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1章 互相扯皮
謝邀,人在長安,正準備造反 作者:一燈闌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吳越當然沒同意這個荒唐主意,世家的名聲都是互相吹捧起來的,今天揭弘農楊氏的底,就是和其他家族作對。
楊家的祖先根底不為大眾所知,根源在於知識的普及性。
楊喜的事跡載於《史記》,楊敞的身世則記錄在《後漢書》,兩部皇皇巨著,一般人家沒能耐收藏。
有書之家也未必能將二者結合起來,軍功起家值得誇耀,隻是楊家的這份“軍功”著實不大好聽。
看穿的人不是沒有,時移世易,頂多讓人嘴兩句而已。
唯一讓吳越感到奇怪的是,段曉棠如何知曉的,她並不好學,也不愛和這些人打交道。
吳越不放心地將人找來,問道:“弘農楊氏的事,你如何知道?”
段曉棠頓時有些迷茫,哪本書哪篇帖子……哪記得呀,“忘了,但就是知道,應該沒記錯。”
吳越點頭,不陰不陽道:“是沒記錯。”要沒她點撥一回,自己都想不起二者的關係,“類似的還記得哪些?”
帳內隻有兩人,段曉棠也不避諱,“早幾百年時局混亂,五姓七望的嫡支被砍殺過好幾輪,現在要不是旁支繼承,就是冒姓。”追認的一個個名人祖宗,也未必經得起推敲。
以嚴格的嫡庶神教而論,一個個都不是正兒八經一路嫡嫡嫡……傳下來的,通通發賣。
吳越緊閉雙唇沉默些許時候,悶聲道:“這件事爛在肚子裏,別往外說。”
段曉棠又不是真的莽撞,不以為意道:“我知道。”除非嫌日子太平,想逼人決鬥。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這句話的出處段曉棠記不清,但覺得很有道理。
但仰仗一位祖先一個姓氏,得享百年千年富貴,就很沒有道理。
聽吳越說起範成明一拍腦袋想出的餿主意,段曉棠隻有一句評價,“頭真鐵啊!”
她都不敢去賭,沒想到範成明想給楊守禮找麻煩的心如此堅定。
與範成明“同心”的是遠在長安的吳嶺。
過往楊守禮在吳嶺印象中,就是一個頗受皇帝喜愛的小輩,兩人年紀輩分都差了,沒有直接交集。
真正讓吳嶺重視起來,是因為他和洛陽兵一塊出征,亂未平反而作威作福,把當地搞得一團糟。
終於在吳嶺的印象裏落下一個評語——無用且非常會捅婁子。
早在兩將殺俘之事爆發之前,吳越就一直往長安遞折子,常規化地喊沒糧,缺但不到餓死人的地步。
吳越和吏部的梁子早就結下了,一過河立馬催著吏部派人,語氣措辭一次比一次激烈。
往常大軍出征在外,多是和兵部戶部打嘴仗,頭一次見到把矛頭對準吏部的。
駱聞是個好人未必是個好官,加之吏部高官們各有各的小算盤,補官的事之前拖拖拉拉將近一年,都沒辦下來。
問就是絳郡亂軍未平,不忍讓朝廷棟梁輕易涉險。
吳越在前方征戰,早打算將地方官當消耗品,煉得出來是真金,煉不出來就是炮灰。
又不是要把人往混亂的絳郡臨汾送,而是安排在已經平定的汾陰文城做事。
結果吏部辦事磨蹭,往常地方主官空置幾個月也是常事,還能有佐官處理。
偏偏兩郡如今的不僅主官沒有,連辦事的佐官都稀少。
俘虜俘虜沒人管理,地方地方沒人安撫,吳越和兩衛大軍動彈不得,隻怕前腳進攻絳郡,後腳後院就得起火。
這辦事效率,氣得吳越從行營發奏折,把吏部主官們從上到下通通“問候”了一遍。
段曉棠後來逐字逐句研讀過這份奏折,從自身感受出發,覺得吳越說的還比較客氣,卻不知道為何吏部大佬們會氣病幾個。
從來沒有人敢這麽指著他們的鼻子罵!
