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遼東故事
謝邀,人在長安,正準備造反 作者:一燈闌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俞懷光和周陽夏接連審了好幾個將官,腦子越審越麻。
楊胤磨刀霍霍向洛陽,或者說從黎陽到洛陽一帶,盡豎反旗。
中原爛了!
楊胤手下已聚集十幾萬大軍,不少朝廷官員,地方士族自帶資源投奔於他。
這就是大吳權臣登高一呼的實力。
別以為大軍攻打眼前這座營地輕鬆,實際就是個草台班子。
民夫剛穿上盔甲不久,搭配少量的地方郡兵和將官。
要真遇上正規軍,聯軍幾千人,沒有後勤支持,隻有跑的份。
段曉棠將事務交給尹金明和劉耿文,掀開帥帳的簾子,“兩位將軍,剛剛清點過,營中存糧大約夠五日。”
俞懷光:“世子和榮國公的先遣隊,約莫後日一早能到。”那也是沒多少輜重的。
兩邊一匯合,再者俘虜也不可能全殺了,存糧隻夠三四日。
他們出發時攜帶十日幹糧,鍋盔炒麵早吃完了,隻能啃列巴。
俞懷光終於明白為何提到列巴時,右武衛的人會是那副表情。
寧岩:“周邊可有擁護朝廷的城池?”或許可以從那裏獲取糧食。
周陽夏常年在船上,被陽光照的麥色的臉,肉眼可見的垮下來,“沒有。”四遭皆反賊。
該說楊胤蠱惑人心的手段登峰造極,還是中原百姓苦朝廷久矣?
俞懷光:“先將當前情況,匯總成文,呈報世子和榮國公。”
然後他二人在斟酌,如何向遼東和長安匯報。
自打啟程後,雷打不動地隔兩三天追在範成明孫安世後麵給遼東發一封奏折。
不管皇帝如何處置,態度首先得擺出來。
俞懷光和周陽夏商量兩句,宣布道:“就地紮營,等待同大軍匯合。”
“糧食挑一挑,能做列巴的,都做列巴。”
前軍剩的的幹糧不多,何況人數更多,路上行程更久的中軍。
他們在此紮營,也不是真的休息。而是以此為基地,攻擊周邊的小股叛軍,清出一片安全區域。
相信消息很快就會傳到楊胤耳朵裏。
將視線轉向遼東,皇帝幾乎是以最快的時間知道黎陽叛亂的消息。
總有忠臣義士不願從賊,一路順著糧道急往遼東報信。
白雋與楊胤,一頭一尾把守糧道,結果受盡楊胤的氣。
天氣、道路、民夫不足、土匪作亂……總能找到理由緩發糧草。
大軍出征在外,糧食不足,竟要挨餓。
兩人的嘴仗打到禦前,白雋不是嘴皮子利索的人,楊胤有兄弟楊碩幫腔,兩人你來我往,鬥得旗鼓相當。
大事當前,皇帝在遼東前線,率領眾軍圍困遼東城,豈有差餓兵的道理。
楊胤再是位高權重,也得為東征大事讓路,不停派使者去黎陽催促。
白雋朝堂地方軍旅三個地方都混過,運送輜重糧秣的確是辛苦差事,但楊胤並非庸才,不可能連這點事都做的錯漏百出。
久而久之,難免懷疑起楊胤的用意,東征失利對他有何好處?
將皇帝困死在遼東,扶持新王繼位?
