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淵,字文懿,遼東郡襄平縣人,三國時遼東地方割據軍閥,遼東太守公孫度之孫、左將軍公孫康之子。奪其叔公孫恭位,被魏明帝拜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後遣使南通孫權,孫權立其為燕王,並遣甲士萬人攜珍寶前往遼東,公孫淵害怕魏國討伐,於是斬送吳使首至洛陽,明帝拜其大司馬,封樂浪公。在擊敗前來討伐的毋丘儉等後叛魏,自立為燕王,建年號紹漢,並置百官有司。明帝遣太尉司馬懿率軍四萬討之,公孫淵大敗,並其子為魏軍所斬。
公孫淵是遼東太守公孫度之孫,左將軍公孫康之子,公孫康死的時候,因其子公孫晃和公孫淵等年紀尚小,大家於是擁推其弟公孫恭為遼東太守。後來公孫恭則因病漸漸變成了閹人,不能治理遼東,公孫淵逼奪叔父公孫恭之位,魏明帝不聽劉曄勸告,拜公孫淵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此時已經是三國鼎立,公孫淵的存在,嚴重威脅了曹魏的統治,兩者必然有一戰。
公孫淵在掌權不久後,便開始與吳國往來,公孫淵企圖向吳稱臣以為外應,孫權打算冊封公孫淵為燕王,東吳自丞相顧雍、輔吳將軍張昭以下等舉朝勸諫,認為公孫淵必敗,因此反對孫吳對公孫淵的支持,沒有被孫權采納。孫權便遣張彌、許晏等,攜金玉珍寶,立公孫淵為燕王,公孫淵沒想到孫權會如此看重自己,認為東吳遠而曹魏近,害怕曹魏討伐,又垂涎東吳送來的珍寶,於是誘斬吳使,並將其首級獻給明帝,明帝於是拜公孫淵為大司馬,封樂浪公,還讓他繼續持節任遼東太守,統領諸郡。明帝遣使者傅容、聶夔封公孫淵樂浪公,之前公孫淵派去洛陽的計吏對公孫淵說:“使團中有位名叫左駿伯的人,力大無窮,不是普通人。”公孫淵大為恐懼,於是帶領甲士,包圍使者居住的學館,然後才出來拜見使者,又數次對陪伴的國內賓客口出惡言,使者回洛陽後,便對明帝說明此事。
公孫淵漸漸有了不臣之心,此時魏國正在跟蜀漢與東吳,進行曠日持久的拉鋸戰,不希望後方的遼東生事,孫權派特使從海路聯絡高句驪,兩路夾擊魏國。明帝為了試探公孫淵,派幽州刺史毋丘儉等,攜帶書信印章去征召公孫淵。不料,公孫淵突然叛魏,在遼隧阻擊毋丘儉,並與之展開激戰,毋丘儉見形勢對己不利,便退兵。公孫淵見打敗了毋丘儉,於是自立燕王,改元紹漢,並設置百官,遣使持符節,授予鮮卑單於印綬,給邊疆少數民族加封晉爵,並引誘鮮卑人去侵擾北方,又再次稱臣於吳,希望得到外援,正式與曹魏決裂。
這顯然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公孫家此前能割據一方,隻不過是鑽了中原混戰的空子,欺負曹魏騰不出手來對付自己,如今三國已經進入誰也吃不掉誰的戰略相持階段,對魏國威脅最大的蜀漢丞相諸葛亮已經去世,孫權幾次進攻也被擊退,魏國終於可以全力攻打遼東了。魏太尉司馬懿在魏明帝毫不動搖地支持下,以四萬兵馬遠征四千裏,克服了大雨連綿等困難出奇製勝。沒多久,公孫淵全軍潰敗,他與兒子公孫修帶著數百騎兵向東南突圍而逃,司馬懿大軍在後麵窮追不舍,在流星墜地的地方,殺死了公孫淵父子。遼隧城被攻破,相國以下的數千名官吏被斬首,公孫淵的首級被送到了洛陽,遼東、帶方、樂浪、玄菟等地也相繼平定,稱霸東北亞五十年的公孫家宣告滅亡。
在攻打過程中,司馬懿和高句麗聯合,共同攻打遼東,曹魏攻下遼東後,高句麗終止了與曹魏的合作,並發兵襲擊了遼東西部,曹魏反擊,摧毀了丸都城,高句麗東川王逃到沃沮。司馬懿一看,高麗的都城都給毀滅了,於是就撤軍了,司馬懿雖然平定了公孫淵,但是卻沒有在玄菟郡和樂浪郡、帶方郡建立有效的統治,在朝鮮北部地區留下了權力真空,同時由於戰爭,當地的漢人死傷無數,高句麗很快卷土重來,在玄菟郡和樂浪郡的基礎上重建立了高句麗,而中原的西晉則陷入了八王之亂以及五胡入華,無暇東顧,就這樣讓高句麗一直擴張,一直到唐朝時期才滅亡高句麗。
