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昭武元年,六月初三到初五。


    阿拉伯帝國的80萬東征大軍,在烏孫國亡國之君提比斯、突厥亡國大汗之子巴特爾的帶領下東征西域,與大唐安西候、安西都護府(北府)副節度使藍玉率領的5萬大唐安西鐵騎,激戰於怛羅斯一帶;


    此役,在兵力上占據了絕對優勢,又有西域的石國、戎盧、姑墨、卑陸四國接應的阿拉伯東征大軍,險些在怛羅斯全殲大唐安西候藍玉所率領的5萬大唐騎兵。


    最終,接到藍玉麾下副將譚力的求援奏報,大唐安西都護府(南府)副節度使,冠軍侯霍去病親率3萬大唐虎豹騎千裏馳援,救藍玉一行於危難之間。


    東征西域的80萬阿拉伯大軍,與大唐安西都護府(南北府)的8萬大軍在怛羅斯激戰兩晝夜後,這場東、西方兩個超級大帝國之間的曠世對決,以大唐安西都護府的主動撤兵而告一段落;


    怛羅斯之戰,大唐安西都護府以8萬的絕對弱勢兵力,對陣東征的80萬阿拉伯大軍,最終以傷亡5萬有餘的代價,殲滅東征的阿拉伯軍隊30萬有餘。


    此戰,大唐王朝雖敗猶榮。


    慘勝的阿拉伯帝國東征大軍,在控製了靠近帕米爾高原邊境線的烏孫、小宛、石國、戎盧、姑墨、卑陸等西域十餘國後,也不敢再繼續貿然東進;


    而怛羅斯一戰過後,元氣大傷的大唐安西都護府,以弱勢的兵力依舊實際控製著西域半數以上的國家,也不敢貿然西征,尋求與域外強敵阿拉伯帝國東征大軍的對抗。


    雙方在一場激戰過後,便各自保持著沉默和克製。


    當然了,這沉默和克製隻是短暫的表現。


    事實上,兩方都已經將怛羅斯之戰的經過形成文字,派出八百裏加急送往各自的都城,等待兩國的最高統治者做出新的抉擇和部署。


    平靜的背後,蘊藏著更大的風暴和新一輪的危機。


    大唐昭武元年,六月十二。


    金陵皇城,金鑾殿內。


    今日的朝會現場,氣氛顯得格外的壓抑和沉重,大殿之上參加朝會的文武百官俱是表情凝重,心事重重。


    本以為,這大唐王朝立國之後,應該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盛世景象;


    誰曾想,而今卻是危機四伏,戰火再起,外有強敵環伺,內有武將攜兵自重。


    先是以幽雲十六州武將之首、大唐武義伯劉子玉抗旨不遵,拒不執行朝廷兵部的調令;


    後有來自西域之外的強敵阿拉伯帝國,派出80萬大軍東征大唐,與大唐安西都護府的大唐騎兵激戰怛羅斯;


    就連本該如探囊取物的東征高句麗,而今也陷入了僵局之中,即便是有“戰神”晉王陳龍象親自統兵出征,又有神機營紅衣大炮助陣,在曆時三個月之久卻依然未能全麵占領高句麗;


    麵對大唐王朝立國後的如此局麵,就連朝中素來老成自重的晉國公龐先楚,都忍不住歎息一聲:真乃多事之秋啊!


    於昭武帝陳懷安而言,麵對此“內憂外患”之局麵,也不得不感歎一句:“這千古一帝,果真是不好當的啊!”


    書歸正傳。


    朝堂之上,兵部尚書李璟瑜率先上奏,道:“啟稟皇上,兵部在接到安西都護府關於怛羅斯之戰的奏報後,已經連夜製定了應敵之策,具體為——”


    “從兩江、兩湖和京師禦林軍中,各自抽調兩萬兵馬,與安西總兵府抽調的二十萬兵馬,共計二十六萬大軍組成大唐王朝西征大軍開赴安西都護府;”


    “在安西都護府,還有十五萬大軍駐紮於此,加上朝廷抽調的二十六萬大軍,總計四十餘萬兵馬,與盤踞在西域的阿拔斯王朝50萬東征兵馬對戰;”


    頓了頓,李璟瑜硬著頭皮說道:“啟稟皇上,這已經是兵部在不影響各地備戰值守的情況下,能抽調出的最後的兵馬了;”


    “至於西征大將軍的人選,兵部也初步擬定了兩人,分別是魏國公常遇春、晉國公龐先楚,還請皇上定奪!”


