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科舉改革,震驚朝野
封地擁兵八十萬,皇帝逼我交兵權 作者:碼字農民黃三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金陵皇城,禦書房內。
已是子時,新帝陳懷安依舊未返回寢宮就寢,仍在禦書房內兢兢業業的處理政務,伏在案桌上奮筆疾書。
當皇帝都當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更別提是能騰出心思和精力去寵幸三宮六院的七十二嬪妃了。
穿越者中,當皇帝當成陳懷安這樣的,恐怕也是古往今來第一人了。
倒也不是陳懷安不想放縱,實乃是形勢不允許啊!
他穿越前,不過是個魔都大廠內996的社畜,對於古代曆史的了解也僅僅隻是來源於網絡上的穿越小說。
即便是胎穿大新王朝24年,在其父陳破虜的培養下學習文治武功,其所掌握的知識也僅僅隻是支持他能當好一個王朝異姓王,治理好封地的幾十萬百姓而已。
再加上,那前朝大新又是“以武為尊”的王朝,這就導致了陳破虜在培養陳懷安之時,更加注重對他的“武力”培養,而忽略了對其“文治”的加強。
正因如此,在陳懷安的麾下雖人才濟濟,但大多都是領兵打仗的武將。
好不容易有個“黑衣宰相”東方孝,誰又曾想那老和尚竟然在陳懷安即將登上帝位之時,竟然主動請辭,返回鳳鳴山棲霞寺修行悟道去了。
所以,陳懷安現在身邊連個值得信任的謀臣都沒有。
以至於,在他稱帝之後重建六部,都不得不仰仗前朝舊臣降將。
總不能,把封地龍城的地方小官吏,一下子拔苗助長提到新朝六部尚書的位置上來吧?
換而言之,那封地龍城若是真有此等治世之才,他陳懷安又豈能不知?
種種無奈之下,才迫使陳懷安在新朝初立之時,不得不事無巨細,親力親為。
同時,也讓陳懷安下定決心——新朝科舉改革,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呼——
終於,隨著最後一個字的落款,伏案寫作的陳懷安長籲了一口氣,案桌上的宣紙上已經洋洋灑灑的寫下了數千字的文章,《告天下學子書》六個標題大字,顯得格外耀眼。
沒錯,陳懷安連日來將自己關在禦書房內書寫的內容,正是他參考後世科舉製度,結合新朝的實際情況後,經過長時間的深思熟慮最終得出的科舉改革意見。
這一封《告天下學子書》中,陳懷安製定了詳細的新朝科舉製度,徹底廢除了此前已經沿用千年的“九品中正製”選拔官員製度,讓全天下的讀書人都有了通過科舉考試而入朝為官的機會。
如此一來,便能有效減少朝中官員以出身結黨,從而對抗朝廷和皇權的事件發生。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在今日的朝會上幽雲十六州的文臣武將,在冊立新朝皇後一事上形成攻守同盟,以對皇權施壓。
這一切,皆因在此前各地官員的任命,皆由當地德高望重的門閥氏族舉薦,久而久之便在官員之中形成了盤根錯節的複雜關係,讓他們成了同一戰線上的利益共同體。
當一個利益集團的影響力發展到一定地步的時候,勢必就會影響和威脅到皇權的統治。
陳懷安下定決心推動科舉改革,其目的就是為了網羅天下英才以為皇權所用,並逐步瓦解此前在朝中已經形成的各地利益集團。
這也意味著,陳懷安在已經擁有了足夠的武將集團之後,開始著重於培養自己的文官集團,從而達到文武平衡,良性發展的目的。
說幹就幹。
在第二日,新朝的第二次文武百官朝會之上,陳懷安便當朝讓司禮監秉筆太監蔡和,宣讀了《告天下學子書》的內容,將新朝科舉改革之事,擺到了台麵上。
“朕承天命,統禦萬方,以仁德治天下,以文治為綱常......”
司禮監秉筆太監蔡和,手持新帝陳懷安親筆撰寫的《告天下學子書》,拖著尖銳的嗓音在金鑾殿內,一字一句的宣讀道:
“觀新朝之天下,有誌學子眾多,皆懷經世治國之才,而求進之路尚狹,為廣開賢路,選拔英才,以助朕治理天下;”
“特詔科舉改革,使天下讀書之人皆能參與新朝之科舉,入仕為官,共謀國事!”