說到底吏部主管官員升遷轉任,但吳越和南衙都走的武將路子,管不到他們頭上,自然就能不客氣。
耿鴻和杜喬同在衙門蹭一頓午食,兩人坐在角落,不自覺說起近來部內的熱門事。
耿鴻冷嘲熱諷道:“部裏剛擇定幾個候選,不約而同病了。”
真病假病一目了然,再是官迷也要顧慮安全不是。
杜喬在這裏待了兩年,很清楚以吏部的能量,真要選官是能選出來的。
如今這副推諉局麵,倒不是和吳越有仇。往些風尚官員好清談輕實務,近些年雖有所好轉,但根底擺在那裏。
哪怕吳越出征前已經托人傳話,但官員任命是大事,四戰之地自該挑選精兵強將,更應該仔細斟酌,一兩個月是常事。
反正已經拖了那麽久,沒必要再趕這點時候,是不是?
但隨著吳越一封又一封措辭嚴厲的奏折入京,反倒有些逆反情緒,憑什麽你發話我們就要聽,上趕著豈不顯得吏部在南衙麵前低頭?
至於吳越那些“不敬”地言辭,吏部上下倒沒有多少義憤填膺,反正他們也沒什麽部門榮譽感。
杜喬將一切看在眼中,但人微言輕,改變不了局麵。隻是從段曉棠寄回來的平安信中,通過隻言片語分析當地局勢,“兩郡生民疲敝,的確需要官吏安排協調。”
若是普通的主帥或者官吏,短期內軍政一把抓還有可能,偏偏吳越是宗室。越催越急,除了需要官吏幫他穩定後方,也擔心誤了春耕。
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民以食為天,今年的耕種再耽擱下去,往後還會再生變故。
生來富貴的宗親行兵過處尚且能看到百姓,但遠在長安的吏部高官們責任一甩,他們隻管官不理民。
如今兩郡讓候補官員避之不及,除了窮亂,也因為兩衛大軍杵在那裏,行事必然掣肘。
就算明麵上不歸屬吳越管理,但你能不給他麵子麽。頭上幾重婆婆,日子能舒服?
杜喬深知如今選官陷入泥沼的原因,六部之中禮吏二部最為清貴,聚集的士族官員也最多。
杜喬一個科舉寒門士子入內,最初也有許多不適應,待了兩年多,才慢慢找到一些存在感。
偏偏擇官之時,吏部首選仍是那些士族出身的子弟,眼光高目標長遠,自然不願意吃苦。
楊家的祖先根底不為大眾所知,根源在於知識的普及性。
楊喜的事跡載於《史記》,楊敞的身世則記錄在《後漢書》,兩部皇皇巨著,一般人家沒能耐收藏。
有書之家也未必能將二者結合起來,軍功起家值得誇耀,隻是楊家的這份“軍功”著實不大好聽。
看穿的人不是沒有,時移世易,頂多讓人嘴兩句而已。
唯一讓吳越感到奇怪的是,段曉棠如何知曉的,她並不好學,也不愛和這些人打交道。
吳越不放心地將人找來,問道:“弘農楊氏的事,你如何知道?”
段曉棠頓時有些迷茫,哪本書哪篇帖子……哪記得呀,“忘了,但就是知道,應該沒記錯。”
吳越點頭,不陰不陽道:“是沒記錯。”要沒她點撥一回,自己都想不起二者的關係,“類似的還記得哪些?”
帳內隻有兩人,段曉棠也不避諱,“早幾百年時局混亂,五姓七望的嫡支被砍殺過好幾輪,現在要不是旁支繼承,就是冒姓。”追認的一個個名人祖宗,也未必經得起推敲。
以嚴格的嫡庶神教而論,一個個都不是正兒八經一路嫡嫡嫡……傳下來的,通通發賣。
吳越緊閉雙唇沉默些許時候,悶聲道:“這件事爛在肚子裏,別往外說。”
段曉棠又不是真的莽撞,不以為意道:“我知道。”除非嫌日子太平,想逼人決鬥。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這句話的出處段曉棠記不清,但覺得很有道理。
但仰仗一位祖先一個姓氏,得享百年千年富貴,就很沒有道理。
聽吳越說起範成明一拍腦袋想出的餿主意,段曉棠隻有一句評價,“頭真鐵啊!”
