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登基後,程咬金作為親信一路扶搖直上,還和李世民結了親家,次子程處亮迎娶了李世民的女兒清河公主。
公元643年,李世民命人按照真實功勞畫了24位功臣的畫像,程咬金被列入淩煙閣24功臣之一,排名第19。
程咬金並非隻是一個莽夫,相反他非常有政治眼光。
在李世民駕崩後,程咬金護送太子李治回朝登基,保證了唐朝政權的平穩過渡。但是隨著武則天的上位,程咬金的命運也急轉直下。李治想廢掉王皇後,改立武昭儀為後,遭到長孫無忌等老臣的反對。
雖然我們不知道程咬金在這場廢王立武的鬥爭裏做了什麽,但是從後來的結果來看,程咬金顯然是被李治和武則天記恨上了。
公元656年,時年68歲的程咬金出征西突厥,主帥王文度自稱有天子的密旨,拿走了指揮權。總管蘇定方非常不滿,讓程咬金把王文度抓起來向朝廷問個清楚。
但是打了一輩子仗的程咬金卻搖了搖頭,繼續讓王文度指揮。
當唐軍兵臨城下時,對方開城投降,王文度竟然鼓動程咬金屠城。
縱然有蘇定方的反對,程咬金還是下令殺光了城內的胡人。回朝後程咬金被問罪罷免了一切官職,改任齊州刺史。為了自保,程咬金主動要求致仕,這才換回了一個善終的結局。
公元665年,程咬金在長安家中去世,享年77歲,陪葬於李世民的昭陵。
——“抖陰好神奇,一拉屎就給我推薦這個。”
——“程咬金控製花血量的話很厲害的,能扛能打能輸出。”
——“為啥電視劇上演的程咬金都是個既胖又傻的憨憨。”
——“主要是隋唐演義的形象太過人心了,但那個就是個小說而已。”
【唐朝開國皇帝,一口氣看懂李淵的一生。#唐朝#李淵】
他幼年喪父,中年喪妻,起兵造反,掃滅群雄,一統天下,開創了大唐基業,但卻被後人評價為存在感最低的開國皇帝。
有人說李淵當皇帝全靠他的兒子李世民,也有人說李淵要比李世民更有雄才大略。那麽曆史上真實的李淵究竟是什麽樣子?
本期視頻就讓我們按照時間的順序走進唐高祖李淵的一生。
李淵出身於關隴貴族家庭,7歲時就襲封為唐國公。隋朝建立後,因其母親獨孤氏是隋朝文獻皇後獨孤伽羅的姐姐,所以李淵從小就得到了獨孤伽羅和隋文帝楊堅的喜愛,長大後在隋朝也頗受重用。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隋煬帝楊廣不顧眾人勸阻,強行離開東都洛陽,巡幸江都。臨走前,他派代王楊侑留守長安,越王楊侗留守洛陽,唐國公李淵留守太原。
李淵見隋朝即將滅亡,不願再為楊廣效力,於是派兒子李世民招兵買馬,準備起義。至於起義決心反隋的原因,史書上記載不一。
官方的說法是李淵受到了兒子李世民的鼓動才決心反隋,但也有史書記載,李淵早有反隋之心,完全是他自己的主意。
但不論是不是有兒子的鼓動,李淵最終還是在他52歲那一年於晉陽起兵,隸屬皇帝楊廣所犯的大錯,打著尊奉代王楊侑之名,率3萬甲士向長安進軍。
當時的楊廣還在江都醉生夢死,東都洛陽被李密包圍,無暇西顧。李淵大軍一路攻城拔寨,迅速壯大了隊伍,等到達長安城下時兵力已達二十萬之眾。
長安守軍無力抵抗,城門很快被攻破。李淵立13歲的代王楊侑為帝,自封為唐王,控製了關中地區。
消息傳到江都後,楊廣已經自暴自棄,不想再管北方的爛攤子。但他的禁軍當中都是關中人,思鄉情切,見楊廣不願回去,便發動了江都之變。
一代帝王就這樣草草謝幕了。唐王李淵聞訊後逼迫楊侑下詔禪讓,登基稱帝,定國號為大唐。一個中國曆史上最強大的王朝——大唐誕生了。
當時各路軍閥割據一方,洛陽有王世充自立稱帝,涼州有李軌割據,河北有竇建德,江淮有杜伏威。麵對這樣一個局勢,李淵和他的兒子們要如何掃滅群雄,一統天下呢?
