,前秦正式滅亡。前秦滅亡後,苻秦宗室遭到他國屠戮,宗室多輾轉各國為官,其中以仇池國為主。
淝水之戰前,苻堅屢戰屢勝,大業有成,是因為用對了人。王猛的加盟,盡管也遭受到過族人的抵製和重傷,但苻堅信任王猛是個足智多謀的賢臣良相,將他與諸葛孔明相提並論,力排眾議,堅決維護王猛的權威,至今傳為美談。
淝水之戰後,苻堅一敗再敗,遺恨千古,是因為看錯了人。懷柔四方,禮賢下士,籠絡各族豪傑,當然沒有錯。但若喪失原則不變,邪寧就會反受其亂。
王猛曾一再提醒苻堅對心懷不軌的異族頭領要特別警惕,苻堅卻不以為然,不管對方是否真心歸順,一味地寬容施恩。鮮卑慕容氏、羌族姚氏等人原本都是敵國政要,投靠前秦不過是權宜之計,暗地裏窺測時機,以圖東山再起。
苻堅不聽王猛勸告,不問、不查、不防,統統拜為大將。苻堅以為自己推崇仁義,人必感恩戴德。不曾想他人複國之心勝過報恩之念,獨立之徒大過共識之謀。
用人不察,何以知人?知人不深,何以認人?認知不當怎麽能叫善任呢?察人不明,任人不善,不僅不足以謀事,而且還會壞事。
用人不疑,苻堅做的有過之而無不及,疑人不用卻被苻堅寬仁美好之心蓋過了。
仇敵滿朝,隨時可能變身,晝夜卻不自知,能不敗乎。
誠信和寬容對於一個人來說是一種優良品質,但對於君主來講就不一定了。事實上成功的君主往往不重視守信,在民族矛盾尖銳、各民族獨立強烈的十六國時期就更不能一味講求誠信和寬容了。
這樣的苻堅難免令人扼腕歎息,仿佛華夏一統的曙光就在不遠處,然而行差踏錯又一頭紮進了萬劫不複的亂世深淵。
——“苻堅這人仁義是真仁義啊,無條件信任,認錯就原諒。”
——“確實,打仗的時候都是讓自己的家的兵先上,這簡直就是匪夷所思。”
——“說真的沒有雄主之姿,寬仁有餘,魄力不足。”
——“沒有王猛,苻堅就是沒有牙齒的老虎,不過說真的,碰見這麽以為老大哥我願意死心塌地跟著幹,隻能說我不是當上為主的料子。”
【民族大融合的開創者——拓跋宏#拓跋宏#曆史】
曆史上,一個朝代的改革變遷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公元528年的一個春天,2000多位位高權重的王公大臣被鐵騎包圍在黃河岸邊,望著波濤洶湧的河水,無一不麵露絕望。
一時間刀劈斧砍,飛矢交加,屍橫遍野,黃河變成了血河。2000多人無一生還。發生在1500年前的這一幕,對於一個王朝來講絕對是滅頂之災。
而造成這場災難的原因,就要從曆史上被人稱道的北魏孝文帝改革說起。
北魏的前身是北方的遊牧民族,鮮卑族,自東漢以來就經常與漢人接觸,後來逐漸崛起建立了政權,改國號為魏,統一北方與南朝隔江而治,史稱北魏。
孝文帝拓跋宏生於北魏當時的首都平城的皇宮,3歲時便被立為太子。
但當時的北魏實行子貴母死製度,為了防止後宮幹政,所有皇位繼承人的生母都會被立即處死,拓跋宏的生母李夫人也不例外。
因此,拓跋宏自幼便由祖母馮太後一手撫養成人。也正是這個馮太後,對日後孝文帝的改革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馮太後的祖父馮跋是十六國北燕的建立者。身為漢人的馮太後認為,北魏要想長治久安,唯一的出路就是漢化。
所以,馮太後從小便安排拓跋宏接受了嚴格的儒家教育,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驗,這些都為以後的改革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471年,年輕的拓跋宏上位於5歲的太子。其養母馮氏以太皇太後的身份臨朝聽政。馮太後的政治眼光和一流的治理能力,也成功地打開了北魏中期漢化改革的序幕。
