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籍貫益州,三國時蜀漢後期大將。因為小時候被姓何的人收養,所以又叫何平,後來姓回本來的王姓。王平最初投奔曹操,在漢中之戰時投降於劉備。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王平隨馬謖防守街亭,因其卓越的見識和在撤退時的出色表現被諸葛亮賞識,得到破格提升。之後,王平在第四次北伐時成功防守住了魏將張合的進攻,在諸葛亮去世後幫助眾人平定了魏延之亂。蔣琬執政初期,王平協助吳懿防守漢中,吳懿死後接替其任務,升為鎮北大將軍,統領漢中,後成功防禦了魏將曹爽十萬大軍的伐蜀之舉。


    王平在軍旅中長大,不會寫字,認識的字不超過十個,但是他能口述讓別人代寫書籍,都有意理。王平讓人讀史、漢一係列的書籍傳記,自己在一旁聽,能知其大義,論說的時候不會失其主旨。王平遵守並履行法度,與人交談從不開玩笑,從早到晚,都能端正坐姿。然後不足的是。王平性狹侵疑,為人自輕。蜀國後期,原有的著名將領先後去世。當時,鄧芝在東,馬忠在南,王平在北,這三員蜀將名聲都很大,也都建立了不少功勞業績。


    王平原是曹操手下的一名代理校尉,劉備發起漢中之戰的時候,他是以徐晃副將的身份參與戰爭的。提到徐晃這個人,不能不想到“治軍嚴整”四個字,曹操誇他有“周亞夫之風”,可不是隨便說的,徐晃的性格,在《太平禦覽》裏有記載:性嚴,驅使將士不得閑息,於是軍中為之語曰:“不得餉,屬徐晃。”再看看王平的性格特點,陳壽評價說:王平忠勇而嚴整。二人的性格簡直太相似了。在軍中王平屢屢受到徐晃的排擠,繼而一氣之下投奔皇叔,這裏值得注意一下的是,當時曹操知道王平熟識漢中地理,才使王平隨軍征討漢中,結果王平跑了,投向了蜀漢陣容,無疑是錦上添花,皇叔自然喜歡。但是,就當時而言王平的名氣跟軍功,基本不顯,皇叔隻給了一個裨將軍,牙門將的官職。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副將的王平曾經兩次,向不同陣營兩個主將進諫金玉良言,都不被采納,反得失敗。第一次是曹劉兩家的漢中爭奪戰,王平擔任的是徐晃副將一同出戰,此時徐晃欲渡漢水效仿韓信背水一戰,王平死諫不從,徐晃不納良言,最後徐晃大敗而歸,王平自知守寨不成,繼而投降;第二次是街亭之戰,也是導致武侯第一次北伐失利的直接原因,臨行前諸葛武侯千叮萬囑的小心謹慎,可惜馬謖此人自恃才高,作為副將的王平貫進行勸諫,卻被一一駁斥,同樣的事情同樣的解決辦法,馬謖敗了,整個北伐計劃也是敗了。從這兩次來看,王平的軍事才能凸顯,尤其是街亭之戰,在武侯追究失敗將領責任的時候,唯獨王平不但沒受到處罰反而提升官階,一番嘉獎不在話下。


    王平有一個性格特征“自輕”,跟自負相反,通俗地說,就是缺乏自信。關於這個性格,陳壽直言不諱地評價:“然性狹侵疑,為人自輕,以此為損焉。”諸葛亮稱讚王平“號飛軍,所向無前”,蔣琬也認為王平是個好人,在諸葛亮死後,立刻推薦王平去永安防守東吳。鬼都明白,蜀漢東南無戰事,去永安呆上幾年,功勞是少不了的,過失是不會有的,等著升官發財吧。就連魏延這樣基本上沒有朋友的人,也視王平為他的唯一朋友,足見王平“自輕”的好處。


    王平遵守法度,說話嚴正,從不戲謔,從早到晚,正襟危坐,沒有一點武將的輕躁之氣。史書記載,他無論是在行軍途中,或是駐守營地,總是讓人給他念《史記》、《漢書》中的本紀列傳給他聽。王平悟性很高,別人給他念完後,他不但全能明了它的大概意思,並能對每一個人物的得失、優點與缺點做出評價,不失其要旨。總得來說,王平一生中規中矩,而不平庸草色。為人處事,更是躍於軍前,伏於名後,名聲不響但卻位居重職,在軍事上有獨到的見解,也善於利用地理來進行戰略部署,果斷而不妄動,最後官至鎮北大將軍,漢中太守,安漢侯。後人多以其為標,未曾在軍事上犯過錯誤,可謂是一個近乎完美的蜀漢名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1三國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1三國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