在各方勢力中,聲勢最為浩大的就是瓦崗軍。然而由於偃師之戰慘敗於王世充,瓦崗軍將領有不少都被唐軍所吸收,成為唐朝的開國名將。為唐朝統一出力最多的自然是非秦王李世民莫屬。
李世民年僅19歲,勇敢果斷,膽識過人,喜歡結交英雄豪傑,非常有軍事才能。他先後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作為李淵的第二個兒子,他和大哥太子李建成的矛盾也越來越深。作為父親的李淵明知兩個兒子水火不容,卻一直舉棋不定,優柔寡斷,導致兩方矛盾進一步激化。
齊王李元吉也幫著大哥在父皇麵前煽風點火,甚至鼓動李淵殺掉李世民。
這時東宮有人向李世民告密,聲稱太子和齊王想要暗殺李世民。於是李世民決定先下手為強,收買了禁軍,在玄武門附近埋下伏兵。
三天後,李建成和李元吉上當,李世民親手用箭射殺了李建成,想要逃跑的李元吉也被李世民手下殺死。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事發前兩天李世民就向李淵告狀,說大哥李樂後宮李淵還不怎麽相信,等到李建成的死訊傳來,李淵已經慌了神,他知道這一切都是李世民的陰謀,然而為時已晚。
年61歲的李淵隻能立李世民為皇太子,並在不久之後退位當了太上皇。在李淵生命中最後的9年時間裏,他與李世民的關係十分冷淡。雖然李世民並未在物質待遇上虧待過李淵,然而玄武門之變就像一根刺那樣橫著在父子兩人的心裏。
公元635年,太上皇李淵駕崩,享年70歲。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無疑是很有能力的,在楊廣留下的一地狼藉裏,他建立了一個嶄新的大唐帝國。
然而作為父親,李淵又是很失敗的,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劍拔弩張就與李淵的優柔寡斷脫不開關係。
【天可汗,千古一帝的一生,一口氣看懂李世民。#李世民#唐朝曆史】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的黎明,在太極宮的北大門,李世民又一次跨上戰馬,準備與他的敵人進行最後的決戰。而這次的敵人卻是他的嫡親兄弟。
在這場宿命般的對決中,李世民帶著800秦王府兵急進,射殺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迫父親李淵退位。
作為勝利者,這場精心策劃的宮變最終被描繪成了一次因星象異變而倉促發動的自衛行動。那麽,看似如此冷酷無情的李世民又為什麽會被稱為千古一帝?
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其真實目的又是什麽呢?本期視頻就讓我們按照時間的順序來看一看李世民的傳奇一生。
李世民的一生大致可以分為4個階段:從他出生至18歲是其少年時期的成長階段;18歲至20歲是其跟隨父親李淵在晉陽起兵反隋階段;20歲至28歲是李世民為大唐征戰四方的時期;28歲至51歲是其發動玄武門之變,登基稱帝,開啟貞觀之治的階段。下麵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李世民的世界。
李世民出生於武功的李家別館,從小就十分聰明機智,麵對問題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甚至有時候看問題的深度已經超過了成年人。
許多關鍵大事的決斷也十分剛毅果斷,不拘小節。當時大家都覺得這個少年的能力不可估量。
在李世民17歲那年,隋煬帝在雁門被突厥包圍,李世民應朝廷的招募前往救援。還沒等軍隊出發,李世民就建議統帥一定要攜帶大量的旗鼓來布置疑兵,胡虜看到已經集結好的營救大軍必定會不戰而逃。事實也正如李世民所料。