刷!
當站在金鑾殿的台階之上,麵對著滿朝文武宣讀皇上詔書內容的太監蔡和,在宣讀到新帝陳懷安竟然要改革科舉製度,讓天下讀書之人皆能通過科舉入仕為官之時,朝堂之上的文臣武將俱是一驚;
武將集團還好,畢竟在“以武為尊”的前朝,哪怕是軍中普通的士兵,都能通過軍功積攢而得到提拔,勇武將軍龐先楚就是最好的例子;
當然了,在軍中也有靠著父輩的舉薦,而後到軍中鍍金提拔的武將也不在少數,前朝西北總兵吳青雲之子吳奉先,就是靠著其父的舉薦,一步步被推到少將軍的位置上的。
總體來看,對於朝中的武將集團來說,新帝陳懷安此番改革科舉,於武將集團而言除了震驚之外,似乎並沒有什麽實質性的影響。
但,對於朝中的文臣集團來說,新帝陳懷安改革科舉的做法,無疑是在文臣集團中引發了一場地震。
尤其是對於禮部尚書張甫而言,直到現在他才終於明白,為何皇上遲遲沒有批複禮部關於來年新朝科舉的奏折。
原來,皇上是早有打算,決心要改革這沿用了千年的,通過地方官員和門閥世家舉薦的方式,為朝廷選拔官員的製度。
如此一來,可是直接觸動了各地門閥世家的利益,這科舉改革,能順利推行得下去?
金鑾殿上,司禮監秉筆太監蔡和還在宣讀著詔書:
“科舉之製,自古有之,然其選拔之法,或有偏頗;而今朕改革科舉,廢除門第之限,不論貴賤貧富,凡有誌於學,有才於文者,皆可參加科舉考試;”
“新朝之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由各縣郡舉行,選拔優秀之人才;會試由朝廷舉行,匯聚全國各地之精英;殿試由朕親自主持,選拔國家之棟梁......”
“......”
蔡和逐條的宣讀著《告天下學子書》的內容。
新帝陳懷安在詔書內容中,詳細的介紹了科舉改革的內容,以儒家經典為主,兼顧經史子集,注重實學實才,凡能明經義、通政事、善文章者,皆可入仕為官。
並且,陳懷安還道出,他此番下定決心改革科舉製度,其本意是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選拔賢良,以為國家所用。
他深知此番推行科舉改革,勢必會遭到各地方門閥世家的抵觸,甚至是暗中作祟影響科舉考試的公平、公開、公正;
故而,他特下令新朝的首次科舉,由禮部牽頭、吏部等衙門負責協調配合組織好科舉考試的實施,力求做到公平無私,選拔出真正有才之人為國所用。
“朕昭告天下,凡有誌於學,有才於文者,皆應踴躍報名參加科舉考試,為國效力,為天下蒼生謀福;”
“朕期待與諸位學子共襄盛世,共創輝煌!”
“欽此——”
隨著宣讀詔書的司禮監秉筆太監蔡和,念完《告天下學子書》上最後的“欽此”二字後,偌大的金鑾殿內頓時陷入一片死寂,隻剩下了滿朝文武此起彼伏的呼吸聲。
龍椅之上,陳懷安麵色如常,一片平靜的等待著朝中文臣的勸諫。
他知道,自古以來的改革,一旦涉及觸動到這天下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那改革的推行必然是困難重重,甚至是要以流血、犧牲為代價。
而他,已經做好了迎接朝中文臣勸諫的準備!
“皇上聖明!”
突然,一片死寂的金鑾殿內,突兀的響起了一道猶如洪鍾般的聲音。
這一句“皇上聖明”,猶如一道炸雷,讓原本低頭不語的朝中文臣武將,紛紛循著聲音的方向望去。
赫然看見,那前朝的八大異姓王之一,新朝中德高望重的武寧王劉新武,竟然第一個站出來表態道:“皇上聖明!”