    聽完兵部尚書李璟瑜的奏報後,朝堂之上的魏國公常遇春、晉國公龐先楚二人對視一眼,隨後不約而同的站了出來,向龍椅之上的陳懷安行禮;


    隨後,異口同聲的說道:“臣常遇春(龐先楚),願為大唐王朝西征大將軍,統領大軍開拔西域,驅除外敵,恢複西域絲路的繁榮昌盛;”


    嗯!


    龍椅之上,陳懷安點了點頭,隨後擺了擺手示意常遇春和龐先楚先起來。


    陳懷安道:“眾愛卿,針對阿拔斯王朝大軍東征一事,你們還有什麽看法?”


    “啟稟皇上——”


    這時,戶部尚書江嘯也站了出來,向陳懷安匯報道:“戶部在接到兵部的通報後,立即開始著手準備大軍西征的糧餉籌集行動;”


    “截止到目前,戶部一共湊了六百萬兩白銀,可在西征大軍開拔前撥付到位,後續的餉銀和糧草,也正在籌集中;”


    見狀,工部尚書胡誌軍也急忙站出來表態,道:“啟稟皇上——”


    “目前工部火器局出產的紅衣大炮和三眼神銃,各有一千二百門和一萬兩千支,這批火器原本是準備走海路運往高句麗,裝備在高句麗的大唐軍隊的;”


    “但,而今西域戰事吃緊,臣以為這批火器應該優先裝備到西征大軍中;”


    想了想,胡誌軍又補充了一句:“臣聽聞,那東征大唐的阿拔斯軍隊中,有波斯戰象部隊,憑借著戰象的體型優勢,給我大唐駐紮西域的將士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這火器局出產的紅衣大炮,其遠程火力優勢,能對敵軍的戰象部隊形成天然的威懾,還請皇上定奪;”


    “啟稟皇上......”


    接下來,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紛紛諫言獻策,從戰略層麵到具體的糧草後勤保障,對於大唐王朝出征西域一事進行了全方位的分析。


    盡管,朝堂上的文武百官所提之意見句句屬實,也符合大軍西征的需求;


    但,昭武帝陳懷安卻是一句都沒有聽進去。


    開什麽玩笑,對於身懷【天生帝王命】係統的陳懷安而言,行軍打仗於他而言是最簡單的事情,根本不需要考慮那麽多。


    尤其是,在陳懷安一統天下之後,係統已經給他開啟了無限爆兵權限,隻要他想,召喚出來的士兵都能塞滿整個地球。


    當然了,陳懷安是不可能一口氣召喚那麽多士兵出來的,養不起啊!


    隨著全國戰事的結束,高句麗征伐戰事的停滯不前,陳懷安在係統中用於兌換糧草、軍械、戰馬這些軍備物資的積分,也已經停滯不前。


    以目前的係統積分,他至多隻能召喚30萬大軍出來,再多的話,就隻能是【白板狀態】的士兵了,糧草也不夠供應。


    不過,這對於陳懷安來說,卻根本不是問題。


    隻要他禦駕親征,隻要還有仗打,有城池攻占,他就能源源不斷的從【天生帝王命】係統中要人給人,要糧給糧。


    別說是區區50萬東征的阿拉伯帝國大軍,哪怕是500萬陳懷安也是眼皮都不帶眨一下的。


    他現在考慮主要是兩個問題;


    其一,如何說服滿朝文武禦駕親征?


    其二,如何說服滿朝文武向北遷都?


    沒錯,此時的昭武帝陳懷安,已經在考慮遷都的事情了。


    或許,沒有此次的阿拉伯帝國舉兵東征、西域絲路戰火再起,這遷都一事陳懷安還會擱著三五年在提及。


    但,怛羅斯一戰已經讓陳懷安意識到,而今大唐王朝的外部威脅,主要來自於漠北以北和西域以西;


    若是繼續定都金陵,將大大削弱朝廷對西域和漠北地區影響力和控製力,大大增加邊關地區與朝廷之間軍情往來的時間成本,以及軍隊調度的人力和物力成本。


    就拿此次怛羅斯之戰來說,如果大唐王朝的國都在長安或者是晉王封地龍城一帶,那麽傳令兵在安西都護府和朝廷之間的通勤時間,將縮短一半。


    換句話說,當此時身處金陵城的昭武帝陳懷安,還在朝堂之上和文武百官商議如何禦敵之策時,若是定都在長安,恐怕現在增援安西都護府的援兵,都已經大舉跨過玉門關了。


    所以,此次怛羅斯一戰,也算是給陳懷安敲響了警鍾——向北遷都,迫在眉睫。


    至於昭武帝陳懷安想要禦駕親征的理由,就更簡單了。


    他隻需要一支奇兵(甚至是一人一騎)單刀赴西域,便能通過【天生帝王命】係統召喚大軍,對抗入侵的阿拉伯帝國東征大軍;


