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昭武帝陳懷安此前所預料的那般,提出向北遷都一事,一定會遭到朝中文武百官的極力反對。


    讓這些從入仕為官起,就一直生活在繁榮昌盛、經濟發達的金陵城中的官員們,舉家北遷去往無論是經濟、文化都相對落後的北方城市生活,無疑是個巨大的挑戰;


    這早已經習慣了江南水鄉的溫情,又豈能吃得了北方苦寒的勞苦?


    果不其然,在禮部尚書張甫的帶頭勸諫之下,朝中的一幫前朝遺留下來的文臣紛紛跪地勸諫,懇請皇上收回成命;


    而他們勸諫的理由都出奇一致——那就是而今大唐王朝內憂外患,連連征戰,光是戰爭的消耗就已經壓得老百姓苦不堪言了,若是再大興土木唯恐激起民怨,動搖大唐王朝的統治根基!


    “諸位,靜一靜,且聽本國公一言!”


    這朝中有前朝文臣反對向北遷都,自然就是跟隨昭武帝陳懷安於龍城起兵的鐵杆武將站出來,表示對向北遷都一事的支持。


    此人便是大唐王朝的晉國公龐先楚。


    龐先楚橫跨一步,站到金鑾殿大殿之中,先是對著龍椅之上的昭武帝陳懷安拱手行禮,這才慢條斯理的說道:“諸位大人——”


    “關於皇上提出來的向北遷都一事,本國公倒是有不同的看法,諸位大人且聽我細細道來:”


    “而今大唐王朝初立國,四海之內除了北邊和西邊,也就是漠北以北和西域以西,還存在著時常犯我邊境,掠奪我大唐邊關子民的威脅之外;”


    “在整個南方地區,以及東邊的高句麗,皆無強敵存在,再加上我大唐王朝龐大的水師艦隊的存在,無論是黃海、東海、南海,都無來犯之敵;”


    “國都定於金陵城固然是好,無論是經濟、政治、文化都高度發達,能彰顯我大唐王朝的天朝上國的威嚴;”


    “但——”


    說著,龐先楚話鋒一轉,繼續說道:“金陵城地處長江以南,從地理位置上來說,無形中增加了皇上和朝廷,對北方地區可能發生的戰事處理的時效性;”


    “就拿此次西域之外的阿拉伯帝國舉兵東征大唐來說,若是我大唐王朝的都城在長安府,或者是晉王封地龍城,那就可以大大縮短西域和朝廷之間書信往來的距離,能讓朝廷在第一時間做出應對之;”


    “再者,皇上此番提議向北遷都,在臣看來也是有“天子守國門”之意,把大唐王朝的國都北遷,不僅可以讓朝廷的政令對北方邊關朝令夕至,更是能加強中原王朝對漠北、西域的影響力和控製力;”


    說到這兒,龐先楚開始麵向龍椅之上的昭武帝陳懷安,一字一句的說道:“啟稟皇上,臣以為,大唐王朝向北遷都一事,雖在短時間內的確會有一些大興土木、勞民傷財之舉;”


    “但,從大唐王朝的長治久安、流芳萬世而言,向北遷都乃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壯舉;”


    “臣,龐先楚,力主向北遷都!”


    嗯!


    龍椅之上,昭武帝陳懷安點了點頭,投給晉國公龐先楚一個讚許的眼神。


    皇上的態度,已經表明了一切。


    有了晉國公龐先楚的帶頭,其餘龍城係將領和係統出產的大唐武將,紛紛站出來表態,表示支持向北遷都。


    一時間,朝堂之上就分成了兩派;


    以前朝文臣為代表的一派,勸諫陳懷安收回成命,不要向北遷都;


    以龍城係武將代表的一派,則力主向北遷都,讚成天子守國門的這一說法。


    還有像趙王劉新武,兵部尚書李璟瑜這種,在朝中德高望重的老臣,則是對遷都一事保持著緘默。


    龍椅之上,昭武帝陳懷安自然不可能讓趙王劉新武、兵部尚書李璟瑜二人置身事外,當即對著二人說道:“趙王,李大人,你們二位對於遷都一事,是何看法啊?”


    金鑾殿內,被點到名的二人相視一苦笑。


    最終,兵部尚書李璟瑜做了一個有請的手勢,示意在朝中地位比自己更高的趙王劉新武先發言。


    咳咳!