“科舉改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劉新武一字一句的說道:“如若皇上不棄,臣願意在幽雲十六州之地,親自為新朝的首次科舉考試保駕護航,以確保科舉考試的公平公正,為皇上、為國家選拔賢良之才!”
刷!
此話一出,震驚朝野。
這朝堂之上無論是前朝舊臣降將,還是跟隨新帝陳懷安於龍城起兵靖難的武將文臣,誰都知道這武寧王劉新武在幽雲十六州的地位。
毫不誇張的說,今日能有資格上朝的幽雲十六州文臣武將,有一個算一個,皆是受武寧王劉新武的舉薦,才能在前朝位居高位,從而在新朝的朝堂之上也占據一席之地;
那通過舉薦選拔官員的製度,對於武寧王劉新武來說,可是他在朝中培養自己勢力的不二手段啊!
以禮部尚書張甫為首的一幫前朝文臣,剛剛還在心裏盤算著,這皇上想要推行科舉改革,首先恐怕就得過武寧王劉新武這一關;
此舉,無異於是直接觸動到了武寧王劉新武的利益,讓以他為首的幽雲十六州文臣武將集團,未來在這新朝的朝堂之中話語權減弱的直接表現。
本以為,科舉改革會招來武寧王的強烈反對。
誰曾想,這武寧王竟然第一個站出來表示支持皇上的科舉改革,並且主動請纓,負責幽雲地區的人才選拔。
如此一來,反倒是讓一眾準備附和武寧王意見,勸諫皇上收回科舉改革之聖諭的朝中文臣,一時間竟顯得有些不知所措了。
“皇上聖明!”
緊接著,朝堂之上又傳來了皇上聖明的高呼聲。
這一次,是楚湘王劉誌新站了出來。
劉誌新道:“皇上,老臣也讚同皇上改革科舉之製度,為國家選拔賢良之才,此舉能最大限度的為皇上廣招天下之英才,為開辟新朝的盛世打下堅實基礎;”
“老臣雖為前朝之異姓王,但在封地還是有些餘威尚在,封地的門閥世家,地方官吏,也都願意賣老臣一個麵子;”
“老臣一家承蒙皇上天恩,無以為報,若是皇上不棄,老臣也願效仿武寧王,為皇上在荊楚之地推行科舉改革保駕護航!”
楚湘王這邊話音剛落,站在他身邊的九江王杜波也急忙站了出來,道:“皇上,老臣也願意在封地為皇上推行新朝之科舉改革出一份力!”
“皇上,臣也願意——”
接下來,長信王鄧俊傑也站了出來,對新朝的科舉改革一事表示支持。
這幾個前朝的王爺可都是人精,眼見有向新帝陳懷安表忠心的機會,又怎可能就此錯過?
在昨日的朝會之上,那各路武將副帥主動上交兵權之時,這幾個“光杆”王爺沒能趕上機會;
今兒個在各自的封地之上,為新帝陳懷安推行科舉改革一事,再怎麽也得站出來表明自己的姿態啊!
且不管最終這推行科舉改革之事,能不能得到地方上的門閥世家的支持,先把自己絕對效忠新帝的態度表明,那終歸是不會錯的。
眼見前朝碩果僅存,在各自封地德高望重的異姓王都爭先恐後的站出來,表示對皇上推行科舉改革一事的支持;
這朝中,那些原本還處於騎牆觀望狀態的文臣武將,又哪裏還敢站出來說一個不字。
一眾文臣武將,在禮部尚書張甫的帶領下跪倒一片,齊聲高呼:“皇上聖明!”
“臣等,願意為推行新朝之科舉改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刷!
當陳懷安突然看到,這朝中的文臣武將竟然齊刷刷的跪倒在殿內,表現出對自己提出來的,科舉改革一事大力支持的態度時,他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心想著,朕都已經做好了舌戰群雄的準備,爾等竟然連一個提反對意見的都沒有?
不過,看到自己推行科舉改革的舉動,能在朝中毫無阻力的推行,多少還是令陳懷安心中有所感動,這滿朝文武明事理的人還是多啊!
同時,陳懷安也深知,這朝堂之上滿朝文武的支持,隻是推行科舉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最容易的一步。
真正的阻力,是那些常年以來把控著地方經濟、政治大權的門閥世家。
科舉改革之路,任重而道遠啊!
