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睿,字元仲,史稱魏明帝,中國三國時期曹魏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26-239年在位。曹丕與文昭甄皇後之子,曹操之孫。能詩文,與曹操、曹丕並稱魏之“三祖”,文學成就不及曹操、曹丕。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其散文二卷、樂府詩十餘首。曹丕之子,小時候表現得很聰明,深受曹操喜愛。曹丕去世後,曹睿繼位為帝,開始表現得很勤勉,指揮曹真、司馬懿等人成功防禦了吳、蜀的多次攻伐。但自蜀相諸葛亮去世之後,蜀國一時沒有大規模的北伐行動,曹睿便放鬆下來,開始大修宮殿,消耗了大量人力,耽誤了農業,大臣多次勸諫也不能製止。後曹睿病危,原想用托孤於曹宇等親族,後又改變主意,讓曹爽、司馬懿同時輔政,為二人日後相爭埋下了禍根。
與大名鼎鼎的諸葛亮、司馬懿比起來,曹睿簡直是籍籍無名,其實在那個時代,曹睿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也是司馬懿的領導,他後來被尊為魏明帝,這個“明”字,那可不是白給的。曹睿的遺傳基因好得沒話說,他是曹丕和超級大美女甄氏的兒子。據說曹植《洛神賦》“翩若驚鴻,婉若遊龍”的句子,描繪的就是甄氏。曹睿的後天教育也好得沒話說,他“數歲而有岐嶷之姿”,曹操十分喜歡他,說“我基於爾三世矣”,覺得自己的江山至少可以傳三代了,常帶他在身邊,“每朝宴會同,與侍中近臣並列帷幄”。可以說,他是在朝堂之上長大的,“好學多識,特留意於法理”。
他已是魏國最高領導人,曹睿一上崗,就麵臨麻煩局麵。在諸葛亮的運作下,因關羽結仇的吳蜀兩國,通過和親已結為盟國,對魏國形成左右夾擊之勢。趁著魏國老皇帝剛死、新皇帝年少,他們先後對中原用兵。先動手的是吳國。孫權親領大軍北伐,圍攻江夏郡,太守文聘堅守城池。朝中大臣紛紛主張發兵援救,而23歲的曹睿顯示了他過人的洞察力:孫權的優勢在於水戰,如今棄船上岸,不過是趁人不備占便宜;前方將士守城力戰,已形成對峙,堅城之下,他是不敢久留的。果然,此前派去慰軍的侍禦史荀禹,快走到江夏的時候,征召各縣民兵,連同他所帶的小部隊,總共步騎1000多人,晚上在山上散開了,大家一起點燃火把,高高舉起。孫權看到漫山遍野的火把,竟然嚇得匆匆退兵。這是曹睿第一次謀斷大事,對手是老辣的孫權,他表現得如此淡定、如此舉重若輕,天下大勢了然於心,令大臣們刮目相看。很顯然,這個年輕人號準了孫權的脈:他不會帶著水軍長期在陸地作戰,折了老本可就保不住江東了。吳國占有地利,憑借水上防禦體係,即便曹操也拿孫權無可奈何;但如果離開了水上作戰體係,前來進攻實力雄厚、人才濟濟的中原,孫權不會有多大作為。
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魏國方麵的主帥,即是魏明帝曹睿本人。諸葛亮出兵之初,進展十分順利,他先揚言兵出斜穀,派趙雲、鄧芝為疑兵,吸引了曹真的魏軍主力,自己則率軍兵出岐山,魏國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向他投降。一時間魏國大為震動,“朝臣未知計之所出”,而曹睿仍鎮定自若:諸葛亮本來擁有山川險阻,現在主動攻打我們,等於中了我們誘敵深入之計。那三郡已成諸葛亮的包袱,讓他知進不知退,“今因此時,破亮必矣。”於是曹睿在洛陽點起五萬步騎,前往長安鎮守。他命令曹真進攻趙雲,張合進攻街亭的馬謖,結果馬謖大敗,諸葛亮不得不退兵,三郡迅速被魏國平定。此後諸葛亮數度北伐,雙方互有勝負,蜀軍取得了一些戰果,但北定中原的願望卻無法實現。曹睿坐鎮洛陽,調兵遣將,麵對諸葛亮、孫權的夾攻,絲毫不落下風。諸葛亮兵出斜穀,曹睿命司馬懿率軍與蜀軍對陣,他命司馬懿堅守不戰,“以挫其鋒,彼進不得誌,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虜略無所獲,則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勞,全勝之道也”。