一年後,18歲的李世民跟隨父親李淵來到太原,又在高陽賊寇的包圍中深入賊人陣營,擊潰敵軍,在萬眾敵營之中救出了李淵。進而在第二大破敵軍。
李世民就這樣以一位少年戰神的姿態開啟了人生的第二個階段,跟隨父親在晉陽起兵。
隋朝末年各地爆發起義,19歲的李世民看到隋朝滅亡的命運已經不可扭轉,於是暗中圖謀起義,經常降低自己的身份來結交豪傑,並鼓動自己的父親起兵反隋。
就這樣父子二人在晉陽起兵,李世民身先士卒,率軍攻下了西河,被李淵封為右領軍大都督。
到了河東以後,關中的各路豪傑爭相投奔義軍。李世民在得到李淵的許可後繼續率秦軍渡過黃河,先平定了渭北,之後又平定了大興城,一路上軍令嚴明,與百姓秋毫無犯。占領長安後,李淵擁立隋煬帝的孫子代王楊侑為帝,自任大丞相。
公元618年,隋恭帝楊侑禪位於李淵,李淵改國號為唐。20歲的李世民被進封為秦王,開啟了人生的第三個階段,為大唐征戰四方。
在接下來的7年中,李世民率軍先是討伐了薛舉和宋金剛,之後率軍打敗了洛陽的王世充,活捉了竇建德,平定了劉黑闥等割據勢力。
在突厥侵犯邊境之時,親率100騎與突厥首領舉行會談,最終使得突厥軍隊在結盟後撤離。因功被晉升為中書令,自此四海平定。
但隨著李世民在外履曆戰功,威望日高,官職已經到了生無可生的地步。於是李淵便創造了史無前例的天策上將之職授予了自己的兒子,地位在諸王之上,僅次於李淵和太子李建成。
本來秦王府內就人才濟濟,這下更是擁有了更多的支持者,逐步形成了秦王黨,開始與太子黨相抗衡。天下未定之時,李淵曾允諾李世民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但如今天下已經平定。
麵對功名日盛的李世民,李淵卻猶豫不決。太子李建成隨即聯合齊王李元吉開始排擠自己的弟弟,裏麵的優柔寡斷也使得朝中政令相互衝突,無形中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
不甘示弱的李世民便和一幹親信在秦王府密謀,炮製了曆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在李世民28歲的一天,太白金星在大白天出現在天空的正南方,按照當時人的看法,這就是變天的象征,是爆發革命或當權者更迭的前兆。
李世民先是告發李建成和李元吉與後宮的嬪妃淫亂,還打算殺死自己。李建成得知後決定先進大內皇宮逼迫自己的父親表態。
不料此時宮城北門玄武門的禁軍早已被李世民收買,最終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二人都死在了玄武門。
政變發生時,李淵正在宮內的海池劃船。李世民讓尉遲恭入宮擔任警衛。尉遲恭身披鎧甲,手握長矛,徑直來到李淵的船上,將太子和齊王作亂,已被李世民誅殺的消息告訴了李淵。
李淵自知事情已無法改變,幹脆直接將皇位傳給了李世民。自此,李世民的人生進入第四階段,開啟了貞觀之治。
李世民登基後先是派兵大破突厥,與吉利可汗沙缽羅葉護盟約。之後,拒絕了所有不合禮法的祭祀祈禱,立中山王李承乾為皇太子,將沒有建立功勳的皇族中的郡王降級為縣公,停止收取各方所進貢的奇珍異寶。政治上崇尚簡要嚴肅,致使天下百姓大喜。
從29歲開始至51歲駕崩,李世民屢過疆土,被西北藩邦尊為天可汗。向天下頒布了新法令,命房玄齡等人修訂五禮,並詔令有關部門施行,開創了貞觀之治,為盛世大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在李世民45歲這一年,太子李承乾以謀反之罪被廢,晉王李治被立為太子。
公元649年,李世民駕崩於終南山上的翠微宮含風殿,享年51歲。