公元485年,拓跋宏頒發詔令,禁止鮮卑族同姓通婚的習俗。
為了改變北魏官員的收入主要靠賞賜、掠奪和貪汙受賄的現狀,拓跋宏仿效中原政權,定期給官員們發放俸祿,開始推行均田製和三長製,無論官民,平攤稅負,農民重新得到土地,國庫日益充盈。
具有豐富政治經驗的馮太後也遊刃有餘地維護著與鮮卑守舊派之間的平衡。一場漢化運動正在迅猛地進行著。
掌控北魏政權20餘年之久的馮太後病逝後,24歲的拓跋宏開始獨自挑起改革的重擔。
拓跋宏停止了一切慶祝活動和車馬儀仗,禁絕酒色,維持了三年喪的基本禮儀,以此來昭告天下這個鮮卑人創立的王朝將以中原的禮教作為立國之本,真正成為華夏文明的傳承者。
他模仿漢族禮儀,坐明堂,建太廟,祭祀三皇五帝,孔子。
拓跋宏至尊為太祖,北魏要與曾經的草原遊牧民族之間畫上一個明確的界限。但想要實現這個理想,拓跋宏下一步還需要進行一個更為大膽的改變,這個決定甚至會造成他政權的顛覆。
北魏長期處於平城(今西山省同大市),地理位置偏北,寒風沙常起,6月都能飛雪,十分不利於北魏對整個中原地區的統治。
要放開手腳實行漢化政策,就必須離開平城這個鮮卑貴族守舊派集中的地方。但遷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勢必會觸動一部分勳貴和官民的利益,必然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
深知這一點的孝文帝不惜使用詐術,自導自演了一出苦肉計。三年喪期滿後,拓跋宏通過占卜卦象說服群臣,揮兵南下,親率百萬大軍和文武群臣從平城出發,南征蕭齊政權。
經過一個多月的行軍,他們到達了魏晉舊都洛陽。連綿的陰雨讓大臣們痛苦不堪,任城王拓跋澄帶領群臣冒死進諫,要求停止南征。
拓跋宏欲擒故縱,由最初的拒絕到後來的讓步,他讓所有人做出選擇:要麽繼續南下,要麽遷都洛陽。北魏此時距開國已有107年,漫長的歲月使貴族們早已習慣於享樂的生活。
他們雖不願遷都,但更怕南方,身心疲憊的群臣最終選擇了後者——遷都洛陽。遷都洛陽的事就這樣決定了,這才是拓跋宏此次南征的真正目的。
遷都洛陽是他推行漢化的第一步,用既成事實讓老臣們就範的策略,由拓跋澄從旁策應。對北魏王朝至關重要的一件大事就這樣定下。
鮮卑貴族們也不得不割斷他們原先的生活和風俗,全麵漢化的時代即將到來。
隨著遷都的進行,大批鮮卑人源源不斷地湧入內地,北魏的文武百官和宮廷機構也悉數遷往洛陽。但鮮卑人的習俗是編發左衽,多數人不會說漢語,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習俗。
且新遷之民初到洛陽,缺少房屋糧食,也不善農業,人心戀舊。
麵對這些問題,孝文帝著手改革鮮卑舊俗。他再次下詔要求朝臣一律使用漢語,違反者立即免除官職。
拓跋宏率先垂範,不僅改說漢語,他還用漢語創作了許多詩歌,一些鮮卑語也因此融入到漢語當中,豐富了漢語的表現力,影響至今。
拓跋宏還親自安排了許多拓跋貴族與漢族大姓通婚,通過聯姻,拓跋貴族獲得了中原士族的認同,讓他們從此血脈相融。
為了徹底漢化,30歲的拓跋宏下令鮮卑貴族全部改為漢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為元,拓跋宏從此改名為元宏。
然而就在這一年,太子元恂在守舊貴族的教唆下殺害了自己的漢人老師,抑鬱而返回平城。盛怒之下的元宏廢除了太子的身份並將其賜死。由此可見元宏推動漢化的決心。