這年諸葛亮已54歲,自感時日無多,傾力而來,求戰心切,曹睿如此謀劃,再次顯示了他過人的洞察力。諸葛亮為求一戰,用上了激將法,他頻頻派人下戰書,並給司馬懿送來“三點式”等女子服飾,諷刺他不像個爺們。這下魏軍炸了窩,都覺得奇恥大辱無法忍受,紛紛請戰。老奸巨猾的司馬懿抵不住壓力,作勢上書請戰,曹睿當即派使者前來,勒令司馬懿及部下不得出戰。雙方僵持渭水之濱,諸葛亮進退維穀。孫權大舉北征,派陸遜、孫韶各率萬人沿淮、沔北上,自己親率大軍圍攻合肥。其時孫權勢大,魏征東將軍滿寵建議撤出合肥,堅守壽春,曹睿拒絕了:“先帝東置合肥,南守襄陽,西固祁山,賊來輒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爭也。縱權攻新城,必不能拔。敕諸將堅守,吾將自往征之,比至,恐權走也。”果然,曹睿親率大軍東征,距合肥還有幾百裏時,久攻不下的孫權聞訊撤軍。陸遜、孫韶也迅速撤退。
此時,司馬懿與諸葛亮仍在關中相持,大臣們都認為應該前往支援,曹睿說,孫權退走,“亮膽破,大將軍以製之,吾無憂矣”。遂前往壽春,封賞有功將領。不久,諸葛亮病逝,蜀軍退走。這一戰,司馬懿當然居功甚偉,但他老板曹睿用人和戰略的明斷,卻也十分重要。兩線作戰,麵對爺爺的老對手孫權、諸葛亮,曹睿以其剛毅、明斷和果決,絲毫不落下風,他“行師動眾,論決大事,謀臣將相,鹹服帝之大略”。他的表現,充分印證了曹操當年的眼力。從蜀國方麵講,諸葛亮北伐失利無疑是十分遺憾的事。
陳壽原是蜀國人,對諸葛亮充滿敬仰之情,論及北伐失利,陳壽從蜀國內外兩方麵進行了探討,就蜀國內部講,諸葛亮的“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他具有管仲、蕭何般的治國才能,但統軍打仗,並不是他最擅長的,蕭何推薦了韓信,而當時的蜀國卻沒有韓信這樣的將才,“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
就蜀國外部講,魏國占據中原,軍事、經濟實力雄厚,魏明帝選賢任能,魏軍將帥人才濟濟,使諸葛亮“所與對敵,或值人傑”,“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諸葛亮的死不僅深刻影響蜀國,也影響著魏國。他死之後,魏明帝大大鬆了一口氣,此時他要麵對的對手卻是本國的將領——司馬懿。
曹丕一直非常信任司馬懿,在他篡漢立魏的過程中,司馬懿發揮了重大的作用。曹丕死後,將皇位傳給了兒子曹睿,司馬懿也一如既往地得到了重用,最後他官升至太傅,位極人臣。這時候,對司馬懿的負麵議論開始出現,很多人認為他功高震主,有謀逆之心。曹睿是個英明之主,如果他在世,足以製住司馬懿,但可惜英年早逝,隻活了三十六歲,臨終之前,曹睿不得不對江山的穩固性加以考慮,曹睿的兒子曹芳隻有八歲,如果不妥善解決好司馬懿的忠誠問題,曹芳根本沒法掌控全局,大權必然旁落。那麽,曹睿該怎樣才能說服司馬懿盡力效忠不起異心呢?曹睿麵臨著和劉備同樣的問題,但曹睿使用的說服策略和劉備的不一樣。他非常幸運,用不著像劉備那樣費事,因為劉備已經幫助他樹立了一個非常典範的榜樣。這個榜樣就是諸葛亮。曹睿托孤的時候,諸葛亮已經殞命五丈原,用生命實現了他對劉備許下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承諾。