——“李世民不殺兄弟,他兄弟也會殺他,這沒啥好說的。”
——“文治武功都是最頂級的,皇帝中的模板啊。”
——“可惜五十一歲就死了,如果能和乾隆一樣,活個八九十歲,或許唐朝能更加繁榮昌盛一些。”
——“可別了,他晚年的時候已經有昏君的苗頭了,嗤丹藥,大興土木啥的,早死挺好的,成全了他千古一帝的名聲。”
公元643年,李世民命人按照真實功勞畫了24位功臣的畫像,程咬金被列入淩煙閣24功臣之一,排名第19。
程咬金並非隻是一個莽夫,相反他非常有政治眼光。
在李世民駕崩後,程咬金護送太子李治回朝登基,保證了唐朝政權的平穩過渡。但是隨著武則天的上位,程咬金的命運也急轉直下。李治想廢掉王皇後,改立武昭儀為後,遭到長孫無忌等老臣的反對。
雖然我們不知道程咬金在這場廢王立武的鬥爭裏做了什麽,但是從後來的結果來看,程咬金顯然是被李治和武則天記恨上了。
公元656年,時年68歲的程咬金出征西突厥,主帥王文度自稱有天子的密旨,拿走了指揮權。總管蘇定方非常不滿,讓程咬金把王文度抓起來向朝廷問個清楚。
但是打了一輩子仗的程咬金卻搖了搖頭,繼續讓王文度指揮。
當唐軍兵臨城下時,對方開城投降,王文度竟然鼓動程咬金屠城。
縱然有蘇定方的反對,程咬金還是下令殺光了城內的胡人。回朝後程咬金被問罪罷免了一切官職,改任齊州刺史。為了自保,程咬金主動要求致仕,這才換回了一個善終的結局。
公元665年,程咬金在長安家中去世,享年77歲,陪葬於李世民的昭陵。
——“抖陰好神奇,一拉屎就給我推薦這個。”
——“程咬金控製花血量的話很厲害的,能扛能打能輸出。”
——“為啥電視劇上演的程咬金都是個既胖又傻的憨憨。”
——“主要是隋唐演義的形象太過人心了,但那個就是個小說而已。”
【唐朝開國皇帝,一口氣看懂李淵的一生。#唐朝#李淵】
他幼年喪父,中年喪妻,起兵造反,掃滅群雄,一統天下,開創了大唐基業,但卻被後人評價為存在感最低的開國皇帝。
有人說李淵當皇帝全靠他的兒子李世民,也有人說李淵要比李世民更有雄才大略。那麽曆史上真實的李淵究竟是什麽樣子?
本期視頻就讓我們按照時間的順序走進唐高祖李淵的一生。
李淵出身於關隴貴族家庭,7歲時就襲封為唐國公。隋朝建立後,因其母親獨孤氏是隋朝文獻皇後獨孤伽羅的姐姐,所以李淵從小就得到了獨孤伽羅和隋文帝楊堅的喜愛,長大後在隋朝也頗受重用。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隋煬帝楊廣不顧眾人勸阻,強行離開東都洛陽,巡幸江都。臨走前,他派代王楊侑留守長安,越王楊侗留守洛陽,唐國公李淵留守太原。
李淵見隋朝即將滅亡,不願再為楊廣效力,於是派兒子李世民招兵買馬,準備起義。至於起義決心反隋的原因,史書上記載不一。
官方的說法是李淵受到了兒子李世民的鼓動才決心反隋,但也有史書記載,李淵早有反隋之心,完全是他自己的主意。
但不論是不是有兒子的鼓動,李淵最終還是在他52歲那一年於晉陽起兵,隸屬皇帝楊廣所犯的大錯,打著尊奉代王楊侑之名,率3萬甲士向長安進軍。
當時的楊廣還在江都醉生夢死,東都洛陽被李密包圍,無暇西顧。李淵大軍一路攻城拔寨,迅速壯大了隊伍,等到達長安城下時兵力已達二十萬之眾。
長安守軍無力抵抗,城門很快被攻破。李淵立13歲的代王楊侑為帝,自封為唐王,控製了關中地區。
消息傳到江都後,楊廣已經自暴自棄,不想再管北方的爛攤子。但他的禁軍當中都是關中人,思鄉情切,見楊廣不願回去,便發動了江都之變。
一代帝王就這樣草草謝幕了。唐王李淵聞訊後逼迫楊侑下詔禪讓,登基稱帝,定國號為大唐。一個中國曆史上最強大的王朝——大唐誕生了。
當時各路軍閥割據一方,洛陽有王世充自立稱帝,涼州有李軌割據,河北有竇建德,江淮有杜伏威。麵對這樣一個局勢,李淵和他的兒子們要如何掃滅群雄,一統天下呢?