司馬懿平定了遼東,但是卻留下一個真空的朝鮮給高句麗,這才讓高句麗有機可乘,從這方麵見,後來朝鮮能夠獨立成為國家,也是緣起於司馬懿。
公孫淵是遼東太守公孫度之孫,左將軍公孫康之子,公孫康死的時候,因其子公孫晃和公孫淵等年紀尚小,大家於是擁推其弟公孫恭為遼東太守。後來公孫恭則因病漸漸變成了閹人,不能治理遼東,公孫淵逼奪叔父公孫恭之位,魏明帝不聽劉曄勸告,拜公孫淵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此時已經是三國鼎立,公孫淵的存在,嚴重威脅了曹魏的統治,兩者必然有一戰。
公孫淵在掌權不久後,便開始與吳國往來,公孫淵企圖向吳稱臣以為外應,孫權打算冊封公孫淵為燕王,東吳自丞相顧雍、輔吳將軍張昭以下等舉朝勸諫,認為公孫淵必敗,因此反對孫吳對公孫淵的支持,沒有被孫權采納。孫權便遣張彌、許晏等,攜金玉珍寶,立公孫淵為燕王,公孫淵沒想到孫權會如此看重自己,認為東吳遠而曹魏近,害怕曹魏討伐,又垂涎東吳送來的珍寶,於是誘斬吳使,並將其首級獻給明帝,明帝於是拜公孫淵為大司馬,封樂浪公,還讓他繼續持節任遼東太守,統領諸郡。明帝遣使者傅容、聶夔封公孫淵樂浪公,之前公孫淵派去洛陽的計吏對公孫淵說:“使團中有位名叫左駿伯的人,力大無窮,不是普通人。”公孫淵大為恐懼,於是帶領甲士,包圍使者居住的學館,然後才出來拜見使者,又數次對陪伴的國內賓客口出惡言,使者回洛陽後,便對明帝說明此事。
公孫淵漸漸有了不臣之心,此時魏國正在跟蜀漢與東吳,進行曠日持久的拉鋸戰,不希望後方的遼東生事,孫權派特使從海路聯絡高句驪,兩路夾擊魏國。明帝為了試探公孫淵,派幽州刺史毋丘儉等,攜帶書信印章去征召公孫淵。不料,公孫淵突然叛魏,在遼隧阻擊毋丘儉,並與之展開激戰,毋丘儉見形勢對己不利,便退兵。公孫淵見打敗了毋丘儉,於是自立燕王,改元紹漢,並設置百官,遣使持符節,授予鮮卑單於印綬,給邊疆少數民族加封晉爵,並引誘鮮卑人去侵擾北方,又再次稱臣於吳,希望得到外援,正式與曹魏決裂。
這顯然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公孫家此前能割據一方,隻不過是鑽了中原混戰的空子,欺負曹魏騰不出手來對付自己,如今三國已經進入誰也吃不掉誰的戰略相持階段,對魏國威脅最大的蜀漢丞相諸葛亮已經去世,孫權幾次進攻也被擊退,魏國終於可以全力攻打遼東了。魏太尉司馬懿在魏明帝毫不動搖地支持下,以四萬兵馬遠征四千裏,克服了大雨連綿等困難出奇製勝。沒多久,公孫淵全軍潰敗,他與兒子公孫修帶著數百騎兵向東南突圍而逃,司馬懿大軍在後麵窮追不舍,在流星墜地的地方,殺死了公孫淵父子。遼隧城被攻破,相國以下的數千名官吏被斬首,公孫淵的首級被送到了洛陽,遼東、帶方、樂浪、玄菟等地也相繼平定,稱霸東北亞五十年的公孫家宣告滅亡。
在攻打過程中,司馬懿和高句麗聯合,共同攻打遼東,曹魏攻下遼東後,高句麗終止了與曹魏的合作,並發兵襲擊了遼東西部,曹魏反擊,摧毀了丸都城,高句麗東川王逃到沃沮。司馬懿一看,高麗的都城都給毀滅了,於是就撤軍了,司馬懿雖然平定了公孫淵,但是卻沒有在玄菟郡和樂浪郡、帶方郡建立有效的統治,在朝鮮北部地區留下了權力真空,同時由於戰爭,當地的漢人死傷無數,高句麗很快卷土重來,在玄菟郡和樂浪郡的基礎上重建立了高句麗,而中原的西晉則陷入了八王之亂以及五胡入華,無暇東顧,就這樣讓高句麗一直擴張,一直到唐朝時期才滅亡高句麗。
司馬懿平定了遼東,但是卻留下一個真空的朝鮮給高句麗,這才讓高句麗有機可乘,從這方麵見,後來朝鮮能夠獨立成為國家,也是緣起於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