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攸,字公達,潁川潁陰人,荀彧之侄,東漢末年謀士。荀攸的父親叫荀彝,是某州的從事,荀攸很早就失去了父母,等到他爺爺荀曇去世後,門庭冷淡了一些,在荀曇死後不久,荀家的一個故吏張權,主動找到荀家請求為荀曇守墓,這一個突然事件讓他們全家都手足無措。當時荀攸十三歲,對此事感到非常疑惑,就跟他叔叔荀衢表示:這個官吏有奇怪的神色,留神他心裏藏奸。荀衢聽了荀攸的話之後有所察覺,就找到這個張權詢問,果然,張權是因為殺人逃亡,想要來這裏隱姓埋名避難,荀攸的洞察力因此聞名。


    何進把持朝政的時候,曾經征辟海內名士二十多人,其中就包括荀攸,荀攸剛一報道,就被封為黃門侍郎。董卓暴亂,關東群雄並起,董卓遷都長安。此時,荀攸和鄭泰,何顒,種輯,伍瓊等人密謀:董卓昏庸無道,暴虐堪比桀紂,天下人都怨恨,雖然手握重兵卻是匹夫。現如今是時候刺殺董卓告罪於百姓了,荀攸等人的計劃被泄密,董卓知道了後將何顒荀攸下獄,何顒因恐懼自殺,荀攸卻泰然自若,每天吃吃喝喝好像跟沒事兒人似的,不久後董卓被殺荀攸才被免罪的。但是《魏書》記載,荀攸讓別人在董卓耳邊美言了自己幾句,最後被董卓釋放,如此看來和陳壽的《三國誌》不同。


    荀攸找準機會棄官回家,後來又被征辟到公府上班,在一次例行考試中,荀攸成績非常好,就被封為任城相,但是荀攸沒有赴任,荀攸認為蜀漢地區險固且百姓安居樂業,就想要去當蜀郡太守,因為蜀道之難,沒有成功上任,荀攸因此就住在了荊州地區。曹操將獻帝遷往許都後,便給荀攸寫信,征辟他出來做官,荀攸本來就對曹操充滿好感,再加上叔父荀彧此時已在曹操處任職,所以接到信後便馬上啟程,《三國演義》中稱荀彧、荀攸結伴投靠曹操,此說法有誤。荀攸投曹後,起初擔任汝南太守,不久又升為尚書,名義上是朝廷的官,但實際身份卻是曹操的謀士。


    三國時期,數曹操手下的謀士最多,在陳壽的《三國誌》中,曹操手下有三人站在謀士的第一梯隊,他們三人共存一傳,可見能力是相近的,這三人就是荀彧、賈詡和荀攸。讓人奇怪的是,後世往往記得毒士賈詡之謀,食漢祿的荀彧,卻少有人記得荀攸,甚至於連位列曹操手下,謀士第二梯隊的郭嘉,都比荀攸出名,既然荀攸能力出眾,為什麽他的名聲不如荀彧,甚至不如郭嘉呢?


    一生之中從無敗績,算無遺策的荀攸最終名聲不顯,很大程度上在於他雖然建立了赫赫戰功,但為人十分低調。相比於比他小六歲的叔父荀彧,荀攸沒有在曹操要進位魏公時站出來阻止曹操,更沒有曹操贈送食物,但器具中卻空無一物的感傷故事,因此荀攸的能力與成就即便與荀彧相似,其名聲也絕對沒有服毒自盡的荀彧大。


    至於郭嘉能聞名於世,主要在於郭嘉性情灑脫隨意,為人風流不羈,做事往往不修邊幅,不在意別人的說法。這樣的人在當時或許會被當成另類,但在今日卻極其受人推崇,正因如此,低調的荀攸自然不能與郭嘉相提並論了。


    《三國誌》作者陳壽說荀攸是“算無遺策,經達權變,不次於張良和陳平。”這樣高的評價就算諸葛亮、司馬懿都得不到,看來荀攸之才不次於荀彧,司馬懿等。連曹操都說:“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又說:“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征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