在各方勢力中,聲勢最為浩大的就是瓦崗軍。然而由於偃師之戰慘敗於王世充,瓦崗軍將領有不少都被唐軍所吸收,成為唐朝的開國名將。為唐朝統一出力最多的自然是非秦王李世民莫屬。
李世民年僅19歲,勇敢果斷,膽識過人,喜歡結交英雄豪傑,非常有軍事才能。他先後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作為李淵的第二個兒子,他和大哥太子李建成的矛盾也越來越深。作為父親的李淵明知兩個兒子水火不容,卻一直舉棋不定,優柔寡斷,導致兩方矛盾進一步激化。
齊王李元吉也幫著大哥在父皇麵前煽風點火,甚至鼓動李淵殺掉李世民。
這時東宮有人向李世民告密,聲稱太子和齊王想要暗殺李世民。於是李世民決定先下手為強,收買了禁軍,在玄武門附近埋下伏兵。
三天後,李建成和李元吉上當,李世民親手用箭射殺了李建成,想要逃跑的李元吉也被李世民手下殺死。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事發前兩天李世民就向李淵告狀,說大哥李樂後宮李淵還不怎麽相信,等到李建成的死訊傳來,李淵已經慌了神,他知道這一切都是李世民的陰謀,然而為時已晚。
年61歲的李淵隻能立李世民為皇太子,並在不久之後退位當了太上皇。在李淵生命中最後的9年時間裏,他與李世民的關係十分冷淡。雖然李世民並未在物質待遇上虧待過李淵,然而玄武門之變就像一根刺那樣橫著在父子兩人的心裏。
公元635年,太上皇李淵駕崩,享年70歲。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無疑是很有能力的,在楊廣留下的一地狼藉裏,他建立了一個嶄新的大唐帝國。
然而作為父親,李淵又是很失敗的,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劍拔弩張就與李淵的優柔寡斷脫不開關係。
【天可汗,千古一帝的一生,一口氣看懂李世民。#李世民#唐朝曆史】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的黎明,在太極宮的北大門,李世民又一次跨上戰馬,準備與他的敵人進行最後的決戰。而這次的敵人卻是他的嫡親兄弟。
在這場宿命般的對決中,李世民帶著800秦王府兵急進,射殺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迫父親李淵退位。
作為勝利者,這場精心策劃的宮變最終被描繪成了一次因星象異變而倉促發動的自衛行動。那麽,看似如此冷酷無情的李世民又為什麽會被稱為千古一帝?
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其真實目的又是什麽呢?本期視頻就讓我們按照時間的順序來看一看李世民的傳奇一生。
李世民的一生大致可以分為4個階段:從他出生至18歲是其少年時期的成長階段;18歲至20歲是其跟隨父親李淵在晉陽起兵反隋階段;20歲至28歲是李世民為大唐征戰四方的時期;28歲至51歲是其發動玄武門之變,登基稱帝,開啟貞觀之治的階段。下麵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李世民的世界。
李世民出生於武功的李家別館,從小就十分聰明機智,麵對問題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甚至有時候看問題的深度已經超過了成年人。
許多關鍵大事的決斷也十分剛毅果斷,不拘小節。當時大家都覺得這個少年的能力不可估量。
在李世民17歲那年,隋煬帝在雁門被突厥包圍,李世民應朝廷的招募前往救援。還沒等軍隊出發,李世民就建議統帥一定要攜帶大量的旗鼓來布置疑兵,胡虜看到已經集結好的營救大軍必定會不戰而逃。事實也正如李世民所料。
一年後,18歲的李世民跟隨父親李淵來到太原,又在高陽賊寇的包圍中深入賊人陣營,擊潰敵軍,在萬眾敵營之中救出了李淵。進而在第二大破敵軍。