    無奈之下,劉新武也隻得硬著頭皮站出來,衝龍椅之上的昭武帝陳懷安拱手行禮之後,這才慢吞吞的說道:“啟稟皇上,眾位大人——”


    “關於遷都一事,本王是既讚成張大人的說法,又讚成晉國公的建議!”


    嘩!


    此話一出,朝中文武百官一片嘩然。


    心道,這趙王不是在和稀泥嗎,這是兩頭都不想得罪啊!


    其實不然,劉新武內心的想法還真是這樣的,他既擔心遷都一事,會在大唐王朝如今這多事之秋激起民怨,動搖王朝統治根基;


    又覺得晉國公龐先楚所言在理,這向北遷都、天子守國門必然會大大加強中原王朝,在漠北以北和西域以西的統治力和影響力,為開創大唐盛世奠定基礎。


    所以,趙王劉新武才會在朝堂之上說出剛才那番模棱兩可的發言。


    當然了,這也是因為劉新武不知道,自己的女婿陳懷安可是那身懷【天生帝王命】係統之人,能無限開啟爆兵全權。


    否則,劉新武肯定第一個站出來,支持女婿向北遷都,讓大唐王朝真正成為一個萬國來朝的盛世帝國。


    再加上,眼下他趙王劉新武的義子武義伯劉子玉,正率領著幽雲十六州的武將在各自鎮守的城池抗旨不遵,遲遲未按照兵部的調令率領兵馬前往遼東地區輪戰。


    此舉,已經是構成了“謀反”之實。


    劉新武也敏銳的察覺到,自己實際控製影響了長達三十餘年的幽雲十六州,在逆子劉子玉的攛掇之下,這是打算要脫離大唐王朝的控製了。


    這可不是什麽好消息!


    值此多事之秋,本就已經心力憔悴的劉新武,就變得更加謹言慎行了。


    尤其是,在劉新武得知女兒劉書君已經有了身孕在身,再過幾個月就要為大唐王朝開國皇帝陳懷安誕下兒女,他就更加小心謹慎了。


    對於此時的劉新武而言,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便是他在朝堂之上的處世之道。


    劉新武可不想因為自己的言行,而影響到未來外孫繼承大統,被立為大唐王朝太子儲君的大事。


    所以,他下意識的就開始和稀泥。


    一旁的兵部尚書李璟瑜,聽著趙王劉新武在模棱兩可的和稀泥,也隻得硬著頭皮站出來解圍,道:“皇上,臣力主向北遷都!”


    嘶——


    兵部尚書李璟瑜的話,不由得讓朝中的一眾前朝舊臣側目相視,倒吸一口涼氣。


    這李璟瑜雖隻是兵部尚書,但在這大唐王朝的朝堂之上,其無形中的地位和影響力不亞於內閣宰相;


    當初,在昭武帝陳懷安初次入主金陵城之時,就是將新朝重組六部之事全權交由兵部尚書李璟瑜所負責。


    毫不誇張的說,這大唐王朝的六部尚書,其中五個都是他李璟瑜一手推薦的。


    可想而知,這兵部尚書李璟瑜在一眾前朝舊臣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


    李璟瑜繼續道:“啟稟皇上,臣以為晉國公所言極是,此時向北遷都於大唐王朝而言,乃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壯舉;”


    “據臣所知,目前雖然朝廷遵從皇上的旨意,已經下令在未來五年減免全國百姓的一半稅賦;”


    “但,戶部長官的國庫內,依然尚有足夠的庫銀來支持西征西域和向北遷都!”


    頓了頓,李璟瑜繼續道:“至於禮部張大人,以及各位大人所擔心的,會不會在此時向北遷都、大興土木會激起民怨,臣反而有不同的看法;”


    “臣以為,隻要朝廷在遷都一事上撥付足夠的銀兩,能讓參與新建都城王宮的工匠、民夫得到相應的、足額的工錢,非但不會激起民怨,反而還能拉動國內的經濟發展呢;”


    “大家想啊,眼下這國內的農民早都已經完成了春耕,接下來的農作物操持也不必耗費家庭全部的勞動力;”


    “若是在此時,這些各地過剩的勞動力能投入到新都城王宮的修建中,豈不是一舉兩得之美事?”


