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傒斯,字曼碩,號貞文,龍興富州江右人,元朝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著有《文安集》,為文簡潔嚴整,為詩清婉麗密,善楷書、行、草,朝廷典冊,多出其手,與虞集、楊載、範梈同為“元詩四大家”之一,又與虞集、柳貫、黃溍並稱“儒林四傑”。
揭傒斯,幼年家境貧苦,其父揭來成是宋朝的一個“拔貢”,母親黃氏,5歲從父就讀,刻苦用功,晝夜不懈,十二三歲博覽經史百家,至十五六歲時已是文采出眾,尤其擅長詩詞、書法,年紀差不多的人,均敬佩他,拜他為師。
揭傒斯,青年時期,遠遊湖南、湖北,講學謀生,直至39歲,一些名公顯宦很器重他,湖南宣慰使趙琪素把揭看作“知人”,說他將來必為“翰苑名流”。湖南憲使盧摯、湖北憲使程钜夫也非常賞識他,程钜夫稱揭傒斯為“奇才”,把自己的堂妹許配給他為妻。
程钜夫在朝做官,其公館設在宮廷門前,揭傒斯常居館內少出,執主賓之禮十分謹慎,很少有人知道他是程钜夫的肺腑親戚。元代開國遺老尚在,聽說程公有佳客,都想見識見識,程钜夫隻得引見,他們從交談中發現,揭傒斯論文時意象飛動,氣勢豪放,論政時騁議馳辯,理正辭嚴,大家認為揭傒斯才華橫溢,是國家棟梁之材,紛紛向朝廷推薦。知中書李益,看了揭傒斯寫的《功臣列傳》,讚歎不已,“這才是修史書的名手筆啊!別人修史不過是謄抄其它版本的史書而已!”。程钜夫的莫逆之交,深受元廷敬畏的集賢大學士王約力薦說:“與傒斯談治道,大起人意,授之以政,當無施不可。”
揭傒斯由布衣授為翰林國史院編修,三年後升應奉翰林文字同知製誥,朝廷提升揭傒斯為“奎章閣”供奉學士。不久,又提升為侍講學士,主修國史,管理經筵事務,為皇帝擬寫製表,當時提升不能超過兩級,可是揭傒斯卻連進四級,直至二品“中奉大夫”,實為罕見之事。
圖帖睦耳在“奎章閣”內聚集功臣於弟和皇親國戚子孫就學,要揭傒斯擔任授經郎。“奎章閣”設在興聖殿西,揭傒斯每日早起,步行最先到達,從學的公於王孫共同商議,集資為老師買一匹好馬。揭傒斯聽說後,自己隨即購置一匹馬,反複讓人看,然後又把馬賣了,以此舉表示自己不願牽累別人。在揭傒斯門下求學而入朝做官的人,後來大都成為國家的重臣。他們之中很少有求人聲援的,都不貪圖功名利祿。揭傒斯任投經郎時,圖帖睦耳經常來到閣中谘訪,與揭傒斯交談,每次都對答如流。皇帝看到揭傒斯寫的《秋官憲典》,驚訝地說:“這不是唐律嗎?”又看到《太平政要》四十九章,更是愛不釋手,把它放在床頭,經常閱看。並把《太平政要順》發給文武百官觀賞,說:“這是我們的揭傒斯所寫的,你們都得好好看看!”皇帝不直呼傒斯其名,而以“曼碩”喚之,以示親重。
揭傒斯以70歲高齡辭職回家,走到中途,皇帝派人追上,請揭傒斯回京寫《明宗神禦殿碑文》,寫完後,他又要求回家,丞相問揭傒斯:“方今政治何先?”揭答:“養人。”丞相再問:“養人為何在先呢?”再答:“人才,當他的名望還沒有顯露時,休養在朝廷,使他全麵了解國家政務,一旦用他的時候,他就會自覺地施展本領啊!這樣就不會出現因缺乏人才而誤大事的後患啊!”丞相欽佩,奉旨留下他編修遼、金,宋三史,任總裁官。丞相問揭傒斯,“修史以何為本?”答:“用人為本。有學問能寫文章而不懂曆史的人不能用,有學問能寫文章且懂曆史但缺乏道德的人也不能用,用人的根本應當把‘德’放在第一位。”並經常與同事說,“要想知道寫史的方法,首先必須明白曆史的意義。古人寫史,雖小善必錄,雖小惡必記。不然的話,何以規勸人們棄惡揚善?”故此,他自己毅然執筆撰稿,孜孜不倦。凡朝政之得失,人事之功過,均以是非衡量,不隱惡,不溢美。對根據不足的事物,必反複考證才寫上,力求準確無誤。
《遼史》修成,呈送皇帝,得到獎賞,並勉勵他早日完成金、宋二史,揭傒斯深知皇帝對自己的信任,唯恐力不從心,難以完成,他吃住都在修史館中,每天天剛亮便起床,至深夜不歇,廢寢忘食。那年盛夏,揭身染傷寒,仍伏案修撰,以身殉職。朝中得悉揭傒斯去世的噩耗,都趕到史館哭悼,中書出公鈔2500緡,率先為他辦理喪事,樞密院、禦史台、六部等,也送了賻金。這時,有外國使節來到京城,燕勞史局以揭公故,改日設宴接待,皇帝為他嗟悼,賜楮幣萬緡治喪事,並派官兵以驛舟送揭傒斯靈柩到故鄉安葬。