曹睿所要做的就是把諸葛亮當成一個標簽,示範給司馬懿看。司馬懿和諸葛亮是旗鼓相當的對手,兩人在各自政權裏的職位、地位也大致相當。曹睿說:“當年劉備在白帝城病危,把幼主劉禪托孤給諸葛亮。諸葛亮因此竭盡忠誠,至死方休。一個偏僻之邦,尚且能夠做到這樣。何況我們魏國呢?太尉你和一般舊臣,也應該效仿伊尹、周公,竭力輔佐幼主,這才是宗廟之幸啊!”曹睿的說服相當見功力。他不但用忠誠報主的諸葛亮做標簽,還搬出了曆史上同樣被視為忠誠化身的伊尹、周公做標簽,以此來給司馬懿一個強化的示範作用,讓司馬懿必須按照這幾個典型的“擬人化標簽”的價值內涵行事,不得逾越。而且,曹睿還用偏邦蜀國和自己的中原大國做了一個對比,意在進一步強化司馬懿對忠誠的認知。
每個人都會在意社會或他人對自己行為的評價,每個人也都有自視過高的傾向。一個身處偏邦的諸葛亮都能做到這樣,你司馬懿身為堂堂大國的太傅,難道就不能做到嗎?司馬懿一直以諸葛亮為對手,兩人在多方麵展開比拚,不相上下,互有勝負。司馬懿當然也不想在“忠誠度”上輸給諸葛亮。曹睿的“示範作用”說服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司馬懿當即頓首流涕,表示自己必當忠心輔佐。曹睿死後,司馬懿果然把持了朝政,清除異己,大權獨攬,但始終沒有越過篡位這條界限。而且,在他臨死之前,還把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叫到床前,留下遺言說:“我為魏國效忠多年,官至太傅,位極人臣。別人都說我有異誌,想要篡魏自立,我哪裏敢這樣做呢?我死之後,你們兩人,也要好好侍奉主上,絕對不要有別的想法,玷辱了我的清白名聲。如果你們違背了我的遺言,就是大不孝之人!”
說實話,司馬懿眼見幼主曹芳孱弱無能,怎麽可能沒有一點異心?他臨死之前之所以要著重吩咐兒子不要有篡位的念頭,正好說明了這種想法早已經在司馬家成為公開的秘密了。司馬懿之所以自己不敢篡位,同時還以“孝”為標簽來製約兒子們的行為,主要要歸功於曹睿臨終托孤時的這一番說服。當然,後來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還是篡奪了曹魏的皇位。但這時距離曹睿之於司馬懿的說服已經過了很長時間,說服的效力也就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褪色了。
與大名鼎鼎的諸葛亮、司馬懿比起來,曹睿簡直是籍籍無名,其實在那個時代,曹睿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也是司馬懿的領導,他後來被尊為魏明帝,這個“明”字,那可不是白給的。曹睿的遺傳基因好得沒話說,他是曹丕和超級大美女甄氏的兒子。據說曹植《洛神賦》“翩若驚鴻,婉若遊龍”的句子,描繪的就是甄氏。曹睿的後天教育也好得沒話說,他“數歲而有岐嶷之姿”,曹操十分喜歡他,說“我基於爾三世矣”,覺得自己的江山至少可以傳三代了,常帶他在身邊,“每朝宴會同,與侍中近臣並列帷幄”。可以說,他是在朝堂之上長大的,“好學多識,特留意於法理”。
他已是魏國最高領導人,曹睿一上崗,就麵臨麻煩局麵。在諸葛亮的運作下,因關羽結仇的吳蜀兩國,通過和親已結為盟國,對魏國形成左右夾擊之勢。趁著魏國老皇帝剛死、新皇帝年少,他們先後對中原用兵。先動手的是吳國。孫權親領大軍北伐,圍攻江夏郡,太守文聘堅守城池。朝中大臣紛紛主張發兵援救,而23歲的曹睿顯示了他過人的洞察力:孫權的優勢在於水戰,如今棄船上岸,不過是趁人不備占便宜;前方將士守城力戰,已形成對峙,堅城之下,他是不敢久留的。果然,此前派去慰軍的侍禦史荀禹,快走到江夏的時候,征召各縣民兵,連同他所帶的小部隊,總共步騎1000多人,晚上在山上散開了,大家一起點燃火把,高高舉起。孫權看到漫山遍野的火把,竟然嚇得匆匆退兵。這是曹睿第一次謀斷大事,對手是老辣的孫權,他表現得如此淡定、如此舉重若輕,天下大勢了然於心,令大臣們刮目相看。很顯然,這個年輕人號準了孫權的脈:他不會帶著水軍長期在陸地作戰,折了老本可就保不住江東了。吳國占有地利,憑借水上防禦體係,即便曹操也拿孫權無可奈何;但如果離開了水上作戰體係,前來進攻實力雄厚、人才濟濟的中原,孫權不會有多大作為。