    “既能解決朝廷向北遷都一事,又能讓農民在農閑時通過自己的勞動收獲工錢,改善家庭生活;”


    “無非是,待到秋收之時,新修都城王宮的事情稍後停一停,放民夫們回家秋收後再返程做工嘛!”


    最後,李璟瑜總結發言道:“啟稟皇上,對於向北遷都一事,臣以為是完全可行的;”


    “還有,若是朝廷此時做出向北遷都的決定,還能起到震懾北方武將的作用,讓那些擁兵自重的驕兵悍將看到皇上和朝廷,維護王朝統一的決心和信念,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臣,兵部尚書李璟瑜,力主向北遷都!”


    “好——”


    兵部尚書李璟瑜的這番發言,讓龍椅之上的陳懷安都忍不住對其拍手稱讚叫好,朗聲道:“李大人,說得太好了!”


    陳懷安大聲說道:“李大人所考慮的,也正是朕今日提出向北遷都一事的核心目的,不僅是為了要解決北方某些驕兵悍將擁兵自重的問題,更是為了拉動北方經濟的發展,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再者說,朕提出向北遷都一事,也並非是一朝一夕就要求完成的,大可以三年五年為期著手進行此事。”


    說到這兒,龍椅之上的陳懷安突然起身,一步步走到金鑾殿台階的邊緣,居高臨下的看著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一字一句的說道:“眾愛卿——”


    “朕也不是那獨斷專行的昏聵之君,關於向北遷都一事,而今利弊分析的方方麵麵,想必大家也做到了心中有數;”


    “那麽,咱們接下來就采取舉手表決,同意向北遷都的請舉手!”


    唰!


    陳懷安此話一出,金鑾殿內的文武百官俱是一愣。


    很快,有些腦子轉得快的官員當即高高的舉起了自己的胳膊,一些腦子反應稍微遲鈍了些,但見風使舵本領爐火純青的官員,也緊隨其後舉起了自己的胳膊。


    片刻過後,偌大的金鑾殿內,參加朝會的官員們,已經有八成都舉起了自己的胳膊。


    剩下還在觀望猶豫的官員,最終也不約而同的舉手表示同意遷都。


    到最後,就隻剩下了禮部尚書張甫一人,看著金鑾殿內到處舉起的胳膊發愣。


    直到,禮部尚書張甫也心不甘情不願的把手舉起!


    哈哈哈!


    見此情景,金鑾殿上的昭武帝陳懷安終於露出滿意的笑容,開懷大笑起來。


    隨即,他對著身邊的司禮監秉筆太監蔡和吩咐道:“蔡公公,你負責替朕統計一下,關於遷都一事,這朝中的文武百官,多少人同意,多少人反對呀!”


    “老奴遵命!”


    說話間,老太監蔡和就急急忙忙的走下金鑾殿的台階,走到大殿之內煞有介事的統計起來。


    其實,明眼人一眼都能看出來,這偌大的金鑾殿內,根本就沒有那個官員敢反對此事,但該走的過場還得走。


    片刻過後,司禮監秉筆太監蔡和便匆忙返回到陳懷安身邊,大聲稟報道:“啟稟皇上,老奴已經統計好了——”


    “參加朝會的一百零八名官員,全部舉手表示同意遷都一事,無一人反對!”


    哦?


    聞言,陳懷安眉毛一挑,道:“如此看來,眾位愛卿都是支持朕向北遷都的嘛!”


    說著,陳懷安厲聲道:“晉國公龐先楚聽令——”


    “臣在!”


    陳懷安吩咐道:“朕命令你全權負責大唐王朝向北遷都一事,關於都城的選擇,朕作兩個提議,第一個便是晉王封地龍城,第二個是長安府;”


    “具體將新的都城選址到哪兒,由你全權負責!”


    龐先楚腰板一挺,神色肅穆的說道:“臣,領旨!”


    陳懷安繼續道:“好了,遷都一事說完了,接下來該議一議幽雲十六州的部分將領抗旨不遵,遲遲不按兵部的調令向遼東地區調兵集結一事了!”


    “朕決議,親自去一趟幽雲十六州,看看以武義伯劉子玉為首的一幫驕兵悍將,到底想幹什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封地擁兵八十萬,皇帝逼我交兵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碼字農民黃三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碼字農民黃三戒並收藏封地擁兵八十萬,皇帝逼我交兵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