    荀攸有一點跟荀彧不同,荀攸是軍事才能突出,是一個優秀的軍師,經常隨曹操出征四方;而荀彧是一丞相之才,擅長安邦治國,經常留守後方。叔侄二人是曹操的左膀右臂,可以說沒有荀彧和荀攸就沒有曹氏的帝王大業。


    曹操在逼死荀彧後,為什麽不殺荀攸?荀攸才能越大,一旦反水對曹操的威脅越大,為什麽不斬草除根,不怕荀攸為叔叔報仇麽?要知道曹操殺孔融,可是連孔融的兒子一起殺的;還有曹操殺崔琰後,沒多久也把催琰的女兒,也就是曹植的老婆收拾了,這都是怕他們因為父親被殺,心有不滿,借機圖謀。我覺得曹操不殺荀彧是因為:


    第一,荀攸太老了,年齡比荀彧還大。雖然荀攸是荀彧的侄子,但畢竟不是兒子。荀攸的年齡已經是將死之人,曹操無所擔心了。就跟殺楊修,留楊彪一樣,楊彪年老,興不起風浪了。曹操算定了荀攸可能死在自己前麵,因此再殺荀攸就是多餘之舉。


    第二,曹操曾說:孤與荀公達周遊二十餘年,無毫毛可非者。這荀攸是溫良恭儉讓俱全,八麵玲瓏,看來實在是沒借口殺荀攸。荀攸也不會給曹操抓到啥把柄。荀攸做人能做到如此完美的地步實在是不可多得。


    也正是這個原因,荀攸很少頂撞曹操,哪怕是曹操要犯錯之時,也是點到即止,不加強行阻攔。比如在赤壁之戰時,荀攸看到了戰船以鐵鏈相連,必被火攻,告訴曹操時曹操不聽,荀攸見其不聽,也不多加阻攔。


    還有,曹操第一次兵伐張繡時,荀攸就對曹操說:“張繡與劉表聯合,但是張繡的糧草靠劉表供給,時間一久,劉表力不能支,必然與張繡分裂。不如緩兵以待其變;若急切進攻,劉表必拚死相救。”曹操不聽勸告,荀攸也不再勸第二次,果然曹操大敗而歸,損兵折將。


    也正是因為荀攸低調,謹慎,少事,不炫耀自己曾經的功勞,是個老好人,後世的文學和藝術作品發現他沒啥可寫的故事,故而在民間名聲就沒有荀彧大,就顯得他沒才能一樣,其實他是大鍾無聲,大象無形,大智若愚。曹操稱讚他說:“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炫耀自己的長處,不誇大自己的功勞;他的內智別人可以達到,他的外愚別人卻達不到。”


    荀攸壽終正寢,得以自然死亡,不過就算曹操沒有殺荀攸,依我看三國演義裏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荀彧死後,他肯定怕受株連,多有憂愁。而且在曹操看來荀攸跟荀彧是叔侄,這親戚關係就是反對曹操的潛在危險。如果在曹操死之前荀攸沒有死,那就不好說了,但在荀攸死後,曹操每次說起他來就流淚。


    荀攸被稱為曹操的“謀主”,擅長靈活多變的克敵戰術和軍事策略,他生前設奇策共十二計,與荀彧的事跡大都見諸於曆史記載不同,荀攸為曹操所獻出的計策卻大都不見於史冊。究其緣由,是因為荀攸的好友鍾繇,在撰寫這方麵記載時意外病逝,所收集的資料後來也全部遺失,使得後人難以知曉荀攸在謀略方麵的奇思妙想。為《三國誌》作注的裴鬆之還責怪鍾繇說:“攸亡後十六年,鍾繇乃卒,撰攸奇策,亦有何難?而年造八十,猶雲未就,遂使攸從征機策之謀不傳於世,惜哉!”意思是說荀攸去世後,鍾繇有十六年的時間來撰寫荀攸的事跡,可他實在是太懶了,以至於荀攸的事跡未能流傳於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1三國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1三國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