元宏還把五胡十六國時代中受到徹底破壞的士大夫門第製度恢複。在本來等級森嚴的鮮卑人的社會結構中生硬地製造出了新的門第,根據姓族等級高低給鮮卑貴族授予不同的官位,給予不同的特權。
鮮卑八姓、漢化大姓及附屬於他們的部落之外,其他姓氏皆被排除在門閥之外,朝廷官職永遠被世家子弟所掌握,寒族生下來就被統治,縱有極大的學識和才能,也隻能當低級職員,不能升遷。
這對尚無文化積澱可言的鮮卑貴族來說,無疑是給了他們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
一些大臣曾為此與孝文帝爭論,但他堅持原則,朝廷用人隻問門第不問才能。孝文帝的這一錯誤選擇日後造成了北魏內部的嚴重分裂,為後來北魏陷入內亂,直至滅亡埋下了最大的隱患。
公元497年,元宏趁南齊內亂,親率大軍20萬南征。
4年後的秋天,南齊皇帝駕崩,元宏下詔稱禮部伐喪,引兵而還。公元499年,孝文帝又一次遇下南征途中舊病複發,最終在返回洛陽的路上去世,享年33歲。
孝文帝去世後,僅僅過了25年,北魏邊鎮鮮卑軍事集團就發動了反漢化的運動。
原來在北魏立國後沿著孤獨形成以北的長城防線,建有6個軍鎮,這是六鎮扼守平城出塞的要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因此六鎮設立以來,北魏王朝十分重視其防務,六鎮軍人立功嘉獎,將有升遷特權,吸引了不少子弟前往塞上建功立業,可以說是北魏六鎮支撐著北魏王朝的赫赫武功。
北魏王朝能夠在北方中國中殺出血路一統北方,六鎮軍人功不可沒。但是自從孝文帝改革南遷洛陽後,形勢就發生了變化。
北魏故都平城地位下降,作為屏障的六鎮地位也大大下降。而且自從將北方的柔然打敗後,北魏軍事重心也由防禦北方邊境轉向奪取江淮,征服南朝。
孝文帝改革後,由於地處偏遠,孝文帝的漢化政策對六鎮影響不大,而洛陽周圍的漢化力度很強大,以至於逐漸分化成地落鮮卑和六鎮鮮卑,留在北方的鮮卑居民被日益邊緣化。
加上遷都和南征,導致國家財政緊張,對六鎮的經濟支持不斷減少。六鎮長官開始勒索士兵,而且許多發配的士犯也都發往了六鎮去當兵,各種矛盾在這裏錯綜複雜在一起,過去光榮的六鎮將士逐漸變成了恥辱的代名詞。
與此同時,文帝南遷後的北魏王朝日益腐朽,貪圖享受,皇室內部爭權奪利,官僚貴族貪汙腐化。
終於在公元523年,柔然汗國趁機複興率兵偷襲六鎮,六鎮本來就衰敗無力,無力抵抗,損失慘重。在這個刺激下爆發了匈奴人破六韓伯斤領導的六鎮大起義。
高歡就從這個時候看到了機會,同樣在六鎮起義的刺激下,爾朱榮趁亂崛起。以鎮壓六鎮起義起家,掌控了北魏大權,最後導致北魏覆滅,便宜了高歡、宇文泰,東西魏分裂。
北魏滅亡後,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過於劇烈和徹底,顧此失彼,而孝文帝之後的繼任者也沒能繼續調整和完善改革措施,導致北魏政權走向衰弱。
公元383年,46歲的苻堅一意孤行,親率大軍南下,卻敗給了東晉謝安、謝玄指揮的北府兵,創下了以90萬大軍敗於8萬北府兵的恐怖戰績。這便是曆史上大名鼎鼎的淝水之戰。
慘敗後,苻堅負傷,狼狽逃回長安。前燕降將慕容垂率先發難,其鮮卑族人皆擁兵呼應,一時間亂如潮湧。先前那些部落酋豪、親信舊臣紛紛反叛自立。北方再度陷入分裂,關中飽受戰禍之苦。
慕容垂趁機回到燕國故地稱王,而慕容衝、慕容泓等人則在長安城下挑戰失勢的苻堅。這時苻堅才恍然大悟,在利益麵前,得誌感化的力量居然如此脆弱。正如他怒斥造反的慕容垂所說的:“卿之宗族,可謂人麵獸心,不可以國士期也。”