那人選絕不是留守長安的趙王吳皓,況且還要解決一個大釘子——河間王吳嶺,性情固執認死理,焉能容忍楊胤禍亂朝堂。
白雋心裏留下一個模糊的猜測,不由得關注起遼東文武官員中楊胤一係的人馬。他處在糧道末端,交通要道,進出遼東的人口多從此地路過。
自小就在高門貴族圈裏混,人緣好交遊廣闊,狐朋狗友一大堆。稍微留心一些,就能獲得無數消息。
然後某一日發現,楊碩借醉酒,已經兩日未出門。
白雋請了一位相熟的好友,再度下帖子邀請楊碩飲酒。卻被以“身體疲憊,無法再飲酒”的蹩腳理由推拒。
無需再讓武藝高強的護衛夜入楊宅探訪,白雋已然確定,楊碩逃了。
再看楊胤其他幾個隨軍,散在遼東各處的親兄弟堂兄弟、心腹手下,不約而同以各種理由不露麵,醉酒、生病、受傷、出門打獵……
白雋篤定楊胤將有大動作,即刻密報前線的皇帝。
皇帝宣楊氏子弟前來禦前效命,卻無一人應詔。
密令左神武軍追擊楊氏兄弟,遙望已被圍困二十餘日搖搖欲墜的遼東城,暗恨不已。卻無奈隻能不動聲色將邊緣的軍隊往後撤。
左神武軍乃是天子親軍,楊氏的子弟心腹未必能逃脫追捕。
結果追到涿郡附近,被一直找各種理由徘徊在後,不上前線的左屯衛阻擊。
左屯衛攻左神武軍,南衙軍打北衙軍,吳嶺的人攻擊皇帝的人……準確的說,是楊家的人攻打皇帝的人。
白雋都不敢想,吳嶺知道這個消息會不會吐血。
左屯衛在南衙多年被壓製,兵力不足兩萬,但到底比神武軍強些。
最後楊家子弟,連帶左屯衛的牛家心腹,帶著三千精兵,一路向南逃亡。
兩軍相接,還是在涿郡這樣的四方匯聚之地發生。
交火雙方都不是籍籍無名之輩,要來曆有來曆,要資曆有資曆。
事情一下被擺在台麵上,引爆整個遼東地區的輿論。
在黎陽事變之前,遼東方麵就已經知道楊胤要反了。
他要是不造反,單純搞個政變,至於把兄弟心腹一塊召走?
皇帝原先想悄然班師,還留有一絲僥幸,能在事發之前攻下遼東城。
可事已至此,徒留無用,隻能下詔班師回朝,放棄唾手可得的遼東城。
楊胤鎮守黎陽倉,把控糧道,原先時時緊縮糧食,導致遼東儲糧不豐。
一旦發兵北上,封鎖南下通路,大軍隻能活活餓死在遼東。
一時之間,倉促撤軍,留下的軍資、器械、攻具積如丘山,狠狠給高句麗送了一波溫暖。
兩三日後,黎陽事變的消息正式傳到皇帝和重臣的案頭。
皇帝早已命左右翊衛先行南下平叛,左屯衛的根底所有人都清楚,不影響南衙的忠誠。
同時悉派文武大臣奔赴各地鎮守,抵禦楊胤。
至於楊胤起兵的筏子,孫文宴失期謀反,在皇帝心中可信度極低。
楊胤磨刀霍霍向洛陽,或者說從黎陽到洛陽一帶,盡豎反旗。
中原爛了!
楊胤手下已聚集十幾萬大軍,不少朝廷官員,地方士族自帶資源投奔於他。
這就是大吳權臣登高一呼的實力。
別以為大軍攻打眼前這座營地輕鬆,實際就是個草台班子。
民夫剛穿上盔甲不久,搭配少量的地方郡兵和將官。
要真遇上正規軍,聯軍幾千人,沒有後勤支持,隻有跑的份。
段曉棠將事務交給尹金明和劉耿文,掀開帥帳的簾子,“兩位將軍,剛剛清點過,營中存糧大約夠五日。”
俞懷光:“世子和榮國公的先遣隊,約莫後日一早能到。”那也是沒多少輜重的。
兩邊一匯合,再者俘虜也不可能全殺了,存糧隻夠三四日。
他們出發時攜帶十日幹糧,鍋盔炒麵早吃完了,隻能啃列巴。
俞懷光終於明白為何提到列巴時,右武衛的人會是那副表情。
寧岩:“周邊可有擁護朝廷的城池?”或許可以從那裏獲取糧食。
周陽夏常年在船上,被陽光照的麥色的臉,肉眼可見的垮下來,“沒有。”四遭皆反賊。
該說楊胤蠱惑人心的手段登峰造極,還是中原百姓苦朝廷久矣?