    無論是機動性,還是在時間上,都遠比兵部提出的增兵西域方案要靈活得多。


    唯一讓陳懷安擔憂的是,大唐王朝如今並未設置內閣,六部尚書均是直接向皇上匯報政務,且皇後劉書君和皇貴妃月綺羅,都還沒有能為他誕下皇子;


    也就是說,如今的大唐王朝既沒有能協助皇上治國的內閣宰相,也沒有太子儲君,一旦皇上在禦駕親征的途中出現什麽意外的話,整個大唐王朝就將陷入群龍無首的混亂局麵;


    當然了,隻有陳懷安的心裏清楚,他禦駕親征是不可能有任何意外發生的。


    但,這滿朝文武卻不知道啊!


    陳懷安若是一意孤行要禦駕親征,肯定會遭到滿朝文武的反對,搞不好還得把太後徐若雲也搬出來勸諫;


    尤其是,如今的大唐王朝還麵臨著立國以來的首起“茶馬案”尚未處理,誰也不知道這朝中究竟還有多少貪汙、腐敗分子,誰也不知道這些蛀蟲會不會趁著皇上禦駕親征的時候禍亂朝綱?


    諸如此類種種問題,都將是昭武帝陳懷安此次禦駕親征的阻礙。


    總不能,他直接告訴文武百官,說朕乃是天選之子,身懷【天生帝王命】係統,是擁有不死之身的九五之尊,爾等就讓朕禦駕親征去吧!


    恐怕,陳懷安就是這樣講了也不會有人信,大概率還得親自把太後徐若雲搬出來,然後傳令太醫給皇上預備金汁(傳聞灌大糞能治失心瘋);


    一番思索過後,陳懷安最終還是決定從遷都開始,循序漸進的和滿朝文武商議。


    咳咳!


    龍椅之上,陳懷安幹咳了兩聲,道:“眾愛卿,靜一靜。”


    果然,隨著皇上金口一開,朝堂之上原本鬧得沸沸揚揚的一眾朝臣當即安靜下來,將目光投向龍椅之上的昭武帝陳懷安,洗耳恭聽皇上的聖諭。


    陳懷安道:“兵部提出來的禦敵之策,以及各部補充的意見和看法,朕都聽了進去,能看得出來眾愛卿對於增兵安西都護府,平定西域之亂一事,都是下了功夫的。”


    “朕,深感欣慰!”


    頓了頓,陳懷安繼續道:“不過,在增兵安西都護府之前,還有另一件大事,朕認為也該同步提上日程,這兩件事緊密相連,息息相關;”


    “這件事便是——向北遷都!”


    嘩——


    此話一出,朝堂之上一片嘩然。


    滿朝的文武百官,都一臉不解的看向龍椅之上的皇上,疑惑的眼神仿佛在說,這增兵安西都護府和向北遷都,怎麽就緊密相連、息息相關了?


    再者說,這金陵城在經過前朝大新三十餘年的經營之後,無論是經濟、政治、文化都是當下全國最為繁榮的城池,國都定在金陵城,那也是向各臣服於大唐的藩屬國彰顯天朝上國天威的一種體現,為何要遷都呢?


    果然,昭武帝陳懷安提出的遷都提議,第一時間受到了禮部尚書張甫的質疑。


    張甫道:“啟稟皇上,臣認為,這遷都一事可是關乎國體,牽一發而動全身,如今我大唐王朝剛剛立國,就急著向北遷都,是不是草率了些?”


    “再者,金陵城目前乃是全國最為繁榮昌盛的城池,無論是人口數量、經濟發展、政治文化都遙遙領先國內其他城池;”


    “而今西域戰事再起,東征高句麗也尚未定數,更是有幽雲十六州數個城池守將抗旨不尊,此時若是朝廷在大興土木、向北遷都;”


    “臣,臣唯恐天下百姓難以承受著大興土木之苦,會動搖我大唐王朝的統治根基呀!”


    說著,禮部尚書張甫撲通一聲,就跪倒在朝堂之上,對著龍椅上的昭武帝陳懷安勸諫道:“臣,鬥膽懇請皇上收回成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封地擁兵八十萬,皇帝逼我交兵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碼字農民黃三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碼字農民黃三戒並收藏封地擁兵八十萬,皇帝逼我交兵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