一年之後,慕容衝攻占阿房城,進逼長安。四年後,慕容衝攻入長安城。苻堅由於缺乏足夠的兵力,無奈之下隻好留下太子苻宏守城,自己則攜帶家眷出逃,準備收集兵力回救長安。
但不久之後就被羌族首領姚萇包圍,並身陷姚萇軍隊之中。苻堅拒絕讓位給姚萇,最終被姚萇派人縊死於新平的一座佛寺之中,時年48歲。
苻堅雖死,但前秦仍掌握著多地的實權。在河北、山西、關隴的勢力仍延續了10年之久。苻堅死後的第九年,前秦正式滅亡。前秦滅亡後,苻秦宗室遭到他國屠戮,宗室多輾轉各國為官,其中以仇池國為主。
淝水之戰前,苻堅屢戰屢勝,大業有成,是因為用對了人。王猛的加盟,盡管也遭受到過族人的抵製和重傷,但苻堅信任王猛是個足智多謀的賢臣良相,將他與諸葛孔明相提並論,力排眾議,堅決維護王猛的權威,至今傳為美談。
淝水之戰後,苻堅一敗再敗,遺恨千古,是因為看錯了人。懷柔四方,禮賢下士,籠絡各族豪傑,當然沒有錯。但若喪失原則不變,邪寧就會反受其亂。
王猛曾一再提醒苻堅對心懷不軌的異族頭領要特別警惕,苻堅卻不以為然,不管對方是否真心歸順,一味地寬容施恩。鮮卑慕容氏、羌族姚氏等人原本都是敵國政要,投靠前秦不過是權宜之計,暗地裏窺測時機,以圖東山再起。
苻堅不聽王猛勸告,不問、不查、不防,統統拜為大將。苻堅以為自己推崇仁義,人必感恩戴德。不曾想他人複國之心勝過報恩之念,獨立之徒大過共識之謀。
用人不察,何以知人?知人不深,何以認人?認知不當怎麽能叫善任呢?察人不明,任人不善,不僅不足以謀事,而且還會壞事。
用人不疑,苻堅做的有過之而無不及,疑人不用卻被苻堅寬仁美好之心蓋過了。
仇敵滿朝,隨時可能變身,晝夜卻不自知,能不敗乎。
誠信和寬容對於一個人來說是一種優良品質,但對於君主來講就不一定了。事實上成功的君主往往不重視守信,在民族矛盾尖銳、各民族獨立強烈的十六國時期就更不能一味講求誠信和寬容了。
這樣的苻堅難免令人扼腕歎息,仿佛華夏一統的曙光就在不遠處,然而行差踏錯又一頭紮進了萬劫不複的亂世深淵。
——“苻堅這人仁義是真仁義啊,無條件信任,認錯就原諒。”
——“確實,打仗的時候都是讓自己的家的兵先上,這簡直就是匪夷所思。”
——“說真的沒有雄主之姿,寬仁有餘,魄力不足。”
——“沒有王猛,苻堅就是沒有牙齒的老虎,不過說真的,碰見這麽以為老大哥我願意死心塌地跟著幹,隻能說我不是當上為主的料子。”
【民族大融合的開創者——拓跋宏#拓跋宏#曆史】
曆史上,一個朝代的改革變遷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公元528年的一個春天,2000多位位高權重的王公大臣被鐵騎包圍在黃河岸邊,望著波濤洶湧的河水,無一不麵露絕望。
一時間刀劈斧砍,飛矢交加,屍橫遍野,黃河變成了血河。2000多人無一生還。發生在1500年前的這一幕,對於一個王朝來講絕對是滅頂之災。
而造成這場災難的原因,就要從曆史上被人稱道的北魏孝文帝改革說起。
北魏的前身是北方的遊牧民族,鮮卑族,自東漢以來就經常與漢人接觸,後來逐漸崛起建立了政權,改國號為魏,統一北方與南朝隔江而治,史稱北魏。
孝文帝拓跋宏生於北魏當時的首都平城的皇宮,3歲時便被立為太子。
但當時的北魏實行子貴母死製度,為了防止後宮幹政,所有皇位繼承人的生母都會被立即處死,拓跋宏的生母李夫人也不例外。
因此,拓跋宏自幼便由祖母馮太後一手撫養成人。也正是這個馮太後,對日後孝文帝的改革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馮太後的祖父馮跋是十六國北燕的建立者。身為漢人的馮太後認為,北魏要想長治久安,唯一的出路就是漢化。
