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顒,字子昭,荊州襄陽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吏。先後擔任巴郡太守、丞相主簿、丞相東曹屬,深受諸葛亮的信任。楊顒在擔任丞相主簿時,勸說諸葛亮不必越俎代庖,自校簿書,整日勞累,以致“上下相侵”,這樣做最終隻會空耗精力,一事無成,楊顒的話得到諸葛亮的肯定。楊顒去世後,諸葛亮十分悲痛,並認為楊顒之死是蜀漢朝廷的一個損失。


    楊顒,與他的族人楊儀居住在沔水旁邊,蔡洲以西的徊湖,楊顒住在下徊,楊儀住在上徊,史書中關於他的生平記載並不是太多,進入是蜀地後,擔任過巴郡太守,後來成為諸葛亮丞相府中的主簿。在任主簿期間,諸葛亮曾經自己核對公文簿冊,得知諸葛亮越俎代庖審閱簿書後,楊顒直接對諸葛亮說道:“治理國家是要遵守製度的,上下級之間不可互相侵犯。現在請讓我來為您舉個例子:有一個人在做一家之主時,奴隸負責耕種,婢女負責燒煮,雞司晨,狗吠盜,牛負重,馬遠行。家中的事務井井有條,主人就能夠悠閑從容,不用自己動手就能吃現成的,喝現成的。然而,有一天他忽然決定所有的事情都由自己一個人來做,最終不但自己筋疲力盡,而且一件事情都沒能做好。這難道是他的智慧比不上男女奴仆甚至牲畜嗎?不是,這是由於他忘記了一家之主的規矩。所以古人說,坐著議論治國之道的是三公,站起身處理事務的是卿和大夫,邴吉看到路上橫躺著的屍體不聞不問,卻因牛的喘氣而擔心;陳平不肯回答皇帝關於錢穀樹木的提問,說自有主管其事的官吏。他們是真正明白政務規則的人。如今您治理政事,卻要親自核對公文簿冊,一天到晚忙得汗流浹背,這不也是忘記了規矩嗎?”諸葛亮聽完,也承認自己做得並不恰當。


    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楊顒的建議非常的正確,身為蜀國丞相的諸葛亮,是非常沒必要處理一些細小的瑣事的,這樣隻會導致諸葛亮身心疲憊。諸葛亮治國最大的缺陷是什麽,其實就是凡事親力親為,不肯放權,這種狀況估計在蜀漢帝國中,有不少大臣都看出來了,但敢於當麵勸諫諸葛亮的人沒幾個,楊顒便是難得的一位,他的話說得一針見血,諸葛亮也隻能低頭謝罪。


    不過對於楊顒的勸諫,諸葛亮采取的應對之策隻有八個字:虛心接受,堅決不改。何以見得呢?《三國誌明帝紀》注引《魏氏春秋》中有一段記載便是明證:“宣王見亮使,唯問其寢食及其事之煩簡,不問戎事。使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已上,皆親覽焉;所啖食不過數升。’宣王曰:‘亮體斃矣,其能久乎?’”由此足見諸葛亮對於楊顒勸諫的態度。


    後來,楊顒又擔任了東曹的官員,負責官吏的選拔。楊顒去世時,諸葛亮哭了三天,諸葛亮為什麽會這麽做呢?一是對當初楊顒的敢言進諫感動,二是為蜀國損失一個人才而悲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1三國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1三國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