她都不敢去賭,沒想到範成明想給楊守禮找麻煩的心如此堅定。
與範成明“同心”的是遠在長安的吳嶺。
過往楊守禮在吳嶺印象中,就是一個頗受皇帝喜愛的小輩,兩人年紀輩分都差了,沒有直接交集。
真正讓吳嶺重視起來,是因為他和洛陽兵一塊出征,亂未平反而作威作福,把當地搞得一團糟。
終於在吳嶺的印象裏落下一個評語——無用且非常會捅婁子。
早在兩將殺俘之事爆發之前,吳越就一直往長安遞折子,常規化地喊沒糧,缺但不到餓死人的地步。
吳越和吏部的梁子早就結下了,一過河立馬催著吏部派人,語氣措辭一次比一次激烈。
往常大軍出征在外,多是和兵部戶部打嘴仗,頭一次見到把矛頭對準吏部的。
駱聞是個好人未必是個好官,加之吏部高官們各有各的小算盤,補官的事之前拖拖拉拉將近一年,都沒辦下來。
問就是絳郡亂軍未平,不忍讓朝廷棟梁輕易涉險。
吳越在前方征戰,早打算將地方官當消耗品,煉得出來是真金,煉不出來就是炮灰。
又不是要把人往混亂的絳郡臨汾送,而是安排在已經平定的汾陰文城做事。
結果吏部辦事磨蹭,往常地方主官空置幾個月也是常事,還能有佐官處理。
偏偏兩郡如今的不僅主官沒有,連辦事的佐官都稀少。
俘虜俘虜沒人管理,地方地方沒人安撫,吳越和兩衛大軍動彈不得,隻怕前腳進攻絳郡,後腳後院就得起火。
這辦事效率,氣得吳越從行營發奏折,把吏部主官們從上到下通通“問候”了一遍。
段曉棠後來逐字逐句研讀過這份奏折,從自身感受出發,覺得吳越說的還比較客氣,卻不知道為何吏部大佬們會氣病幾個。
從來沒有人敢這麽指著他們的鼻子罵!
說到底吏部主管官員升遷轉任,但吳越和南衙都走的武將路子,管不到他們頭上,自然就能不客氣。
耿鴻和杜喬同在衙門蹭一頓午食,兩人坐在角落,不自覺說起近來部內的熱門事。
耿鴻冷嘲熱諷道:“部裏剛擇定幾個候選,不約而同病了。”
真病假病一目了然,再是官迷也要顧慮安全不是。
杜喬在這裏待了兩年,很清楚以吏部的能量,真要選官是能選出來的。
如今這副推諉局麵,倒不是和吳越有仇。往些風尚官員好清談輕實務,近些年雖有所好轉,但根底擺在那裏。
哪怕吳越出征前已經托人傳話,但官員任命是大事,四戰之地自該挑選精兵強將,更應該仔細斟酌,一兩個月是常事。
反正已經拖了那麽久,沒必要再趕這點時候,是不是?
但隨著吳越一封又一封措辭嚴厲的奏折入京,反倒有些逆反情緒,憑什麽你發話我們就要聽,上趕著豈不顯得吏部在南衙麵前低頭?
至於吳越那些“不敬”地言辭,吏部上下倒沒有多少義憤填膺,反正他們也沒什麽部門榮譽感。
杜喬將一切看在眼中,但人微言輕,改變不了局麵。隻是從段曉棠寄回來的平安信中,通過隻言片語分析當地局勢,“兩郡生民疲敝,的確需要官吏安排協調。”
若是普通的主帥或者官吏,短期內軍政一把抓還有可能,偏偏吳越是宗室。越催越急,除了需要官吏幫他穩定後方,也擔心誤了春耕。
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民以食為天,今年的耕種再耽擱下去,往後還會再生變故。
生來富貴的宗親行兵過處尚且能看到百姓,但遠在長安的吏部高官們責任一甩,他們隻管官不理民。
如今兩郡讓候補官員避之不及,除了窮亂,也因為兩衛大軍杵在那裏,行事必然掣肘。
就算明麵上不歸屬吳越管理,但你能不給他麵子麽。頭上幾重婆婆,日子能舒服?
杜喬深知如今選官陷入泥沼的原因,六部之中禮吏二部最為清貴,聚集的士族官員也最多。
杜喬一個科舉寒門士子入內,最初也有許多不適應,待了兩年多,才慢慢找到一些存在感。
偏偏擇官之時,吏部首選仍是那些士族出身的子弟,眼光高目標長遠,自然不願意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