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魏國方麵的主帥,即是魏明帝曹睿本人。諸葛亮出兵之初,進展十分順利,他先揚言兵出斜穀,派趙雲、鄧芝為疑兵,吸引了曹真的魏軍主力,自己則率軍兵出岐山,魏國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向他投降。一時間魏國大為震動,“朝臣未知計之所出”,而曹睿仍鎮定自若:諸葛亮本來擁有山川險阻,現在主動攻打我們,等於中了我們誘敵深入之計。那三郡已成諸葛亮的包袱,讓他知進不知退,“今因此時,破亮必矣。”於是曹睿在洛陽點起五萬步騎,前往長安鎮守。他命令曹真進攻趙雲,張合進攻街亭的馬謖,結果馬謖大敗,諸葛亮不得不退兵,三郡迅速被魏國平定。此後諸葛亮數度北伐,雙方互有勝負,蜀軍取得了一些戰果,但北定中原的願望卻無法實現。曹睿坐鎮洛陽,調兵遣將,麵對諸葛亮、孫權的夾攻,絲毫不落下風。諸葛亮兵出斜穀,曹睿命司馬懿率軍與蜀軍對陣,他命司馬懿堅守不戰,“以挫其鋒,彼進不得誌,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虜略無所獲,則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勞,全勝之道也”。
這年諸葛亮已54歲,自感時日無多,傾力而來,求戰心切,曹睿如此謀劃,再次顯示了他過人的洞察力。諸葛亮為求一戰,用上了激將法,他頻頻派人下戰書,並給司馬懿送來“三點式”等女子服飾,諷刺他不像個爺們。這下魏軍炸了窩,都覺得奇恥大辱無法忍受,紛紛請戰。老奸巨猾的司馬懿抵不住壓力,作勢上書請戰,曹睿當即派使者前來,勒令司馬懿及部下不得出戰。雙方僵持渭水之濱,諸葛亮進退維穀。孫權大舉北征,派陸遜、孫韶各率萬人沿淮、沔北上,自己親率大軍圍攻合肥。其時孫權勢大,魏征東將軍滿寵建議撤出合肥,堅守壽春,曹睿拒絕了:“先帝東置合肥,南守襄陽,西固祁山,賊來輒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爭也。縱權攻新城,必不能拔。敕諸將堅守,吾將自往征之,比至,恐權走也。”果然,曹睿親率大軍東征,距合肥還有幾百裏時,久攻不下的孫權聞訊撤軍。陸遜、孫韶也迅速撤退。
此時,司馬懿與諸葛亮仍在關中相持,大臣們都認為應該前往支援,曹睿說,孫權退走,“亮膽破,大將軍以製之,吾無憂矣”。遂前往壽春,封賞有功將領。不久,諸葛亮病逝,蜀軍退走。這一戰,司馬懿當然居功甚偉,但他老板曹睿用人和戰略的明斷,卻也十分重要。兩線作戰,麵對爺爺的老對手孫權、諸葛亮,曹睿以其剛毅、明斷和果決,絲毫不落下風,他“行師動眾,論決大事,謀臣將相,鹹服帝之大略”。他的表現,充分印證了曹操當年的眼力。從蜀國方麵講,諸葛亮北伐失利無疑是十分遺憾的事。
陳壽原是蜀國人,對諸葛亮充滿敬仰之情,論及北伐失利,陳壽從蜀國內外兩方麵進行了探討,就蜀國內部講,諸葛亮的“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他具有管仲、蕭何般的治國才能,但統軍打仗,並不是他最擅長的,蕭何推薦了韓信,而當時的蜀國卻沒有韓信這樣的將才,“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