李世民就這樣以一位少年戰神的姿態開啟了人生的第二個階段,跟隨父親在晉陽起兵。
隋朝末年各地爆發起義,19歲的李世民看到隋朝滅亡的命運已經不可扭轉,於是暗中圖謀起義,經常降低自己的身份來結交豪傑,並鼓動自己的父親起兵反隋。
就這樣父子二人在晉陽起兵,李世民身先士卒,率軍攻下了西河,被李淵封為右領軍大都督。
到了河東以後,關中的各路豪傑爭相投奔義軍。李世民在得到李淵的許可後繼續率秦軍渡過黃河,先平定了渭北,之後又平定了大興城,一路上軍令嚴明,與百姓秋毫無犯。占領長安後,李淵擁立隋煬帝的孫子代王楊侑為帝,自任大丞相。
公元618年,隋恭帝楊侑禪位於李淵,李淵改國號為唐。20歲的李世民被進封為秦王,開啟了人生的第三個階段,為大唐征戰四方。
在接下來的7年中,李世民率軍先是討伐了薛舉和宋金剛,之後率軍打敗了洛陽的王世充,活捉了竇建德,平定了劉黑闥等割據勢力。
在突厥侵犯邊境之時,親率100騎與突厥首領舉行會談,最終使得突厥軍隊在結盟後撤離。因功被晉升為中書令,自此四海平定。
但隨著李世民在外履曆戰功,威望日高,官職已經到了生無可生的地步。於是李淵便創造了史無前例的天策上將之職授予了自己的兒子,地位在諸王之上,僅次於李淵和太子李建成。
本來秦王府內就人才濟濟,這下更是擁有了更多的支持者,逐步形成了秦王黨,開始與太子黨相抗衡。天下未定之時,李淵曾允諾李世民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但如今天下已經平定。
麵對功名日盛的李世民,李淵卻猶豫不決。太子李建成隨即聯合齊王李元吉開始排擠自己的弟弟,裏麵的優柔寡斷也使得朝中政令相互衝突,無形中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
不甘示弱的李世民便和一幹親信在秦王府密謀,炮製了曆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在李世民28歲的一天,太白金星在大白天出現在天空的正南方,按照當時人的看法,這就是變天的象征,是爆發革命或當權者更迭的前兆。
李世民先是告發李建成和李元吉與後宮的嬪妃淫亂,還打算殺死自己。李建成得知後決定先進大內皇宮逼迫自己的父親表態。
不料此時宮城北門玄武門的禁軍早已被李世民收買,最終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二人都死在了玄武門。
政變發生時,李淵正在宮內的海池劃船。李世民讓尉遲恭入宮擔任警衛。尉遲恭身披鎧甲,手握長矛,徑直來到李淵的船上,將太子和齊王作亂,已被李世民誅殺的消息告訴了李淵。
李淵自知事情已無法改變,幹脆直接將皇位傳給了李世民。自此,李世民的人生進入第四階段,開啟了貞觀之治。
李世民登基後先是派兵大破突厥,與吉利可汗沙缽羅葉護盟約。之後,拒絕了所有不合禮法的祭祀祈禱,立中山王李承乾為皇太子,將沒有建立功勳的皇族中的郡王降級為縣公,停止收取各方所進貢的奇珍異寶。政治上崇尚簡要嚴肅,致使天下百姓大喜。
從29歲開始至51歲駕崩,李世民屢過疆土,被西北藩邦尊為天可汗。向天下頒布了新法令,命房玄齡等人修訂五禮,並詔令有關部門施行,開創了貞觀之治,為盛世大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在李世民45歲這一年,太子李承乾以謀反之罪被廢,晉王李治被立為太子。
公元649年,李世民駕崩於終南山上的翠微宮含風殿,享年51歲。
——“李世民不殺兄弟,他兄弟也會殺他,這沒啥好說的。”
——“文治武功都是最頂級的,皇帝中的模板啊。”
——“可惜五十一歲就死了,如果能和乾隆一樣,活個八九十歲,或許唐朝能更加繁榮昌盛一些。”
——“可別了,他晚年的時候已經有昏君的苗頭了,嗤丹藥,大興土木啥的,早死挺好的,成全了他千古一帝的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