已是子時,新帝陳懷安依舊未返回寢宮就寢,仍在禦書房內兢兢業業的處理政務,伏在案桌上奮筆疾書。
當皇帝都當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更別提是能騰出心思和精力去寵幸三宮六院的七十二嬪妃了。
穿越者中,當皇帝當成陳懷安這樣的,恐怕也是古往今來第一人了。
倒也不是陳懷安不想放縱,實乃是形勢不允許啊!
他穿越前,不過是個魔都大廠內996的社畜,對於古代曆史的了解也僅僅隻是來源於網絡上的穿越小說。
即便是胎穿大新王朝24年,在其父陳破虜的培養下學習文治武功,其所掌握的知識也僅僅隻是支持他能當好一個王朝異姓王,治理好封地的幾十萬百姓而已。
再加上,那前朝大新又是“以武為尊”的王朝,這就導致了陳破虜在培養陳懷安之時,更加注重對他的“武力”培養,而忽略了對其“文治”的加強。
正因如此,在陳懷安的麾下雖人才濟濟,但大多都是領兵打仗的武將。
好不容易有個“黑衣宰相”東方孝,誰又曾想那老和尚竟然在陳懷安即將登上帝位之時,竟然主動請辭,返回鳳鳴山棲霞寺修行悟道去了。
所以,陳懷安現在身邊連個值得信任的謀臣都沒有。
以至於,在他稱帝之後重建六部,都不得不仰仗前朝舊臣降將。
總不能,把封地龍城的地方小官吏,一下子拔苗助長提到新朝六部尚書的位置上來吧?
換而言之,那封地龍城若是真有此等治世之才,他陳懷安又豈能不知?
種種無奈之下,才迫使陳懷安在新朝初立之時,不得不事無巨細,親力親為。
同時,也讓陳懷安下定決心——新朝科舉改革,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呼——
終於,隨著最後一個字的落款,伏案寫作的陳懷安長籲了一口氣,案桌上的宣紙上已經洋洋灑灑的寫下了數千字的文章,《告天下學子書》六個標題大字,顯得格外耀眼。
沒錯,陳懷安連日來將自己關在禦書房內書寫的內容,正是他參考後世科舉製度,結合新朝的實際情況後,經過長時間的深思熟慮最終得出的科舉改革意見。
這一封《告天下學子書》中,陳懷安製定了詳細的新朝科舉製度,徹底廢除了此前已經沿用千年的“九品中正製”選拔官員製度,讓全天下的讀書人都有了通過科舉考試而入朝為官的機會。
如此一來,便能有效減少朝中官員以出身結黨,從而對抗朝廷和皇權的事件發生。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在今日的朝會上幽雲十六州的文臣武將,在冊立新朝皇後一事上形成攻守同盟,以對皇權施壓。
這一切,皆因在此前各地官員的任命,皆由當地德高望重的門閥氏族舉薦,久而久之便在官員之中形成了盤根錯節的複雜關係,讓他們成了同一戰線上的利益共同體。
當一個利益集團的影響力發展到一定地步的時候,勢必就會影響和威脅到皇權的統治。
陳懷安下定決心推動科舉改革,其目的就是為了網羅天下英才以為皇權所用,並逐步瓦解此前在朝中已經形成的各地利益集團。
這也意味著,陳懷安在已經擁有了足夠的武將集團之後,開始著重於培養自己的文官集團,從而達到文武平衡,良性發展的目的。
說幹就幹。
在第二日,新朝的第二次文武百官朝會之上,陳懷安便當朝讓司禮監秉筆太監蔡和,宣讀了《告天下學子書》的內容,將新朝科舉改革之事,擺到了台麵上。
“朕承天命,統禦萬方,以仁德治天下,以文治為綱常......”
司禮監秉筆太監蔡和,手持新帝陳懷安親筆撰寫的《告天下學子書》,拖著尖銳的嗓音在金鑾殿內,一字一句的宣讀道:
“觀新朝之天下,有誌學子眾多,皆懷經世治國之才,而求進之路尚狹,為廣開賢路,選拔英才,以助朕治理天下;”
“特詔科舉改革,使天下讀書之人皆能參與新朝之科舉,入仕為官,共謀國事!”