所以,馮太後從小便安排拓跋宏接受了嚴格的儒家教育,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驗,這些都為以後的改革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471年,年輕的拓跋宏上位於5歲的太子。其養母馮氏以太皇太後的身份臨朝聽政。馮太後的政治眼光和一流的治理能力,也成功地打開了北魏中期漢化改革的序幕。
公元485年,拓跋宏頒發詔令,禁止鮮卑族同姓通婚的習俗。
為了改變北魏官員的收入主要靠賞賜、掠奪和貪汙受賄的現狀,拓跋宏仿效中原政權,定期給官員們發放俸祿,開始推行均田製和三長製,無論官民,平攤稅負,農民重新得到土地,國庫日益充盈。
具有豐富政治經驗的馮太後也遊刃有餘地維護著與鮮卑守舊派之間的平衡。一場漢化運動正在迅猛地進行著。
掌控北魏政權20餘年之久的馮太後病逝後,24歲的拓跋宏開始獨自挑起改革的重擔。
拓跋宏停止了一切慶祝活動和車馬儀仗,禁絕酒色,維持了三年喪的基本禮儀,以此來昭告天下這個鮮卑人創立的王朝將以中原的禮教作為立國之本,真正成為華夏文明的傳承者。
他模仿漢族禮儀,坐明堂,建太廟,祭祀三皇五帝,孔子。
拓跋宏至尊為太祖,北魏要與曾經的草原遊牧民族之間畫上一個明確的界限。但想要實現這個理想,拓跋宏下一步還需要進行一個更為大膽的改變,這個決定甚至會造成他政權的顛覆。
北魏長期處於平城(今西山省同大市),地理位置偏北,寒風沙常起,6月都能飛雪,十分不利於北魏對整個中原地區的統治。
要放開手腳實行漢化政策,就必須離開平城這個鮮卑貴族守舊派集中的地方。但遷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勢必會觸動一部分勳貴和官民的利益,必然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
深知這一點的孝文帝不惜使用詐術,自導自演了一出苦肉計。三年喪期滿後,拓跋宏通過占卜卦象說服群臣,揮兵南下,親率百萬大軍和文武群臣從平城出發,南征蕭齊政權。
經過一個多月的行軍,他們到達了魏晉舊都洛陽。連綿的陰雨讓大臣們痛苦不堪,任城王拓跋澄帶領群臣冒死進諫,要求停止南征。
拓跋宏欲擒故縱,由最初的拒絕到後來的讓步,他讓所有人做出選擇:要麽繼續南下,要麽遷都洛陽。北魏此時距開國已有107年,漫長的歲月使貴族們早已習慣於享樂的生活。
他們雖不願遷都,但更怕南方,身心疲憊的群臣最終選擇了後者——遷都洛陽。遷都洛陽的事就這樣決定了,這才是拓跋宏此次南征的真正目的。
遷都洛陽是他推行漢化的第一步,用既成事實讓老臣們就範的策略,由拓跋澄從旁策應。對北魏王朝至關重要的一件大事就這樣定下。
鮮卑貴族們也不得不割斷他們原先的生活和風俗,全麵漢化的時代即將到來。
隨著遷都的進行,大批鮮卑人源源不斷地湧入內地,北魏的文武百官和宮廷機構也悉數遷往洛陽。但鮮卑人的習俗是編發左衽,多數人不會說漢語,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習俗。
且新遷之民初到洛陽,缺少房屋糧食,也不善農業,人心戀舊。
麵對這些問題,孝文帝著手改革鮮卑舊俗。他再次下詔要求朝臣一律使用漢語,違反者立即免除官職。
拓跋宏率先垂範,不僅改說漢語,他還用漢語創作了許多詩歌,一些鮮卑語也因此融入到漢語當中,豐富了漢語的表現力,影響至今。