就蜀國外部講,魏國占據中原,軍事、經濟實力雄厚,魏明帝選賢任能,魏軍將帥人才濟濟,使諸葛亮“所與對敵,或值人傑”,“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諸葛亮的死不僅深刻影響蜀國,也影響著魏國。他死之後,魏明帝大大鬆了一口氣,此時他要麵對的對手卻是本國的將領——司馬懿。
曹丕一直非常信任司馬懿,在他篡漢立魏的過程中,司馬懿發揮了重大的作用。曹丕死後,將皇位傳給了兒子曹睿,司馬懿也一如既往地得到了重用,最後他官升至太傅,位極人臣。這時候,對司馬懿的負麵議論開始出現,很多人認為他功高震主,有謀逆之心。曹睿是個英明之主,如果他在世,足以製住司馬懿,但可惜英年早逝,隻活了三十六歲,臨終之前,曹睿不得不對江山的穩固性加以考慮,曹睿的兒子曹芳隻有八歲,如果不妥善解決好司馬懿的忠誠問題,曹芳根本沒法掌控全局,大權必然旁落。那麽,曹睿該怎樣才能說服司馬懿盡力效忠不起異心呢?曹睿麵臨著和劉備同樣的問題,但曹睿使用的說服策略和劉備的不一樣。他非常幸運,用不著像劉備那樣費事,因為劉備已經幫助他樹立了一個非常典範的榜樣。這個榜樣就是諸葛亮。曹睿托孤的時候,諸葛亮已經殞命五丈原,用生命實現了他對劉備許下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承諾。
曹睿所要做的就是把諸葛亮當成一個標簽,示範給司馬懿看。司馬懿和諸葛亮是旗鼓相當的對手,兩人在各自政權裏的職位、地位也大致相當。曹睿說:“當年劉備在白帝城病危,把幼主劉禪托孤給諸葛亮。諸葛亮因此竭盡忠誠,至死方休。一個偏僻之邦,尚且能夠做到這樣。何況我們魏國呢?太尉你和一般舊臣,也應該效仿伊尹、周公,竭力輔佐幼主,這才是宗廟之幸啊!”曹睿的說服相當見功力。他不但用忠誠報主的諸葛亮做標簽,還搬出了曆史上同樣被視為忠誠化身的伊尹、周公做標簽,以此來給司馬懿一個強化的示範作用,讓司馬懿必須按照這幾個典型的“擬人化標簽”的價值內涵行事,不得逾越。而且,曹睿還用偏邦蜀國和自己的中原大國做了一個對比,意在進一步強化司馬懿對忠誠的認知。
每個人都會在意社會或他人對自己行為的評價,每個人也都有自視過高的傾向。一個身處偏邦的諸葛亮都能做到這樣,你司馬懿身為堂堂大國的太傅,難道就不能做到嗎?司馬懿一直以諸葛亮為對手,兩人在多方麵展開比拚,不相上下,互有勝負。司馬懿當然也不想在“忠誠度”上輸給諸葛亮。曹睿的“示範作用”說服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司馬懿當即頓首流涕,表示自己必當忠心輔佐。曹睿死後,司馬懿果然把持了朝政,清除異己,大權獨攬,但始終沒有越過篡位這條界限。而且,在他臨死之前,還把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叫到床前,留下遺言說:“我為魏國效忠多年,官至太傅,位極人臣。別人都說我有異誌,想要篡魏自立,我哪裏敢這樣做呢?我死之後,你們兩人,也要好好侍奉主上,絕對不要有別的想法,玷辱了我的清白名聲。如果你們違背了我的遺言,就是大不孝之人!”
說實話,司馬懿眼見幼主曹芳孱弱無能,怎麽可能沒有一點異心?他臨死之前之所以要著重吩咐兒子不要有篡位的念頭,正好說明了這種想法早已經在司馬家成為公開的秘密了。司馬懿之所以自己不敢篡位,同時還以“孝”為標簽來製約兒子們的行為,主要要歸功於曹睿臨終托孤時的這一番說服。當然,後來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還是篡奪了曹魏的皇位。但這時距離曹睿之於司馬懿的說服已經過了很長時間,說服的效力也就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褪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