刷!
當站在金鑾殿的台階之上,麵對著滿朝文武宣讀皇上詔書內容的太監蔡和,在宣讀到新帝陳懷安竟然要改革科舉製度,讓天下讀書之人皆能通過科舉入仕為官之時,朝堂之上的文臣武將俱是一驚;
武將集團還好,畢竟在“以武為尊”的前朝,哪怕是軍中普通的士兵,都能通過軍功積攢而得到提拔,勇武將軍龐先楚就是最好的例子;
當然了,在軍中也有靠著父輩的舉薦,而後到軍中鍍金提拔的武將也不在少數,前朝西北總兵吳青雲之子吳奉先,就是靠著其父的舉薦,一步步被推到少將軍的位置上的。
總體來看,對於朝中的武將集團來說,新帝陳懷安此番改革科舉,於武將集團而言除了震驚之外,似乎並沒有什麽實質性的影響。
但,對於朝中的文臣集團來說,新帝陳懷安改革科舉的做法,無疑是在文臣集團中引發了一場地震。
尤其是對於禮部尚書張甫而言,直到現在他才終於明白,為何皇上遲遲沒有批複禮部關於來年新朝科舉的奏折。
原來,皇上是早有打算,決心要改革這沿用了千年的,通過地方官員和門閥世家舉薦的方式,為朝廷選拔官員的製度。
如此一來,可是直接觸動了各地門閥世家的利益,這科舉改革,能順利推行得下去?
金鑾殿上,司禮監秉筆太監蔡和還在宣讀著詔書:
“科舉之製,自古有之,然其選拔之法,或有偏頗;而今朕改革科舉,廢除門第之限,不論貴賤貧富,凡有誌於學,有才於文者,皆可參加科舉考試;”
“新朝之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由各縣郡舉行,選拔優秀之人才;會試由朝廷舉行,匯聚全國各地之精英;殿試由朕親自主持,選拔國家之棟梁......”
“......”
蔡和逐條的宣讀著《告天下學子書》的內容。
新帝陳懷安在詔書內容中,詳細的介紹了科舉改革的內容,以儒家經典為主,兼顧經史子集,注重實學實才,凡能明經義、通政事、善文章者,皆可入仕為官。
並且,陳懷安還道出,他此番下定決心改革科舉製度,其本意是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選拔賢良,以為國家所用。
他深知此番推行科舉改革,勢必會遭到各地方門閥世家的抵觸,甚至是暗中作祟影響科舉考試的公平、公開、公正;
故而,他特下令新朝的首次科舉,由禮部牽頭、吏部等衙門負責協調配合組織好科舉考試的實施,力求做到公平無私,選拔出真正有才之人為國所用。
“朕昭告天下,凡有誌於學,有才於文者,皆應踴躍報名參加科舉考試,為國效力,為天下蒼生謀福;”
“朕期待與諸位學子共襄盛世,共創輝煌!”
“欽此——”
隨著宣讀詔書的司禮監秉筆太監蔡和,念完《告天下學子書》上最後的“欽此”二字後,偌大的金鑾殿內頓時陷入一片死寂,隻剩下了滿朝文武此起彼伏的呼吸聲。
龍椅之上,陳懷安麵色如常,一片平靜的等待著朝中文臣的勸諫。
他知道,自古以來的改革,一旦涉及觸動到這天下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那改革的推行必然是困難重重,甚至是要以流血、犧牲為代價。
而他,已經做好了迎接朝中文臣勸諫的準備!
“皇上聖明!”
突然,一片死寂的金鑾殿內,突兀的響起了一道猶如洪鍾般的聲音。
這一句“皇上聖明”,猶如一道炸雷,讓原本低頭不語的朝中文臣武將,紛紛循著聲音的方向望去。
赫然看見,那前朝的八大異姓王之一,新朝中德高望重的武寧王劉新武,竟然第一個站出來表態道:“皇上聖明!”
“科舉改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劉新武一字一句的說道:“如若皇上不棄,臣願意在幽雲十六州之地,親自為新朝的首次科舉考試保駕護航,以確保科舉考試的公平公正,為皇上、為國家選拔賢良之才!”