拓跋宏還親自安排了許多拓跋貴族與漢族大姓通婚,通過聯姻,拓跋貴族獲得了中原士族的認同,讓他們從此血脈相融。
為了徹底漢化,30歲的拓跋宏下令鮮卑貴族全部改為漢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為元,拓跋宏從此改名為元宏。
然而就在這一年,太子元恂在守舊貴族的教唆下殺害了自己的漢人老師,抑鬱而返回平城。盛怒之下的元宏廢除了太子的身份並將其賜死。由此可見元宏推動漢化的決心。
元宏還把五胡十六國時代中受到徹底破壞的士大夫門第製度恢複。在本來等級森嚴的鮮卑人的社會結構中生硬地製造出了新的門第,根據姓族等級高低給鮮卑貴族授予不同的官位,給予不同的特權。
鮮卑八姓、漢化大姓及附屬於他們的部落之外,其他姓氏皆被排除在門閥之外,朝廷官職永遠被世家子弟所掌握,寒族生下來就被統治,縱有極大的學識和才能,也隻能當低級職員,不能升遷。
這對尚無文化積澱可言的鮮卑貴族來說,無疑是給了他們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
一些大臣曾為此與孝文帝爭論,但他堅持原則,朝廷用人隻問門第不問才能。孝文帝的這一錯誤選擇日後造成了北魏內部的嚴重分裂,為後來北魏陷入內亂,直至滅亡埋下了最大的隱患。
公元497年,元宏趁南齊內亂,親率大軍20萬南征。
4年後的秋天,南齊皇帝駕崩,元宏下詔稱禮部伐喪,引兵而還。公元499年,孝文帝又一次遇下南征途中舊病複發,最終在返回洛陽的路上去世,享年33歲。
孝文帝去世後,僅僅過了25年,北魏邊鎮鮮卑軍事集團就發動了反漢化的運動。
原來在北魏立國後沿著孤獨形成以北的長城防線,建有6個軍鎮,這是六鎮扼守平城出塞的要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因此六鎮設立以來,北魏王朝十分重視其防務,六鎮軍人立功嘉獎,將有升遷特權,吸引了不少子弟前往塞上建功立業,可以說是北魏六鎮支撐著北魏王朝的赫赫武功。
北魏王朝能夠在北方中國中殺出血路一統北方,六鎮軍人功不可沒。但是自從孝文帝改革南遷洛陽後,形勢就發生了變化。
北魏故都平城地位下降,作為屏障的六鎮地位也大大下降。而且自從將北方的柔然打敗後,北魏軍事重心也由防禦北方邊境轉向奪取江淮,征服南朝。
孝文帝改革後,由於地處偏遠,孝文帝的漢化政策對六鎮影響不大,而洛陽周圍的漢化力度很強大,以至於逐漸分化成地落鮮卑和六鎮鮮卑,留在北方的鮮卑居民被日益邊緣化。
加上遷都和南征,導致國家財政緊張,對六鎮的經濟支持不斷減少。六鎮長官開始勒索士兵,而且許多發配的士犯也都發往了六鎮去當兵,各種矛盾在這裏錯綜複雜在一起,過去光榮的六鎮將士逐漸變成了恥辱的代名詞。
與此同時,文帝南遷後的北魏王朝日益腐朽,貪圖享受,皇室內部爭權奪利,官僚貴族貪汙腐化。
終於在公元523年,柔然汗國趁機複興率兵偷襲六鎮,六鎮本來就衰敗無力,無力抵抗,損失慘重。在這個刺激下爆發了匈奴人破六韓伯斤領導的六鎮大起義。
高歡就從這個時候看到了機會,同樣在六鎮起義的刺激下,爾朱榮趁亂崛起。以鎮壓六鎮起義起家,掌控了北魏大權,最後導致北魏覆滅,便宜了高歡、宇文泰,東西魏分裂。
北魏滅亡後,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過於劇烈和徹底,顧此失彼,而孝文帝之後的繼任者也沒能繼續調整和完善改革措施,導致北魏政權走向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