揭傒斯,死後葬於富州富城鄉富陂之原,追封為豫章郡公,諡號文安,《元史》卷一百八十一有傳,揭傒斯有兩子一女,長於揭被,次子揭廣陽,女揭楊湘。
揭傒斯,幼年家境貧苦,其父揭來成是宋朝的一個“拔貢”,母親黃氏,5歲從父就讀,刻苦用功,晝夜不懈,十二三歲博覽經史百家,至十五六歲時已是文采出眾,尤其擅長詩詞、書法,年紀差不多的人,均敬佩他,拜他為師。
揭傒斯,青年時期,遠遊湖南、湖北,講學謀生,直至39歲,一些名公顯宦很器重他,湖南宣慰使趙琪素把揭看作“知人”,說他將來必為“翰苑名流”。湖南憲使盧摯、湖北憲使程钜夫也非常賞識他,程钜夫稱揭傒斯為“奇才”,把自己的堂妹許配給他為妻。
程钜夫在朝做官,其公館設在宮廷門前,揭傒斯常居館內少出,執主賓之禮十分謹慎,很少有人知道他是程钜夫的肺腑親戚。元代開國遺老尚在,聽說程公有佳客,都想見識見識,程钜夫隻得引見,他們從交談中發現,揭傒斯論文時意象飛動,氣勢豪放,論政時騁議馳辯,理正辭嚴,大家認為揭傒斯才華橫溢,是國家棟梁之材,紛紛向朝廷推薦。知中書李益,看了揭傒斯寫的《功臣列傳》,讚歎不已,“這才是修史書的名手筆啊!別人修史不過是謄抄其它版本的史書而已!”。程钜夫的莫逆之交,深受元廷敬畏的集賢大學士王約力薦說:“與傒斯談治道,大起人意,授之以政,當無施不可。”
揭傒斯由布衣授為翰林國史院編修,三年後升應奉翰林文字同知製誥,朝廷提升揭傒斯為“奎章閣”供奉學士。不久,又提升為侍講學士,主修國史,管理經筵事務,為皇帝擬寫製表,當時提升不能超過兩級,可是揭傒斯卻連進四級,直至二品“中奉大夫”,實為罕見之事。
圖帖睦耳在“奎章閣”內聚集功臣於弟和皇親國戚子孫就學,要揭傒斯擔任授經郎。“奎章閣”設在興聖殿西,揭傒斯每日早起,步行最先到達,從學的公於王孫共同商議,集資為老師買一匹好馬。揭傒斯聽說後,自己隨即購置一匹馬,反複讓人看,然後又把馬賣了,以此舉表示自己不願牽累別人。在揭傒斯門下求學而入朝做官的人,後來大都成為國家的重臣。他們之中很少有求人聲援的,都不貪圖功名利祿。揭傒斯任投經郎時,圖帖睦耳經常來到閣中谘訪,與揭傒斯交談,每次都對答如流。皇帝看到揭傒斯寫的《秋官憲典》,驚訝地說:“這不是唐律嗎?”又看到《太平政要》四十九章,更是愛不釋手,把它放在床頭,經常閱看。並把《太平政要順》發給文武百官觀賞,說:“這是我們的揭傒斯所寫的,你們都得好好看看!”皇帝不直呼傒斯其名,而以“曼碩”喚之,以示親重。
揭傒斯以70歲高齡辭職回家,走到中途,皇帝派人追上,請揭傒斯回京寫《明宗神禦殿碑文》,寫完後,他又要求回家,丞相問揭傒斯:“方今政治何先?”揭答:“養人。”丞相再問:“養人為何在先呢?”再答:“人才,當他的名望還沒有顯露時,休養在朝廷,使他全麵了解國家政務,一旦用他的時候,他就會自覺地施展本領啊!這樣就不會出現因缺乏人才而誤大事的後患啊!”丞相欽佩,奉旨留下他編修遼、金,宋三史,任總裁官。丞相問揭傒斯,“修史以何為本?”答:“用人為本。有學問能寫文章而不懂曆史的人不能用,有學問能寫文章且懂曆史但缺乏道德的人也不能用,用人的根本應當把‘德’放在第一位。”並經常與同事說,“要想知道寫史的方法,首先必須明白曆史的意義。古人寫史,雖小善必錄,雖小惡必記。不然的話,何以規勸人們棄惡揚善?”故此,他自己毅然執筆撰稿,孜孜不倦。凡朝政之得失,人事之功過,均以是非衡量,不隱惡,不溢美。對根據不足的事物,必反複考證才寫上,力求準確無誤。
《遼史》修成,呈送皇帝,得到獎賞,並勉勵他早日完成金、宋二史,揭傒斯深知皇帝對自己的信任,唯恐力不從心,難以完成,他吃住都在修史館中,每天天剛亮便起床,至深夜不歇,廢寢忘食。那年盛夏,揭身染傷寒,仍伏案修撰,以身殉職。朝中得悉揭傒斯去世的噩耗,都趕到史館哭悼,中書出公鈔2500緡,率先為他辦理喪事,樞密院、禦史台、六部等,也送了賻金。這時,有外國使節來到京城,燕勞史局以揭公故,改日設宴接待,皇帝為他嗟悼,賜楮幣萬緡治喪事,並派官兵以驛舟送揭傒斯靈柩到故鄉安葬。
揭傒斯,死後葬於富州富城鄉富陂之原,追封為豫章郡公,諡號文安,《元史》卷一百八十一有傳,揭傒斯有兩子一女,長於揭被,次子揭廣陽,女揭楊湘。