刷!
此話一出,震驚朝野。
這朝堂之上無論是前朝舊臣降將,還是跟隨新帝陳懷安於龍城起兵靖難的武將文臣,誰都知道這武寧王劉新武在幽雲十六州的地位。
毫不誇張的說,今日能有資格上朝的幽雲十六州文臣武將,有一個算一個,皆是受武寧王劉新武的舉薦,才能在前朝位居高位,從而在新朝的朝堂之上也占據一席之地;
那通過舉薦選拔官員的製度,對於武寧王劉新武來說,可是他在朝中培養自己勢力的不二手段啊!
以禮部尚書張甫為首的一幫前朝文臣,剛剛還在心裏盤算著,這皇上想要推行科舉改革,首先恐怕就得過武寧王劉新武這一關;
此舉,無異於是直接觸動到了武寧王劉新武的利益,讓以他為首的幽雲十六州文臣武將集團,未來在這新朝的朝堂之中話語權減弱的直接表現。
本以為,科舉改革會招來武寧王的強烈反對。
誰曾想,這武寧王竟然第一個站出來表示支持皇上的科舉改革,並且主動請纓,負責幽雲地區的人才選拔。
如此一來,反倒是讓一眾準備附和武寧王意見,勸諫皇上收回科舉改革之聖諭的朝中文臣,一時間竟顯得有些不知所措了。
“皇上聖明!”
緊接著,朝堂之上又傳來了皇上聖明的高呼聲。
這一次,是楚湘王劉誌新站了出來。
劉誌新道:“皇上,老臣也讚同皇上改革科舉之製度,為國家選拔賢良之才,此舉能最大限度的為皇上廣招天下之英才,為開辟新朝的盛世打下堅實基礎;”
“老臣雖為前朝之異姓王,但在封地還是有些餘威尚在,封地的門閥世家,地方官吏,也都願意賣老臣一個麵子;”
“老臣一家承蒙皇上天恩,無以為報,若是皇上不棄,老臣也願效仿武寧王,為皇上在荊楚之地推行科舉改革保駕護航!”
楚湘王這邊話音剛落,站在他身邊的九江王杜波也急忙站了出來,道:“皇上,老臣也願意在封地為皇上推行新朝之科舉改革出一份力!”
“皇上,臣也願意——”
接下來,長信王鄧俊傑也站了出來,對新朝的科舉改革一事表示支持。
這幾個前朝的王爺可都是人精,眼見有向新帝陳懷安表忠心的機會,又怎可能就此錯過?
在昨日的朝會之上,那各路武將副帥主動上交兵權之時,這幾個“光杆”王爺沒能趕上機會;
今兒個在各自的封地之上,為新帝陳懷安推行科舉改革一事,再怎麽也得站出來表明自己的姿態啊!
且不管最終這推行科舉改革之事,能不能得到地方上的門閥世家的支持,先把自己絕對效忠新帝的態度表明,那終歸是不會錯的。
眼見前朝碩果僅存,在各自封地德高望重的異姓王都爭先恐後的站出來,表示對皇上推行科舉改革一事的支持;
這朝中,那些原本還處於騎牆觀望狀態的文臣武將,又哪裏還敢站出來說一個不字。
一眾文臣武將,在禮部尚書張甫的帶領下跪倒一片,齊聲高呼:“皇上聖明!”
“臣等,願意為推行新朝之科舉改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刷!
當陳懷安突然看到,這朝中的文臣武將竟然齊刷刷的跪倒在殿內,表現出對自己提出來的,科舉改革一事大力支持的態度時,他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心想著,朕都已經做好了舌戰群雄的準備,爾等竟然連一個提反對意見的都沒有?
不過,看到自己推行科舉改革的舉動,能在朝中毫無阻力的推行,多少還是令陳懷安心中有所感動,這滿朝文武明事理的人還是多啊!
同時,陳懷安也深知,這朝堂之上滿朝文武的支持,隻是推行科舉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最容易的一步。
真正的阻力,是那些常年以來把控著地方經濟、政治大權的門閥世家。
科舉改革之路,任重而道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