俞懷光:“先將當前情況,匯總成文,呈報世子和榮國公。”
然後他二人在斟酌,如何向遼東和長安匯報。
自打啟程後,雷打不動地隔兩三天追在範成明孫安世後麵給遼東發一封奏折。
不管皇帝如何處置,態度首先得擺出來。
俞懷光和周陽夏商量兩句,宣布道:“就地紮營,等待同大軍匯合。”
“糧食挑一挑,能做列巴的,都做列巴。”
前軍剩的的幹糧不多,何況人數更多,路上行程更久的中軍。
他們在此紮營,也不是真的休息。而是以此為基地,攻擊周邊的小股叛軍,清出一片安全區域。
相信消息很快就會傳到楊胤耳朵裏。
將視線轉向遼東,皇帝幾乎是以最快的時間知道黎陽叛亂的消息。
總有忠臣義士不願從賊,一路順著糧道急往遼東報信。
白雋與楊胤,一頭一尾把守糧道,結果受盡楊胤的氣。
天氣、道路、民夫不足、土匪作亂……總能找到理由緩發糧草。
大軍出征在外,糧食不足,竟要挨餓。
兩人的嘴仗打到禦前,白雋不是嘴皮子利索的人,楊胤有兄弟楊碩幫腔,兩人你來我往,鬥得旗鼓相當。
大事當前,皇帝在遼東前線,率領眾軍圍困遼東城,豈有差餓兵的道理。
楊胤再是位高權重,也得為東征大事讓路,不停派使者去黎陽催促。
白雋朝堂地方軍旅三個地方都混過,運送輜重糧秣的確是辛苦差事,但楊胤並非庸才,不可能連這點事都做的錯漏百出。
久而久之,難免懷疑起楊胤的用意,東征失利對他有何好處?
將皇帝困死在遼東,扶持新王繼位?
那人選絕不是留守長安的趙王吳皓,況且還要解決一個大釘子——河間王吳嶺,性情固執認死理,焉能容忍楊胤禍亂朝堂。
白雋心裏留下一個模糊的猜測,不由得關注起遼東文武官員中楊胤一係的人馬。他處在糧道末端,交通要道,進出遼東的人口多從此地路過。
自小就在高門貴族圈裏混,人緣好交遊廣闊,狐朋狗友一大堆。稍微留心一些,就能獲得無數消息。
然後某一日發現,楊碩借醉酒,已經兩日未出門。
白雋請了一位相熟的好友,再度下帖子邀請楊碩飲酒。卻被以“身體疲憊,無法再飲酒”的蹩腳理由推拒。
無需再讓武藝高強的護衛夜入楊宅探訪,白雋已然確定,楊碩逃了。
再看楊胤其他幾個隨軍,散在遼東各處的親兄弟堂兄弟、心腹手下,不約而同以各種理由不露麵,醉酒、生病、受傷、出門打獵……
白雋篤定楊胤將有大動作,即刻密報前線的皇帝。
皇帝宣楊氏子弟前來禦前效命,卻無一人應詔。
密令左神武軍追擊楊氏兄弟,遙望已被圍困二十餘日搖搖欲墜的遼東城,暗恨不已。卻無奈隻能不動聲色將邊緣的軍隊往後撤。
左神武軍乃是天子親軍,楊氏的子弟心腹未必能逃脫追捕。
結果追到涿郡附近,被一直找各種理由徘徊在後,不上前線的左屯衛阻擊。
左屯衛攻左神武軍,南衙軍打北衙軍,吳嶺的人攻擊皇帝的人……準確的說,是楊家的人攻打皇帝的人。
白雋都不敢想,吳嶺知道這個消息會不會吐血。
左屯衛在南衙多年被壓製,兵力不足兩萬,但到底比神武軍強些。
最後楊家子弟,連帶左屯衛的牛家心腹,帶著三千精兵,一路向南逃亡。
兩軍相接,還是在涿郡這樣的四方匯聚之地發生。
交火雙方都不是籍籍無名之輩,要來曆有來曆,要資曆有資曆。
事情一下被擺在台麵上,引爆整個遼東地區的輿論。
在黎陽事變之前,遼東方麵就已經知道楊胤要反了。
他要是不造反,單純搞個政變,至於把兄弟心腹一塊召走?
皇帝原先想悄然班師,還留有一絲僥幸,能在事發之前攻下遼東城。
可事已至此,徒留無用,隻能下詔班師回朝,放棄唾手可得的遼東城。
楊胤鎮守黎陽倉,把控糧道,原先時時緊縮糧食,導致遼東儲糧不豐。
一旦發兵北上,封鎖南下通路,大軍隻能活活餓死在遼東。
一時之間,倉促撤軍,留下的軍資、器械、攻具積如丘山,狠狠給高句麗送了一波溫暖。
兩三日後,黎陽事變的消息正式傳到皇帝和重臣的案頭。
皇帝早已命左右翊衛先行南下平叛,左屯衛的根底所有人都清楚,不影響南衙的忠誠。
同時悉派文武大臣奔赴各地鎮守,抵禦楊胤。
至於楊胤起兵的筏子,孫文宴失期謀反,在皇帝心中可信度極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